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評委康震:以平常心看待詩詞大會

評委康震:以平常心看待詩詞大會

評委康震:以平常心看待詩詞大會



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兩季中國詩詞大會評委。

評委康震:以平常心看待詩詞大會


文|劉爽爽


(財新記者)


元宵節剛過,北京白天的氣溫還在零度徘徊。康震拿著倆厚厚的紅色坐墊出現在小區門口,歉意地解釋:「早上孩子剛從老家回來,屋裡擺的全是箱子、行李,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我們在他家樓下的小花園裡坐下。他與在《中國詩詞大會》節目里一樣健談。從對點評的理解、節目的題目設置、節目未來的可能性、古詩詞大眾化的爭議,到整個傳統文化的普及傳承問題,拋出什麼話頭,他都能接住。


採訪的後半段是在康震的書房完成的——小區里出來遛彎兒的人越來越多,連著有兩家人認出他來,請求合影。


從小「愛說話」和「不務正業」


康震喜歡打比方、舉例子,在詩詞大會點評辛棄疾的「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時,康震引用《中國好歌曲》中歌手戴荃的歌詞,說辛棄疾的心情就像《悟空》里唱的「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懷才不遇。


在網上看詩詞大會,輪到他點評的段落,屏幕上常飄過「歡迎收看中國相聲大會」的彈幕。

「我小時候沒有分享這個詞,後來我才明白自己是個愛分享,愛表達的人。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缺點。」


康震的父親是大學的哲學教授,母親在大學出版社工作家裡往來的叔叔阿姨也都是大學老師。他從小就喜歡讀書,看完還特別愛給別人講。「我身邊永遠有一幫小朋友,一吃完飯就來聽我講故事。講完書上的,就開始自己編故事講。講完《三國演義》里劉關張的故事,就開始講劉關張的孩子怎麼回事,他們的孫子怎麼回事。不管我講什麼,他們都聽。」父母說他,「整天就知道說,這孩子太貧了」。


受父母影響,他喜歡哲學、文學和歷史。如今他的書房大概十平米,幾乎被書淹沒了。《左傳》《資治通鑒》《中國儒學史》《中國美術史》《唐詩紀事》《宋詩紀事》等書塞滿了書櫃。案頭有一本夾著兩頁書籤的小書,是一本《蔡志忠中國古籍經典漫畫》。康震說,這是前些日子兒子送他的生日禮物,他打算臨摹其中一幅插圖。


他喜歡畫畫。《詩詞大會》里,他畫圖,選手猜詩,畫得有模有樣。但他沒接受過一天正規的美術教育。小時候,畫畫被父母稱作「不務正業」,他的課本上「天頭地腳都是臨摹的畫」。一次母親拿起他的課本,嚇一跳,「怎麼回事,上生物課也不用畫這麼多手、腳、眼睛吧?」考試答完題,他就在卷子的空白處畫畫,看著同學的腳踝寫生,明知道會被罵,還是忍不住。

評委康震:以平常心看待詩詞大會


康震在點評中妙語連珠。


考大學時,他本想報哲學系或美術系,後來在家人的建議下還是學了文學。1989年,他考入陝西師範大學。其後又師從著名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學習古代文學,獲得博士學位。2002年夏天,康震從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出站,來到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後來,他開始在央視《百家講壇》講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唐宋八大家,《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也頻頻出現他的身影。


不同於電視上的開朗外向,採訪中,康震更多流露出一個學者的憂慮。他說,詩詞大會是一個帶有綜藝性質的文化節目,它當然會掀起人們學習傳統文化、古典詩詞的熱潮,但說到底,要真正持久推進傳統文化的傳播普及,還有待於建立完善的傳播普及體制機制。

「從詩詞大會出發,我們可以反思很多問題。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家。如何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如何進行文化治理?這是很緊迫的問題。」


第三季可以提高難度,擴大範圍


財新記者:再辦第三季詩詞大會的話,你覺得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康震:我覺得節目內涵還可以進一步拓展。今年的重點好像還是在唐詩宋詞。明年如果辦第三季,可以早點做預告,像春晚一樣,早早把大會的節目單公布出來,給觀眾放話。


第一,大會的難度要提高了,廣度要拓展了,有本事的儘管來參加;第二,我們的詩詞量要進一步增加,不會只將重點停留在唐詩宋詞中,《詩經》、楚辭、漢魏的樂府民歌、明清和元代的詩詞曲賦,都要大大的增加。近現代一批傑出詩人創作的優秀古體詩也可以加入。


這個預告一打出來,報名參加詩詞大會的人肯定踩破門檻,人們對中華優秀詩詞肯定也會越來越熟悉,越來越喜愛。當然啦,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想法。


財新記者:會考慮詩詞創作嗎?


康震:要在現場即興創作、評判,還是有難度的。但可以考慮相近的方式,比如宋之問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將「怯」字去掉,請選手在規定時間內換一個字,然後讓評委或者百人團投票看看哪位選手換的字最佳。一般而言,選手換的字當然比不上原作者的字,但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大家更深切的體會原作用字之妙、用字之巧,對優秀詩人的創作藝術會有更深的理解,這也是考察創作力的一種方式。


還可以虛擬或再現一個場景,或者相逢或者別離或者邂逅,展示場景之後,請選手說出最契合這個場景的詩句等等,這都是加深大家對名篇佳作創作理解的方式。


傳統詩詞的內涵,與音樂、繪畫、山川、風俗、鄉村等等有很密切的關係,跟生活中很多元素都有關。這些將來可以無限挖掘。


傳統文化的熱度在回歸常態


財新記者:詩詞大會引起很多觀眾的關注和討論,在節目之外,你建議大家怎樣學習古詩詞?


康震:學古詩詞確實有一個漸入佳境的過程。青少年讀古詩詞,首先要喜愛。如果一個人真的不愛,則真的不必強求。


學習古詩詞有幾個方面,一要勤於記誦,背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基礎功夫,背誦大量的詩詞,記在自己的心裡,慢慢積累起來,古典詩詞短小精悍、內容廣泛,你背誦完就等於在心裡建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和資料庫,它們會潛移默化的優化著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語彙系統,這就好比我們在不停地更新輸入法的詞庫,之後只要一敲就聯想起來了。我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把詩書內化於心了,才能外化成語言。


二要大聲朗誦、朗讀,詩言志,詩詞寫出來,本來就是用來朗讀、歌唱的,只有朗誦朗讀出來,才能真正將這首詩的內在情感充分的釋放出來,才能打動讀者和聽眾。這是詩詞與小說、戲曲等文藝形式在表達上一個很大的不同,也是一個優勢和特色。


三是理解。我經常愛舉個例子,一首詩就像一個U盤,裝在口袋裡就這麼大,但它的內存可能有十個G。一首詩雖然短,但往往凝練著極為豐富的人生內涵和社會內涵,背後有很大的信息量。

評委康震:以平常心看待詩詞大會



在《百家講壇》中講解詩詞的康震。


我們讀李白的詩,可以想像到李白的個性、家事、人生道路,還可以從中看到盛唐社會開放的風氣,千帆競發、人才湧現的局面;我們看了杜甫的詩,就想到安史之亂的大變動帶給民眾的苦難。為什麼李白的詩這麼浪漫?為什麼杜甫的詩這麼寫實?為什麼王維的詩這樣靜謐?每個人的創作都是有來歷的,需要我們去尋找。


所以要想真正學好古詩詞,了解背後的東西,就要去認真全面的閱讀這個作家的作品和人生傳記。如果覺得這些還不足,那可能就需要去讀這一段的歷史,讀《資治通鑒》等相關史書,了解這一段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也就是歷史背景。


財新記者:從《百家講壇》算起,「國學熱」已經持續了十幾年,這次詩詞大會似乎又帶動起了新一波「國學熱」。你怎麼看?


康震:我一直不太同意「國學熱」這種說法。中國人喜愛、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傳統文化長期哺育中國人,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它既不熱,也不冷,就像一個人的正常體溫一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上遭遇過非正常狀態,如果說現在是所謂「國學熱」,我覺得是針對非正常狀態而言的。從改革開放以來到現在,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遵循文化發展繁榮的規律,一點一點地回歸到它的本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一個非常欣喜的現象。傳統文化的傳播、普及、教育終於開始良性循環了。


警惕傳統文化教育中的復古


財新記者:傳統文化在國內的普及和繼承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現在陷入爭議的讀經班、女德班。


康震:我們要尊古、敬古,但不能泥古、復古。這是兩回事。


尊古、敬古好理解,就是我們尊重歷史,尊重傳統。但是不能泥古,照搬古代更不能復古,不能認為一切都是古代的好。傳統文化在當代發揮作用,也要與時俱進,要進行創新和轉化,才能真正古為今用。比如說兩千年前的服飾不可能完全合乎當代人生活的需要,我們可以借鑒古代服飾美的元素,用於現代服飾設計,但要讓現代人直接穿上古代服飾去買菜、掃貨,去上班,就勉為其難了。


即便是在古代,也不是說一個人僅僅讀經就能成才,就能為時所用。科舉考試里,有考經學的部分,也有考策論,考詩文,考時事,考各種實用文體。比如晚清的科舉考試題目,有好些都是理論結合實際的,是由古及今的,是服務當時的國際國內局勢的,並不是一味的考背誦經書。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這些人都是科舉考試出來的,如果只是一味讀經,考經文,不可能成為治國平天下的棟樑之材。


財新記者:你說從詩詞大會出發可以反思很多問題,比如如何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麼?


康震:其實只說傳統文化太窄了,可以擴大到文化治理。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如此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需要進一步完善文化治理的體系、機制。


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有層次、有梯度。政府應出面扶持,做公益性的事業,出台一些引導政策;由社會團體支持,慈善人士提供資助或贊助;媒體配合,動員文化學者、高校教師,走向社區、走向城鎮。利用相關的扶持政策,有組織分批次地做推廣和普及工作。要設計好的機制,要先調研,了解現實情況。


比如,現在有廣場舞和公園裡的大合唱,我們要善於發現這些自發的社區文化,然後加以引導規範,真正在公共空間建設文化。總之文化傳承要以群眾為基礎,社會來支持,政府來引導。


刊於財新網文化頻道。


分享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點擊右上角按鈕,長按左側二維碼識別添加 或查看公眾賬號或 搜索財新文化。


特別聲明


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朱小棣:有緣千里未相會,相識何必曾相逢
布魯克林的復活
張宗子:如何藏好一本書
寫一封歌舞情書給夢想與愛情——專訪《愛樂之城》導演達米安·沙澤勒
如果故鄉不能給你安慰,異鄉就更不能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愛情里的平常心
星雲大師:存平常心,做非常人
平常心與敬畏心
用平常心看待世間萬物,自會獲得心靈的安穩
平常心
安守一顆平常心,才能笑看風雲
十首禪詩:平常心是道
修得平常心,笑看世間事
以平常心養蘭
李易峰:積極、樂觀、正能量的心態 保持一顆平常心
安守一顆平常心,人生才能笑看風雲
修得平常心,淡看人間事
我們的心,是平常心么?
凈慧長老:真正保有平常心很不容易
請平常心看待,所有的明星書法
星云大师:平常心是道
●修得平常心,淡看人間事
修得平常心,淡看人間事!
林清玄:平常心,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