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皇后乘坐的御轎與皇杠需多少人抬?
皇帝、皇后乘坐的輿轎,人稱之為御轎。御轎一般分五種。
(一)玉輦:殿式轎。皇帝祭天壇時用。外罩黃緞綉龍轎衣,內為嵌蒼玉板的真金轎頂。轎內設寶座。輦蓋高二尺六寸,六尺三寸見方;輦本身高五尺三寸,五尺見方;底座高三尺四寸,七尺七寸見方。玉輦全高一丈零三寸。以三十六人舁之。
(二)金輦:殿式轎。皇帝祭地壇時用。外罩黃緞綉龍轎衣,內為嵌金板之泥金轎頂,轎內設寶座。輦蓋高二尺六寸,五尺見方;輦本身高五尺,四尺九寸見方;底座高二尺四寸,七尺七寸見方。金輦全高一丈,以二十八人舁之。
(三)大札輿:亭式轎。皇帝祭日壇、月壇、太廟、堂子(清代祀神之所,祀土、榖穀神)時用。外罩黃緞綉龍轎衣,內為嵌真金龍金頂,轎內設寶座。輿蓋高一尺三寸,橫寬四尺,縱五尺;輿本身高五尺八寸五分,橫寬三尺,縱四尺,輿全高七尺一寸五分。以十六人舁之。
(四)輕步轎:為金漆襯明黃緞褥靠墊的椅形亮轎。皇帝、皇后巡幸或遊覽時用。椅高三尺四寸,橫寬二尺二寸,縱一尺八寸;椅下地平(即托板)橫寬二尺二寸,縱二尺九寸。以十六人舁之。
(五)步輿:為棕綠色襯明黃綉褥靠墊的椅形轎。椅高三尺三寸,橫寬二尺二寸,縱一尺八寸;椅下地平橫寬二尺二寸,縱三尺。以十六人舁之。
以上這些輿轎,凡新製做的,均先遣官員試乘,以此檢查是否安全,叫演御轎。試乘者不是一般官員,必須是王公大臣。演御轎時,轎蓋頂及寶座和轎外兩邊絲穗不動,轎身的轎衣要以黃紬遮起來,王公大臣盤膝坐於轎內寶座上。如果因故王公大臣不能試轎,可派內務府鑾輿衛校尉或章京(即司員)試乘,轎蓋頂不動,但撤去原轎衣、褥、靠墊,露出轎箱,試乘的校尉或章京坐在寶座上不得盤膝,須將兩腳下垂坑前(轎底前端之空洞處叫坑),以表示職卑人賤不敢擅乘御轎。演習時,抬得要穩,先起來御轎不得「吱吱」亂響,轉彎時轎身不得歪斜。
還有幾種宮廷一般用轎,乘用前不演練,但抬轎人數不一。后妃所用的輿轎有大儀輿,十六人舁之;輕輿,又稱翟輿,八人舁之。皇貴妃所乘的輕輿,八人舁之。貴妃以下乘輿,四人舁之。除轎之外,還有御車,也各有專名:皇后用的車有鳳車、儀車;嬪妃用的車有翟車、曲蓋車等。
人死之後,將棺木抬往墓地土葬。抬棺木的是專業人,北京叫「杠房」。皇帝、皇后等死後安葬時,由內務府鑾輿衛派人抬棺,叫抬皇杠。抬杠人多少,有等級之分。皇帝、皇后一百二十人一班,分兩班,共二百四十人。嬪妃八十二人一班,分兩班,共一百六十四人,在出殯之前,要演皇杠,由清廷派大臣專職專管。正式出殯,杠上放棺木,罩以黃緞綉龍棺罩;演皇杠時,大臣坐在杠上,罩上棺罩,杠上放一碗清水。抬棺人身穿大紅綉團花錦衣,頭戴青帽紅翎,足蹬粉底青靴;領杠頭人在前面手持「響尺」,「響尺」邦邦一響,抬杠人整整齊齊抬將起來,身架、步法、眼神都有定規,「上身穩,穩如泰山;腳步齊,分寸不離」。拐彎、換肩、停止都由「響尺」聲指揮,不許散亂,也不許說話,只聽邦邦的響尺聲與抬杠人「刷刷」的腳步聲。棺罩的四角,有四個杏黃盤花絲線系著的彩穗,要求彩穗垂直抖動,不能亂晃。演皇杠大臣坐在杠上,除了感覺是否平穩外,主要看他面前放的一碗清水,不許灑出一滴,這才算成功。否則重演,一直演到符合要求為止。嬪妃出殯,也要演皇杠,不過比較簡單,沒皇帝、皇后那樣有嚴格要求,一般檢查皇杠有無差錯、抬杠是否合適、走的步伐是否整齊等等,如果符合要求,也就可以交差準備出殯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TAG:古今奇聞趣事談 |
※中國皇帝知多少:在位最長皇帝、最短皇帝、最老皇帝和最小皇帝!
※康熙皇帝最愛的女人是赫舍里皇后嗎?
※皇帝為啥大多不喜歡皇后?
※皇帝老爹的後宮妃嬪多如螞蟻,自己做了皇帝卻只有皇后一人!
※雍正皇帝的皇后有幾位?雍正皇帝的皇后的簡介
※大膽!遼國唯一漢族皇后的兒子,勾搭皇帝的女人,直接被閹了!
※皇帝都是賊:蠱惑百姓跟皇帝平起平坐的「妖人」
※古代的皇帝性啟蒙,誰會是皇帝的第一個女人?
※多情皇帝皇太極的寵妃是誰,墓葬到底在哪?
※皇帝的老婆有多「美」?
※歷史上妃子最多和妃子最少的皇帝都是誰?
※康熙皇帝和他的皇后們
※揭秘: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到底坐擁了多少女人?
※清朝皇帝後宮 人人還有工資拿?但皇太后,皇后卻遭人可憐!
※跟死人離婚的皇帝,到底有多大的仇氣?
※中國傳承最久遠的家族,皇帝主動祭拜,祖宅比皇宮也差不了多少
※史上最牛母親:丈夫是皇帝、還生了四位皇帝兩位皇后!無人能及
※皇宮飲宴,有人當席作詩:皇帝最怕老婆!皇后大喜
※崇禎皇帝是個好皇帝嗎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