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本平台為「張其成國學基金」公眾平台


2016年12月,安徽省歙縣「張一帖」十四代傳人、國醫大師李濟仁家庭被評選為首屆全國文明家庭。「張一帖」家族代代為醫傳承460餘年,不僅以其「懸壺濟世」的高超醫術享譽海內外,更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張氏家訓家風,樹起了一塊「大醫精誠」的豐碑。張氏家族的家訓家風源於「孝悌忠信」的徽文化,突顯的是一種「工匠精神」,為後世樹立了治家典範,歷久彌新。本文詳細介紹了「張一帖」家族的家風文化和治家之道。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安徽歙縣定潭「張一帖」家族被公認為歷史悠久的世醫家族。張家世代為醫,醫技精湛、醫德高尚,治療急性熱病、內科疑難雜症有奇效,往往一帖(一劑)葯而起沉痾,故被稱為「張一帖」。


「張一帖」之名始於明嘉靖年間。「張一帖」一世祖張守仁(1550-1598年),字立仁,以其醫德醫術博得眾人認可。自張守仁始,「張一帖」歷明、清、民國至今,已有460餘年的歷史。2010年,「張一帖內科療法」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新安國醫博物館坐落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深渡鎮定潭村,由「張一帖」第十四代傳人李濟仁、張舜華夫婦投資建設,始建於2007年,現已基本完工並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其中展館面積1000平方米。


博物館呈徽派建築風格,在功能布局上,主要分博物館展廳、走廊醫藥用具展廳、宗祠、中藥園、修復室、鑒賞室、公共服務區等。主要展示新安醫學源遠流長的歷史,歷代新安名醫、國醫的歷史地位和重要貢獻,現代徽州人對傳承和弘揚新安醫學的業績。


從明朝嘉靖年間「張一帖」一世祖張守仁起,張氏後人代代為醫,傳承至今已有460餘年的歷史。為了提醒後世子孫,張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16字家訓,並要求後世子孫銘記於心、遵行不悖。後來,張氏子孫又在16個字的家訓基礎上衍生制定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厚德」的12條家規。


「張 一帖」的家風傳承

安徽歙縣,古稱新安,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而歙縣定潭「張一帖」又是新安醫學中影響最大的世醫家族之一。


「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從明朝嘉靖年間「張一帖」起,張氏後人代代為醫,不僅以其「懸壺濟世」的高超醫術享譽海內外,更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張氏家訓家風,樹起了一塊「大醫精誠」的豐碑。


在皖南,至今還流傳著「趕定潭」的說法,因為遠近聞名的新安世醫家族「張一帖」就出自這裡。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檔案館館長


潘進輝:


我是土生土長的歙縣人,在我們歙縣有兩句老話,一句是「勞累傷寒趕定潭」,另外一句是「死命咯,要去趕定潭咯」。為什麼勞累傷寒要去趕定潭呢?因為定潭有個「張一帖」,「張一帖」有一種「末藥」,末藥對勞累傷寒有特殊的療效,往往一帖(葯)就能把病治好。另外,「張一帖」對一些急病、重病、難病,有特殊的療效,也往往一帖就能把病治好,久而久之,他的聲譽就不脛而走,周邊各地逐漸形成了「趕定潭」的說法。有時候(病人)甚至半夜提著燈籠,打著火把到定潭去看「張一帖」。


「張一帖」的創始人張守仁(1550—1598年),歙縣定潭人,明嘉靖萬曆年間以醫術鳴世。張守仁是新安名醫北宋張擴、南宋張杲的後裔,他精研《靈樞》《素問》與張仲景之著述,勤於實踐,歷經30餘年反覆揣摩、臨床驗證,終於研製出一種粉狀藥劑——「末藥」。

張氏用以臨診,辨證精、用藥靈,疑難雜症往往一帖(劑)而愈,被百姓親切地稱為「張一帖」。


「張一帖」世代相承,聲名日著,至今已傳承15代,歷460餘年。之所以幾百年傳承不衰,除了精湛的醫術外,更主要的是一顆醫者的仁心。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張一帖」十四代傳人、國醫大師


李濟仁:


貧苦的人來看病,不計診費。有的,我們還送葯給他們。


以前有「八德」,哪「八德」呢?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就是八德。後來,結合我們自家情況,又添了兩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這兩句實際上跟「八德」是緊密聯繫的。我們(為人處世)的一切都是根據這個(家訓)來做的。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其成:


我們家前面不是有一條河嗎。一般的患者、急診患者都在半夜裡來叫門,隔著河就在對面叫,張一帖、張一帖……這個時候,我們家就會派一條船,划過河把這個病人接到家裡來看病。


為了提醒後世子孫,張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的16字家訓,並要求後世子孫永遠不得忘記。


家訓可以說是我們治家的一個總的綱領,而家規就是一些具體的規定。比如說「孝」,就要「孝敬父母,祭拜祖先」。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6個字的家訓,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後來張家又衍生制定了12條家規:


孝:孝敬父母,祭拜祖先;悌:友愛兄弟,和睦姐妹;忠:忠於職守,報國效民;信:以信立身,以誠待人;禮:知書守禮,溫和謙讓;義:樂善好義,濟困扶危;廉:勤儉節約,廉潔樸素;恥:知恥為勇,行己有恥;自:自尊自愛,自律自為;強:堅毅剛強,變易求新;厚:寬厚包容,穩重慈憫;德:五德為本,仁和精誠。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醫者仁心可以廣濟天下,「張一帖」家風家訓所承載的「精」「誠」「仁」「孝」「和」等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價值觀的體現。


正是在張氏家風家訓的傳承引導下,「張一帖」的歷代傳人都醫德高尚,妙手仁心,贏得了廣泛讚譽,拔萃於醫林,傳為杏林佳話。


「術著岐黃三世業,心涵雨露萬家春。」這副對聯出自學者吳承仕之手,寫的就是定潭「張一帖」的第十三代傳人張根桂。


吳承仕(1884-1939年)是歙縣昌溪鄉滄山源村人,近現代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吳承仕曾患痼疾,經張根桂醫治而愈,感激之餘為張根桂奮筆寫下了這副對聯。


張根桂當年聲名遠播,在張家老宅定潭,至今還流傳著「定潭向有車頭寺,半夜叫門一帖傳」的說法,形象地描述了當年病人絡繹不絕前來求醫問葯的景象。


「張一帖」傳到第十四代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後,他們謹遵家訓,進一步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懸壺濟世、大醫精誠」的內涵。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早在1958年,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就響應國家號召,將「張一帖」祖傳秘方無償獻給國家。2009年,他們又與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簽署協議,無償捐建了醫藝館。2010年7月13日,「張一帖內科療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世紀70年代末,李濟仁、張舜華因工作調動舉家遷往蕪湖,為了讓「張一帖」在老家後繼有人,他把年僅16歲的次子李梃留在了家鄉,成了「張一帖」在定潭的守護者,延續著當地「趕定潭」的傳說。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張一帖」十四代傳人、國醫大師


李濟仁:


我當時就考慮,跟老伴商量,我們這個「根」畢竟還在新安。如果我們全家遷過來,那這個「根」不就沒有了嗎?「張一帖」要發揚光大,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但是這個「根」不能沒有了。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


李梃:


把我一個人留在定潭,也就是傳承「張一帖」,當時我心裡不太平衡,我認為父母有點偏心,城鄉差別畢竟很大,我每次去蕪湖探親,都不想回來。但是經過後來這麼多年的磨練,我也認為「張一帖」這個品牌確實在家鄉不能丟,父母親的用心良苦我才逐步體會到。


從不能理解到紮根定潭,轉眼間李梃已經在老家堅守了37年。


37年里,他牢記先祖的家風家訓和父母的囑託,深知一個百年老字號的傳承,不僅要有高超的醫術,更需有普濟天下的胸襟。他的「世傳張一帖診所」醫技精湛、聲名遠播,前來求診者遍布全國各地。年紀大的老人和家庭困難的病人前來求醫,李梃仍然不收診費,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張氏的家規家訓。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


李梃:


我們張氏家族的家規家訓,通過父母親的言傳身教,(從醫)37年來,我從來不敢忘記。


李濟仁,張舜華夫婦共育有四子一女,都傳承了「張一帖」家學。除了李梃外,大兒子張其成、四子李標、五子李梢如今都是博士生導師。家訓、家規,幾個兒女從小都牢記於心。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安徽省蕪湖弋磯山醫院主任醫師


李艷:


「張一帖」的醫德醫風對我的影響可以說是潛移默化的,已經深入到我的骨子裡面去了。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清華大學教授


李梢:


我現在主要是用一些大數據,還有生物信息等一些新的方法來研究中醫藥、發展中醫藥。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通過我的奮鬥來踐行我們的家訓,「自強精進」,使得我們的祖傳醫術和中醫藥能夠更好地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長子張其成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談及先祖的家訓家規以及父母的言傳身教,張其成有著不少感悟。


「張一帖」十五代傳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其成:


關於家訓,父母親都是言傳身教。比如說,春節的時候,父母親經常帶我們去祭祖,然後到村裡面或者鄉裡面的祠堂里去看那些對聯。我父親就讀給我們聽,比如說「孝悌傳家根本,詩書濟世文章」「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幾百載人家無非積善」等等,他就這麼講給我們聽。還有我們祠堂里,都有磚雕、石雕或者木雕,我父親就跟我們講上面的故事。


懸壺六十餘載,孜孜不倦地傳播著中醫國粹的精華,李濟仁一家「兄弟三博導、兩代七教授」在當地傳為佳話,生動演繹了一個國醫世家的家風淵源和文化根系。

安徽歙縣「張一帖」:大醫精誠,傳家有道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趙冬梅:


我們看「張一帖」的家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實是儒家文化當中老生常談的東西,看上去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但是「張一帖」這個中醫世家能夠堅持四百多年,很難得。一個家族開始的時候往往比較能夠做到遵守家訓、傳承家風,但是當一個家族,已經積累了名譽、財富、地位之後,仍然能夠一代一代地這樣做下去,把它從一個人兩個人的美德變成一代又一代的風氣,而且影響到周圍,這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自2007年起,李梃在家鄉定潭開始籌資興建醫學博物館。目前該館已初步建成,館中收藏了張氏一脈400多年來的醫學心得和家訓家規,向世人展示著新安世醫「張一帖」的燦爛歷史,展示著新安醫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強精進、厚德中和」,傳世四百多年的張氏家訓家風,穿越時空,歷久彌新。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傳家有道惟存厚,大醫精誠濟世長。「張一帖」這一傳承了四百多年的老字號,在歲月的流逝中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閃爍著時代的光芒。


中國中醫藥報2017年2月13日


【張其成國學基金】與您分享


中華國學、國醫、國藝、國粹更多精彩。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其成 的精彩文章:

肝旺要看筋看目看情緒
大醫精誠,自強厚德
中醫文化的終極目的在於教化人心
上等人家處事之「八本」
飲食需要運化,血需要統領

TAG:張其成 |

您可能感興趣

歙縣徽州古城,傳統文化表演慶中秋!
柯慶施故里,京劇的發源地:安徽歙縣
安徽歙縣深山挖出大量唐宋古錢幣 村民聞訊扎堆尋寶
歙縣北岸鎮五渡村堨田的龍長大了
雄村地屬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人才輩出的古村落
來安徽歙縣感受一下安徽的文化氛圍怎麼樣
懷古探幽訪歙縣
關於文明古城之歙縣小吃——黃山燒餅
被叫停的安徽歙縣祠堂拍賣:「異地保護」之爭
2017中國黃山·歙縣新安江山水畫廊國際馬拉松
歙縣:精細化氣象服務護航國際馬拉松賽事
安徽歙縣徽商大宅 1580根柱子上幾乎都有精美木雕
歙縣:他是「偷梁換柱」的高手,簡陋工棚里生產出的東西卻不一般!
沒錯,歙縣城區公交就要換它了,你知道嗎?
安徽歙縣深山老林出土5000枚宋朝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