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給你講一個背叛的故事
情人節快樂!
今天開始發布義大利之行的第一個「攻略」
好像很應景喔~
情人節很多傳說中,最有名的就來自義大利:
公元三世紀,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下令,單身男性公民都要從軍,而且不許結婚,他認為結婚就沒戰鬥力了。
有個叫瓦倫丁(Valentine)的主教,違背皇帝命令,在教堂里給一對戀人主持婚禮,皇帝震怒便把主教殺了。
後人為紀念瓦倫丁主教,就把每年2月14日定為聖瓦倫丁主教節,也就是今天的情人節。
環球旅行之
義大利米蘭
目的地:
聖母瑪利亞感恩教堂
修道院餐廳
看的是: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它被扣過以下帽子:
繪畫史上的地位超過《蒙娜麗莎》
;預知死亡的偉大著作
;人類天才創造的偉大奇蹟
;從沒有畫家把數學透視法,如此嚴格的用在如此巨大的構圖裡
。
來自聖經中最經典的故事
《最後的晚餐》是很多藝術家創作的主題,「最後的晚餐」的主語是耶穌,是耶穌最後的晚餐。背景是這樣的:
2000年前猶太人被羅馬人奴役,過得很苦逼,有一個叫耶穌的猶太人,自稱是彌賽亞(救世主),是上帝的兒子,是來拯救大家的。猶太人上層鐵心要跟羅馬死磕,天天盼彌賽亞呢,既然彌賽亞降臨,那就領大家乾死羅馬人吧!
但耶穌不想用暴力方式,這讓大家非常不滿,再加上耶穌其他主張在當時很有「顛覆性」——比如同情妓女和麻風病人,這兩種人在猶太上層看來非常糟糕……於是他們就買通耶穌的徒弟猶大,借羅馬人的手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傳說中就是這樣,1490年的一幅畫,烏菲茲美術館藏。
死前耶穌已經知道自己命運,請徒弟們吃最後一頓飯。飯桌上他說:「你們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接著平靜地分麵包和紅酒,「吃吧,這是我的肉,喝吧,這是我的血。」
耶穌講完,現場就炸了,做個不恰當的類比:平時一起熬夜打帝國的創業夥伴,被創始人叫去吃飯,吃半截來句:「你們中有人想弄死我。」想想,大家什麼表情?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就是重現當時的情景。
再看一遍《最後的晚餐》。
說個插曲,耶穌的故事在1800年後,啟發了一個叫洪秀全的廣東人,他可能覺得故事題材太好了,很有價值,於是到處說自己是耶穌的弟弟,是上帝的二兒子,並拉攏一幫弟兄創建了太平天國。當時在華工作的老外覺得很親切,「哦,你也信上帝?」趕緊去考察,但一聽到「二兒子」的論調就傻了:上帝還生二胎啊?!
天王洪秀全與隨從,1864年,法國畫報的銅版畫。
畫兒為什麼這樣「像」?
在達芬奇之前和之後,很多藝術家畫過這個題材,但達芬奇的作品影響是最大的。
這幅畫在當年,據說能把人嚇到,因為足夠真實。古人和我們對畫的評價都有一個標準:「像」還是「不像」?達芬奇畫得太「像」了。據說很多修道士看著這幅畫,想到耶穌吃完飯就被釘十字架,為人類去贖罪,就會一邊吃飯一邊哭,為什麼這麼像?因為使用了最嚴格的數學透視法。
看,如果把背景抽去,所有線條都指向耶穌的頭。
幾何和數學知識廣泛應用在這幅畫里
「透視法」要講的話夠寫幾篇論文,簡單說,就是將幾何和數學的方法用在構圖中,通過嚴格計算每個細節——人的身體部位,牆壁,餐具,桌子,光影等應該放在什麼位置,以此達到逼真的效果。單看背景,這幅畫這樣構圖:
把人拿開就更能體會透視法帶來的「立體感」
走進晚餐現場什麼感覺?
之前很多人同題作過畫。比如這張。
這張。
看過陳佩斯小品《主角與配角》吧:壞人一定是配角,配角一定要醜陋,主角一定是好人,好人一定要瀟洒。所以,猶大——這個史上最著名的判徒,經常被描述得形象醜陋,至少要一眼就能看出來,不能和好人坐在一起。
達芬奇做了兩大創新。
一是,約翰(門徒之一)不再睡在穌懷裡很曖昧的樣子(其他作品大都這樣,這個細節來自聖經),而是倒向彼得(耶穌大弟子)。
二是,猶大重做人設,隱藏在好人中間,讓觀眾來當福爾摩斯。
於是就這樣了。
畫面中,徒弟們或者動作誇張或者表情豐富,了解義大利人的會覺得親切,這不就是義大利人嗎?我在米蘭旅行,發現500年過去了,和他們聊天時,很多人還是這麼可愛。
其實,讓這麼多人同時在出現在一個長桌上,是很難處理的,達芬奇很聰明,把他們分成5組。按藝評人的說法,既有靈動,又不混亂。
從左起:巴多羅買、小雅各、安得烈、猶大、西門彼得、約翰、耶穌、托馬斯、大雅各、腓力、馬太、達太、西蒙。
記住,不用試圖記住,我到現在都記不住!
耶穌說完那句曠世名言,「有人出賣了我」之後,看大家是怎麼反應的?
第一組:
最左邊的巴多羅買和小雅各,好像沒聽清,不敢相信或壓根沒反應過來,總之被震到或被雷到了。最右邊安得烈舉起雙手,好像在說,「哦,不,主呀,告訴我,這不是真的……」
左:巴多羅買,中:小雅各,右:安得烈
第二組:
彼得越過猶大跟約翰咬耳朵,「告訴我,說的是誰?」彼得是大弟子,耶穌非常信任的徒弟,臨死前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了他,由此被稱為第一任教皇,「聖彼得大教堂」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聖彼得大教堂是什麼概念?天主教全球旗艦店!猶大呢?神情緊張,左手下意識微微張開,右手攥著錢袋(錢袋是他的標誌,他在團隊里負責財務,裡面有被行賄的30枚硬幣),好像在說,「暈!他怎麼知道的?!」
約翰向耶穌反方向傾斜,像少女一樣在沉思,「怎有這種惡人?」約翰是耶穌最喜歡的徒弟,年輕,善良,溫柔,因為這個個性,藝術家們經常把他處理成女性,約翰福音的「約翰」就是他。
左:猶大,中:西門彼得,右:約翰
第三組:
最左側的托馬斯是典型的義大利反應,「我向天發誓,這個人不是我!」大雅各兩手向外攤開,好像在說,「冷靜下!冷靜下!容我想想」。內心激烈衝突,「怎會醬紫啊?!」腓力雙手向內指向胸前,好像在說,「我把心挖出來給你看行不?!」
左:托馬斯,中:大雅各,右:腓力
第四組:
穿藍衣服的馬太問另外兩個人,「你們聽到耶穌講什麼了嗎?」最右側的西蒙好像說,「他居然說我們這裡有人出賣他!」中間的達太很懵逼,「哦,到底發生什麼事啊?」
左:馬太,中:達太,右:西蒙
再看中間的大boss,面容非常平靜。
幾乎所有評論家都從「正三角形」講到構圖:耶穌的頭和他的兩隻手,形成了非常穩定的正三角形……但我聽一個義大利學者說,這其實代表天主教三位一體。什麼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之名……說起來簡單,理解起來挺難的,不理解也沒事。
為什麼寫到這裡還沒有出現愛情故事?別急。
艱難的創作
這幅畫達芬奇畫了三年左右,現在看實在是太慢了……我們現在能看到這麼多表情,都不是達芬奇憑空想像,而是在米蘭街頭看一個個的人收集來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哭的,笑的,平靜的,憤怒的,悲傷的,震驚的……然後放進表情包里。
有當時的目擊者還回憶,達芬奇經常到腳手架上畫幾筆,然後再下來端詳一天,甚至整天抱膝面壁,一動不動。
因為拖太久,作為「甲方」的修道院長非常不理解,可能在他眼裡,畫壁畫的和院子里的花匠沒有什麼區別啊,於是天天跑過來催達芬奇快點,但達芬奇連理都不理,藝術家就這個脾氣……院長就跑到領導(當時米蘭政治大boss斯福爾扎公爵)那裡打小報告。
公爵很不情願地找到達芬奇,婉轉批評達芬奇進度太慢了,同時暗示是院長讓他和達芬奇說的,達芬奇作了一番解釋,最後說了一句話讓領導哈哈大笑,他說:正發愁猶大那張臉找不到原型呢……於是都閉嘴了。把自己討厭或喜歡的人,畫進作品是當時藝術家的習慣。
比如拉斐爾著名作品《雅典學院》里,他會讓達芬奇cosplay整個作品中最重要人物之一的柏拉圖,而且是畫面中最重要的位置。旁邊的是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手指向上,亞里士多德雙手向下,很微妙地表達了兩個人不同的哲學。
拉斐爾名作《雅典學院》,義大利梵蒂岡博物館收藏,去了一定要看啊!
《最後的晚餐》很「苦命」
這幅畫完成之後,在米蘭引起巨大轟動,爭相到修道院一睹真容。法國路易國王甚至考慮把這堵牆運回巴黎,但沒有找到合適的技術只能放棄。
之後,這幅畫的命運非常坎坷,很多人對他進行了破壞。
首先是達芬奇自己。達芬奇之前的藝術家做壁畫,都是用顏料直接在潮濕的石膏上畫,導致的問題是幹了之後沒法修改,且色彩很難漸變和混合。達芬奇進行了創新,直接在干石膏上畫,可惜畫之前沒有做內測,很快就開始脫落,變得越來越模糊。
其次是拿破崙,1796年法國軍隊打到米蘭,他的士兵居然用石頭往畫上砸。
第三是修道院,為了從餐廳能直接走進食堂方便,居然在牆上鑿了個洞,導致我們再也看不到耶穌的腿了。
還有糟糕的藝術保護,義大利人採取各種方法進行保護,而這些方法恰恰導致更大的破壞。當然,他們也做過好事,二戰時米蘭幾乎被炸平了,他們拚死用沙袋把畫擋住。別看義大利人打仗不行,保護古迹還是蠻拼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1999年修復後的,算是低水平地穩定下來啦。
二戰轟炸後的修道院,能保存下來也是奇蹟啊!
裡面有「不解之謎」
最大的疑問是
猶大背後拿刀的手,是誰的?
很明顯,不是猶大的,他的手拿著錢袋呢。有人說是聖彼得的,反對者表示,如果是他的,彼得的手未免也太擰巴了,達芬奇是解剖專家啊,怎麼可能會犯這種低級錯誤?總之,不是畫中任何人的。無主之手。呃貌似像素有點渣。
這隻手加上達芬奇其他作品,啟發了一個叫丹布朗的美國人,寫了一本書叫《達芬奇密碼》。
在教會看來,這本書有很多更扯淡的內容,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耶穌右手邊的那位,官方說法是約翰,但由於神情姿態俊秀,有民間猜測是個女人。丹布朗利用了這種民間說法,做出了另外的假說,即,她不是約翰,而是抹大拉的瑪利亞——耶穌拯救過的一個妓女,「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就可以用石頭砸死她!」的那個。作者進一步假說,她是耶穌的妻子,還跟耶穌生了孩子,就在今天法國南部一帶。
《達芬奇密碼》出版後,迅速成為史上最暢銷的書。賣出去8000萬本。
這意味著什麼?算筆賬,假定一冊版稅2美元,就是1.6億美金……假如當時他在北京買房……這本書後來還拍成電影,2006年,我在南方周末工作,參與報道了教會對電影的抵制,教會認為:造謠,全是造謠,是對教會的詆毀!
第二個疑問是,那頓飯吃了什麼。
我看到很多吃貨在八那頓飯。聖經上沒有說那晚上吃什麼,所以耶穌吃什麼,就看畫家的口味、習慣和認知了。四川人畫最後的晚餐,沒準會擺一個火鍋,日本人可能會放壽司,韓國人大概是泡菜。
達芬奇呢?
畫上有三個大盤子,兩邊兩個都是滿的,只有耶穌面前是空的,說明耶穌應該沒少吃?
把鏡頭放到細部會發現,大家吃的是烤鰻魚,黃色的是橙子,應該是烤鰻魚蘸橙汁,15世紀米蘭的晚餐,就有這樣的食譜。當時可能不流行用檸檬……
為什麼吃鰻魚而不吃羊呢?耶穌那個時候,羊肉可是主食啊?
達芬奇肯定考慮過,天主教齋戒日里,魚是唯一能吃的肉。為避免尷尬,達芬奇就讓耶穌吃魚,這樣大家都方便,否則修士們看耶穌吃烤全羊,自己只能吃素,會很尷尬。
其他畫家就不同了。像這幅畫,應該吃的是烤全羊。
這張就剩羊頭了。
就剩羊蠍子了。
就耶穌舉著一個麵餅,桌子上什麼都沒有。
只拿了一個薯片的感覺。
文藝復興很快進入巴洛克時代,巴洛克風格就是奢華。像尾羅內塞版最後的晚餐,排場非常大,小丑,酒鬼,時尚達人,狗……中間是基督和他的徒弟們。
教會非常生氣:你扯什麼呢!?對領袖大不敬啊。要求作者要麼銷毀要麼修改,比如把那狗改成抹大拉的瑪利亞(有很多傳說故事的女人),不聽話就關起來。
作者堅持創作自由,改是吧,可以,我把畫名字改了,不說你們家的事總行吧。於是有了經典名畫:《利未家的晚餐》。
各種再創作(其實是惡搞啦)
《利未家的晚餐》已經是1572年了,像委羅內塞這種被認為「惡搞」,和今天的惡搞比起來,絕對是小巫見大巫。
看看大家是怎麼惡搞的。
這幅畫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因為準備不足沒有看成??,只能把攻略發給大家啦。如果你今夜還有時間認真學到這裡……一定早日找到好對象!??

TAG:行路男 |
※最容易背叛愛情的五種男人,出現一個毀掉一個女人幸福!
※一個背叛愛情的人就該死,此人在警察局這樣說震驚
※感謝你的背叛,讓我遇到了一個更好的人
※這些星座女專一痴情,不會背叛自己的愛人
※男人的這三個表現,說明他背叛了你
※背叛婚姻的男人會有的四種表現,你知道嗎?
※一個背叛過你的男人 !
※如果女人背叛了你,她一定會把這件事情做得極其隱秘
※此人用這麼殘忍的手段詮釋,一個背叛愛情的人就該死
※原諒背叛我的人,是我一生做的最錯的一次決定
※女人已經背叛感情的六個表現,你別蒙在鼓裡!
※男人背叛你,其實是因為你做了這些事
※這三種人最容易背叛感情,婚後多有出軌之事
※多看別人女朋友一眼,這是感情的一種背叛嗎?
※「女人的6個細節告訴你,她已經背叛了你」
※女人的6個細節告訴你,她已經背叛了你
※男人為什麼只背叛愛情,不背叛婚姻?
※背叛老公後找了情人,我最終也被情人背叛,罪有應得嗎?
※一個背叛情感的人,真的不值得原諒嗎?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