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汪偽政府的物資統制與淪陷區的棉花走私

汪偽政府的物資統制與淪陷區的棉花走私

文/潘前芝



汪偽政府的物資統制與淪陷區的棉花走私


日軍直接插手棉花收購業務


華中地區的物資統制,最初是由日本單獨操縱進行。侵佔華中後,日軍在「軍管理」的旗號下,強佔了各種工廠140餘家,其中紡織廠67家,然後將這些工廠委託給日本企業經營。同時,日本商人在軍方的支持下在上海開設了很多大規模的紡織廠。


為了保證這些紡織廠開工,日軍對華中出產的棉花實行嚴格的管制,指導日商利用中國的棉花中間商和扎花廠商收購棉花。


比如,要從南通運棉花到上海,首先必須請日本商行出面,到上海日本駐軍申報領取棉花證明,再由南通的日本憲兵隊查驗棉花所在地及數量相符,在上海日軍開具的證明上蓋章,然後才能赴上海交驗證明,領得「採辦證」,重新回南通交憲兵隊查驗蓋章,方可裝運。

送達目的地之後又由日商按照證明收取棉花之後,再蓋章送繳原發證日軍部隊核對銷證。不繳屬於「違法」,手續不全「許可證」作廢。


1940年2月,由日本在華紡織同業公會上海支部、日本棉花同業會、上海制棉協會、落棉協會4家棉業組織,聯合成立了華中棉花協會,作為日軍華中佔領區棉花的統制和收購機關,負責對各類棉花的統一收購和統一配給。


該棉業協會在各主要產棉區,如杭州、南京、南通、海門、啟東、太倉、常熟、安慶等設立了支部。為避免出現爭購,各個支部還大致劃分了各自的收購區域。


但日方人力有限,直接收購活動仍通過中國棉花商人居間進行活動,這使後面的民間私下交易棉花成為了可能。


儘管在日軍刺刀下進行,棉花收購情況卻並不如意。華中的棉花產量儘管在逐年增加(1939年200萬擔,1940年300萬擔,1942年340萬擔),但棉花協會收得的棉花卻逐年劇減,1939年為190萬擔,1940年為170萬擔,1941年和1942年下降到120萬擔。

這些已經收得的棉花,當然優先保障日商或日方控制的紗廠。1941年初,上海的非日方控制的華資紗廠紗錠已不足59萬枚,布機不足4000台。而日軍和日商控制的華資紗廠38家,紗錠133萬枚,布機18000餘台,加上原有的日商紗廠,日本在上海紡織業中已居於絕對的支配地位。


「商統會」強制收買棉紗布


1940年汪偽政府成立後,與日方進行了談判,要求參與物資統制。日方為了新成立的「政府」的「威信」,在物資統制方面對汪偽有所讓步,逐漸退居幕後,由汪偽政權的職能部門走向物資統制一線。


1941年9月25日,汪偽政府中央物資統制委員會(簡稱物統會)成立。物統會的任務就是對該區域准許移出主要物資每月標準之申請,對當地施行物資統制等。汪偽「實業部長」梅思平任主任委員。


但日方之前成立的控制物資運銷配給機構,如軍票配給組合、商品販賣協議會等仍繼續存在,這就使得汪偽所獲得的權力實際上非常有限。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戰局對日不利,日方為拉攏汪偽政府,決定將物資統制權移交汪偽政府,由汪偽負責供應日軍所需物資。


雙方達成妥協:取消之前成立的物統會,轉而設立物資統制審議委員會,作為華中淪陷區物資統制的督導機關,並由汪偽政府指派中國工商界有力人士組織全國商業統制總會,作為華中淪陷區物資統制的執行機關,日方工商界不參加這個組織的上層機構。


1943年3月15日,全國商業統制總會(簡稱商統會)在上海成立,會所設在靜安寺路999號,理事長由當時的交通銀行總經理唐壽民擔任。3月19日,汪偽與日方又共同成立物資統制審議委員會(簡稱「物審會」),其任務是「督導商統會完善地運用其技能,強化物資統制。」


「商統會」成立不久,就公布了《戰時物資移動取締暫行條例》,明確把棉花、棉紗棉布列入統制之列,規定由上海地區運往蘇、浙、皖三省的物資,必須向商統會申請核發許可證。

當時物資統制的主要對象一是米糧,二是棉花。這兩個機構的成立,標誌著華中物資的「統制權」形式上正式轉移到了汪偽政府手中。


「商統會」成立不久,適逢上海米價猛漲並帶動了市場物價飛漲。汪偽政府當局認為這次漲價與投機者物資囤積有關,而且棉紗布及棉花原料的投機交易最為嚴重。


4月1日,汪偽上海市政府「經濟局」開始實行棉花、棉紗、棉織品等18類主要商品儲藏總登記,規定「如抗匿不報或以多報少,一經查實,立予嚴厲處分」。他們派出了150名檢查人員,對上海180個倉庫進行調查。10月,南京、鎮江、江陰、無錫等地,也實行了棉紗布登記。


經調查,上海中日雙方棉紡織廠商庫存的棉紗布約為60萬件,按當時黑市買賣的棉紗布價格,每件20支藍鳳牌標準棉紗約為4萬元計算,估計作為投機對象的棉紗常在11萬件左右。


汪偽政府最高經濟顧問石渡庄太郎多次召開有汪偽派員參加的「物審會」日方幹事座談會,初步作出強制收買棉紗布的建議,對上海市場庫存的棉紗布由偽政府公布「命令」實行強制收買。


強制收買的棉紗布由「商統會」統一按計劃供應各方面的需要,價格以當年春季未暴漲時的市價為準,付款最好是分期支付或國庫券支付。


恰在此時,日本大本營與內閣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實行對華緊急經濟措施:對中國市場的棉紗、棉布強制收買,並運用它作為獲得緊急物資的交換物資;以金塊25噸為限,由日本運往中國,其中5噸交華北運用,其餘交汪偽政府用以收買華商棉紗布;日商的棉紗布,由日本公債進行收買。


根據上述決定,「物審會」擬定了具體強制收購實施方案:「商統會」組織專門機構負責收購華商所有的棉紗布,日本商人所有的棉紗布由日方有關當局指定專門機構進行收購。


8月9日,汪精衛在上海召開臨時「最高國防會議」,通過了偽實業部提交的《收買棉紗布暫行條例》及《收買棉紗布實施要綱》。不久,偽行政院又通過了《收買棉紗布實施細則》,並首先在上海實行,而後對蘇州等地商人囤積的棉紗布也加以強購。


8月13日,「商統會」的「收買棉紗布上海辦事處」成立,著手辦理棉紗布收買事宜。9月1日,辦事處組織對上海市所有的針織廠和商號所存的棉製品進行緝查,至15日,共查倉庫、紗廠、布廠、布號及針織廠297家,其中41家所存的棉紗棉布予以查封。


靠著這種強制買賣的辦法,日偽收買了大量的棉紗棉布。到1944年6月底,共收買棉紗棉布120189件。


強制收買棉紗布雖然「暫時起到了穩定物價的作用」,但給華商帶來了重大損失。按當時市價,20支藍鳳紗每件為4萬元,而強收價格僅為1萬元。


此外,按《收買棉紗布實施要綱》「以中儲券所付的半數價款在3年內付清」的規定,當時的中儲券不斷貶值,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汪偽政權垮台時,一共只付了3次,在收買中廠商損失慘重。


這種強制徵購,還導致華中各地城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資日趨匱乏。當時的報紙稱:華中最大城市上海發生兩大問題「一布店全體失業,無以為生;二市民欲購尺寸之布而不可得」。人們無法添置新衣,縫補舊服裝也缺少紗線。


碌碌無為的「棉統會」


「商統會」成立後不久,出於日方加強了對作為棉紗原料的棉花「加緊控制」的要求,1943年11月27日,在上海又成立了棉花統制委員會(簡稱棉統會),作為「商統會」的一個下屬部門,負責對華中各地出產的棉花實行統制。


「棉統會」的主要任務是:負責供應日軍需用之棉花及對日出口棉花;華中淪陷區棉花的統一收買及配給;規定棉花的收買及配給價格;籌集收買棉花資金;制定收買棉花需要交換物資的計劃以及棉花登記證的審查核發。


其具體業務,由所屬的中日雙方紡織廠聯合組織的棉花收買同業協會負責執行。


同之前的華中棉業協會相似,「棉統會」在上海、南京、啟東、無錫、杭州等11處分別建立棉花公庫,負責棉花的儲存保管。棉花收買同業協會在各地收買棉花,由各地基層會員負責執行。基層會員收買的棉花必須按照「棉統會」指定的地點運交棉花公庫驗收。


即使如此,「棉統會」也無法按計劃足量收買到棉花,1943年度為60.5萬擔,只達到收購計劃數的67.2%;1944年度為20.95萬擔,占收購計劃數的65.5%。


這些棉花60%直接交給日軍使用及向日本出口,其餘40%按開工數分派給華中各紗廠。由於原棉供應不足,日軍控制下的紗廠開工率下降到戰前的40%-50%。


華商更慘,由於華商紗廠在日本軍事侵略過程中受到極大破壞,劫後餘生之後,又在軍管期間被日方拆走大量機器設備,所以,華商紗廠在分配額中僅得1/4,也就是收得棉花總數的1/10。


上海作為中國棉紡織業的中心,抗戰前棉紡織廠所擁有的紗錠和織機數量,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但由於戰爭破壞和日軍對棉花原料的壟斷,上海的棉紗和織布產量日趨減少並難以為繼。


淪陷區的棉花走私


儘管日軍和汪偽成立了一系列機構來加強棉花統制,但作為戰時緊俏物資,華中地區的棉花、棉紗布的走私活動卻一刻沒有停止。


走私渠道以上海為中心,通過水路的居多,通常是以長江為主要通道,把物資運往蕪湖、安慶、九江等地,登岸後分運安徽、江西各地,或者直接深入沙市、岳陽等碼頭,再分散進入湖南、湖北各地。


國統區還有另一條通道,在上海等城市採辦好棉紗等物資後,先轉運到浙江沿海,主要是溫州,然後走甌江水路上達麗水,再轉運金華、上饒各地。


這一走私活動,在當時得到了官方默許。日方、汪偽和國民政府方面,都有一些官員利用「走私」謀利。比如杜月笙,1943年在重慶成立了通濟公司,並在上海、淳安等地設立分公司。


當時重慶地區棉紗昂貴,杜月笙便派人與駐在上海的日軍及其特務機關「協商」,表示只要日方允許通濟公司將棉紗從淪陷區運出,通濟公司可以為日方從「國統區」運回它們所需要的物資。於是日方不僅同意通濟在上海採買棉紗,而且提供運輸工具,甚至派軍隊給予保護。


當時國民黨軍統局頭子戴笠是杜月笙的把兄弟,又是通濟的「股東」,戴還兼任財政部緝私署長、軍事委員會水陸交通統一檢查處處長、戰時貨運管理局局長。所以,通濟在國統區運輸走私物資自然暢通無阻。


杜月笙的通濟公司第一次就是從上海採購了3000件棉紗,由日軍「護送」到安徽亳州,通濟公司接貨人員等在界首接貨,然後運往重慶。


與這些具有「走公」性質的走私不同,淪陷區內的人們為了生存,也開展了一些地下活動。譬如,華商紗廠儘管開工錠數遠不如日方紗廠,但是他們在艱難困苦環境中,也在尋找一些生存之法。


當時棉統會雖然有相當龐大的基層組織機構實行棉花統制收買,但是對於廣大棉花產地的商販不可能徹底控制。另一方面,過去日軍和汪偽政府公布的統制棉花的法規,對於手工生產的土紗土布,並沒有加以限制,在一定數量範圍內可以自由販運。


各地華商紗廠由於原棉配給數量限制,棉紗產量難以滿足社會需要,而棉紗需求旺盛,有利可圖。於是不少華商紗廠將停工的紡紗機器拆散,在通過封鎖線時買通汪偽軍警,分批運往各棉花產區,與當地棉花商人合作,建立小規模的土洋結合的紗廠,生產粗紗。


有些資金雄厚的棉花產地的棉花商人也向紗廠購買紡紗機件,運回鄉間經營。在當時上海附近的常熟、太倉等縣,這種小規模的因陋就簡的紗廠如雨後春筍,紛紛出現。這些紗廠的錠數一般約一兩千,多大也不超過三千。由於缺乏電力,一般都使用柴油機動力。


有些鄉鎮小紗廠甚至勾結汪偽軍警,千方百計將棉紗偷運往後方以獲取暴利。這一現象,隨著抗戰後期華中日軍勢力的衰弱而愈演愈烈。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近代歷史上也曾遭受西方四國聯軍入侵
讀歷史的作用:草坪是如何征服人類的
她是楊絳姑母,也是被魯迅痛罵的中國首位女校長
近代俄國貴族是怎樣形成的
你知不知道宋朝真的那麼牛嗎?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海鹽和水裡有塑料纖維?歐盟和美國都淪陷了,中國也無法倖免!
二戰淪陷區里的血和淚,百姓吃不上飯還要捐錢和糧食給日寇
汪精衛「保護淪陷區百姓」之說,並不成立
大凌河上空的空投物資飛機,歷史照片揭秘東三省淪陷後日軍動向
大牌也有親民款!這個購物袋讓劉詩詩、馬思純、宋茜都淪陷了
「海岸線的塌陷」——抗戰時期「集體淪陷」的中國港口
汪精衛「保護淪陷區百姓」之說不成立
當漢奸?淪陷區的人們用最優秀的傳統武器對付他!
淪陷前的東北,富庶的黑土地!
「糧荒」·淪陷區百姓的日常生活
三四線城市房子的「海市蜃樓」註定讓投資客淪陷!
中國手機廠商進軍印度,印度自主品牌全線淪陷?
種草|時尚界的杜鵑,看一眼就會淪陷的美顏香水
探尋各大時裝周,淪陷於色彩之中
中國人最骨氣的一戰,國土淪陷照樣狂揍,成為世界霸主
中國河口淤泥充斥抗藥性基因,我們的餐桌或已淪陷
共享單車、智能手機齊淪陷!你的智能生活很欠安全
簡潔精緻的建築彷若地標,打開的瞬間我被淪陷了
韓國印製的中國歷代版圖 唐朝黃河以北全部淪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