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曾讓人如此溫暖
你若愛
生活哪裡都可愛
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善取人間諸相,尤多兒童題材,其中的大部分,皆是以豐家姐弟為模特兒的。
在六十年滄桑之後,陳寶與一吟先生,以溫馨親切的文字,從頭細數兒時舊事,娓娓道來,這濃濃的人間情味,讀之令人心動。
·1·
有一天,早上蒙朦朧朧醒過來,似乎得了靈感,童年時代的情景一下子浮現在眼前,就好像是昨天的事:
媽媽為我洗好腳,穿好襪子,讓我自己去穿鞋子。鞋子在凳腳邊。我看到凳子光著四隻腳怪難看的,便把自己的鞋子給它穿上,又把妹妹的一雙新鞋也給凳子穿了,站起身來一看,真有趣!不由得叫起來:「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
這一叫驚動了媽媽,她邊喊邊跑過來:「軟軟的新鞋給你弄髒了!呀!你怎麼沒穿鞋子站在地上?齷齪了襪子!」眼看著她要來破壞我的「傑作」了,我便努力設法保護現場。忽見爸爸向她使個眼色,叫她先別過來。爸爸很快拿起紙和筆,好似拍照一般,一下子把眼前的景象「攝」入他的速寫簿。這幅速寫畫後來成為父親的代表作之一。
·2·
這是李白《長干行》一詩中的句子。所畫的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卻是我弟弟和蔡佩貞。那是1941年的事,那時我家住在貴州遵義獅子橋畔南壇巷底的熊家新房子里。我們租了一個樓面。東樓底層住著一家鄰居,男主人叫蔡復綏。所生一女一男,女孩叫佩貞,與我弟弟年齡相仿,都是三四歲的幼童。他們兩人常常手牽手一起走。弟弟還喜歡拿著爸爸的手杖,學大人的模樣。
父親畫下了這兩個幼童的背影,配上江南的山水,題上「兩小無嫌猜」之句。這幅畫是父親得意之作中的一幅,後來多次重畫這兩個幼童,用以祝賀新婚夫婦。
·3·
孩子們即使鬧翻了臉,甚至打起來,但沒多久又和好了。因為他們心地純樸、天真,不像有些大人,勾心鬥角,心地狹窄,易記仇,講幫派。你看,畫中的兩家男主人吵架,各自的妻子還在後面幫腔,而自家樓上的兒女卻隔著欄杆送花朵。
願天下的大人不要如此執著,向孩子們學習一下,給鄰居送一朵花吧!
·4·
鄉村的學校設備十分簡陋。能找到一位老師,借一間舊屋,辦一所小學,已經很不容易了。國文、算術(那時不叫語文、數學)有人教就行,音樂課有沒有無所謂。即使設音樂課,也不可能有風琴,遑論鋼琴!
這間小學總算有音樂課,音樂老師的樂器是一把胡琴。他拉胡琴,同學們一個個張大嘴巴齊唱,師生都自得其樂。但願這位音樂教師的胡琴拉得很准,又願教孩子們唱的歌曲既好聽又健康,這就好了。這樣的音樂教育同樣會起到陶冶情操、培養素質的作用。
·5·
這是宋朝張臣良的詞句。這幅畫最初發表在1962年6月的《文匯報》上。
1962年初夏,我和出版社的同事們一起,下鄉到川沙去勞動。我們都是寄往在農民家中的。農家屋前屋後常常種有蠶豆、豌豆,還有搭棚種豇豆的。為了訪問貧下中農,我們經常這家進、那家出的。
如果碰到大晴天,來來往往串門不免大汗淋漓。有時正好走過豆花棚下,迎面吹來一陣涼風,好爽啊!獨自站定了歇一會兒。
正在這期間,我在縣裡看到《文匯報》上父親發表的這幅畫:《昨日豆花棚下過忽然迎面好風吹獨自立多時》,我深有體會。回到上海,便向父親要了一幅。
·6·
這也是我最小的弟弟新枚。他生於戰時,物質條件差,沒有巧克力吃,沒有好衣服穿,但因為他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受盡了父母兄姐的寵愛。
他手拿一枝小花睡著了。在香花的催眠下,他睡得很安穩。從小臉那安詳的表情看,他定是在做好夢:夢見好花滿園奼紫嫣紅;夢見糖果滿桌隨便他吃;夢見玩具滿地任憑他玩。
趁他午睡,爸爸在趕工作;媽媽在忙家務;哥哥姐姐正在讀書看報。等他一醒,姐姐們會搶著來抱他。這個給他洗臉、洗手,那個給他喂粥、吃糖。爸爸媽媽早已等在一旁,準備抱他到外面去看野景呢!
·7·
奇怪,明明下雨,為什麼說:「今天天氣好!」而且說的時候,兩個人笑得嘴巴合不攏來。
我們現在每天早上習慣於聽一下天氣預報,如果是下雨,哪怕小雨,也會皺眉頭,必須換上雨鞋,帶上傘,多麻煩!
可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大後方,有一個時期幾乎每天都有空襲警報。早上起來,看見高山上的預報球掛起來了,情知不妙。不久,空襲警報的「嗚——」聲響起來,大家都必須躲進山洞裡或防空洞里,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即使幸而沒有緊急警報,飛機不來丟炸彈,往往也要到傍晚警報解除,才得回到家裡。可是,只要是下雨天,飛機就不會來炸人。所以,遇到下雨天,人們彼此都要慶賀:「今天天氣好!」
·8·
抗戰軍興,我家逃難到大西南,曾在廣西的桂林、宜山(今宜州市)、思恩(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等地逗留過。廣西人十分樸素、節約。公務人員一律穿灰色的制服,戴灰色的帽子。父親一到廣西,也做了這樣一套制服,並穿戴起來拍了一張照,其打扮就像畫中兩人那樣(他原來是穿長袍的)。
快照,是當時廣西路邊常見的一種攝影。你拍好照後,只須稍等片刻,一張半身像就沖洗好交到你手裡。當時我們感到十分新鮮,常去試拍。
其實,這相當於現在的「寶麗來」照相,當然,這種快照質量要差得多。
·9·
現在的獨生子女很難想像,這個正處於兒童的黃金時代、應在家受爸爸媽媽呵護的男孩,卻已經當了小僕人,在替主人家照看躺在童車裡的嬰兒——他的小主人。
他剛才推著童車來來回回走了好一會兒,才哄得嬰兒睡著了,便趁機坐在路邊柳蔭下歇一歇。
他抬著頭,在想什麼?一定是在想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多麼想回到自己家裡,回到爸爸媽媽的身邊!可憐的孩子!他幼小的心裡想了又想,還是弄不懂,爸爸媽媽為什麼要把他從身邊拉開,到這個陌生的地方來過辛苦、勞累的日子?
·10·
畫中的小孩跨過的一個個難關是:會考,初中入學;會考,高中入學;會考,大學入學;就業。
這是30年代時的情況。現在略有不同,但難關是一樣的。進高中,進大學,或許更加難了。因為競爭的人多。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哪一家的父母不望子成龍!功課堆積如山,我做到夜裡10點鐘,你做到11點鐘,他做到12點鐘……
就業這一關在畫中特別高,可見當時就業非常困難。即使大學畢業,也難過就業這一關。
難啊!難!
·11·
一個盲人,靠小孩用一根棍子扶著,挨門挨戶討飯。他們很可能是父子兩人。盲人看不見,沒辦法幹活;小孩還小,談不上做工。可兩人都得活下去,只好到處乞食。
他倆走到一家的門口。小孩不識字,大人眼睛瞎,不知道這是一家眼科醫院。過路人乍一看去,還以為是小孩攙著盲目的父親去求醫呢!誰知道他們當前最迫切的需要不是醫治眼病,而是填飽肚子。這幅畫看了真叫人心酸。
·12·
坐在地上的孩子,看來是個小乞丐。他身旁的小桶里插有一雙筷子,這是他的討飯用具,討得的殘羹冷飯就倒在這隻小桶里,用筷子撈來吃。他身旁有根扁擔靠在牆上,這是做什麼用的?大約討不到東西吃時,他還當苦力替人家挑點行李賺錢吧?要不然就是用來打勢利狗的棒。桶里空空的,這時他肚裡一定很餓。
從窗口可以望見,老師正在講課,同學們在埋頭聽課,追求知識。這窮孩子早已是學齡兒童,可是他家連飯也吃不飽,哪來的錢供他念書?
沒飯吃,又沒書念——肚子饑荒,知識也饑荒。
·13·
畫題中的兩句詩,取自明朝園信的《天目山居》一詩。全詩如下:
簾卷春風啼曉鴉,閑情無過是吾家。
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詩中的「我」,一定是個富有閒情逸緻的隱士。他獨居在這山間小屋中,吟吟詩,喝喝茶,望望山景,多麼幽雅!面前一座座的山,在他看來好似一個個人伸著頭在看,看他坐在庵中吃苦茶。
他有群山為伴,並不覺得寂寞。
·14·
自古至今,人人都要為衣食操心,奔走。難怪有兩句詩說:「人生衣食真難事,不及鴛鴦處處飛。」
像我們這種人,滿足了衣食住行,還要看書,看畫,做研究工作,娛樂。即使不是寫寫弄弄的人,也還要講究衣著,講究擺設……弄了一房間的東西。
可是,畫中這個男子,肩上一挑,就挑盡了自古至今一直為之發愁的衣和食。你看,前面一個鋪蓋,必要的衣服大概就放在這裡面。後面是吃的東西吧。他只要一挑起這副擔子,就可走遍天下。簡直與三衣一缽的和尚生活差不多了。我羨慕他,然而又做不到。
·15·
「回鄉豆」原來的名稱是「茴香豆」。茴香是一種可充作調味香料的植物。用茴香煮的老蠶豆,叫做「茴香豆」。但現在大約由於放的香料更多,所以改稱為「五香豆」了。在魯迅小說《孔乙己》中,還稱「茴香豆」的。
抗日戰爭勝利了,想回鄉,但沒有盤川。於是母女兩人煮一點茴香豆沿街叫賣,多少可以賺一點錢。
父親聽到這叫賣聲,認為這不是「茴香豆」,而是「回鄉豆」,因為她們是為了要回鄉才賣豆的。
·16·
抗戰期間,常有這樣的情況:讓家屬留在家鄉,自己因工作關係隨單位去大後方。這男孩與他所等候的爸爸從來沒有見過面。因為他出生的時候,爸爸已經遠走他鄉。因為大肚子的媽媽行動不便,就只好留下不走。孩子生下後,在身邊沒有爸爸的情況下長大,只聽媽媽時常講起爸爸,卻從來不曾同爸爸見過面。
八年抗戰終於勝利,爸爸可以回家團聚了。孩子興奮地在等火車,火車裡載著他的爸爸。媽媽呢?大概她讓孩子在這裡等,自己先去買月台票(即站台票)了。
畫中「複員期」三字,指各部門從戰時狀態轉入和平狀態的時期,這裡具體是指回返江南。
·17·
抗日戰爭爆發,年青人背井離鄉,遠走大西南。兩老不肯同行,留在淪陷區。八年抗戰勝利了,複員回到家鄉,父母已經兩鬢斑白,然而骨肉團圓,一個也不缺。「一一交還白髮人」時那種心惰,絕非長久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人所能體會。
至於說「十年骨肉團圓在」而不說八年,是因為抗戰勝利後舟車擁擠,不是每個人都馬上能回去的。我家就是等了一年才得重歸故里。
·18·
1958年11月22日,父親去觀看了四川省革命殘廢軍人演出隊的表演。他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19·
年青人或許不認識圖中這個東西是什麼玩意兒。那是一架「留聲機」,也叫「唱機」。以前沒有錄音機,更沒有什麼VCD。收音機中收聽到的戲曲或音樂,只能隨它播什麼就聽什麼。要指定聽梅蘭芳或貝多芬,那就要去買一架唱機來,配上自己喜愛的唱片。
父親在緣緣堂時期就買過唱機和許多唱片。抗日戰爭爆發,這些東西全部隨緣緣堂被付之一炬。一直到1943年在重慶安定下來,我家才得重新置備唱機和唱片。
這幅畫是應《立報》之約而作,發表於1948年元旦。父親用換唱片的形式來表示迎接新的一年。題目中的民國卅六年歲除,是指1947年最後一天。
·20·
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約兩年,那時我家住在杭州里西湖靜江路(今北山路)85號。每到春秋農閑的時候,便可看見門口有成批的農民燒香客,往靈隱寺方向迤邐而去。
父親的友人舒國華先生,把這情況寫成詩,其中有「不是急來抱佛腳,為乘農隙去燒香」之句。父親看到了,覺得很入畫,便拿來作為畫題,對著門口走過的燒香客畫了這幅寫生畫。
每至燒香時期,我家就會有不少鄉親前來投宿,家中很熱鬧。反正父親是嗜素的,鄉親們燒香時期都吃素,在我家吃飯很方便。
父親雖然反對迷信,他自己從來不燒香,但認為鄉親們有這種信仰,農閑時出來逛逛西湖,是借佛游春,也挺有意思。
·21·
舊時家庭往往多子女,生五個、六個不稀奇。那時不講計劃生育,不講優生優育。我母親就生過九胎(其中二人夭折),外加一個一出生就死亡的早產兒。十胎成活七胎,我們兄弟姐妹七人都長大成人,這在一個動蕩的年代裡,已是很不容易的了。
記得50年代初期,當時學習蘇聯,還曾提倡過多生孩子,當「光榮媽媽」呢!
畫中的老人,想必是個多子女者。他的長子已經有了個十來歲的兒子,他早已當上爺爺,而自己卻又生了個幼子,幼子反比孫兒小!他的長孫已經大到抱得起他的幼子,不過抱得有點吃力,爺爺連忙伸出雙手,要把寶貝幼子接過來。
·22·
「脹,脹,脹!再脹要破了!」說的是男孩吹泡泡。實際上,父親是在比喻物價的「漲」。
這幅畫作於1948年12月。那時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國民黨從1935年4月開始發行「法幣」以代替銀元之後,法幣不斷貶值。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國民黨就另外發行一種紙幣,叫「金圓券」。叫老百姓把手中的法幣兌換成金圓券,每三百萬法幣,兌換一元金圓券!可是金圓券的命運又如何呢?
·23·
這幅畫於1961年6月1日載《光明日報》。所題的詞,詞牌名《清平樂》,題為《兒童節》:「良朋咸集,歡度兒童節。天氣清和人快活,個個興高采烈。唱歌拍手聲中,餅乾糖果香濃。邀請公公列席,祝他返老還童。」這是父親在辛丑(1961)年為兒童節所作。
後來父親把這幅畫著色,收載在1963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豐子愷畫集》中。還同樣畫了一幅寄到新加坡,送給他的摯友廣洽法師。
·24·
畫題中的這兩句詩,父親很喜歡,經常吟誦。這是北宋王安石的《示長安君》一詩中的句子。
當父親一天的工作忙畢,傍晚來了一位老朋友時,他總是留他吃便飯,與他對酌。燈不在乎亮,小菜不在乎多,也不在乎好,重在享受像「夜雨剪春韭」那種詩趣盎然的情調。三杯下肚,話就多了:少年時、壯年時可歌可泣的生活細節,一樁樁、一件件娓娓道來,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25·
現在有些年輕人,對老年人採取鄙夷的態度,彷彿這是另一種類型的人,幾近於廢物。有一次,我去郵局寄包裹,在包裹的封皮上寫英文地址,一個姑娘看見了,對她的女伴說:「倒看不出,這個老太婆會寫英文!」在她們看來,老太婆應該是什麼都不懂的可憐蟲。
其實,我們老年人也曾有青春,有事業;你們青年人將來也會變老的。誰逃得掉「老」這一關。青年人,對老人——你的未來——多一些尊重,多一份理解吧!
·26·
做母親的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總是盼望孩子快快長大。
父親畢竟是漫畫家。他想表達這一點,竟想出來用一根吹爐火的管子對著孩子的肚臍眼吹。
可憐的孩子!看來他的肚臍眼被吹,味道挺不好受。不然,他怎麼會皺眉呢?
況且,長大後,出了兒童的黃金時代,就要挑起生活的重擔。還是慢慢長大吧!
-END-
拾文化投稿郵箱開放中
【 廣告 】


※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運氣到家
※誰不喜歡屁股翹翹的女人呢?
※隔壁老王找你媽幹什麼?
※網路小說IP劇,經典or辣雞,全在你自己
※43歲李英愛童顏秘密,風靡東方2300年的護膚瑰寶
TAG:拾文化 |
※漫畫 該如何給勞碌的底層職業人士一絲溫暖呢?
※溫情漫畫《見詭》原來活著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
※人性漫畫之人無完人,且看漫畫帶給你啟發
※溫情漫畫:這樣的母愛讓我愧疚不已。
※漫畫未必輸動畫,可為何現在人喜歡看動畫
※暖哭人的小漫畫
※恐怖漫畫:可以漫畫我願望的美人花
※溫情漫畫《遊戲機》,不要那麼感人好嘛
※恐怖漫畫《溫馨小提示》這兩則溫馨貼士好嚇人啊!
※一波又溫柔又好笑的情侶小漫畫
※人性漫畫《父愛如山》希望你們好好活下去
※漫畫中竟有如此細節,尾田的細節作畫真的讓人嘆為觀止
※恐怖漫畫《溫馨小提示》,畫皮都是為了勾魂啊
※恐怖漫畫,給我希望最後又讓我絕望的女人
※故事漫畫丨我的戀人
※我覺得未來的科幻漫畫應該是這種畫面感的,你說呢?
※漫畫里的她是這樣的
※色系漫畫——我說的是情人
※漫畫丨我懷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