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們竟是這樣過元宵節的:偷菜偷燈偷女人
提示:點擊上方"世界未解之謎大全"關注我!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稱夜為宵,故稱「元宵」。元宵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吃湯圓,賞燈猜燈謎……天地人齊歡樂,不亦樂乎。
元宵節狂歡慶典的關鍵似乎就在一個「鬧」字,「喧聲驅逐夜闌,燈光掩蓋夜色」,元宵夜裡的人們,因夜禁的開放,夜間行動的空間和時間似乎比往常都要自由和開放。在古代,元宵節的到來,便意味著「放偷節」的到來,偷盜在元宵前後幾天可成為名正言順之事。放偷節起源於遼金時。《魏書·東魏孝靜帝紀》記載:「(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戲」。說的是北朝拓跋鮮卑族在元宵夜時,相偷戲盛行。
除了元宵,遼金兩國是嚴禁偷盜的,一經查獲,除依法論罪,更會如現今有些超市強上貼的「偷一罰十」標語一樣,得按照所偷的東西的價值加上數倍賠償。但在元宵的「放偷節」,人們卻是可以肆無忌憚地偷竊的,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崇禎八年(1635)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作者甚至提及金元時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雖竊至妻女不加罪」不僅偷物還偷人,且妻女為人所竊都不以為忤,這未免也太大方了一點,尚待考證。
南北朝的契丹族是於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連續三天「放偷」,女真族則於十六日夜進行相偷戲,「相偷」即為互相隨便偷竊。相偷戲的傳統從魏、齊綿延至隋,愈發熱鬧。其後的朝代也受到其遺風的影響,在元宵這天分別有些相偷戲。清初查嗣瑮在《燕京雜詠》中言:「六街燈月影鱗鱗,踏遍長橋摸鎖頻,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門猶有放偷人」。
各地「偷青」的不少。「偷青」即竊取他人蔬園裡少許的青菜。江蘇省《沙川撫民廳志》(清道光十六)提到婦女出門觀燈時,「或私摘人家菜葉,以拍肩背,曰拍油蟲。」但也有偷青菜不止偷少許,而是偷菜偷空人家菜園的。一遇元宵佳節,「不論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飯後即出,到處洶洶,勢同掠奪,各園主稍為疏防,即被一掃而空。」這說的是光緒十二年(1886)時,原駐防於柳州的廣西提督率同家屬進駐廣西龍州縣,隨同的家屬將「偷青」之風引進該地,演變到後來,就變成了此種現狀。
除了偷菜,人們也還偷別的東西,比如偷燈。送燈或偷燈以祝願生子的習俗很早就有。《歲時廣記》引《本草》稱,宋時人認為正月十五日的燈盞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婦共同去別人家偷來,放置床下,當月可懷孕。還有民謠唱:「偷了劉家的燈,當年吃了當年生,有了女孩叫燈哥,有的男孩叫燈成。」在舊時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門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蘿蔔刻成的燈。有女子婚後三年不育的,元宵節就上街去偷燈吃,一般偷劉姓和戴姓的,「劉」「留」、「戴」「帶」,取其諧音,意為「留住孩子」,「帶上孩子」。雖是迷信的說法,但也喜慶。
大多採取相當寬容的態度,因為你偷我的,我偷你的,偷竊在元宵只是嬉鬧玩樂的一種方式而已。因此物主只是嚴加戒備,以防失竊而已,並不抓賊,在失竊後也只是去想方取回失物而已。
宋代洪皓《松漠紀聞》載,人們從契丹人那承襲放偷習俗後,有婦女明目張胆地率領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際偷竊物件。主人發現後,提家用茶食糕點上門贖取。
清代廣東文昌縣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為祥,失者以不詈為吉」的習俗。「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鍾發琉璃台。」隋朝時,隋煬帝就作詩《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歌頌元宵節了。
人們為何獨在元宵放偷呢?
據說「元宵放偷是一種別緻的饋贈形式,它是原始共產制的折射。」總之,古人們在元宵不僅玩得不亦樂乎,也是「偷」得不亦樂乎的。

※這10個地方,我賭100塊你不敢去!
※70年代的伊朗,竟然這麼開放!
※元宵節問候
※身份證上是1970-1989年的注意了,再忙也要看一下!
※永遠不會再想去第二次印度!一位中國女孩在印度噁心的親歷
TAG:世界未解之謎大全 |
※奇葩!那些年古代名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喝屠蘇酒,吞生雞蛋:古人是這樣過春節的
※女生吃醋時 會說的這幾句話 你有女票這樣過嗎?
※有錢的女人,日子是這樣過的
※原來古代人人這樣過除夕
※菲律賓小伙找了個泰國人妖女朋友,每天都是這樣過的
※她們的「初夜」竟然是這樣過的!
※那些年,我們是這樣過春節的
※何必湧向人潮,一個人的時候這樣過
※非洲小伙娶了個廣東媳婦,他們每天都是這樣過的!
※日本人竟然是這樣過父親節的,父女共浴讓人直呼受不了!
※別人家的孩子,是這樣過暑假的!
※兩歲女兒在父母都是癮君子的照顧下,她毒窟生活竟然是這樣過的
※母親節,我們是這樣過的……
※閨蜜,等我們老了,就這樣過吧
※閨蜜等我們老了,就這樣過吧
※古人是這樣過周末的,真令人羨慕!
※閨蜜,等我們老了,就這樣過吧!
※沒有手機的童年,我們是這樣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