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河北易縣唐代道德經幢

河北易縣唐代道德經幢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唐開元年間道德經幢,又稱唐玄宗御注道德經幢、龍興觀道德經幢,是現今存世的數通古代道德經幢中保存最完好者,1961年、1996年分別被列為河北省和全國重點文化物保護單位。


經幢位於易縣縣城東南龍興觀遺址,但遺址今天已成一片滿是垃圾的荒地,被高樓和工地徹底包圍。即使當地民眾也鮮有人知曉這被他們世代稱為「八棱碑」的石頭柱子的具體位置,更不用談其價值,因此尋找起來頗費周折。經幢被置於一座當地文物部門興建的亭子內,鐵欄圍繞,資料記載的遺址另外幾通古碑和明代古柏已蹤影全無。不遠處草叢中半掩半露出一塊具有典型唐代風格的八棱形石構件,身世不知,少人理睬。更遠處,有上世紀60年代所立省級文保碑,也許正是這種身份,才使經幢在今日拆建風潮中還能留有這片荒草得以棲身。


唐玄宗對老子、道教和《道德經》的推崇,是易縣道德經幢產生的背景。玄宗曾親注《道德經》並頒布全國,開元二十一年(733)下詔:「其《老子》宜令士庶家藏一本,仍勸令習讀,使知旨要。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一兩條策,准數加《老子》策,俾敦崇道本,附益化源。」開元廿六年(738),經幢被立於易縣城西開元觀,南宋乾道年間知府張孝祥移於府治,後遷至城內龍興觀。

較之周邊環境,經幢雖有破損,但保存相當完整,字跡清晰,自有打動人心的莊嚴和韻致。經幢由幢座、幢身和幢頂3部分組成,總高約6米,除幢頂為青石,其他部分為漢白玉材質。幢座為覆蓮須彌座,下有後世補砌方形平台。幢頂為廡殿式,殘缺了部分構件,下接幢身上部仰蓮。幢身為八角形,上部最顯眼處以3棱豎刻正楷「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下刻玄宗詔書。幢身鐫刻玄宗御注《道德經》81章,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據翁方綱題記,碑文為唐著名書法家蘇靈芝書寫,「端雅俊秀中有鐵骨之風」。


易縣龍興觀道德經幢在研究《道德經》版本、唐代道教史、唐代書法等方面具有極高價值。易縣文管所張洪印先生髮表於2002年第3期《文物春秋》上的《易縣龍興觀與道德經幢》一文,對其進行了全面考證,為了解這一珍貴文物提供了重要幫助。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拍攝敦煌文獻珍本的塵封往事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在文筆峰感悟道教文化
腐乳:素食者的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景平:唐陀羅尼經幢 黃堡工業園區規劃分局建築古迹調查之一
唐宋佛教經幢書法,你未曾想見的美
影及福至-古代佛教經幢拓片專場,今晚22:00結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