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正月十五上元節,猜謎賞燈鬧元宵

正月十五上元節,猜謎賞燈鬧元宵


正月十五上元節,猜謎賞燈鬧元宵



在中國人的傳統里,新年不僅僅是正月初一這一天。過新年是從臘月初八開始,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每年的正月十五,既是民俗文化中的元宵節,又是道教文化中的上元節。道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交匯出獨有的「過十五」文化。


正月十五之所以稱為上元節,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道教經義《雲笈七籤》中云:「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後成人倫,長養萬物。」


上元節與道教崇奉的神靈有關。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其中三官大帝就是地位較高且較有影響者。


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歷說法頗多,或說起源於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說起源於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為即堯、舜、禹,等等。

「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漢末天師道為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於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


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為「上元天官紫薇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


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赦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於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 「下元會」。 因此,道教將正月十五日定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上元,還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



正月十五上元節,猜謎賞燈鬧元宵


節期與節俗


上元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正月十五上元節,猜謎賞燈鬧元宵



花燈寄寓

傳說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上元節花燈種類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編製的形象燈,如龍燈、虎燈、兔燈等等,或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而成的活動燈,如牛郎織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各種花燈製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正月十五上元節,猜謎賞燈鬧元宵


上元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上元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上元節到唐代時,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唐代詩人張悅也曾用詩讚道「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把上元節賞燈的情景描述得淋漓盡致。李商隱則用「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溢通衢」的詩句,描繪了當時觀燈規模之宏大。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裡雖沒有正面描寫上元節盛況,卻蘊含著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上元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花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上元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讚上元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上元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似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上元節,猜謎賞燈鬧元宵



上元猜燈謎


燈謎在春秋時代就有,那時叫「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南宋時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燈謎。南宋後,賞花燈、猜燈謎讓上元節的氣氛熱鬧而溫馨。由於燈謎都難以猜中,如同老虎難以被射中一樣,所以也稱為「燈虎」(也叫文虎)。傳統燈謎的製作講求一定的格式,需運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文學藝術。


有一年上元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緻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緻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謎聯,讓大家猜一猜。大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彷彿,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麼也猜不出來,最後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正月十五上元節,猜謎賞燈鬧元宵



節日食俗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上元節吃的新奇食品。


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在南北朝時澆上帶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唐朝的上元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陽台圖集:初九新春事雅
濟源市陽台宮今日舉行立春安太歲法會
濟源市陽台宮舉行玉皇接駕祈福法會
傳統民俗——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祀灶君
教理教義——仙道貴生

TAG:濟源市陽台宮 |

您可能感興趣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古人是怎麼過元宵節的?
正月十五與道教的「上元節」:源於「三元說」
暈菜!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都是啥?
dnf:上元節對比星辰套,天帝到底該穿那一套,我們一試便知
西安八仙宮丁酉年上元節廟會紀實,佳節應如是!
dnf:造化弄人,當上元節增幅14後,深淵出這個裝備該怎麼辦
dnf:肝帝攢狗眼跨界兩件上元節,可倉庫里的海龍王是啥意思?
明天「上元節」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卻不曾想你抱著女兒在小區墜樓身亡
DNF高3攻VS高面板 上元節與天域套誰更適合紅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