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吳鉤:一位受到褒獎的「貳臣」

吳鉤:一位受到褒獎的「貳臣」

吳鉤:一位受到褒獎的「貳臣」



文 |吳鉤

▍降遼


親愛的女兒,你應該聽說過北宋「楊家將」的故事。我們知道,「楊家將」故事裡,有一位楊四郞,是楊令公第四子。在宋遼「金沙灘之戰」中,楊門八子戰死的戰死,失蹤的失蹤,只有楊六郞一人全身而歸,楊四郞則被遼人俘獲。蕭太后見他長得一表人材,又有一身好武藝,愛才心切,便將瓊娥公主(又有鐵鏡公主、桃花公主、明姬公主等說法)許配給他,招為駙馬。十五年後,楊四郞過關探母,助宋破遼,與家團圓。這個故事,被京劇及眾多地方戲編為《四郎探母》。


「楊家將」傳奇其實是後世底層文人虛構出來的故事,始見元代雜劇與明代評書小說。傳為南宋人徐大焯所著的《燼餘錄》也收錄有「楊家將」的傳說,但現在基本上可以確認《燼餘錄》是清朝人託名的偽書,不足為信。按《宋史》的記載,楊業的七個兒子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除了小兒子楊延玉隨父戰死沙場之外,其餘六子皆得善終,既未戰死,亦未被俘。


不過,楊四郎有歷史原型,這個歷史原型便是景德元年為促成宋遼「澶淵之盟」作出很大貢獻的王繼忠。

王繼忠為宋真宗藩邸舊人,自幼與趙恆相識,「事真宗儲邸歷年最久,群萃中為之冠首,眾皆憚其嚴整。宮中事,有所未便,常盡規諫,上每為之斂容聽納,特加禮遇」。相傳宋真宗為開封府尹時,曾經「呼通衢中鐵盤市卜一瞽者」,給他的幾名親信摸骨算命,當算到王繼忠的命理時,「瞽者駭之曰:『此人可訝。半生食官祿,半生食胡祿。』真宗笑而遣去」。對算命先生的話,真宗一笑置之,並不相信。


誰知算命先生一言成讖。真宗即位後,王繼忠迅速得到升遷,「累遷至殿前都虞候,領雲州觀察使,出為深州副都部署;改鎮、定、高陽關三路鈐轄,兼河北都轉運使;遷高陽關副都部署,俄徙定州」。咸平六年(1003)四月,遼軍進犯宋境,圍攻王繼忠駐防的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路駐泊兵馬行營都部署王超命王繼忠率一千五百名步兵偵察敵情,結果被遼軍發覺,圍困在定州望都,而王超卻拒絕支援,致使王繼忠部全軍覆滅,王繼忠本人被俘。


隨後,王超向朝廷報告了軍情:「契丹南寇,發步兵千五百赴定州望都縣南,遇賊逆戰,殺戮其眾。賊並攻南偏,出陣後,焚絕糧道。人馬渴乏,將士被重創,賊圍不解,眾寡非敵。二十詰旦,副總管王繼忠陷沒,臣等即引兵還州。」


當時宋真宗與朝中大臣,都以為王繼忠已經陣亡。真宗非常傷心,下詔追封王繼忠為大同軍節度使,又恩蔭王繼忠四個兒子王懷節、王懷敏、王懷德、王懷正為官。


次年,景德元年(1004)閏九月,遼國蕭太后大舉興兵南侵,宋真宗決定御駕北上親征。正當這個時候,真宗收到一封從遼營中輾轉送來的密信,寫信人正是王繼忠。王繼忠在信上說:「臣先奉詔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戰,自辰達酉,營帳未備,資糧未至,軍不解甲、馬不芻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飲,冒刃爭汲,翌日,臣整眾而前,邀其偏將,雖勝負且半,而策援不至,為北朝所擒。非唯王超等輕敵寡謀,亦臣之罪也。北朝以臣早事宮庭,嘗荷邊寄,被以殊寵,列於諸臣。」簡略說明了一年前他戰敗被俘的經過。

宋真宗這才知道原來王繼忠並未戰死,而是被遼人所俘虜。


王繼忠被俘後,蕭太后得知他是宋真宗藩邸舊人,沒有殺他,而招為己用,授予戶部使的官職,又「以康默記族女女之」,將一名契丹貴族女子許配給他為妻;「繼忠亦自激昂,事必儘力」,表示將盡心效忠遼國。


——王繼忠這個經歷,跟雜劇、小說中的楊四郞非常相似。想來楊四郞的故事便是根據王繼忠降遼的史實演繹出來的。


▍通信


這次王繼忠給宋真宗寫信,是為了說服真宗跟遼國和談。原來,王繼忠降遼後,頗受信任,「繼忠乘間言和好之利,時敵人頗有厭兵意,雖大舉深入,然亦納繼忠說,於是遣小校李興等四人持信箭,以繼忠書詣莫州部署石普,且緻密奏一封,願速達闕下」。宋將石普與王繼忠為舊交,都是真宗藩邸舊人。接到繼忠密信,石普立即急遞京師。

宋遼兩國由於存在歷史宿怨與領土紛爭,一直互有征戰,但在戰爭中誰都討不到好處,反而需要為此承受沉重的成本,包括巨額財政的投入、戰士的犧牲、邊境人民的流離失所。到了宋真宗、遼聖宗那一代,應該說,雙方都有了厭戰之心,都希望與對方訂立永久的和平。因此,儘管遼聖宗此番大舉興兵南下,但同時又接受了王繼忠的提議,通過私人管道向宋朝表達了和談之意。


宋朝這邊,真宗皇帝儘管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決定御駕親征,但他內心深處,其實更加渴望和平。真宗畢竟不比身經百戰的太祖、太宗,戰爭對於他來說,既是陌生的,也是可怕的。只不過,雙方雖有求和之心,卻由於兩國既未建立正式的溝通機制,也缺乏基本的政治互信,和平談判便無從開始。這個時候,歸順遼國的真宗藩邸舊人王繼忠,由於其身份的特別,既是宋真宗的親信,又得到遼主的信任,便成了最合適的連接宋遼高層通信的中介。


在接到王繼忠的密信之後,宋真宗雖然沒有如王繼忠所請,馬上派遣使者赴遼營議和,但還是馬上複信,交待王繼忠:可向遼主轉達宋朝亦有「偃革」之意,歡迎共議和談之事宜,若遼方「果有審實之言,即附邊臣聞奏」。這裡的「邊臣」,指與王繼忠私交不錯的莫州將領石普。


於是,在景德元年宋遼大戰的過程中,兩國一邊在前線廝殺,一邊又通過王繼忠—石普這一私人管道,保持著最高層的間接通信。通信是秘密進行的,知情的人,除了遼聖宗、蕭太后、宋真宗及其執政團隊、王繼忠、石普之外,恐怕許多前線將領都不知道宋遼高層建造了一條秘密通信的管道。

王繼忠身在遼營,但給予宋真宗的密信都使用「密奏」的格式,在文字形式上一直以「真宗臣下」的身份說話。今天有些論者據此認為,王繼忠很可能就是宋朝留在遼國的間諜。這個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事實上,王繼忠給宋真宗寫信,是出於遼主的授意,沒有遼主首肯,王繼忠不可能在戰場上私通「敵國」;他的每一封密信,也應該經遼主過目,由其批准之後才送給了石普、轉達給宋真宗。


在宋朝正式遣使抵達遼營談判之前,宋遼雙方有意停戰議和的願望,以及怎麼和談的細節,都是靠王繼忠—石普這個私人管道來溝通。可以說,如果沒有王繼忠從中牽針引線,未必就有後來的「澶淵之盟」;即使「澶淵之盟」最後可能會簽訂,但進展肯定也不會那麼順利。因此,史書評價說,「契丹請和,……朝廷從之,自是南北戢兵,繼忠有力焉」。

吳鉤:一位受到褒獎的「貳臣」



宋真宗


▍褒獎


王繼忠也因為促成「澶淵之盟」有功,受到宋遼雙方的一致褒獎。遼國方面,遼主「以繼忠家無奴隸,賜宮戶三十」,遼人所說的「宮戶」,指劃入宮籍的奴婢賤口,遼國君主常常將宮戶賞賜給臣下,作為他們的奴隸。賞賜之外,遼主又給王繼忠封官晉爵,先後封其為左武衛上將軍、琅邪郡王、楚王,官拜南院樞密使。又「賜國姓」,因此王繼忠又叫「耶律宗信」。王繼忠在遼國所生的兒子王懷玉,也官至防禦使。早年算命先生說王繼忠「半生食官祿,半生食胡祿」,真是神奇的預言。


宋朝方面,宋真宗「歲遣使至契丹,必以襲衣、金帶、器幣、茶葯賜之」,每次遣使出使遼國,都不忘記帶一份厚禮送給王繼忠。繼忠每接到真宗禮物,「對使者亦必泣下」,也會托使者給宋真宗帶回他回贈的禮物,如大中祥符二年(1009)二月,入契丹使回朝,帶回王繼忠所獻禮物,包括「名馬、法錦、銀鼠貂鼠被褥」等。


後來宋真宗駕崩,仁宗繼位,新皇帝在遣使通告遼國時,還是沒有忘記給遠在異國的王繼忠致以問候,送以禮物:「詔樞密院每歲送契丹禮物,耶律宗信亦以襲衣、金帶賜之。宗信即王繼忠也,契丹封楚王,改今姓名」。耶律宗信亦送了仁宗皇帝名馬,「來賀登極」。


按宋朝方面的史料記述,王繼忠實際上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曾經委託宋朝使臣「懇請(宋真宗)致書國主,召己歸」,但真宗猶豫再三,還是沒有答應他,因為宋遼「盟誓之約,各無所求」,按「澶淵之盟」的約定,宋朝不能要求遼國遣還降將。宋真宗只能告訴王繼忠,「國主若自許卿歸,則當重幣為謝。」讓王繼忠向遼主提出歸國的請求,如果遼主允許,宋朝將以重金酬謝。但遼主並沒有批准王繼忠之請,「契丹主遇繼忠厚,亦弗許也」。


對王繼忠留在宋朝的家人,宋政府也給予厚恤。按宋人筆記,「景德入寇,繼忠從行,乃使通奏,先導欲和之意,朝廷始知其不死,卒因其說以成澶淵之盟。繼忠是時於兩間用力甚多,故契丹不疑,真宗亦錄其妻子,歲時待之甚厚。……子孫在中朝官者,亦甚眾,至今京師號『陷蕃王太尉家』」。


筆記所言應該是可信的,因為正史也記載,大中祥符六年(1013),王繼忠陷蕃十年後,宋真宗還給王繼忠的兒子賞賜官宅,「賜王繼忠諸子天波門外官第一區」。這東京天波門外第一區的王氏官宅,想來便是宋人筆記說的「陷蕃王太尉家」。有意思的是,小說「楊家將」故事中,楊家的府邸就叫做「天波府」。不知是不是從王繼忠後代官宅位於天波門外演義而來。

吳鉤:一位受到褒獎的「貳臣」



我們想一想,遼國國主給王繼忠「授以官爵,為其婚娶,大加委用」,還可以理解,畢竟王繼忠已歸順大遼,且表示效忠北朝,「事必儘力」云云。遼國對王繼忠的任用,毫無政治倫理上的障礙。「楊家將」故事中的楊令公楊業,原也是北漢的節度使,後才歸降趙宋,不也受到宋朝的重用,成就千秋忠名?


但宋朝對王繼忠加以褒獎,又優恤其子孫,則多少是對正統的「盡忠」觀念的挑戰。因為王繼忠作為宋朝將領,未能戰死於沙場,卻投降了遼國,顯然是投敵變節,按正統的觀念,無疑屬於「貳臣」之列。對於貳臣的親屬,不殺已是天子隆恩,怎麼可以給予優恤?


我們都聽說過漢朝李陵的故事吧。李陵的經歷與王繼忠相似,命運卻大不一樣。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漢武帝開始也以為李陵戰死,「招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看相的人說李陵家人面無死喪之色。後聞知李陵投降,漢武帝「怒甚」,「群臣皆罪陵」,只有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卻因此激怒漢武帝,被處宮刑。


一年後,武帝派遣公孫敖「深入匈奴」,準備救回李陵,誰知公孫敖卻帶回一個消息:「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實際上這是謠傳,但武帝震怒,不問青紅皂白,「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李陵在匈奴聽到族誅的噩耗,從此對漢朝死了心。倒是匈奴的單于很同情李陵遭遇,「以女妻之」,又封其為「右校王」。後來武帝死掉,繼位的漢昭帝派使者前往匈奴,招李陵回來,但李陵拒絕了:「丈夫不能再辱。」


王繼忠不可能不知道漢朝李陵的故事,他真應該慶幸自己不是生活在漢武帝時代。


▍評價


今天,以現代人的價值觀審視歷史,我們當然可以從民眾福祉出發,高度評價王繼忠為宋遼的百年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這樣的評價放在數百年前,則可能是一種倫理上的冒險。一位研究中國「盡忠」觀念的英國漢學家說,「王繼忠未能以死殉國一事給後來的評論者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對於傳統的史家來說,王繼忠的變節是不可原諒的。元人修《遼史·王繼忠傳》,於傳末附上評論:「繼忠既不能死國,雖通南北之和,有知人之鑒,奚足尚哉!」修《宋史·王繼忠傳》,傳末也附評論:「繼忠臨陣赴敵,以死自效,其生也亦幸而免,然在朔庭貴寵用事,議者方之李陵,而大節固已虧矣。」都認為王繼忠應當以死報國。不死,即使促成了宋遼和議,也是大節有虧,不足為尚。


元明清三朝文人編造「楊家將」故事,大概也覺得楊四郞的降遼之舉,實在對不起楊門忠名,所以又給補上了「過關探母,助宋破遼」的情節,以成全楊家將「忠孝雙全」之名。


清代有些寫地方戲的小文人,甚至認為,楊四郞不死不足以保全楊家一門忠烈的聲名,山西上黨梆子連台本戲《忠節義》便給楊四郞編排了一個很慘烈的結局:宋遼議和之後,楊母佘太君將楊四郞帶回南朝,四郞之妻、遼國桃花公主要求隨行,但遼主不放行,桃花公主一怒之下,摔死周歲小兒,自己也當庭碰死於金階。楊四郞隨母歸國後,佘太君竭力逼他自盡:「四郎,非是為娘苦苦逼你性命,不記你父親、兄弟俱以為國身亡,兒比漏網之魚,玷辱我楊門忠義。兒乃堂堂男子,還不如遼邦那一女子,娘若留兒在世,那遼後豈不恥笑為娘,你快與為娘死、死、死!」最後楊四郞只能選擇自殺,「遵母命把忠盡」。


然而,這只是後世文人的看法,宋人未必也是這麼想。宋時,人們對於王繼忠的評價,可以參見王曾《王文正公筆錄》記述的一段話:「繼忠為人有誠信,北境甚重之,後封河間王。彼土人士或稱之曰:『古人盡忠,止能忠於一主,今河間王南北歡好,若此,可謂盡忠於兩主。』然則繼忠身陷異國,不能即死,與夫無益而苟活者異矣。」


這段話體現了當時人對王繼忠的兩個評價,一是王曾所代表的宋朝士人,他們認為王繼忠「為人有誠信」,「身陷異國,不能即死,與夫無益而苟活者異矣」,儘管沒有戰死沙場,但為宋遼和平作出了貢獻,不同於苟活者。也就是說,在宋朝士大夫的觀念中,以死報國當然是一種崇高的價值,但「死」本身並不具有絕對的價值,如果能為庶民帶來福利,投降也是可以諒解的。


另一種評價來自「彼土人士」(遼人)。在遼國人看來,王繼忠先效忠於大宋、後效忠於大遼,促成「南北歡好」,「可謂盡忠於兩主」。對於「盡忠於兩主」之說,王曾應該是沒有異議的,否則他不會在評價王繼忠事迹時特別收錄了這一句話。宋人後來幾次提及王繼忠事,也都是將其當成正面的例子拿出來宣講的。換言之,在宋人觀念中,王繼忠協助宋遼兩國實現百年和平,這也是「忠」的表現。


將宋人對王繼忠的評價跟明清文人對「楊家將」故事的改編略加比較,我們會發現,宋人的觀念無疑更為開明一些。即便對於王繼忠的改換胡姓,宋人也能給予尊重,在遣使致送王繼忠禮物時,稱他為耶律宗信。


▍效應


王繼忠的故事發生在宋真宗朝,但他留下的影響與效應,卻延續至後真宗時代,因為真宗皇帝對王繼忠的褒獎以及士大夫的正面評價,構成了宋朝政府比較寬容對待投降行為的一個先例。這是王繼忠本人也意想不到的事情。


大約在宋遼結盟的三十五年後,即宋仁宗寶元二年(1040)三月,宣布獨立的西夏對宋境發起進攻,兵臨延州(今陝西延安)城下。當時鄜延、環慶路同安撫使劉平屯兵慶州(今甘肅慶陽),延州知州范雍緊急向劉平求援,劉平遂率兵與鄜延路副都部署石元孫匯合,紮營於延州三川口西十里。但很快遭到西夏兵偷襲,並被重兵包圍。駐紮於附近的監軍宦官黃德和見機不妙,居然溜之大吉,「率麾下走保西南山,眾從之,皆潰」。劉平派他人馳追黃德和,「執轡語曰:『當勒兵還,并力抗敵,奈何先奔?』」但黃德和並不聽從,溜走了。


結果,劉平部被敵人重重困住,「轉斗三日」,第四天「夜四鼓,敵環營呼曰:『如許殘兵,不降何待!』平旦,敵酋舉鞭麾騎,自山四齣合擊」,劉平部遂全軍覆滅。咸平六年王繼忠的悲劇重演了一遍,只不過敵人從遼兵換成了西夏兵。


再說黃德和脫困後,為轉嫁自己臨陣逃脫的罪責,給朝廷寫了一份報告,稱劉平投降了敵人;又重金收買了劉平的家奴,「使附己說以證」,將宋廷上下的怒火引向「死無對證」的劉平。


正在為三川口大敗一事惱火的宋仁宗,看了黃德和的報告,果然怒不可遏,意欲派禁軍包圍劉平之家。此時,一位叫做賈昌朝的御史站出來反對宋仁宗這麼做,賈昌朝援引了王繼忠的先例來勸阻仁宗皇帝:「漢族殺李陵,陵不得歸,而漢悔之。先帝厚撫王繼忠家,終得繼忠用。平事未可知,使收其族,雖平在,亦不得還矣。」


仁宗採納賈昌朝之言,沒有捉拿劉平的家人,而委派命殿中侍御史文彥博與陝西都轉運使龐籍共同調查黃德和檢控劉平投敵一事。經過一番查證,文彥博、龐籍掌握了黃德和身為監軍卻臨陣逃跑、見死不救、又收買家奴構陷劉平的事實。時黃德和朝中勢力頗盛,其同黨「謀翻其獄,至遣他御史來」。文彥博強硬地拒絕了移交案子,對新來的御史說:「朝廷慮獄不就,故遣君。今案具矣,宜亟還。事或弗成,彥博執其咎。」龐籍也奏報朝廷:「德和退怯當誅。劉平力戰而沒,宜加恤其子孫。」於是黃德和與受賄的劉平家奴「就誅」。


這時候,延州也有一些吏民詣闕投狀,證實劉平與石元孫當時都戰死了。宋仁宗遂追封劉平為朔方軍節度使兼侍中,賜謚「壯武」(一說謚「壯愍」);又給劉平家人賜府第,封其妻趙氏為南陽郡太夫人,「子孫及諸弟皆優遷,未官者錄之」。追封石元孫為忠正軍節度使兼太傅,「錄其子孫七人」為官。


但過了一段時間,歸順宋朝的羌人說,劉平其實並未戰死,而是被西夏人俘虜了,且在西夏成了家,「生子於賊中」。但朝廷與劉家都不敢相信。


慶曆四年(1044),西夏屈服稱臣,與宋朝言和,釋放了寶元二年俘獲的宋朝將領石元孫。石元孫意外歸來,宋朝君臣這才知道他當年並沒有戰死。而且,從他口中又得知,劉平其實也沒有死,而是同時被執,後死於興州(今陝西略陽)。


當時有些官員感覺受到了愚弄,有幾個諫官、御史上奏說:「元孫軍敗不死,辱國,請斬塞下。」此時賈昌朝已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即宰相,他極力反對台諫官之言,跟宋仁宗說,「自古將帥被執,歸者多不死。」仁宗召他入對,賈昌朝從袖中抽出史書,翻出歷代前例,告訴皇帝:「前代將臣敗覆而還,多不加罪。」仁宗遂沒有重罪石元孫,只將他安置於全州(今廣西全州)。


至於劉平,由於已經亡故於他鄉,人們都心照不宣地不再舊事重提,都假裝相信他未曾投降,而是以身殉國了,朝廷追贈給他的官爵與謚號,並沒有奪回;給予其子孫的優恤,也沒有收回。


儘管人們已經知道劉平當年未曾戰死沙場,但後來王安石給賈昌朝撰寫神道碑時,還是將他替劉平求情一事當成正面事迹大書一筆:「其(賈昌朝)在御史,劉平為趙元昊所得,邊吏以降敵告,議收其族。公言:『漢殺李陵母妻子,陵不歸而漢悔;真宗撫王繼忠家,後賴其力。且平事固未可知。』乃不果收。」


——不知不覺間,王繼忠事件已經重塑了賈昌朝、王安石等宋朝士大夫的觀念,使得他們能夠以更為人性化、更具同情心的眼光去看待戰士被俘的遭遇。對戰士來說,不戰而降當然是一種恥辱,但若儘力而戰,力屈被擒,則應給予同情與理解。


(王瑞來先生的《超越:一個「貳臣」的貢獻》一文,對本文的寫作有很大啟發,謹致謝意。)


【注】本文題圖為京劇《四郎探母》。


【作者簡介】


吳鉤|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歷史研究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聶建松:你可能過了一個假的情人節
閆紅:鴻門宴上,項羽先輸在哪一步?
人活著的真諦,是超越自己的利益
騰訊遊戲玩家的驚人福利!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岳飛的這位後人能征善戰 得到雍正的褒獎頗高
二戰結束後,這鬼子殺傷超百人,卻被當「英雄」對待,還受到褒獎
唯一一位被埋入皇陵的太監,順治親自撰寫碑文,康熙多次褒獎
古代兩起殺妻食妾事件,男主角竟受到褒獎!
據說,對一個男士最大的褒獎就是-品味好的不像直男!
「無冠之王」麥迪終獲名人堂褒獎,天道酬勤,實至名歸!
張翰因《戰狼2》洗白,評論區幾乎是清一色的褒獎!
張翰從承包魚塘到戰狼2實力褒獎,演技被肯定獲得了網友的讚揚
此人被蔣介石成為難得將才,受過毛主席的褒獎,稱他打仗比林彪厲害
淡定面對最後一屆全運 惠若琪:冠軍是最大褒獎
古代兩起殺妻食妾事件 男主角竟受到褒獎
演唱會上周杰倫動口,劉德華動手,為何一方挨罵,一方受褒獎?
生二胎,是女人對男人最大的褒獎!
楊冪要出演迪士尼公主?連成龍都發微博褒獎的冪冪確實值得期待一下!
光天化日行兇殺人,縣令、知府、巡撫一致袒護,連皇帝也下旨褒獎
永昌一直走在正確的路上,勝利就是對他們的最好褒獎
張翰因《戰狼2》洗白,微博粉絲暴漲,評論區幾乎是清一色的褒獎!
殺死德國公使的清兵斬首現場 為慈禧死連褒獎都沒
熱血褒獎,蘇聯紅星勳章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