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我這兩年在研究子貢,免不了要讀大量孔門弟子資料。有個問題縈繞在腦海里,本來不想說這事,畢竟兩千多年,有意也好無意也罷,始終沒有人去說穿。我要把它說出來,估計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好在,今天孔子已經走下聖人的神壇。

我們知道,孔子終其一生其實不算得志,甚至自嘲為「喪家狗」。想想他的時代,夫差、晏嬰、伍子胥、范蠡、勾踐、孫武……還有很多名字,曾創造光輝的現世事業,而我們的孔子卻是漂泊遊盪,棲棲遑遑,司馬遷誇張(十幾倍)地說,見七十位君王也未被聘用,但孔子從不放棄天下歸仁的理想。


他秉持整理的思想,成為這個國家的文化DNA,正因為此我們敬仰孔子,並非因為他是神靈,而是一個大寫的中國人。簡而言之,聖人也是人,所以才值得我們去親近,而這一點,我個人認為,正是孔子與老子與釋迦牟尼與耶穌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無論如何被神化,都沒有脫離作為一個人的身份而存在,這真偉大。


今天,我不妨把這個話題拋出來。


孔子,有一個私生子。是的,就是這樣。那麼,他是誰?

在孔門弟子中,這或許根本不是什麼秘密,大家都心照不宣,但誰也沒有公開挑明這件事。當然這也算不得天大的事情,畢竟,孔子本人就是野合而生的私生子,他從沒見過自己的生父,因為母親直到去世都守口如瓶沒有告訴他父親是誰,後來還是好心的鄰居,告訴他其父是孔紇,也叫叔梁紇,曾經做魯國三桓之一孟孫氏家的武士,因戰功被封為陬邑大夫。


這件事被司馬遷寫進《史記》,是他故意抹黑孔子?顯然不是。在《史記》里,「世家」用來「以之記王侯諸國之事」,司馬遷敬仰孔子,洋洋洒洒萬餘言寫了《孔子世家》,他是這麼開頭的:「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我們如今看見「野合」兩字,還是很有空間進行浪漫想像,在此不展開討論。


孔子是私生子並不影響他的偉大,孔子自己也有一個私生子,自然也不影響他的光輝。


雖然弟子們都刻意隱瞞了這一點,因為畢竟不太符合「禮」。孔子十九歲娶亓官氏,二十歲生長子孔鯉(字伯魚),之後孔子做過季氏家的小職員,諸如委吏、乘田(管理倉庫和畜牧),開始幹得還可以,估計時間長了太沒意思,於是辭職在家,花心思研究禮學,沒出幾年,已頗有專業影響力,齊景公與晏嬰訪問魯國的時候,就曾專門向孔子諮詢相關問題,雙方留下了不錯的印象,這年孔子三十歲,所謂「三十而立」,就是指「不學禮,無以立」。


此後十年,孔子基本處於四處遊歷的狀態,略過不表,但有一件事不得不說,在四十歲左右回到魯都曲阜,他「出妻」,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離婚了,這事史書有記載,時間屬於我個人推斷。作為孔子前妻的亓官氏,在《論語》里沒有半點記載,離婚這事弟子們能說什麼呢。我們只知道,從孔子二十多歲不上班開始,夫妻間就沒少為生計問題吵架,人之常情,總得吃飯。孔子很煩,罵出了那句被後人詬病歧視女性的名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其實,這裡只是說養活老婆孩子不容易。

再後來,孔子「食不語,寢不言」,黑著個臉,吃飯睡覺都不和人家說話,屬於冷戰階段;再後來就故意找茬,「席不正,不坐」,還有著名的「十不食」:「色惡,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好吃看著不美觀也不行,肉塊切歪了也不行,買不到指定品牌的醬菜也不行,沒完沒了真是太難為人。日子簡直沒法過了,亓官氏一怒之下說,不吃就滾。


然後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十年遊歷,期間,幾乎是亓官氏一個人把孔鯉拉扯大。孔子雖然弟子三千,平心而論對兒子的教育並不太合格。總之,孔子回到曲阜,就正式與亓官氏離了婚。


從這時候,孔子正兒八經開始辦學,顏回啊,冉雍啊,冉求啊,樊遲啊,陸續拜師門下,稍候,著名青年企業家子貢,從衛國趕來拜孔子為師,開始估計也就想鍍鍍金,就像讀個黃河商學院,沒成想被夫子思想徹底征服。


子貢的到來,產生了良好的廣告招生作用,「自吾得賜,弟子彌眾,遠方之士日至」,除了魯國,其他諸侯國也有很多學生,紛紛來到孔子門下。應該就是在孔子回到魯國之後,子貢投入孔門之前,孤家寡人的孔子極可能有了情人伴侶,並生下一個兒子,這個人就是有若。對,有若,他並不是一個若有若無的人。


「有若,魯人,字子有……為人強識好古道也。」(《孔子家語·弟子解》)起這個名字,或許有孔子的私心吧。有若「好古」,孔子本人就是典型的「復古主義」。

有若出生於哪一年?


《孔子家語》說是前518年,比孔子小三十三歲,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明確記載,有若少孔子四十三歲,也就是生於前508年,難道這純屬太史公信口開河、空穴來風的虛構?雖然《史記》里也有與史實不符或自相矛盾的地方,但關於有若這條卻是確鑿無疑,司馬遷曾親臨曲阜做了調研。


前508年出生就對了,這年孔子四十四歲,正是他回魯國離婚後專心辦學、年富力強又獨身寂寞的時候。為什麼說有若就是孔子的私生子呢?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第一,長得像。這是遺傳基因的根據。


「孔子即歿,弟子思慕。有若狀如孔子,弟子相與並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司馬遷這一段,我們逐次分析。


首先,為什麼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單單就一個有若長得像孔子,「有若狀如孔子」?這屬於生物遺傳學問題,我們就不考據了,但這很重要(請默誦三遍)。


或者,長得像也許真是巧合。畢竟言行就未必相同了。讀過《論語》都知道,孔門十哲,孔子最優秀的十個代表性的弟子,除了顏回亦步亦趨,子路、子貢、冉求、宰予、子夏,哪個都不省心,時不時就有不同意見。宰予就說過守喪三年太久了,最狠地是子路,有次甚至批評孔子太迂腐,被孔子罵了句「野哉由也」。


東漢學者王充曾談論這個問題:「有若在魯,最似孔子。孔子死,弟子共坐有若,問以道事,有若不能對者,何也?體狀似類,實性非也。今五色之鳥,一角之獸,或時似類鳳皇、騏驎,其實非真,而說者欲以骨體毛色定鳳皇、騏驎,誤矣。」王充說話一向刻薄,我們且不管他。第一點,我們再次確認了有若與孔子「體狀似類」這一不爭的事實。然後,我們來看看有若到底是「雞」還是「鳳凰」,到底有沒有接過孔子的思想衣缽。


通過保留至今並不太多的有若之言論,他思想確實帶著十足鮮明的孔子特徵,簡直就是孔子言論的翻版,可以說顏回在行為上、有若在言論上,都是在「複製聖人」。《論語》共收錄四條關於有若的言論,列在這裡大家過目: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4、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


總體來看這四條言論:「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禮之用,和為貴」、「信近於義,恭近於禮」,簡直如出夫子之口,後來有若這些名言都被當成孔子本人的話了,以至於很多人沒聽說過有若,但都知道「禮之用和為貴」。司馬遷也特意把這幾句寫進《史記》。


子游就親自說過:「有若說話真像先生啊!」這面《禮記·檀弓》這則記述非常生動,發生在曾參、有若、子游之間,大家讀來仔細體會。


「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欲速貧,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禮記·檀弓》)


對於「仁」,有若的觀點,止於「孝悌」,與孔子早期堅持的思想一致,「孝悌」正是「仁者愛人」、「修己以安人」的出發點。對於「禮」,有若同樣堅守孔子的嚴格。《禮記·檀弓》有兩則記載有若與曾參、子游討論「禮」的話題。


「曾子曰:晏子可謂知禮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車一乘,及墓而反;國君七個,遣車七乘;大夫五個,遣車五乘,晏子焉知禮?曾子曰:國無道,君子恥盈禮焉。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有子與子游立,見孺子慕者。有子謂子游曰:予壹不知夫喪之踴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於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禮:有微情者,有以故興物者;有直情而徑行者,戎狄之道也,禮道則不然。」


齊相晏嬰以節儉力行著稱,有若認為他一件狐裘穿三十年不合乎「禮」,意思是大夫要有個大夫的樣子嘛。顏回的父親想讓孔子把車子賣了給顏回買棺杶,孔子不同意的理由之一就是,大夫必須得有車不能步行。


有若認為辦喪事時想號啕痛哭就號啕痛哭,哭吧哭吧不是罪,何必一定用「禮」來加以節制?這話大概說給孔子聽得,亓官氏死的時候,喪期已過孔鯉還在悲傷地哭泣,孔子就批評了孔鯉一頓。(《禮記》: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


第四條,有若這句「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與孔子提出的「民無信不立」,可謂思想一以貫之。《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記載,對這個問題,有若與孔子有過深入探討,「有若問於孔子曰:國君之於百姓,如之何?孔子曰:皆有宗道焉,故雖國君之尊,猶百姓不廢其親,所以崇愛也。雖以族人之親,而不敢戚君,所以謙也。」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這叫「藏富於民」、「與民同富」,在中國古代,是難得的「民貴」思想。《論語·顏淵》里有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再後來,孟子進一步發揮,提出著名的論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通過上面分析,我們有了基本了解:有若長得像孔子,思想行為也與孔子相似。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第二,孔子死後,有若成為儒家臨時掌門人。


「弟子相與並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為什麼是有若被請出來,裝作夫子的樣子,被大家當作先師追憶膜拜,成了儒家臨時掌門人?單從孔門弟子功績與學術地位的角度,顯然不成立,完全輪不到有若站出來。比功績,有子貢、冉求等先進師兄在,比學問有子夏、曾參等後進師弟在,哪裡由得有若出面。就因為長得像?但這畢竟不是模仿秀大賽呀。


那麼,我們就來思考幾個問題,在孔子死後,是有若自己站到這個位置上的呢,還是被別人推上去的?如果是被動的,又是誰把有若推到這個位置上的?出於什麼目的?問題的關鍵當然是——孔子死了,意味著什麼?很現實的問題:儒家第一代領袖沒了,學術帶頭人沒了,孔門還要不要姓孔?


通過後來公開的儒家學派發展歷程來看,可以說,至少發展到第二代,還是必須要姓孔的,這就是孔子傳曾參,曾參傳子思(孔子孫子),子思再傳孟子,所以儒家學派也常被簡稱為「孔孟之道」。在這一路徑傳承中,很顯然,曾參是一個關鍵人物,他的父親曾點也是孔子早期的弟子,淵源很深,曾參這個人很老實,又是著名的大孝子,列入《二十四孝》。據記載,孔子臨終是把子思託付給曾參的(孔鯉死得早),也就是說曾參代表著子思與孔門的直系傳承,然後傳到了孟子那裡。


我們就來看看孟子後來怎麼記錄這件事:


「昔者孔子沒……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1、原來是有人要把有若推向孔子的位置,是誰呢?子夏、子張、子游。


這三位說是孔子晚年最優秀的三弟子不過分,子夏、子游,被孔子列入「孔門十哲」,子張未列入是因為入門晚沒有一起經歷陳蔡之厄,但被孔子引為「四友」(子路、顏回、子貢、子張),「自吾得師也,前有光後有輝」。倒是曾參曾被孔子評價比較愚鈍,「參也魯」,其實也有忠厚老實的意思吧。總之,子夏、子張、子游,「皆有聖人之一體」(《孟子·滕文公上》),都是有能力繼承孔子學問的弟子。


事實上也是。子夏西河設教,據說傳六經,為一代帝王師,弟子有魏文侯、李悝、段干木、吳起;子游,被譽為「南方夫子」,是把孔子的思想帶到南方蠻夷之地的第一人;子張如何?《韓非子·顯學》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儒分為八,子張居首。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被忽略了,子夏、子張、子游,不光是能力強,與曾參從父輩就跟隨孔子不一樣,他們還與曾參有一點不一樣,曾參,魯國人。子夏,晉國人(三家分晉後屬於魏國)。子張,陳國人。子游,吳國人。就是說,他們都是在孔子晚年投身孔門的「外國人」。今天,大家提起儒家,就說孔子孟子,就說曲阜,就說山東,就說「孔孟之道」。發生了什麼?看起來更有能力傳承孔子思想的子夏、子張、子游,反而有些湮沒無聞了呢?


我們再來回到孟子直播的孔子死後的孔門現場。


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


2、原來曾參正是子夏、子張、子游的反對派。(魯國人VS非魯國人)


好一個「強曾子」,已幾近透露出殺氣和硝煙味道了,曾參很直接地反抗,義正言辭的拒絕了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的計劃。我們知道,曾參是有底氣或者說底牌的,他的弟子,孔子的孫子子思,這就是他的王牌。


那麼,子夏、子張、子游聯合體為什麼要推舉有若呢?單是因為相貌還是說有若學問更大?顯然,都不是,只有一個原因:有若,也是孔子的兒子,只不過沒有名分,是個私生子,屬於庶出。子夏、子張、子游聯合體,推出有若,是為了佔據姓孔這桿大旗。


就是說,在孔子去世後,隨著早期弟子大多過世,更年輕的比孔子小四十歲以上的優秀弟子,子游,子夏,子張、曾參,發生了一場孔門繼承人的鬥爭,關於這次鬥爭,不光是繼承人的選擇即孔門領袖誰來任職的問題,還事關孔門未來發展戰略與業務方向的問題。要知道,思孟學派與子夏的西河學派,差異還是挺大的。


以曾參為首,基本都是魯國人和孔子早期弟子的下一代,可以稱之為鄉黨派,推舉孔子的孫子子思,高舉維護儒學正統的大旗。這一派綜合實力弱,但有「聖旨」子思。


以子夏,子游,子張,為代表的則是從其他諸侯國來到孔門的弟子,學習成績優異,可稱之為外來派,他們只好拉來孔子的庶子有若作為旗號。這一派綜合實力強,但有失正統。


並且由外來派子游、子張、子夏聯合首先發難。要知道,其實這三位性格差異很大,平時甚至相互辯論攻訐,而且,三位才華又公認都在有若之上,此時卻一致推舉有若,實在讓人捉摸不透,原來有若不僅是老師的弟子也是老師兒子,這就好理解了。


事實上,從學問能力來考慮,這時三十來歲的有若,肯定強於十來歲的子思。但畢竟曾參有孔子臨終遺命(聖旨),加上有若只是私生子,不是嫡子,子思是嫡孫。翻開史書,這並不新鮮,類似的故事,在所謂「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之際的王室,幾乎每年都在上演。


最後的結局:鄉黨派首領曾參攜子思獲勝,而後傳孟子,被捧為儒家正統,古文經學,宋代理學,繼承之;外來派首領們被迫離開魯國,子游回吳國辦學,將儒學傳到蠻夷之地。子張因陳國被滅,後定居楚國講學。子夏去魏國設教傳經,弟子如吳起,李悝,段干木,皆為戰國之英豪。後傳至荀子,今文經學,公羊學,發揚之。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第三,鬥爭總以平衡維穩,有若得到了部分肯定


我說過,這兩年在研究子貢。那麼在如此重大決策與事件的關鍵時刻,子貢在幹什麼呢?按說,孔子死後,他差不多已成為最有發言權的孔門弟子了。孔子快不行的時候,子貢做生意回來,孔子說:「賜,汝來何晚也!」你怎麼才來呀,然後拉著子貢的手唱了一首歌,「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足見其師生情誼。七天後,這位一生酷愛唱歌的老先生過世了。


我們今天到曲阜孔林,還能看見在孔子的墓旁,有一間房子,台階前的石碑上寫著「子貢廬墓處」,這是子貢為孔子守墓住的地方,別的弟子守完三年就各自散了。只有子貢足足守了六年。當我們了解了上面的孔門之爭,也就明白了子貢的苦心。守墓六年,自然不單是表達對老師的敬愛之情,再就是孔門之爭離不開他來說話,綜合考慮到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大任的老師,並非魯國人的子貢,最後應該做了平衡,既支持子思上位接任孔門正統,也要力保有若不被一棍子打死。


子貢留在曲阜為孔子守墓六年,多出來的三年,主要就是為了保證順利完成孔門過渡期的穩定,並個人出資著力組織,促成了孔門官方文集《論語》的編纂整理和出版,作為蓋棺定論發行各國。完成這件事以後,子貢才去了齊國,除非不得已的外交任務,他幾乎很少踏上魯國半步。畢竟,魯國只是魯國人但並不是所有人的祖國。再說,那個時候,人們還沒有那麼強烈的祖國概念。漢代「獨尊儒術」,中華才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第四,藏在《論語》第一章里的秘密


現在,回過頭來仔細看一下《論語》。這本代表儒家精神的第一手文件,向我們展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就看《論語》開篇第一章(其他章也可以分析):


第一節子曰學而時習


第二節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


第三節子曰巧言令色


第四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第五六節子曰入則孝出則悌


第七節子夏曰賢賢易色


第八節子曰主忠信


第九節曾子曰慎終追遠


第十節子禽問於子貢引出子貢曰溫良恭儉讓


第十一節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


第十二節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第十三節有子曰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第十四節子曰敏於事而慎於言


第十五節子貢曰富而無驕可與言《詩》


第十六節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


這就是《論語》全部的第一章共計16節,裡面所有出場先後和言論,每一節都絕非隨意安排,就像中央常委的順序,而是都經過了廣泛討論和深思熟慮,最終形成的平衡後的結論。我來總結一下:


1、先來看發言次數


孔子發言8節,8/16,太巧了吧,剛好半數,其實是精心安排,過猶不及,表示遵從夫子的中庸之道(難道不是仁義禮樂之道了?),想想後來四書里的《中庸》,就是子思的著作,在這裡已埋下儒學路線更張的伏筆,真是細思恐極。


有若發言3節,在弟子輩,最多。請注意孔子所言「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子貢多守喪三年,以及有若自己的話,「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講得很明白,孔鯉已去世,我就算不是嫡子,也有繼承權啊。估計孔子給子貢也留過話,考察監督三年看錶現。


曾參發言2節,比有若少1節,顯然是妥協和讓步,因為已獲得實權,必須出讓名譽權;子貢發言2節,加了個子禽,其實算1·8節,代表孔門早期弟子出場;子夏發言1節,代表外來派弟子出場,何況已給有若3節,故子游、子張不入選。子思作為再傳弟子,不能發言。


2、再來看出場順序


孔子就不用說了1、3、5、6、8、11、14、16,開場壓軸貫穿其間。


有若2、12、13


曾參4、9


子夏7


子貢10、15


有先有後,有輕有重,這就是博弈平衡後的結果。


3、最後看發言內容。


有若、曾參、子夏,基本都在結合自身討論道德品行,孝不孝,悌不悌,忠不忠,信不信,全是這類政治正確的話。只有子貢置身事外,第一次發言讚美夫子「溫良恭儉讓」,正如他一直以來做得那樣,自信滿滿地將孔子讚美為與日月同輝。第二次發言談了自己作為全球首富的反思,「富而無驕」,很有錢但不顯擺,孔子說不錯了,但還可以境界更高,「富而好禮」,要多多回饋社會才是,你看,子貢,一點不掩飾自己的不完美。


再去看曾參、有若和子夏的話,難免都有點拉選票的意思。從這時,曾參和有若,開始尊稱先生——「子」。所以,當閱讀《論語》,翻開第一節,你會看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二節則是「有子曰」,請你不要懵逼,這位「有子」是誰啊,是島國女子嗎?什麼來頭?竟敢排在第二個,竟敢稱「子」,整本《論語》,只有三個人稱「子」,有子有若,曾子曾參,冉子冉雍(我認為是冉雍不是冉求,冉雍字仲弓,後來有參與《論語》的編纂,子游、子夏、曾子及門人都曾不同階段參與),還有一個所謂「閔子」,大概是「閔子騫」的筆誤。


子貢都沒有這樣託大,為了儒學下一代的發展,需要樹立新領袖,子貢理解這一點。只是心底感到一絲愧疚,想起昔日那些並肩學習戰鬥的師兄弟,子路,顏回,冉耕,這些追隨孔子對儒家發展功不可沒的早期弟子,除了自己因為主持大局,一概不能進入《論語》第一章。想來,真是太難為子貢了,什麼是溫良恭儉讓,不過如此。孔門弟子三千人,最終有三十人左右,寫進《論語》,其中不少僅有姓名而已,有獨立發言者不超過二十位。


大家看明白了嗎!如果你去過曲阜孔廟大成殿,會發現一個秘密,在祭祀的主位,無疑是至聖孔子,其次為「四配」,即孔子之後四大聖人: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子思,亞聖孟子;又其次為「十二哲」,除宋代大儒朱熹,其餘十一位,皆來自孔子生前欽定的「十哲」,其中因為顏回被提拔進入「四配」,等於在「十哲」中九位的基礎上,又補進兩位。那麼厲害是誰呢?當然,少不了好學深思的子張。那麼,還有另一位補充進來,我不說大家也猜到了,對,有若。他並不是一個若有若無的人,他也是孔子的兒子。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第五,有若的思想遺產


除了上述提及的有若思想,他還有一些記載,值得學習。


1、用功好學


《荀子》記載:「有子惡卧而淬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就是學慣用功,怕睡著了,拿炭火來燙自己。想想有若這孩子真不容易,庶出沒有名分,但並未因此消極,而是發奮學習,終於也算有一番成績。好學三大經典案例,後來有著名的「頭懸樑」「錐刺股」,那麼還要加上這一個「炭淬掌」。此案例有毀容風險,請大家謹慎模仿,吸取其精神便是。


2、無為而治


在《呂氏春秋》中講了一個故事:


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勞,任人者故逸。宓子則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氣,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數而已矣。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勞手足,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說孔子的弟子宓子賤遊山玩水釣魚輕輕鬆鬆就把單縣治理好了,弟子巫馬期卻是日夜操勞披星戴月也把單縣治理的不錯。巫馬期就問宓子賤有什麼秘訣,宓子賤就說了:「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


在另一個故事裡,我發現宓子賤其實以前也搞得很疲憊,後來他是請教了有若,才學來無為而為的管理方法。


宓子賤治單父。有若見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齊不肖,使治單父,官事急,心憂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今以單父之細也,治之而憂,治天下將奈何乎?故有術而御之,身坐於廟堂之上,有處女子之色,無害於治;無術而御之,身雖瘁臞,猶未益也。(《韓非子》)


3、為人勇武


魯哀公八年(前487年),這年孔子還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南遊於楚,在這年之前,冉求已先行被季康子召回魯國擔任官職,子貢也為魯國出使會見吳國太宰伯嚭,這年,吳國攻打魯國,魯國組織了三百人的敢死隊,有若入選其中。


三月,吳伐我……國人懼,懿子謂景伯:若之何?對曰:吳師來,斯與之戰,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屬徒七百人,三踴於幕庭,卒三百人,有若與焉,及稷門之內。或謂季孫曰:不足以害吳,而多殺國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吳子聞之,一夕三遷。吳人行成,將盟。


這件事記載於《左傳》,應該是事實了。有學者說,《左傳》很有可能是子夏所作,所以其中有大量關於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記述,不僅大量記載子貢的事迹,甚至包括樊遲作為勇士和有若加入敢死隊,這些並不太重要的事情,可見子夏與他們幾個關係。要知道,孫武、范蠡都沒有在《左傳》出現半個字,略備一說。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上篇:搞一個半山會如何?


心水:南京院子,兵有三勢

孔子果真有一個私生子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產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地產課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在古代 一個女子如果生不齣兒子竟會有這樣的後果
如果我有這樣一個院子
獨生子女是這樣一個群體
一個能喂孩子母乳的男人,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夢想
一個女孩子最好的樣子
同時愛上父子兩人,一個有錢一個有貌,女子糾結了
一個爸爸帶孩子去了這兩個地方,改變了孩子的人生
老子說了一個影響你一生的秘密
我願做一個廚子,陪他去養牛
一個孩子用假鈔買魚改變了賣魚老闆的一生
女子每去一個地方,都要找一個男子扮演其「丈夫」!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1把鋤頭,一個簡易探雷器,這些孩子以挖炸彈為生
生兒子5天後,一個陌生女人居然說我抱的是她兒子?
又一個消防員離世:他欠兒子一輩子的「六一」
非常想給我的狗兒子生一個小寶寶
一看就是親生的,娛樂圈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父子女
他身為黃帝!一生只娶了一個妻子!
每個胖子身體里藏著一個瘦子
美國男子和三名女子同時生活,其中一個是自己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