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8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18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帝王陵墓中都會有一些神秘的陪葬物,被發掘的陵墓里往往都埋藏了稀世珍寶,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是研究重要的商周歷史的重要依據;例如,碑刻、字畫、瓷器、陶器,這上面附錄的文字,隨時都可能透露出重要的信息,而每一件寶物都代表著一段傳奇。

18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網路配圖


陪葬寶物一:甲骨


由發掘甲骨而發現的殷墟


甲骨就是中國古代占卜時所用的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又被稱為卜甲,多用龜的腹甲;獸骨又被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因而,卜甲和卜骨,被合稱為甲骨。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了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甲骨作為陪葬寶物,主要是在商朝時期。在商代,宮廷里會有一位地位極高的占卜官,他平時會準備好甲、骨,每當商王要決定一項活動,或詢問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拿出一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鑿上幾個洞;然後用燃燒的木枝去炙,炙到一定溫度,甲或骨會「卜」的爆開一些裂縫。


占卜官根據這些縫的深淺或走向來判斷天意,並向國王報告。國王即據此決定一切行動。事後,占卜官還要把該事的結果刻在這片甲骨上。這便是甲文,又稱甲骨卜辭,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獻記錄。


甲骨本身非常珍貴,因為它能預知吉凶,乃至生死,而且甲骨通常與巫術結合,所以商王希望死後也能帶上這些寶物,可以得到鬼神的保佑,另外也是希望自己在未知的死亡世界裡能夠得到安慰和寄託。


甲骨文的發現純屬偶然。1899年,清王朝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上面,發現了一種不認識的古代文字。經過研究得知,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後來,人們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由於最先發現甲骨文的是王懿榮,因此,他也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實際上,甲骨文的發現之地——安陽小屯村一帶,為商之首都,共經歷了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後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因而此地也被稱為殷都。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後,便逐漸淪為廢墟,後人稱之為「殷墟」。

甲骨文的發現,對於研究商周時期的歷史卻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長眠於地下的王公貴族們,肯定不會相信,後人對於甲骨的興趣,竟然遠遠大於同期出土的青銅器。


陪葬寶物二:青銅器


曾被炸成20塊的四羊方尊


青銅器,作為商周時期的又一大陪葬寶物,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也頗多,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同時,在商王的墓葬中,陪葬有大量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部分是用來祭祀祖先和鬼神,也有的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酒器,等等。

18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網路配圖


又如,在我國西南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就發現了很多青銅器,這其中包括人面立人青銅器,以及造型奇特的青銅樹等。此外,青銅器的製作還需要高超的合金技術,掌握好鉛、銅、錫的比例,才能鍛造出質量上乘的青銅器。所以,把青銅器作為陪葬品,一方面說明了墓主的地位和等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鼎器文化的崇拜。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銅器,屬於祭祀用的禮器,也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

四羊方尊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以後,在1938年4月,被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龍泉村的村民姜景舒發現。由於四羊方尊有著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於是,很快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前來參觀、撫摸。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地鄉紳出面維持秩序。只是防不勝防,方尊一個羊頭的細小的角尖還是被弄掉了,再也沒找回來。


同年5月,黃材鎮的一位名為張萬利的古董商以400塊光洋購得四羊方尊。但是,這400塊光洋到了姜景舒手裡,實際只有248塊——中間已經經過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的層層盤剝。


張萬利買進四羊方尊以後,很快便轉手到了長沙,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為躲避戰亂,西遷到湖南西部的沅陵縣。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碎成二十多塊。


1952年,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四羊方尊的碎片。1954年5月,湖南文管會的文物修復專家張欣如修復了四羊方尊,1959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的前身)調至北京。至此,關於四羊方尊的曲折經歷算是告一段落。


陪葬寶物三:兵器


楚墓同時出土勾踐劍和夫差矛


古代處於冷兵器時代,所以鑄造武器非常講究。尤其是帝王將相,他們的佩劍都是寶劍,而這劍更多的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此外,很多人也非常喜歡劍,所以打造出的刀劍往往是精品。他們將劍等兵器看做寶貝,死後也不捨得離開,所以很多寶刀、名劍都跟著主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以延續他生前的榮耀。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便是如此。

18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網路配圖


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青銅劍,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的一座楚國貴族墓中出土。出土時,此劍裝在黑色漆木劍鞘內,劍與鞘吻合較緊,劍身寒光閃閃,毫無鏽蝕。寶劍全長為55.6厘米,劍身長46.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同時,劍身上還布滿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除此之外,靠近劍格的地方還有兩行鳥篆銘文,是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


越王勾踐劍雖然已深埋於地下兩千三百多年了,但至今仍然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二十餘層紙一划而破,因而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可見《戰國策·趙策》所記「夫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醫」決非杜撰;《越絕書·寶劍篇》也曾記有名劍鑒賞家薛燭對劍的評論:


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瓤,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溢於塘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好猶不能得一物。


而《莊子·刻意篇》則云:吳越之劍「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聲價之重自不待言。


「越王勾踐劍」如此珍奇,可與其相媲美的則是「吳王夫差矛」。夫差矛於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馬山的一座楚國貴族的墓葬中出土。此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長達29.5厘米,器身遍飾菱形幾何花紋,鋒刃銳利,下部鐫有兩行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頭。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被人們稱譽為我國古代兵器中的「雙璧」。而兩者都出土在楚墓,這難道只是巧合嗎?


陪葬寶物四:水銀


秦始皇陵內山川湖海之謎


眾所周知,水銀是一種化學元素,學術上的名稱叫汞。它具有去除惡瘡、治療疥癬的藥用價值,還具有去腐的功能。這是人們在墓葬之中隨葬水銀的一個原因。

18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網路配圖


大規模使用水銀的陵墓,當屬秦始皇陵墓。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陵墓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981年12月,中國地質工作者首次運用汞量測量法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測試。他們驚奇地發現,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心,有一個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這初步證實了《史記》中記載的真實性。


2003年,中國考古隊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術,對秦始皇陵進行了無損勘查。經過周密分析,再次發現地宮裡的水銀正如司馬遷描繪的那樣:以百川、江河、大海為藍本。保守估計至少有100噸水銀!


另外,還有一些專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銀,目的不僅是為了營造恢弘的氣象,更有保屍的意圖,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銀)的有毒氣體來防止盜墓賊的入侵。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墓冢里,以「水銀為池」的情況,並不鮮見。但是,在地宮裡用水銀象徵「百川、江河、大海」並「相機灌輸」,卻是始皇陵所獨有的。


但是,人們感興趣的還不止這些。這至少100噸的水銀是來自何方呢?


對此,有些人認為,水銀是來自巴郡一個叫「清」的寡婦。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秦代的巴郡有個寡婦名叫「清」,數代壟斷丹砂開採的生意,秦始皇曾為她修築了一座豪華的紀念碑——懷清台,以表彰她的「貞節」。另外,《史記》又說:「江南」出丹砂。


《華陽國志·巴志》也記載:「涪陵郡出茶葉、丹砂……」而魏晉時期的劉琳則引述《續漢志》對這項記載作了注釋:「丹砂主要產於涪陵、丹興(今黔江境)二縣。」同時,魏晉時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範圍內,而先秦古籍《逸周書》更記載了西周時巴人向周成王「獻丹」的史實。這個史實說的是,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後,於第二年便去世了,其子成王召開諸侯大會。此時,生活在三峽地區的濮人(被巴國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進貢過丹砂。


由於丹砂原產於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陽最近的一個丹砂產地,所以秦陵地宮的水銀很可能是由巴郡寡婦清提供的。


陪葬寶物五:陶器


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如何燒制


在遠古時代,陶器是一種生活必需品,也是這一時期陪葬的必需品。


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後來,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18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網路配圖


從遠古墓葬中發掘的大量陶器來看,其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外,在秦漢時期的墓葬中,還會經常發現陶俑的存在。這些陶俑形象逼真傳神,大多是模擬人、真馬製成的。


在這當中,秦兵馬俑坑便是典型的代表。它大約由八千件陶俑、陶馬組成,形態各異,個性十足。從個體比例來看,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體結構的一般規律。可見,當時的工匠已經掌握了古人所總結的關於人體比例搭配的規律,比如「行七坐五盤三半」、「三拳一肘」、「頭腳一樣大」,等等。


秦俑的燒制工藝精緻、準確、科學。在燒制技藝方面,秦俑模塑結合,以塑為主。具體地說,就是俑的腳、腿部分,用堆塑法製成;軀幹部分,用泥條盤築法成型;衣服和鎧甲,用貼、捏、刻等手法做成。其中,俑的頭部製作是最為複雜的:第一,用粘貼的手段,將俑的頭後部塑成;第二,用粘貼手段將耳朵、頭髮、髮髻等部分貼刻而成;第三,運用刻的手段,將五官和鬍鬚刻畫出來。當然,這些僅僅是秦人在製作陶俑時的基礎工藝。


當分件製作完成以後,秦俑的組合就成了能否成型的關鍵。高大、厚重的秦俑,如果製成後站不穩,那怎麼辦?秦朝工匠們發明了腳踏板。腳踏板是秦俑組合的基礎,它一可起到加固和穩定的作用;二可突出秦俑的整體美感。組合工藝的第二個手段,就是用泥釘將手和胳膊套合、固定起來。這一工藝必須在泥質未乾的狀態下完成,如果時間把握不好,很難將手和胳膊套合而成。


泥俑制好後,經過一系列的打磨,就可以入窯燒制了。秦人制俑大多選用優質的細黃土,再加上少許的石英砂。這樣燒出來的俑,不但泥質細膩,而且色澤純正。秦朝工匠們在秦俑出窯之後,均以不同顏色塗之,而在著色程序上,一般是按先塗生漆,接著敷白,然後平塗彩繪的步驟進行。儘管現在已經看不到色彩的全部,但從目前已出土的陶俑身上所殘留的色彩來看,兩千年以前的秦俑在調色技術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假如沒有人為的損壞,俑坑不是用木頭做梁,防氧化技術再高超一點的話,那麼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更加令人激動的場面——身穿迷彩服的威武之師,踏著整齊的步伐挺進古老的戰場。


帝王陵墓內的陪葬品,除了金銀財寶之外,還有一些陪葬品也是價值連城。或許當初的墓葬主人沒能想到隨他入墓的物品會有這麼大的價值,但是對於後人來說,這是了解當時歷史狀況的重要依據。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伍佰藝書畫 的精彩文章:

詹天佑曾為慈禧修建掃墓鐵路 現仍在使用
一個人「爛泥扶不上牆」的N種表現,你佔了幾條?
清朝皇帝創造的五個歷史之最
17匈奴人西遷到南俄羅斯準備反擊

TAG:伍佰藝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揭秘古国楼兰的神秘之处
揭秘神秘的幽靈犬
揭秘古墓中神秘的機關暗器
神秘的凈土古剎——玄中寺
10張圖帶你探秘苗族洞葬,墓葬文化神秘而又詭異!
揭秘金星神秘的謎團
歷史揭秘:一個神秘的秦始皇陵!
神秘而恐怖!揭秘傳說中的中國10大蠱術
揭秘!外蒙古神秘的薩滿教
神秘恐怖的西藏「樹葬」
神秘、詭異!慈禧太后葬禮
【秘】巴厘島的神秘宗教儀式
神秘的禮物盒子:臧棣詩選
揭秘霍金眼中的黑洞 揭秘黑洞最神秘特性
揭秘外蒙古神秘的薩滿教
古代青樓里的神秘女子大揭秘
揭秘中國傳說中的六大神秘生物,神農架野人真的存在嗎?
《海賊王》中隱藏實力的6大神秘人物!
神秘的美女保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