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要想當金剛,現代級必須大改

要想當金剛,現代級必須大改

要想當金剛,現代級必須大改


光亭


摘要:2016年上半年以來,136艦改裝照片不斷在網路曝光。中國海軍新一輪主力戰艦改裝升級工程,終於在進口的現代級驅逐艦上開花。對此,有觀點認為,考慮到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現代級仍將是東海艦隊乃至中國海軍的主力艦,對其進行改裝升級非常必要。不過,也有觀點質疑,在新型驅護艦大批量建造之時,現代級是否還有改進的必要。本文就是相關話題討論的爭鳴之作,希望有更多的讀者參與研討。


要想當金剛,現代級必須大改



圖1:在新型驅護艦艇大量建造之時,現代級驅逐艦是否還有改進的必要?


艦體設計方面的問題

現代級驅逐艦,是蘇聯海軍20世紀80年代遠海作戰的主力艦之一。因此,其對遠海航行能力要求很高,在不允許繼續增加排水量且還要保證艦體具有足夠的航行性能和穩定性的前提下(增加噸位將對平台的航行性能造成很大的影響),只能通過減輕上層建築的重量來實現減重。為此,現代級的上層建築採用了重量更輕的鋁鎂合金材料。在同等條件下,鋁鎂合金雖可減量40%,但也帶來抗毀性能不足的難題,特別是中彈後容易燃燒。世界各國在汲取馬島戰爭中英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中彈起火併最終沉沒的教訓後,幾乎都不在大中型水面艦艇上使用鋁鎂合金了。當然,蘇聯當時不可能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只是由於更強調「一次火力打擊」能力等,而被迫在設計上採取了妥協。



要想當金剛,現代級必須大改



圖2:大量採用鋁鎂合金材料作為上層建築原料的英國海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在馬島戰爭中被擊沉


不僅如此,現代級雖然排水量達8000噸,但仍無法有效布放大量艦載武器和雷達電子設備,只能在滿足主要功能的前提下見縫插針,這也使得蘇式水面艦艇「金字塔」狀的特徵並未在現代級上有所改觀。20世紀80年代後,提高水面艦艇的低可探測性,已獲得西方世界的廣泛認同,而且有了實際應用。而同時代的現代級驅逐艦,仍以增強單艦打擊能力貫穿整個艦艇設計始終——艦上的各種武器、火炮、電子設備密布,以滿足防空、反艦、反潛等方面的要求。這使得現代級的雷達反射面積,相當於採用隱身設計的同噸位驅逐艦的四倍,同等條件下,被雷達發現的概率則增加了五倍以上,成為當今反艦導彈一個非常容易跟蹤的目標。

綜上分析可見,現代級驅逐艦的艦體設計雖可滿足遠海作戰的要求,但已經不太適應現代海戰的環境要求,特別是在各種先進探測設備遍布戰場的情況下,現代級的這個問題欲顯突出。


反艦與防空系統的問題


談論現代級驅逐艦的艦載武器系統,曾是軍迷們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其裝備的SS-N-22「日炙」超聲速反艦導彈(又名3M80「白蛉」)、SA-N-7/12「施基利」中程艦空導彈,對於上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的中國海軍而言,都是非常實用且急需的。「日炙」反艦導彈的120千米全程超聲速飛行能力(956EM型裝備的改進型射程為240千米)、戰鬥部的強大摧毀能力(裝葯約300千克)可有效緩解當時中國海軍中程反艦導彈突破能力及威力不足的問題。正因如此,「日炙」反艦導彈被國內媒體成為「航母殺手」。事實上,「日炙」的反艦能力被俄方的宣傳誇大了。該導彈雖然體積重量巨大(直徑0.8米,長度達9.4米,近四噸),但在蘇聯反艦導彈序列中仍屬於戰術級別的武器。實際上,蘇聯海軍真正用來反航母的反艦導彈是具有550千米射程的SS-N-19和SS-N-12。而對於反航母作戰來說,反艦導彈的速度、威力、數量及射程等因素應綜合考量,同時還需要一個完整高效的察打體系。在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台海危機後,中國海軍深刻認識到航母戰鬥群對中國未來海上安全的巨大威脅,對新一代反艦導彈的發展也非常重視,近十多年來,研製了多種遠程高亞聲速和遠程超聲速反艦導彈。這些導彈的智能化水平更高,突防能力更強,適裝性更好,形成了一體化、多彈種、全方位、立體飽和式的對海打擊體系。



要想當金剛,現代級必須大改


圖3:現代級裝備的「日炙」反艦導彈的威力被明顯誇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當年現代級引以為驕傲的「日炙」反艦導彈,儘管其毀傷力依舊傲人,但其有限的射程、巨大的目標特徵、較差的平台適裝性,與國產新型反艦導彈相比已沒有優勢。不僅如此,由於「日炙」的雷達、紅外反射特徵明顯,使其突破當今西方主流水面艦艇末端反導系統的能力大為降低,因而難以有效發揮戰鬥部的威力。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蘇聯海軍就已研製類似「飛魚」的亞聲速反艦導彈,即SS-N-25反艦導彈。它並不要求很高的飛行速度及很強的目標毀傷能力,但要求具有更靈活的戰術使用能力及更強的平台適裝性,以滿足現代條件下中小型水面艦艇在戰術範圍內的反艦作戰要求(俄軍現役獵豹級護衛艦就裝備此款導彈)。由此看,蘇聯海軍當時就已意識到,在戰術範圍內使用「日炙」反艦導彈的作戰效果並不理想(或者說效費比不高)。因此,現代級驅逐艦在執行戰術反艦作戰時,就會出現打擊中輕型艦艇火力過剩、作戰成本過高的問題(國際市場上,一枚「日炙」反艦導彈售價約為150萬美元,而現代高性能中輕型反艦導彈的售價只有三四十萬美元),而在執行遠程戰略作戰任務時,「日炙」反艦導彈又因性能原因難以充分發揮。


此外,現代級上裝備的「施基利」中程艦空導彈,雖然較之當時西方同類型導彈並不算先進,但它使中國海軍進入了區域防空作戰的全新時代。SA-N-7的25千米射程,雖與西方定義的區域防空範圍有一定差距,但後期SA-N-12的射程增至38千米,與西方標準已處於同一水平。「施基利」中程艦空導彈對中國海軍的重要意義,並非攔截飛機區域的擴大,而是對反艦導彈攔截區域的擴展。當時中國海軍裝備艦空導彈的水面艦艇寥寥無幾,只有引進的「海響尾蛇」艦空導彈具備一定反導能力,但射程只有5至7千米,而SA-N-7則有12千米的攔截能力,SA-N-12則增至15千米,這在以秒為單位計算的末端反導作戰中,會極大增加水面艦艇的抗擊時間及攔截效率,對於提升水面艦艇的生存能力意義重大。



要想當金剛,現代級必須大改


圖4:「施基利」防空導彈使中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區域防空能力


不過,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SA-N-7/12艦空導彈,並不像俄軍火商宣傳的那樣好。SA-N-7艦空導彈12千米的攔截距離,是以SS-N-22這類體積較大的反艦導彈為目標獲得的,在對付末端機動能力強的中輕型反艦導彈時,攔截效果並不理想。後期出現的SA-N-12,雖然有明顯改進,但其落後的發射方式(單臂發射)及數據處理能力,又成為整套系統的瓶頸,使其多目標攔截及作戰反應能力(17秒才能發射一枚,反應時間過長)都受到極大限制。正因如此,國產「海紅旗」-16艦空導彈系統,不僅裝備了全新的垂直發射裝置,以提高發射速率並縮短導彈準備及反應時間(反應時間5至8秒),在相同的距離內實現多次攔截能力,而且完善了導彈制導、跟蹤系統和數據處理及指揮情報系統,使「海紅旗」-16對目標的打擊精度、攔截概率和多目標攔截能力明顯提高,可在19千米範圍內實現對低空反艦導彈的多批次攔截,整體作戰效能已遠超SA-N-7/12。


反潛與艦炮的問題


現代級驅逐艦因設計定位的限制,其反潛系統被嚴重壓縮。現代級的反潛武器,只有兩座六聯裝RBU-1000反潛火箭發射裝置和兩座雙管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聲吶設備只有艦艏的一部中頻聲吶。艦上雖然設置了直升機機庫和飛行甲板,具備直升機搭載能力,但由於機庫設計的問題(為節省空間採用可伸縮式機庫),實際上並不具備直升機長期駐艦和維護能力(後期型號956EM雖然改為固定式機庫,但仍存在一些使用上的問題),無法滿足海上長期反潛作戰的要求。然而,在當今遠海反潛作戰中,反潛直升機的核心作用已不容置疑。


21世紀後,中國海軍對反潛作戰的需求明顯增加。為了更有效地應對各類高性能潛艇的威脅,052B/C和054A驅護艦裝備了由反潛火箭、反潛魚雷、反潛直升機、艦殼聲吶以及拖曳聲吶構成的完善的反潛系統,可以獨立或協同執行區域反潛任務。在現代級設計之初,蘇聯海軍顯然也認識到其反潛能力的缺陷,所以才通過與無畏級反潛驅逐艦編組使用來進行彌補。但現代海上作戰環境越來越強調單艦的多用途性和多任務能力,在保證艦艇最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各方面性能須達到比較理想的均衡狀態,這樣才不會出現嚴重的功能缺陷,更利於單艦及編隊作戰整體性能的發揮。由此可見,現代級雖可通過與國產第三代驅護艦編隊一起使用來彌補反潛能力的不足,但這也只能算是權宜之計。


此外,現代級的艦炮系統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兩座(956EM型減為一座)AK-130雙管130毫米艦炮,是主要的近距離反艦及對岸火力支援武器,雖然威力大,射程遠(29千米),但其採用鋼鐵鑄成的炮底使其重量極大,炮塔球形外徑達6米,高4.7米,使雷達發射面積達28平方米,隱形效果差,而自重達80噸,安裝質量達94噸,基座以下部分佔據了兩層艙室,甲板以下的安裝深度達6.2至9.4米,因此只能裝備在7000噸以上的大型軍艦上。此外,火炮和跟蹤、搜索雷達採用了分離設計,嚴重影響了對高速目標的反應時間和跟蹤精度。



要想當金剛,現代級必須大改



圖5:現代級裝備的AK-130雙管130毫米艦炮


近幾年,中國已研製出全新一代的130毫米單管艦炮,並裝備到最新的052D驅逐艦上。該艦炮的體積、重量只有AK-130的30%,3000至6000噸的驅護艦完全滿足安裝使用要求。該型炮的機械、控制系統全部進行重新設計,火控、電氣系統全部實現了數字化,整套控制系統反應更快、可靠性更高。通過增加炮管長度,該型炮使用常規彈藥時射程達35千米以上,並具備發射火箭增程制導炮彈的能力,可精確打擊50至100千米以外的海上或陸上目標,對不同目標的打擊能力及任務靈活性遠超AK-130。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級上的「卡什坦」彈炮合一近防系統,由於該系統的生產線早已關閉,為後續使用及維護帶來很大問題。此外,「卡什坦」由於大量採用老式電子元件,其搜索、跟蹤雷達體積(佔用面積65平方米)、重量過大(自重19噸),安裝複雜,光電系統缺少激光測距和紅外跟蹤功能,不具備獨立跟蹤和夜戰能力。同時,該炮為提高射速採用橫向布置(兩座六管30毫米艦炮並置)的方式,造成安裝基線過大、射擊精度不理想及射速存在初速低(890米/秒)等問題。


中國海軍在第三代驅護艦上批量裝備的730多管近防炮,憑藉其更大的口徑、更高的射擊精度(射速可調,每分鐘1200至4200發)以及高速鎢合金穿甲彈的使用(炮口初速可達1250米/秒),其反導效果已大大超過「卡什坦」。最新一代的1130近防系統,更是通過提高射速(9000至11000發/分),擁有了攔截四馬赫導彈類似目標的能力,如與新一代「紅旗」-10近程防空導彈結合,則可構成嚴密而高效的反導體系,組合作戰效果和使用靈活性遠高於「卡什坦」。


電子設備的問題


由於蘇聯的電子工業長期以來都落後於西方,尤其是在半導體技術領域發展緩慢、製造工藝落後,現代級驅逐艦的雷達、火控、電子設備大都比西方同類產品更大、更重,這也是導致蘇聯水面艦艇電子設備數量眾多、艦面雜亂的重要原因。此外,現代級的作戰指揮系統仍採用集中式設計,這是蘇聯海軍20世紀70年代各大中型水面艦艇最常用的,其最大的優點是計算機使用效率高,但卻存在著系統軟體複雜,升級困難,生存能力和可靠性差的不足,一旦主計算機發生故障或受損,整套作戰系統就將癱瘓。更嚴重的是,受蘇聯計算機技術水平的限制,這套系統中的各類數據處理計算機都採用模擬式,人機操控界面差。


近20年來,中國軍工企業在雷達和電子系統方面進步巨大。目前,中國海軍052C/D驅逐艦和054A護衛艦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機電掃描雷達、數據鏈、衛星通信、作戰指揮、反潛系統等,全部實現數字化、網路化,配合高速火控計算機、大容量數據處理計算機,形成了分布式艦載指揮系統,可快速高效地處理大量目標信息並實現武器控制的自動化。


實際上,對於現代級來說,目前最大的問題還不是電子技術性能落後的問題,而是如何融入中國海軍的指揮和作戰體系。現代級驅逐艦裝備兩種數據鏈,一種稱為「輕球」,主要用於艦艦之間目標數據分發和接收;另一種稱為「冠鍾」,主要用於艦空之間的通信。在現代級進入中國海軍之初,由於當時中國海軍的數據鏈系統還處於初級階段,系統融合的問題並不迫切。但隨著新一代三軍通用高速數據鏈系統的研製完成,並成為第三代驅護艦的標準配置,現代級的系統融合就變得十分迫切。



要想當金剛,現代級必須大改



圖6:現代級改裝的最大問題是系統融合


中國自研的艦載高速數據鏈,採用大量現代微電子技術,整體性能與美軍現役的16號數據鏈相當,可實現艦艦、艦空、艦岸等不同平台之間的雙向信息共享和數據交換,保證了各作戰平台在聯合作戰中實現快速、準確的戰場情報支持和有效地組織協調能力。可以說,中國海軍第三代驅護艦的數據鏈系統與現代級驅逐艦的數據鏈相比,完全是兩個時代的產品。加之俄方在出售現代級時沒有提供相關係統的內核源代碼,中國無法對其進行升級,只能簡單加裝一些衛星通信、導航及戰術數據傳輸設備滿足基本的作戰需求,這就使得現代級驅逐艦很難真正融入中國海軍現有數據鏈網路之中。


綜上所述,當年引進的四艘現代級驅逐艦,與日新月異的國產新型驅護艦相比,在中國海軍中的地位略顯尷尬,人們對它們的關注度也明顯下降。如果想要更好發揮現代級驅逐艦在中國海軍新的裝備體系中的地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對艦上的雷達、電子設備及武器系統進行大規模改進升級。目前,中國海軍新一代驅護艦的建造工作雖然正在規模推進中,但相對於中國海軍職能範圍的不斷擴展,未來一段時期內驅護艦的數量仍然不足,因此對現代級驅逐艦進行符合中國海軍作戰需求的改裝,還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刊登於《世界軍事》2017年第2期(1月下)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解密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
為什麼1932年一二八抗戰時,日軍就已經進了大上海
中國戰略核打擊力量全面升級
緊急情況直升機飛行員為什麼不跳傘
殲-20還沒有服役,F-35B和E-2D就已經來了

TAG:深度軍事 |

您可能感興趣

當金剛芭比穿上裙子,重口味還是反差萌
當金剛戰士脫下裝甲,你好想把皮卡丘塞回寶貝球
當金剛狼遇到哈士奇,誰贏誰輸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