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打東吳為何諸葛亮不去的三點原因

劉備打東吳為何諸葛亮不去的三點原因

劉備之所以最終未能統一天下,關鍵在於伐吳之戰的慘敗,號稱7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斷送了大部分的家底,劉備也為此鬱鬱而終。很多人都覺得,此戰的慘敗關鍵是諸葛亮等謀臣沒去。那麼我們不禁會問,為什麼這麼關鍵的戰役,劉備沒有帶上諸葛亮?真相到底是什麼?


「劉備瞧不上東吳」


其實最為關鍵的是劉備的自大和過於自信,從內心是瞧不上東吳的,認為此次伐吳之戰必將大勝,不費吹灰之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劉備的印象中,東吳的軍事將領會打仗的基本上都死光了,像周瑜,魯肅、呂蒙等等。這些將領才是劉備看得上眼的,這些人死後,劉備認為東吳無將可用,取得勝利易如反掌;第二,自己率領剛剛漢中大勝的軍隊,銳氣正盛,而且號稱70萬,至少在兵力上,劉備認為那是絕對的以多打少,這樣的仗自己一定能打勝,因此,無需帶諸葛亮。


劉備打東吳為何諸葛亮不去的三點原因



「諸葛亮是反對的」


對於劉備在關羽死後,貿然出兵攻打東吳,諸葛亮是反對的,因為諸葛亮深知天下大勢,兩弱相爭,必將有生存危機,因此一直主張聯吳抗曹。而且,在成都的時候,諸葛亮還發動了很多人去勸諫,但是劉備仍然一意孤行。而劉備看來,打東吳諸葛亮這麼反對,一來,到了戰場可能還會勸諫,這樣動搖軍心,對行軍打仗不利;二來,諸葛亮既然反對這場戰爭,那麼有理由相信,就算諸葛亮一同出征,也必將是以戰和為主,不會認同自己的滅吳方針。因此,這在劉備看來是不能接受的。因而,不敢帶諸葛亮。

「成都也需要人啊」


當時情況下,劉備佔領蜀地,建漢稱帝,人心並不穩固,內部派系暗流涌動,北方又有曹操大軍虎視眈眈。因此,劉備考慮到,一方面,伐吳固然重要,但是作為自己唯一根基的蜀地大本營更加關鍵,而且在這關鍵時期,更加需要一個當家人坐鎮,穩固內政,以防邊患。而另一方面,大軍出征,糧草供給線漫長,而有諸葛亮在可保後院無憂,糧草也有保障。因此,劉備出征,在關羽、張飛等親信都死了的情況下,也只有諸葛亮固守大本營,劉備在外征戰才能真正放心。因此,不能帶諸葛亮。


劉備的失敗其實是註定的,一方面,驕兵必敗,而且他還不知道東吳代有才人出,陸遜軍事才能更是超越先人;而另一方面,稱帝後也更加的固執,唯我獨尊,聽不進去不同意見。因此,不失敗才怪呢!


揭秘: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同東吳重簽和約?


劉備兵敗吳國之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也謹遵先帝遺願輔佐劉禪。按理說,關羽、劉備之死都和東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諸葛亮對吳國應該懷有深仇大恨才對,然而不久之後,諸葛亮為何又同吳國簽訂和約?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成為蜀漢國的皇帝,同時將年號改為建興元年(公元223)。在完成了登基、冊封皇后等一系列程序性的事項以後,他又派出使者前往吳國,以鞏固兩國的友好關係。孫權也遣使回訪,以表明兩國的親善友好。所有人都知道,劉禪這個皇帝只是一個牌位,蜀漢國實際掌握權力的是諸葛亮。劉備把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還讓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劉禪也是「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三國志》也是在《後主傳》和《諸葛亮傳》當中同時記載了這件事情。本來,劉備在上一年的十月已經和吳國簽訂了和約,至此不過是一年的時間,諸葛亮為什麼要和東吳人重新簽訂和約呢?


封建社會,皇帝死了要由他的兒子來繼承,不管他的這個兒子是個英才還是一個窩囊廢,都必須如此,這就是所謂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宗法制度。但有一個問題,老子的那個位子兒子可以繼承,老子的政策和所用的人兒子不一定一成不變全部「繼承」過來。儘管嘴上說得是所有的都不能改變,但實際上一成不變的事情是少有的,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所以說,當一國換了國君,新的國君上任,有些事情是需要重新確認一下的,以便表明新國君的政策動向。


按理說,這種國與國之間的事情應該是國君行為,但蜀國情況特殊,權力都在諸葛亮手中,所以,除了以劉禪的名義,還要有諸葛亮的態度。正因為如此,以上兩傳才都記載了這件事情。這也是諸葛亮這個新執政需要重新確認的事情,也是讓吳國人明白,蜀國人的這一決策沒有變。當然,這兒說的是確認,是因為劉備在世時就已經建立了這種關係,諸葛亮只是表明一下態度而已。


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曾有設想,要想奪取中原恢復漢室,要在劉備取得西川後,兵分兩路,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關羽丟了荊州以後,宛洛這一路顯然是走不通了,諸葛亮就是對這一戰略思路的調整。本來,劉備是想繼續走這一路的,所以他才會不顧大多數人的反對,執意要東征伐吳。諸葛亮雖然沒有公開表示反對,但他是反對派卻是毫無疑問。


伐吳失敗後,諸葛亮有句話說:「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勸阻主上,使他放棄東征的決定。」劉備一死,諸葛亮徹底放棄了宛洛一路,專心致志地北出秦川。但是,率軍北伐首先要解除後顧之憂,這個「憂」就是平定南方和和好東吳。縱觀諸葛亮執政時期,東部始終都沒有戰事發生。當諸葛亮放棄了東線以後,荊州地區雖然還是有戰事發生,有時候打得還很熱鬧,但那只是在魏、吳兩國之間進行,並不幹蜀國什麼事。即便是在諸葛亮死後,他的繼任者也沒有和東吳發生大的戰事,這就說明,這項政策已經成為蜀漢國的上下共識。

劉備的這個蜀漢國的地盤,是從同宗兄弟劉璋手中奪來的,而幫助他奪取西川的骨幹成員大多是荊州人士,這樣一來,劉備的蜀漢國在表面看似一致的情況下,內部卻是分成了好多利益集團。現在一般把他們分為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劉備在世的時候,他可以靠著自己的威望擺平各方面的關係。劉備是皇室之後,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厲害的一塊金字招牌,很多人吃這一套。另外,劉備當過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和荊州刺史,不管是他人給的還是自封的,都說明了這個人的經歷不凡。


原來的主子劉璋都投降了,其他人還能怎麼樣?但劉備一死情況就不同了,劉禪少嫩不更事,諸葛亮出道晚,當地人不一定服氣他。所以在劉備死後不久,益州的大姓雍闓就造反了,牂牁(zangke)太守朱褒也造反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蜀國主動和吳國再續簽約,因為蜀國需要有一個好的外部環境。


蜀國「新遭大喪」,可不是一般的死了一個皇帝,而是一個在大敗之後的開國皇帝死了,這在蜀國來說是大難,而在魏、吳兩國來說也可能是可資利用的時機。還在夷陵之戰時,劉備就派出了黃權的部隊住在江北,以防止魏國趁機來襲,後來這支部隊也是投降了魏國,而不是吳國。這說明,吳、蜀兩國交戰,魏國並沒有閑著。劉備逃往白帝城時,東吳有將領建議乘勝追擊,可以一舉擒獲劉備。陸遜以為,不宜繼續作戰,以防曹丕以幫助討伐劉備為名,實則對東吳另有所圖。也就是說,只要魏、吳兩家相互結合,任何一家都可能進攻蜀國。同樣的道理,只要兩家相互猜忌,蜀國東部就會相對安全。這也是諸葛亮非聯合東吳的原因所在。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他似乎和東吳有一種戰略上的默契,就是兩家必須聯合,一旦爭鬥,得利的可能就是魏國。而東吳孫權那邊,也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對他們生命攸關的荊州地區,而不願意走這條艱難的蜀道,從而形成了兩家長期的和好狀態。這是當時的政治家必須看明白的問題,諸葛亮和孫權都是當時傑出的政治家,為了自身需要,這和約必須得簽訂。控制住個人的理智和感情,把國家的安危和未來放在第一位,這也許就是後人那麼崇拜諸葛亮的原因之一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洞探索觀 的精彩文章:

民國老照片,讓你對那個時代有重新認識
讓你知道「舊」社會並非水深火熱
發人深省的民國老照片
民國女子的時尚你不懂!
托在日本的朋友買侵華日軍相冊

TAG:腦洞探索觀 |

您可能感興趣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攻打南越諸地
曹操求賢若渴,為何不去請諸葛亮出山?
蜀國為何不去打較弱的東吳,卻非要和最強的曹魏死磕?
諸葛亮那麼牛,曹操為啥不去請他?
諸葛亮,為什麼與魏延的戰略過不去?
宋江死後,朱仝為何不去祭拜宋江
街亭重要諸葛亮為何不去救援
何仁勇:陳獨秀為何不去延安
面對劉邦與呂后的屠刀,張良為何不去救韓信?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曹操?因為心虛?
如果宋江不去招安,梁山會不會推翻宋朝建立新的王朝?僅此觀點
諸葛亮已預測天下即將三分,那麼為何他不去投奔孫權和曹操?
魏大將黃權為何揭不去蜀國標籤?
北大南薛的大張偉被問為何那麼火不去演戲,回:太麻煩我不差錢!
趙匡胤為何成為北宋皇帝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和原罪?
趙麗穎曾為陳曉吃袁姍姍的醋 蔡依林不去周杰倫婚禮
老劉家為啥總和我袁術過不去呢?荊州是劉表,如今揚州劉繇又來了
賈玲扮宋慧喬要宋仲基幫她扎頭髮 宋望著這張大圓臉實在下不去手
西遊孫悟空被壓五百年牛魔王為何不去看,也為何從不向妻兒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