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仕宦兩代帝王,協助削藩,慘遭朱棣誅殺,卻被小朱平反

仕宦兩代帝王,協助削藩,慘遭朱棣誅殺,卻被小朱平反

張昺(公元1358—1399年),山西澤州府(今山西省晉城市)人,葬於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市),明代初期累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右侍郎、刑部侍郎、北平布政使等職,「靖難之變」中奉建文帝命監視、牽制藩王即後來的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不幸被捕後威武不屈,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被明成祖朱棣殺害,《明史》有傳。明仁宗朱高熾後為其平反,後又被數次敕封。

人物生平

自幼好學

張昺,父母務農,家境殷實。自幼聰明智慧,虛心好學,有聽一知十、舉一反三的能力。張昺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珍惜時間如同金子,不只有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的書籍也廣為涉獵,尤其是他喜歡研究經世治國的策略。張昺人品好,才學很好,擅長管理事務,在仕途上順達,先做縣令,後來做到知州,深得百姓擁戴,所以屢次蒙受朝廷選拔提升,委以重任。

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7年-1398年),張昺以個人才學歷任工部右侍郎和刑部侍郎等職。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張昺曾到河南省懷慶府督察河務,視察丹河時,即興賦詩一首:「寂寞春山上,同人欠躋攀。雲深千障隱,風定一泓寒。仆面林花舞,循崖鳥獨盤。自憐幽興極,欲去屢蹣跚」。

協助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因皇太子朱標已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病卒,皇太孫朱允文繼位,這就是建文帝。手握重兵的諸皇叔藩王,擅權跋扈,對皇位威脅極大,為了控制諸藩王的勢力,朝廷決定進行削藩。十一月,派張昺出任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受密旨,監視燕藩皇叔朱棣。

張昺受任於鼎革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北平任布政使(當時北平的最高行政長官),建文帝命張昺時刻監視燕王朱棣。當時,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勢力最大,早欲謀反。在朝廷致力削藩的同時,他也在府邸北平元皇宮暗地磨刀霍霍、積極備戰。

泄密被捕

建文元年六月(公元1399年),張昺等人人部署在城七衛以及屯田軍士,在九門駐守,打算逮捕燕王,因都指揮使張信及庫吏李友直向燕王告密,削藩一事敗露,反被燕王所擒拿。燕王立刻調精壯士卒800人,秘密入府,然後用計將張昺和謝貴騙入府中。燕王勸他投降,張昺說:「寧可斷頭處死,也不會做易主的臣子。」堅守氣節不屈服,以身殉職。是年42歲,其忠義剛烈,令人肅然起敬。

平反昭雪

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仁宗皇帝頒詔禮部為建文諸臣平反昭雪:「家屬悉宥為民,還其田土,戍邊者放還。」「每年立秋到九月的每個月初一,命令吏部:朱允炆臣子們的家屬,無論在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的人,都赦免為平民,回到他們的土地,因言獲罪駐守邊關的的人,也一樣這樣執行」。

明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九月二十三日英宗皇帝給張昺平反昭雪。

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神宗皇帝昭示天下:「褒録建文諸臣,建表忠祠於南京」,「祀建文朝盡節諸臣於鄉,有苗裔者恤錄」。發帑建祠,春秋致祭,頒為定典」。

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神宗皇帝詔示天下,為建文朝忠臣平反昭雪,對其後裔予以優待。祭祀建文朝盡節諸臣,在鄉間有子孫後代的撫恤錄。

後世紀念

張昺遇難後,其家人逃離京都,在朱村隱姓埋名定居下來。後明成祖羨公之忠,敕封為都城隍而立廟以忠名之,並定每年五月十一日為神誕告廟日。

後人為紀念他,在北朱村西南隅村中建了張昺祠。張昺祠坐北朝南,進深100米,橫寬13米,佔地1300平方米,為張昺諸祠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兩進四合院形式,由山門、中庭、大殿前後東西廂房和影壁牆組成。該祠堂建於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現大殿的槧桿上尚保留有題記。據祠內碑刻記載,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894年)曾對該祠進行維修。1984年,張氏裔孫又對該祠進行了維修。

歷史評價

明建文帝為表彰其赤心奉國的壯烈之舉,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謚號為「貞毅」。

明成祖朱棣羨公之忠,特意為他立廟,敕封他為都城隍。

明英宗皇帝嘉許他的剛直強捍,威武不能屈,堪為表率,贈兵部尚書,讚揚他的忠義節烈,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謐號為「忠烈」。

南明皇帝朱由李崧為抵抗淸軍入侵,激勵國人,振振奮民族精神,在弘光元年(1645年),又追贈太子太保、工部尚書,謐號為節愍」。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騎兵 的精彩文章:

聊聊明朝十大奸臣的那些事
說說南明江北四鎮,出倆叛徒,終被清廷嫌棄處死,只有他為國盡忠
南宋最後的「屏障」,知名度竟如此的低?祖上是岳飛手下大將

TAG:歷史騎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