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詠史懷古之詩,嘆世事滄桑易變!

讀詠史懷古之詩,嘆世事滄桑易變!

登金陵鳳凰台


唐 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


讀詠史懷古之詩,嘆世事滄桑易變!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的後兩句寫戰爭的勝負時,作者並未點破,而是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運來表達設想中東吳敗亡的結局,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試想,若東吳前國主和當朝主帥之妻均已被曹軍擄去銅雀台,那戰爭的結局不言自明,這就使得全詩既生動形象,又含蓄蘊藉,富有情致。



讀詠史懷古之詩,嘆世事滄桑易變!



夏日絕句

宋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金兵入侵中原,李清照之夫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


讀詠史懷古之詩,嘆世事滄桑易變!



蝶戀花·出塞


清 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漢元帝時,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溝通和調和下,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六十年。昭君墓又被稱為「青冢」,納蘭由青冢想到王昭君,問她說:「曾經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這山中的夕陽與深秋的苦雨呢。」作為康熙帝的貼身侍衛,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報國之心,他將自己的無限深情都融人到無言的景物之中,在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滿了柔情,甚至我們還會體味到些許的凄涼與無奈。



讀詠史懷古之詩,嘆世事滄桑易變!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五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因「烏台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使作者感觸良多,因寫下此詞。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夢」,抑鬱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懷才不遇的無限感慨。「一樽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鬱,是全詞餘音裊裊的尾聲。



讀詠史懷古之詩,嘆世事滄桑易變!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訪了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讀詠史懷古之詩,嘆世事滄桑易變!



文 | 三度


品讀更多經典詩詞、美圖、國學與精美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唐詩宋詞品讀


很高興能夠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裡與你相識。每天推送經典詩詞、美圖、國學與精美文章品讀,讓我們在這浮躁的年代,靜下心來,和三度一起品讀鑒賞那些快被時光遺忘的經典,修身養性,傳承經典,約否?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詞品讀之家 的精彩文章:

比起宋詞,這十首經典宋詩同樣值得一讀再讀!
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富貴才子張先的風流往事
傳頌千古的七首悼亡詩,字字如淚!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卧,才女朱淑真,斷腸有誰知?

TAG:古詩詞品讀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