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前跟諸葛亮說了四個字,諸葛亮眼淚奪眶而出,至死不敢篡位
「章武三年春(公元223年),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就是三國這段風雲歷史上最有名的故事「白帝城託孤」。這段君臣故事被後人描述成一段千古傳唱的君臣相處佳話,加上後來諸葛亮在蜀漢的一舉一動更讓人們對這君臣魚水之情稱讚有加。
但是這裡面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劉備東征之前,龐統、法正、關羽、張飛、黃忠等人都先後去世,在蜀漢集團中諸葛亮是政權中聲望和資歷最高者。劉備的一生前半生都是顛沛流離,朝不保夕,後半生終於有了一塊地盤。他願意把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地盤拱手相讓他人嗎?顯然不可能!
在病逝前,他唯一可能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諸葛亮輔助自己的兒子劉禪,進而能讓蜀漢政權繼續延續下去。於是他一方面告訴兒子劉禪要讓對父親一樣尊重諸葛亮;另一方面在病床前跟諸葛亮「推心置腹」,告訴他若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佐,不可輔佐,「均可自取」。
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那段君臣對話,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更加感激涕零,絲毫沒有篡位的野心,鞠躬盡瘁北伐最終病逝五丈原。
但是如今再回顧這段歷史,小編認為當年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四個字「均可自取」可能切中了諸葛亮的要害之處,最終讓其一心匡扶劉禪。原因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劉備白帝城託孤就是讓眾人知道。可能當時劉備的病床外埋伏了刀斧手,劉備在等著諸葛亮的答覆。雖然「均可自取」,但是諸葛亮卻回復「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第二、劉備事先已經知道諸葛亮將作出何種回應。東漢末年,時人很看重名聲,諸葛亮更是如此。如果諸葛亮後來心懷心懷篡逆或試圖篡逆,則很可能召來天下指責謾罵,那麼輿論將對諸葛亮很不利。
第三、劉備這是以退為進。劉備病逝前,在召見諸葛亮的同時也召見尚書令李嚴,在任命諸葛亮為「輔命大臣」的同時也讓李嚴「同為顧命」。劉備的選擇很簡單,畢竟諸葛亮的口頭承諾的作用實在有限,於是他想到了用李嚴與諸葛亮保持著制衡。
縱觀劉備病逝後的蜀漢政權的發展,最終證明了劉備的預見,諸葛亮也至死不敢篡位。

※北京曾有一座城門,僅三種人有資格能從正門進去,如今早已被拆除
※張學良花費巨資給張作霖修陵墓:頗具帝王陵墓氣勢,卻是空墓一座
※清朝一種獨創武器:3米單髮長步槍,需兩人抬著,開一槍死傷9人
※一代梟雄張作霖被炸絕密現場:照片中本不該出現一人,但卻出現了
TAG:十三姨說歷史 |
※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了四個字,諸葛亮到死都不敢篡位
※諸葛亮為何不篡位?劉備臨死前說了四個字,諸葛亮至死不敢有想法
※劉備死前留下的四個字,為何讓諸葛亮跪地磕頭不止,至死不敢篡位
※劉備臨死之前對諸葛孔明說了一句話,諸葛亮到死都沒有背叛
※劉備的心機有多重?臨死前對諸葛亮說了三句話,令其至死不敢篡位
※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話,究竟是想讓諸葛亮上位還是劉禪?
※趙雲戰力第二,劉備一眼看穿他的為人,說了四個字諸葛亮到死都不重用
※劉備臨死前說此人不能重用,諸葛亮非不聽,5年後諸葛亮痛哭流涕
※劉備臨死前給諸葛亮留了一句忠告,諸葛亮不聽,最終導致蜀國滅亡
※劉備臨死要諸葛亮繼承,諸葛亮流淚拒絕,只因他想到了這個人
※劉備死前和諸葛亮說了一句話,他不聽,導致了蜀國的最終滅亡
※劉備死後留下四名大將,只有其中一人還在,諸葛亮就不敢篡位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說的這句話,讓諸葛亮左右不是人
※劉備死後留下四名大將,只要其中一人還在,諸葛亮就不敢篡位
※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臨終前留下兩人盯住諸葛亮,都被諸葛亮殺了
※趙雲戰力第二,劉備一眼看穿他為人,說四個字諸葛亮到死都不重用
※劉備死後,獨攬大權的諸葛亮為何不敢篡位?只因劉備說了三句話
※劉備麾下將領中,諸葛亮不僅除掉了魏延,還除掉了這位猛將
※此人是劉備手下一員虎將,只因諸葛亮說了8個字,慘遭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