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宋士大夫如何「戴高帽」

唐宋士大夫如何「戴高帽」

文/孟暉


摘編自《東方早報》



唐宋士大夫如何「戴高帽」


「重戴」,是唐宋文獻中時或提到的一個概念,揭示著有趣的、為後人遺忘的歷史細節。如果留心便會感受到,宋人筆記中不僅頻頻評論這一概念,且提及之時會帶有一等唐人所沒有的鄭重。


《宋史》「輿服志」里如此解釋:「重戴。唐士人多尚之,蓋古大裁帽之遺制,本野夫岩叟之服。以皂羅為之,方而垂檐,紫里,兩紫絲組為纓,垂而結之頷下。所謂重戴者,蓋折上巾又加以帽焉。」由之可知:「重戴」是唐代士大夫開啟的風氣。


其具體方式,則是在襆頭(折上巾,乃是烏紗帽的前身)之上再加一頂帽子。加戴之帽的最大特點,是「以皂羅為之,方而垂檐」,即帽檐上懸垂著一片方形黑羅。

此外,此帽乃是紫色襯裡,帽下綴有一對紫色絲編的系絛,戴帽人將系絛於頷下打結,由此將帽子固定住。這種帽是前代「大裁帽」的沿襲,而大裁帽本來是普通庶民所用的帽具。


對於加於襆頭上之帽,生活於兩宋之交的葉夢得《石林燕語》有更為具體的說明:「今席帽、裁帽分為兩等,中丞至御史與六曹郎中則於席帽前加全幅皂紗。僅圍其半為裁帽。非台官及自中郎以上,與員外而下,則無有為席帽,不知何義。而『裁』與『席』之名,亦不可解。」


按其說法,必須達到一定官階才有權戴垂紗之帽。垂紗之帽又分兩種樣式,在帽檐周遭掛滿一圈烏色紗或羅,叫「席帽」,僅限於「中丞、御史與六曹郎中」等高官;只圍掛一半,則叫「裁帽」,為更低階的官員們使用。


首先應認識到,帽檐懸垂紗羅之帽,在當時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帽具。北宋高承《事物紀原》「帷帽」一條即談道:「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紗若青全幅,連綴於油帽或氈笠之前,以障風塵,為遠行之服,蓋本此。」


在宋代,男性士大夫普遍使用一種圍有黑或藍色長紗的帽或笠,目的在於通過長紗來阻擋塵沙,是長途趕路時的專用服飾。

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繪有三位戴如此垂紗帽的形象。一位臉呈正面,此人騎馬剛剛出得城門,頭戴一頂斗笠式的帶檐帽,檐下垂有一圈半透明軟紗,長度直至肘部,不過這圈垂紗可以從正面分開,由之令戴帽人能夠隨時撩開紗帷看清眼前的世界。


戴帽者一身長袍,顯示其為一位男子。他前有男僕控馬,後有男僕扛著擔子,看來正是「遠行」的「士人」。畫中另兩位均為背影,同樣是一襲有身份男子所穿的及踝長袍,騎馬而行,不過帽下的半透明圍紗較短,僅過肩頭。


三人帽上的垂紗均繞檐一周,應該便是「席帽」。於是,畫卷還讓我們得知席帽、裁帽的帽式,大致接近斗笠的形狀,這與文獻中的相關記述一致:「席帽,永貞之前組藤為蓋,曰『席帽』,取其輕也。後.……乃細色罽代藤,曰『氈帽』。」(唐李匡乂《資暇錄》)


「上河圖」中人物眾多,帽具也多種多樣,但僅有三人戴席帽,且都是走在出城的路上,男僕或挑擔相隨在後,或扛傘步行於馬前,此般描繪印證了《事物紀原》所言。在民間,垂有紗羅的帽具一直都是「遠行之服」,目的在於遮蔽路上難免的土塵。


實際上,在唐代,席帽已然十分普遍。典型如唐人牛僧孺《玄怪錄》所錄「張老」故事中,張老給韋恕「一故席帽」作為憑信,讓他去揚州葯肆中取錢。

同理,「僅圍其半」的裁帽同樣是民間通行之帽具,據記載,五代前蜀後主王衍喜歡微服出宮,到酒肆、倡家玩樂,又討厭被人識破,便「好戴大裁帽,蓋欲混己」(《五國故事》),甚至為此而「下令士民皆著大裁帽」(《資治通鑒》)。


大約因為長安城中皆是土道,揚塵嚴重,自中唐起,京城的士大夫便形成了一道規矩:只要出門,即使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在城中四處來往,一律須戴席帽。士大夫都要帶「襆頭」,再於其上加席帽,等於戴了雙重的帽具,於是出現了「重戴」這一叫法。


如唐人薛調所撰《無雙傳》中即提到:「午後有一人重戴,領婦人四五輩,欲出此門。街中人皆識,雲是租庸使劉尚書。門司不敢放出。」


到了北宋時代,「在京百官席帽」,京城高官出行時均帶垂紗之帽。對此,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解釋得清楚:「唐時席帽,乃舉子所戴」,「至本朝都大梁,地勢平曠,每風起,則塵沙撲面,故侍從跨馬,許重戴以障塵。」

東京汴梁風沙很大,北宋承襲唐風,官員一律以騎馬為出行方式,所以戴席帽、裁帽來擋風沙就成了很自然的選擇。


不過,據《石林燕語》:「五代始命御史服裁帽。本朝淳化初,又命公卿皆服之。」就在宋太宗淳化(990-994)年間,朝廷正式下令,宰相等高官在京城中來往時需戴席帽、裁帽。


這一規定顯然意在體恤朝臣們的辛苦,考慮到他們走在東京土路上時避塵土的實際需要。不過,由此而促成的形勢乃是,京城官員們使用這類帽具的方式被制度化,人人都需遵行。


關於北宋京城官僚使用帶護紗帽具的情況,文獻中不乏介紹,彼此間或有矛盾之處。其中最為簡明的一條當屬《事物紀原》:「五代以來,唯御史服之。本朝淳化初,宰相、學士、御史、比(兩)省官、尚書省五品已上皆令服之。」(「大帽」條)


綜合宋人資料,概況地說,自北宋初期就形成了定製,重要機構的五品以上高級官員出行時都要「重戴」,即在襆頭之上再加戴垂紗帽。


垂紗帽還會分為兩等,最高級別的官僚如宰相等戴席帽,即帽檐周圍垂吊一圈長薄紗或羅;較低級的官僚則戴裁帽,即僅僅在帽檐的前半周掛有長紗羅。


至於帽的樣式也有規定,襯裡、系絛皆為高貴的紫色,以此與民間普通人趕路時戴的席帽、裁帽相區別。另外,在規定範疇之外的低階官員則不被允許戴垂紗帽。


在如此的制度之下,唐時出現的「重戴」這一詞稱在宋代又衍生出了一種新的意思,「京城士人舊通用青涼傘。祥符五年,始詔惟親王得用之,余悉禁。六年,中書、樞密院亦許用……既張傘而席帽仍舊,故謂之『重戴』。」(《石林燕語》卷七)


自大中祥符五年(1012)起,只有中書省與樞密院的重要官員可以與親王們一樣,出行時由侍從在馬後高擎傘蓋相隨。這樣一來,高官騎馬出行時,不僅頭戴席帽,而且身後還有從人為之張舉著傘蓋,於是,重戴便被理解為「即有傘,又服帽」。


如此的樣式也叫「重蓋」:「在京百官席帽,宰執、皇親用傘,呼為『重蓋』。」(北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一)由於「都城內,非執政大臣、宗室,並不許張蓋」(北宋王得臣《麈史》),


整座東京城裡有資格「即有傘,又服帽」之人寥寥可數,所以,如此的「重蓋」形象便成為身份尊貴的象徵,成為權力與威嚴的象徵,成為士大夫所能獲得的最大成功的象徵,引時人無比艷羨。


到南宋時代,京城(臨安)官員改為乘轎出行,同時,江南氣候溫潤,城市中的道路均鋪磚,用以在馬上避風塵的席帽、裁帽便沒有了用場。也於是,在北宋時代備受重視的「重戴」制度便名存實亡了。雖然「中興後,御史、兩制、知貢舉官、新進士上三人,許服之」,但從文獻來看,這一規定並未認真執行。


如此說來,所有那些讓我們迷戀與緬懷的北宋偉大文人政治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曾戴著席帽或裁帽,以一方黑色的薄紗羅遮護住面容,騎馬走在東京的繁華道路上。對於今人來說,這可真是出乎預想的別緻景象。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汪偽政府的物資統制與淪陷區的棉花走私
日本近代歷史上也曾遭受西方四國聯軍入侵
讀歷史的作用:草坪是如何征服人類的
她是楊絳姑母,也是被魯迅痛罵的中國首位女校長
近代俄國貴族是怎樣形成的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英國皇家軍隊閱兵儀式舉行最後綵排 威廉王子騎馬戴高帽顯英武
墨西哥天主教徒頭戴高帽遊行 紀念耶穌受難日
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唯一對手是誰?俄又給中國海軍「戴高帽」
口才修鍊課:說話時如何給別人戴高帽!
YY老李醉酒大罵榮譽粉兒:別給我戴高帽!承認H公會有股份
又給中國「戴高帽」,法國專家以為中國是「戴高樂」?
高子陽教圖畫書——《戴高帽子的貓又來了》創意教學
戴高帽還早!瓜穆掉隊還有此人,他是孔蒂爭冠對手!
許世友「英勇善戰」批鬥會上子彈上膛稱:誰敢戴高帽子斃了誰!
別再給蘇東坡戴高帽了,吃「東坡肉」純屬囊中羞澀的表現
「戴高帽」技術在團體成長課程中的應用
媽媽是超人群娃上演COS大秀,餃子竟然戴高帽化身小矮人?
中國國防軍費過高?西方在給中國戴高帽,一個不折不扣的假命題!
論語?學而》第3則:人人喜歡「戴高帽」
美國故意給印度「戴高帽」 實際僅有40%潛艇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