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恐怖 > 民間故事:把圍觀葬禮定為村名,觀吊村的傳說!

民間故事:把圍觀葬禮定為村名,觀吊村的傳說!

澠池縣城西北約二十華里處有個小村,原名泉兒溝。明代天順五年,更名觀吊。現屬坡頭鄉管轄。


自古以來,人不管遲早都得死,死了就要葬。葬時不管大小都要舉行一次祭禮,歷來如此。自古迄今,哪個村沒死過人?沒舉行過葬禮?舉行葬禮時或多或少都有人圍觀,但很少有把圍觀葬禮定為村名的,而這個村偏是。這是為什麼呢?因埋葬的是李御史,葬禮隆重,圍觀群眾甚多,故村莊為之改名。



民間故事:把圍觀葬禮定為村名,觀吊村的傳說!


李御史名顴,字叔玉,生於明永樂二十二年,祖籍山西省垣曲縣小趙村,明朝初年,由他老爺帶領家人遷入河南澠池,世代以耕讀為業。他父親李吉見曾做過山東東昌府冠縣教諭及慶王府伴讀。


他幼年時,曾跟母親邢氏到達父親任上。因天資聰明,父親曾於公餘教他識字作詩。後來,父因病辭官,他隨父回到澠池。他父親生性耿直,為官清正,兩袖清風,任期內無多積蓄。辭官後,家庭生活依然困難。不久,父親病死,棺木費用都靠親友籌措。他母子生活自然更加拮据,哪裡還有錢入學讀書?只得天天到野外拾柴,節省家庭開支。可他因天資聰穎,記性特強,每從村塾門口經過,屋內先生講解及學生讀書之聲,一經人耳便能成誦不忘。


在這個村子教書的劉先生,是縣城東一里河人,不但博學多聞,而且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當他發現李顴常在窗外偷聽講書,又聽學生們說,李顴不但聰明而且記性好時,很是器重,認為是棵好苗,有培養前途,很想收他當個學生。

一天,他發現李顴又在窗外聽學生讀書,就走出來問道:「小孩,你幾歲了?」劉先生面帶笑容,溫和親切。


「七歲。」李顴回答得響亮乾脆。


「叫啥?」


「李顴,是我爹給起的名,可我媽和全村人都喊我龍生,有時還喊我甲甲。」


「噢,你竟然有這麼多名,知道為什麼嗎?」

「我舅舅給我叫李顴,這是大名。我媽說我是甲辰年生的,屬龍,就叫我龍生,也叫甲甲,這是小名。」他一方面回答劉先生,一面玩弄著手裡的鐮刀和繩子。


「可你手裡拿著鐮和繩幹啥?"劉溫和地問。


「這是拾柴和捆柴火用的,背回家讓媽媽燒鍋。」李顴很認真地回答。


「那你咋不快去拾柴,立在這窗檯邊幹啥?」


「我拾得很快,一會就能拾一大捆,足夠兩天燒。我家院里還存一大堆乾柴,不急去。想站一會聽念書,也想聽你講。」

「啊!原來是這樣。我知道你常常來,今前晌也來時候不小了,你聽見學生娃們念些啥?」劉先生有意測驗一下李顴的記性。


李顴眨眨眼說:「我聽不會,只聽見狗剩念的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對,聽見過關念的是啥?」


「過關念的是『鋤、鋤、鋤禾日當午,汗、汗滴禾下土,誰、誰、誰知盤中餐,粒、粒、粒粒皆辛苦。」李顴伸長脖子瞪大眼睛,學著過關的結巴,把劉先生也逗笑了。

「李顴,不要學人家結巴。過關知道了,會不高興。你學久了,也要結巴的。」劉先生溫和地指出他學結巴不對。


李顴低下頭,低聲乞求著說:「先生,求你不要給過關說一也不要給我媽說,我再不學人家結巴了。」


「好,我絕不對別人說。」劉先生接著又問,「李顴,你想念書,為啥不上學泥?」


「想上,我對我媽說過,·媽說上學是富家娃們的事,我家沒錢交學資,還得拾柴火燒鍋。」


「啊,我明白了。那你半天去拾柴,半天來上學,也不讓你交學資,行嗎?」


「我願意……不,那得給我媽說。」


「好,那你去拾柴火吧。」


李顴一蹦三跳地去拾柴了。劉先生立即將學藍請來,以先生不收學資,村裡不讓他家管先生飯,書籍、文具由先生供應,讓李顴半天拾柴、半天學習為條件,徵求學董意見。學董當面答應,不派他家管飯的事好說,就和劉先生一起去和李顴母親邢氏商量。邢氏一再表示不好意思讓先生和村裡人照顧,又千恩萬謝劉先生和學董的誠意,答應李顴跟著劉先生念書。


由於李顴聰明好學,劉先生教導有方,三五年工夫,經史子集。李顴背誦如沐,詩詞歌賦,提筆成章,頗得先生誇獎。劉先生惟擔心他雖記憶能力好,但不知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如何,遂打算找機會一試。


這年放假,劉先生打算帶李顴到自己家裡住幾天,就主動去給邢氏商量。李顴他媽怕孩子年幼不懂事,給劉先生家添麻煩,不答應叫去。可劉先生一再讚揚李顴懂事聽話,不會惹什麼麻煩,並勸說邢氏不必計較一個小孩子的吃用,表示一定會照顧好李顴,不會出任何差錯,請邢氏放心。邢氏深感劉先生一片誠心,盛情難卻,不便拒絕,就把李顴喚到跟前囑咐說:「龍生,劉先生要你跟他到城裡住幾天,開開眼界,這對你說是難得的。到那以後,可別到處亂跑,惹是生非,要聽先生的話,並望能幫助劉先生家做點小事。」李顴連連答應,就辭別母親跟著劉先生去了。


有一天清晨,劉先生對自己的獨生女兒說:「英子,我出去有點事,飯時不回來,讓李顴給我送飯。」英子問:「爹,你去哪裡辦事?我好對他說。」劉先生說:「不要多問,只給他說,先登揚風嶺,再過鬼門關,續羅樹陰下,等師用早餐,就行了。」英子比李顴大兩歲,喚李顴小弟。早飯熟後,就喚:「小弟,小弟。」等他來到跟前,就把父親囑咐的話,告訴了他。


李顴一聽,就提了飯罐,走出大門,送飯去了。走著心想:


「先登揚風嶺,嶺,自然是高地,不然怎叫登?風當然先從高處過,揚風嶺莫不是村北的那片打穀場?」他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快速走到打穀場去。可鬼門關在什麼地方呀?他站在場邊四下一望,隱隱看到東北有條不顯眼的斜路,還有毛茸茸兩個土堆,看形狀像是兩個墓家,他恍然大悟,這就是老師說的鬼門關了。他毫不遲疑地順著斜路向兩個土堆走去。走近了,果真看清是兩個墳堆,而且小路正穿過兩墳中間。他斷定自己沒有走錯路徑方向,就喜滋滋地自言自語說:「教師啊,你真會啟發顴啊!」隨即,他又皺緊了眉頭想著什麼叫絞羅樹,它又在哪啊?他立上墳頭,以手遮額,四下探望,根本不見一棵樹影,哪裡會有什麼績羅樹?誰又不瘋不傻傻的,把續羅掛在樹上幹什麼?他想著看著,發現小道半腰,有條岔道,岔道盡頭影影綽綽像條小溝。他想:溝內很可能有樹,只是站在這裡看不見罷了。他主意已定,便迅速走向溝邊。他剛到達溝沿,就發現半坡上有兩棵樹並排長著。他跳下溝沿,奔向樹邊,從葉形及顏色上認清是兩棵桑樹。又仔細一想,桑葉可以喂蠶,蠶絲可以織續羅綢緞,桑樹自然是續羅樹了。他高興地跳起來說:「是這裡,是這裡。」說話不及,見先生從溝下上來。李顴歡呼:「老師,我給你送飯來了。」先生說:「你怎麼知道我在這裡?」李顴將英姐給他說的話及自己的想法,對老師說了,並請老師快吃飯,以免飯涼了。


又一天,劉先生帶著李顴到城裡去玩,走過一個柵欄門。見路北一家門口的台階上圍了一群人,正想過去看看是什麼事,忽聽其中一個說:「真巧,看好一里河劉先生來了。」就提高嗓音笑著喊道:「劉先生,快請,快請,來給解解這個悶葫蘆吧!」劉先生便快步走向前去,笑著說:「啥事?我未必行吧。」李顴也跟著劉先生,來到人群中。


劉先生走進人群一看,見一個五十開外的老頭,手裡拿著一張黃裱紙條,遞給劉先生說:「劉先生,請給解解這根簽上的話吧!


我家最近丟了東西,是一個盛水用的水蛤蟆。村人都說呂祖最靈,』最能指示眾生迷津,我就到呂祖廟求籤,一連三次搖晃,落地的都是這一號簽。我弄不懂,來問大家。在場的都說看是否村中有娶媳婦、嫁女的人家的客人去過我家,可最近我們郭窯村沒有人家娶妻嫁女,也沒外人到過我家。劉先生,你是讀書人,見識廣,才學深,又恰好碰上,你就給幫幫忙吧。」


劉先生接過紙條一看,上寫「呂祖靈簽第X X X號」,正中寫「洞房花燭夜,本是有緣人,巧遇小甘羅,原物自然回」等語。劉先生按剛才介紹的情況想了一會,亦沒什麼特殊理解,便不由皺眉微微搖頭。這時,覺得衣襟被人拽了一下,扭頭一看,見是李顴,便靈機一動說:「李顴,你說說看。」李顴說:「我想,硯水蛤蟆的丟失是否和一個叫雙喜的人有關。」雙喜兩字一出口。圍觀的人聽了,都覺得似乎有點味道,「洞房花燭夜」就是男女雙方都喜嘛。


郭窯老漢眼皮眨了幾眨,連聲說:「對了,對了,一定是雙喜拿去玩了。」眾人追問時,老漢才說:「雙喜是我的外孫,前幾天跟他媽來過,定是他看著小蛤蟆好看,拿去耍了。劉先生,這娃今年多大了?給你叫啥?謝謝他提醒我。」劉先生得意地笑著,用右手輕輕拍拍李顴的頭說:「他叫李顴,今年十二歲,是我的學生。」眾人隨即都誇獎李顴聰明,並一再恭維劉先生說:「真是名師出高徒。」郭窯老漢高興地拿著簽回家了,圍觀的人散了,李顴也跟著劉先生到城裡去。


從此以後,劉先生更加器重李顴,除盡自己所知教導李顴學習外,並積極給他籌措盤費,想讓他及早參加鄉試中舉,步人仕途。


誰知,事與願違,二年後劉先生卧病不起,一命歸天,沒人再照顧培養李顴了。殯埋先生時,李顴披麻戴孝將先生靈樞送至墳地,哀幼如喪至親。事後隨即輟學。李顴輟學之後,家貧如洗,缺米少柴,竟成常事。其寡母邢氏體弱多病,弟弟李瑛和兩個妹妹年幼無知,兩個哥哥早已分居,所以生活重擔,就落在李顴身上,哪裡還能專門讀書?只有白天耕田打柴,夜裡到鄰居家,一面輔導鄰家孩子,一面自修,直到正統十二年他二十三歲時,才由親朋資助參加鄉試,中個舉人。三十歲時才登進士上。同年高宗說:「繩池自設科以來,向無進士,獨公與戴公(琪)先舉之。」正因如此,親朋鄰里奔走相告,共同慶賀,均引以為榮。


李顴登進士後,選人內台,授浙江道監察御史。在職期間,因生性耿直,為官清正,查辦了很多貪官污吏,奏升了不少廉潔州縣,使一方百姓深受其福,朝野內外多所稱讚。當然,也得罪了一些權奸小人。


被他參奏丟官的人中,有幾個人不思己過,對李顴非常痛恨,常聚一起嘀咕著報復李顴的詭計。可李顴奉公守法,品德端方,不管公務私行,找不著一點毛病,他們干著急無從下手。


李顴出任御史三載,因為宮清廉、功績顯著,皇上加封他為文林郎浙江道監察御史,其父紀善公亦追封為文林郎浙江道監察御史。前母張氏、生母邢氏、妻高氏,均被封為孺人,真謂「龍光高照,存段光榮」。


正因為李顴為官清廉,皇上又調他為兩淮鹽運使。當時,該地私販猖撅,官課廢弛,國庫空虛,他往任後,認真地緝私犯,催官課,整法度。一年以後,私販平息,官課充足,國庫殷實,綱紀井然。


稍後,又調任江南轉運使。當時灤潞諸水,年年溫滋,且地多走沙,不時更道,影響運輸。李顴任職後,親督民丁,挖河道,撈淤沙,使舟船運輸得以通行無阻。時隔不久,又調任兩淮鹽政、陝西巡撫等職,因公務繁忙,辛勞倍加,致使於政績正茂之時,積勞成疾,毒疽發背。


天順四年冬,李顴病情加重,漸漸不能支持,又不願在職療養,堅持辭官返里,並自雇車馬,日夜兼程。他一再囑咐親隨,務於年底到家。臘月二十八日,車到十里鋪坡端,頓感疼痛難忍,精神不濟,急令車夫停車,並斷斷續續地對親隨人員說:「扶我坐起,讓我再看一眼生我……養我……和數年不見的家鄉。」跟隨人員慢慢將他扶起,一再安慰他靜心養病,不要胡思亂想。他點點頭,低聲慢語地說:「好,好,我知道,我不……」他吃力地睜開雙眼,往北看了一下,示意讓他睡下,兩滴混濁的淚珠無聲地淌向雙頰。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望鄉坡。至今依然。


李顴躺下後,馬車又繼續前進。至中午時分,車從縣城經過,驚動了繩池知縣,趕緊渴見問候,並派員護送。傍晚時分,護送人員回城察告知縣說:「車至泉兒溝,大人病逝,未敢前進。報請太爺示下。」


次日清晨,縣太爺一面派人向河南府察報,一面親自帶人到泉兒溝搭靈棚、設祭壇,親臨致祭。李母、邢老夫人、妻高氏,驚聞眼耗,捶胸頓足,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來。其子李欽,侄兒李銼、李釗等,哭得昏倒在地,弄得跟隨們不知所措。



民間故事:把圍觀葬禮定為村名,觀吊村的傳說!



第二天黎明,本族、至親、好友、鄰里都相繼來到,彼此見面,泣不成聲。先後拜祭罷,又張羅著去做各種雜事,把過年之事都置之腦後。


李御史是京官,死後縣太爺因李御史功績顯著,已上報請示。


直至正月十三,上司公文才到,說禮部定葬期是正月十九,皇上親賜袍褂,不日即到。此時棺木業已製作齊備,墓穴也已挖好,只等皇賜袍褂一到,便可著服人礆,開弔待客,按期出殯。


正月十五日,皇賜袍褂送到縣城,知縣招待來員茶飯後,安排至察院休息,隨即派人將皇賜袍褂送到靈棚,當夜即穿好人礆。十六日即開弔待客,一連三日,親朋鄰里致吊,此來彼往,絡繹不絕。


至於李御史出殯的日子,開年以來就有很多人打聽,但誰也回答不出具體的時間。正月十六先從縣城傳開,說十九日出殯,這一下與李御史有親朋的村子及附近的村子都傳開了。真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十九日一早,這些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像潮水般,向李御史靈棚所在地湧來。老人們有的拄著拐杖,有的被年輕人攙著,青年男女,有的背著孩子,有的帶著乾糧,簡直像趕廟會一樣。路上碰見熟人,開口一問,都說是去「觀吊」的。人們一進村子,先看見高大的靈棚,靈棚前的樹上都綁著繩子,繩子上搭滿了白花花的挽嶂,到處都是五彩繽紛的紙紮,四周都圍滿了人。


上午,由八個頭戴儒巾、身穿藍衫、足蹬皂靴的秀才站立,禮部來員做主,省、府、縣各級官員依次弔唁,縣太爺親讀祭文。待娘家人上祭後,大總管宣布起殯。



民間故事:把圍觀葬禮定為村名,觀吊村的傳說!



起殯時,三聲炮響,鞭炮齊鳴,禮部省府及本縣官員、紳士騎馬領先,帽子上都給著白色續條,連馬籠頭上也給著白布。部、省、府縣、本主、戚朋、鄰里等訂的九班樂隊,分別跟在九張供桌後面,奏著同一曲調的哀樂。樂隊後跟著花紅柳綠的紙紮。什麼香蟠、紙播、童男女、金銀山、侄女、外甥女等送的銘族,都兩行排開,依次前進。六十四抬的棺停,好不威風,抬棺架上綁著幾幅孝布,兒手提哀杖,肩背纖布,哭聲震天。棺木後邊,緊跟一群穿重孝的婦女,一隻膀臂被各自的娘家人攙著,哭得悲悲切切,眼淚鼻涕交流。排在路兩旁的看客,里三層外三層,擁擁擠擠,一下延伸數里,直到墓地,臉上也都掛滿了淚痕。有的還情不自禁地哭出聲來,用手絹一個勁地擦眼淚、鼻涕。騎在大人肩膀上的孩子們也都跟著大人哭了。其中有些人還跟到墓地,一直看到下葬後才慢慢返回。


各村人在回家的路上,碰見多時不見的親友、熟人,相互問詢,都異口同聲地說:「去觀吊了。」


從此,泉兒溝的名稱再也沒人提起,這個地方就叫做「觀吊」了。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奇 的精彩文章:

民間故事:婆婆管兒媳婦叫媽!
民間故事:大蛇灣傳說!耍蛇人養蛇放生,卻造成了當地蛇災大禍!
民間故事:洞中兩條大蛇護寶,貪心青年殺人取寶,難逃一死!
民間故事:麒麟救人和萬獸寺的傳說!
民間故事:天池村傳說!老壽星屍化龍,村人建廟供奉!

TAG:傳奇 |

您可能感興趣

問題公主因一盤菜自殺,上萬吃瓜群眾圍觀葬禮,結果全部慘遭活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