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中)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中)

《長部·大品》,顧名思義,這一品中每篇經文的篇幅都比較長。如果說《戒蘊品》重在突出印度古代其他教派、思潮與佛教的不同,重在宣說佛教的殊勝,那麼《大品》的經文,講述的是原始佛教的教義、倫理、信仰,以及佛的故事。


菩提樹是佛教的標識,因為佛在此樹下成佛悟道。《大本經》宣說七佛的故事,七佛:毗婆屍、屍棄、毗舍婆、拘樓孫、拘那含、迦葉,以及釋迦牟尼,並為七佛編纂了家族出身。一切事迹皆是眾所熟知的,眾佛的人世軌跡也一模一樣。每個佛悟道時,都擁有坐在其下冥想的樹。菩提樹、榕樹等,紛紛成為成佛悟道的標識。每位佛都曾有最中意的弟子。釋迦牟尼佛的眾弟子中,舍利子與目犍連最為賢善。Winternitz認為這部經是《長部》的晚出作品。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中)


(菩提伽耶佛陀成道的菩提樹)


經的結尾處,有上自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向比丘僧團所說的具足戒律,竊以為迄今仍是世界各地所謂出家人起步的準則,偈云:


苦行忍第一,

佛說涅槃最。


害人不為僧,


擾他非沙門。


一切惡莫作,


一切善具足。

凈化於自心,


此是諸佛語。


不得加傷害,


嚴守解脫律。


少食捨身貪,

有行幽隱處。


精勤高尚心,


諸佛如是教。


《大緣經》,講述佛教的緣起說。這是佛教邏輯理論體系的基礎,所謂十二因緣。凡是講授佛教的書籍,均有詳細的介紹。

《長部》中的神話傳說


《長部》中多篇經文包含了印度神話的內容。這些印度神話,多集中在《大品》的數篇經文之中。


第17部《大善見王經》,反映了印度古代對轉輪王的理想概念。印度古代的君王,猶如中國古代的君王,也有統一大地的理想。印度古代君王的統一大業,叫做轉輪王業。若要實現轉輪王業,君王需具足七寶及四神通:一是輪寶。輪寶是天象,輪出現在何方,王的軍隊便到達何方。二是象寶,三是馬寶,皆為坐騎,迅疾如光速。四是珠寶,寶光遍照一由旬地。五是女寶,賢德美麗。六是居士寶,能識地下所有寶藏。七是將軍寶。轉輪王還有四種神通:一者身形偉岸,顏貌端正。二者長壽。三者具備強悍的消化功能。四者受到婆羅門及家主愛戴。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中)



(轉輪王像,可能是阿育王,安得拉邦,約公元前1至公元1世紀)


梵天是印度神話中三大神之一,也是最大的神。梵天的法術如何,梵天修何法?除了《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印度文學作品之外,佛教文獻實際上也是了解印度神話以及民間傳說的重要來源。


《人中牛王經》從大眾要求佛看來生開始。算命術,在古代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有很大不同。印度古代的算命師,著重點在於來世,觀人未來的趣處。摩揭陀國被阿闍世王迫害致死的老國王頻毗娑羅,死後轉生為夜叉,成為南方多聞天的朋友。但是,成為天王的眷屬,依然不能擺脫輪迴,頻毗娑羅王已經過七次輪迴,他向佛討教,渴望獲得一來,即經過一次轉生人間,可達到涅槃,脫離輪迴。


《人中牛王經》、《大典尊經》兩部經描述了梵天的特徵:此天神顯身時光明巨大,而且可以一體多變。如果開口說話,聲音美妙雄厚。這兩部經的共同之處,以眾天神之口,以梵天之口,盛讚佛的神通。由此將佛的地位,托升到眾天神之上,為歷史的佛轉變為神性的佛,鋪墊了文章。甚至梵天所修習的無外乎佛的神通。通過精勤不懈、專念不忘、摒棄俗世的貪慾和憂戚,通過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的逐漸遞進,由正念而有正定,由正定而有正智,由正智達到正解脫。《大典尊經》結尾處,眾人追隨佛的前身大典尊婆羅門出家。《大會經》則是印度神話各路天神的大會,有各路天神對佛的讚譽。若要了解印度的神靈有多少種,《大會經》必讀。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中)



(據說是梵天與帝釋請佛說法,斯瓦特,2至3世紀)


《帝釋所問經》是一部優美的篇章。我們在敦煌的洞窟中,往往能看到手持樂器的飛天,那些飄逸的畫似傳達了他們的歌聲。但是,他們唱什麼呢?《帝釋所問經》正是通過一名飛天,即乾闥婆,以他的歌聲來向佛預告,因陀羅前來造訪。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中)



(飛天擎箜篌,敦煌壁畫)


古代譯名所謂「帝釋」,是個意譯加音譯的處理結果。帝者,眾天神之帝王。「釋」者,是這位天神之帝的簡稱。他真正的名字叫做Sakka,梵文?akra,音譯「釋伽」,簡稱「釋」。這裡遵從自古沿用的名稱,把身份和名字縮寫在一處,於是有了「帝釋」。


《帝釋所問經》寫的是帝釋前來造訪佛。乾闥婆手持瑠璃寶裝箜篌,即紫水晶做成的琴,放喉而歌。印度神話中,乾闥婆是戀愛的高手,擅長唱情歌。留在這部經文中的巴利語偈頌,保留了印度古代民間濃郁的情歌之味,唱美女,唱愛欲,卻把佛教的語彙、追求穿插其中,雖然生硬,卻恰好反射了佛教和印度神話融合的痕迹。


那乾闥婆唱到:


若我於此大地輪,


造得些許之福德,


願以此得善果報,


獲汝美肢嬌娘伴。


……


牟尼尋求涅槃界,


我只欲求日光女。


譬如最上正等覺,


牟尼若得欣悅喜。


如是身肢善好女,


與汝結合我歡喜。


琴聲與歌聲,獲得如來的稱讚,這也是如來問候天神的方式,帝釋得見佛,向佛詢問嫉妒、慳吝、愛憎、尋、種種戲論想的緣起,佛告知帝釋正確的修行方式,著重喜、憂、舍、身規範、語規範等的修行,著重眼、耳、鼻、舌、身、意的修行。


佛的話,令天神之主滿足。天神說:與阿修羅交戰,天神勝利,但在獲得歡喜的同時,卻背負著刀杖、兵器。通過佛法所獲得的歡喜,無刀杖兵器的背負,是唯一導向神通、正覺、涅槃的理論。因此,佛法比天神高明,佛應受到人天共尊。於這部優美的作品中,佛教信仰者提升佛教地位的思辨過程,也清晰可見。


關於《大念住經》


這是佛在俱盧國坐雨安居時為弟子及信眾所說的教誡。據說俱盧國的人,強健挺拔,人的文明修養高,所以佛選擇為俱盧國人宣講此高級禪修。如果尚未持戒,還不能進入這樣的禪修。佛於此時教授的「四念處」,是針對已經持戒,道德高尚之人。持戒的人,按照佛教授的禪修方法,經過四念處的次第漸進禪修,長此以往,可達到一定的境界。


觀想時,首先需要選擇無人之處,結跏趺座,身體正直,置念面前,開始有意識地調息。觀身要從身的集起、必然消亡而觀。應意識到,「有身」之念想,僅限於認知範疇。應無所依,於世間無一執取。佛說了正知具念的實例,例如:比丘行走時,了知:「我在行走。」駐立時,了知:「我駐立。」坐下時,了知:「我坐著。」睡眠時,了知:「我在睡眠。」無論他的身體如何安住,他都了知。


觀身,或可觀身的污穢,從腳底自頭頂,皮膚包藏著種種污穢。或可在念想中把自己的身體分別觀察為界:「在這身體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還有著名的白骨觀,看到白骨累累,骨質腐壞,碎成粉末,於是聯想到這身體也將如此,等等。


觀身之外,還有觀受、觀心、觀法。如何觀,佛都給了詳細的說明。例如比丘正感受樂受時,了知:「我感受樂受。」正感受苦受時,了知:「我感受苦受。」觀心時例如,心有貪時,了知:「心有貪。」心無貪時,了知:「心無貪痴。」如此逐步升級。


四念處中,觀法的內容最為豐富,針對五蓋、五取蘊、內外六處、七覺支、四聖諦的內容而思索苦、集、滅、道。在這一節中,佛闡說了什麼是佛教意義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中)



(觀想次第,圖片來自網路)


此經的脈絡清晰,中心明確,且有具體說明,涵蓋了原始佛教如何修行的內容。


關於《弊宿經》


《弊宿經》非佛親說,記載的是他的弟子鳩摩羅迦葉對持異見的弊宿的指教。鳩摩羅迦葉,在古代譯出的經文中又稱作童子迦葉。佛教僧團中,叫做迦葉的不只一人。傳說佛讓把一枚果子送給迦葉,有人問道,哪個迦葉,佛說,童子迦葉。此名遂成。此童子迦葉,其母懷著身孕時出家,生在比丘尼的僧團中,八歲出家為道,成就阿羅漢。在佛的弟子中,他以「善解美語而能談論」著稱[1]。這個年幼的小和尚,曾因游泳嬉水而惹怒波斯匿王,由此緣故佛制定了專門的戒律[2]。


此篇《弊宿經》似可證明童子迦葉的「善解美語而能談論」。童子迦葉擅長講故事,擅長以譬喻來說明道理。縱觀《長部》,有趣故事和民間傳說並不多見,《弊宿經》是唯一一部講述了多則譬喻的經文。吹螺人、商隊遺孤、千乘商隊、養豬人、吞骰子、背麻包的朋友等,都是佛經保留下來的印度古代民間故事。尤其是商隊遺孤之故事,似乎是基於真實的故事。于闐故地發現了一件來自公元七世紀的契約,記載的便是商隊託孤的事件。過路的商隊,把誕生在路途中的孩子,送給於闐人收養。而于闐故地,有所謂「結髮拜火外道」的存在。「結髮拜火外道」很像是對伊朗語族流行的火祆教的描述。


[1]《佛說阿羅漢具德經》(CBETA, T02, no. 126, p. 831,b11-12)。


[2]事見《摩訶僧祇律》卷19(CBETA, T22, no. 1425, p. 380, b1-2)。


「梵佛研」微電台開播


回復消息「微電台」收聽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你越持戒越痛苦?
佛陀大傳(九)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上)
世界最古老的圖書館
咒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力量?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上)
帶你走進巴利語佛典的世界:探徑於《長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