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東勃:若還是以不變應萬變,那高校的危機就不遠了

曹東勃:若還是以不變應萬變,那高校的危機就不遠了

曹東勃:若還是以不變應萬變,那高校的危機就不遠了



文 | 曹東勃

馬丁·福特在《機器人時代》一書的開篇,講了一段有趣的掌故。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擔任亞洲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顧問。當他被帶去參觀一個大型公共基礎工程的現場時詫異地發現,很多工人揮舞鐵鍬,卻很少看到推土機、拖拉機和其他重型設備。問及原因,當地官員解釋稱,該項目的一個重要目的旨在促進就業,弗里德曼相當經典地回了一句:「那麼,為什麼不給工人勺子來代替鐵鍬?


一、爭議「慕課」:羅家倫1941年的回應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的確給很多行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某種程度上加速了「資本替代勞動」這樣一個「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歷史進程。一種悲觀的論調認為,「互聯網+」浪潮的襲來,將把加號背後的每一個傳統行業及其行業傳統徹底顛覆、摧毀。媒體人轉型、出版業衰落、書店關門,「互聯網+自行車」(共享單車)砸了自行車行的老闆和看自行車的大媽們的飯碗,「互聯網+汽車」則開始蠶食計程車行業的傳統份額並改變其運營方式。那「互聯網+教育」又會如何呢?


所謂的「互聯網+教育」,一般認為是大規模在線課程即「慕課」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似乎也正在對高等教育產生衝擊。以往的知識是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院牆之內封閉運行的,要獲取知識需要跨越諸多門檻,付出較高代價。慕課在知識傳播的意義上,是一場零邊際成本的教育探險,完全突破了傳統大學在實體層面對個人的時空和身份限制。

曹東勃:若還是以不變應萬變,那高校的危機就不遠了



在一種「狼來了」的弔詭氣氛中,不少高校的應對措施偏向保守。有的學校為了制止學生上課期間上網,要求學生課前統一將手機上交到第一排。有的學校提出切斷教學區的WIFI信號,讓學生在傳統課堂上無網可上因而不得不聽課。有的學校倒是「勇氣可嘉」,乾脆背水一戰,把任課教師都動員起來,搞在線課程建設的「大躍進」,甭管課程內容、特點是否適合,一律上網。無奈教師個人水平參差不齊、攝製技術標準不一,效果也只能是差強人意、裝點門面。


其實,教學方法的創新特別是新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一直受到教師們的重視,尤以運用「慕課」模式對課堂環境、講授方法、互動方式所做的改革居多。然而,簡單模仿和照搬的結果卻可能東施效顰、背道而馳。


德國思想家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中觀察到一種孵化於當代的新藝術樣式——機械複製藝術,正在消解古典藝術的距離感和唯一性,導致古典藝術「靈韻」的凋萎和消逝,他說:「複製技術使複製品脫離了傳統的領域。通過製造出許許多多的複製品,它以一種摹本的眾多性取代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存在。」事實上,當風靡全球的「慕課」風暴席捲而來並被迅速地大規模複製時,一些教育工作者也發出了對這一模式的疑問:它是否符合不同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是否遵循課程自身的教學規律,是否有利於課程的教學目標。

曹東勃:若還是以不變應萬變,那高校的危機就不遠了



瓦爾特·本雅明/李偉/重慶出版社/2006


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並非所有課程、也並非課程的所有部分都適合於用這種互動性較強的慕課方式來呈現。舉個例子。敝校2004年開始推行經濟學教育教學改革,所有研究生都開始上高強度的高級微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高級計量經濟學。當然,改革伊始,步驟難免雜亂,授課教師的風格也不盡相同。有的教師仍以放PPT的方式應付,學生是上課一時爽,考試可著了慌。


我選的那位老師算是個歸國十餘年的「老海歸」,講課的方式卻是地道的老派教授腔調,所有公式都在心中,從上課鈴響的一刻,拿起粉筆,在四塊黑板上上下翻飛,坐在下面的百十來號人則須臾不敢懈怠,跟著筆跡一路相隨,三節課下來往往是筆記做得筋疲力盡。這種魔鬼訓練式的老式課堂秩序及其教學範式,在一些基礎課程中仍然奏效。反過來說,那種過度依賴PPT的講授方式,反倒很可能是花拳繡腿、華而不實,是這類基礎課程教學的大忌。

早在1941年,時任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先生就在其題為《中央大學之回顧與前瞻》的演講中極富洞見地指出,大學的教育絕不應僅限於課堂,否則只要辦好廣播電台,躺在床上聽課又有何不可?問題恰恰在於,這種「空中大學」決不能完成大學的任務,因為「大學裡必須有良好的學風,人格的感化。這就要靠人與人的接觸。」


今天更加值得考慮的問題是:「慕課」是否是「互聯網+教育」的主導形式,使廣受詬病的滿堂灌式的大班教學有實質性的改進?「慕課」是否真切呼應到被教育者的真實需求和主觀體驗,使人才培養過程更全面化而不是單向度?「慕課」是否充分發揮了教育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活力,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人格魅力得以留存並張揚?


對這些問題的究問,實際指向的是「互聯網+教育」模式在提升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效果、師生互動效果方面繼續改進的空間。這種改進,應當是一種基於互聯網技術對教學過程所進行的整體流程再造。


二、媒介革命:「互聯網+教育」的「供給側變革」

新媒體技術的產生、發展直至形成潮湧之勢,引領起一波「互聯網+」的技術革命,經歷了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本世紀初以來,各高校大都把信息化建設作為推進學科建設和學校各方面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互聯網+教育」的角度考察,大體可以分成四個階段,這裡分別以不同階段的代表性載體或廠商作為分析的中心,略為勾勒這一技術變遷的內在邏輯。這些載體或工具,都或多或少滲透到課上課下的師生互動之中,只不過,歷史地看,有些至今仍是醒目的路標,有些則早已成為「墓碑」。


1、BBS:閉區間


BBS即電子公告牌系統,泛指網路論壇或網路社群。顧名思義,這是一個有著比較明確的主客之分的技術載體。


BBS是一個閉區間,容易形成區域性的小氣候。這個區域可以是一個學校,也可以是一個院系。BBS時代的激勵方式,不同於微信時代的「10萬+」,而是能否躋身全站首頁諸如「本日十大熱帖」之類的排行榜。但這些帖子即便是按照數量自然排列上來,也主要是在地事務、校內事務,離不開校園內的柴米油鹽、生活起居,那麼上榜的方式,就是俗稱的「灌水」、「蓋樓」、「版聊」,這樣造就的「歪樓」也非常多,因此很難說它就彙集了最多的校園輿情關注。即便有熱點,也多是一種「地方性政治」。


BBS存在的理由在於高校校園網服務意識弱所導致的被動性,這使得BBS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高校官網涉及學生事務的二傳手、傳聲筒,比如很多涉及學生權益的政策文件、針對在校生的就業和實習信息等等。一旦高校官網主動轉型,從技術平台角度直接面對學生進行信息和服務的定準推送,或者高校內部各職能部門開始自立門戶地開發各自的信息系統及其模塊(尤以教務、就業兩者為重),則BBS僅存的一點功能也要被剝離殆盡,其存在感當然會大大削弱。


2、微博:開區間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簡稱,是一種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廣播式社交網路平台。


微博是一個開區間。每個人都是一個中心,自媒體時代從此開始。高校及其各職能部門在微博上註冊認證的官微,更多的其實不是面向內部,而是對外做某種展示的。這種「內褲外穿」秀,即便確實解決了某些內部問題,其實也主要是高校外宣的副產品。以微博的瀏覽量、轉載量、點贊量來評價其影響力,是存在很大問題,也很可能是沒有意義的。一個外人圍觀學校的內部事務,甚至連圍觀都談不上,對於校內的輿論場是不起多大作用的。


微博的作用是權威性、實時性,撇開這兩點來談它的交互性,是買櫝還珠。不要說機構的官微,即便是教師的個人微博,也很難成為與學生進行網上互動的合適場所。這種多對一的「互動」幾近於狂轟濫炸,應接不暇。


這幾年,微博的關注度雖然下降,卻仍是新媒體中信息內容的主要生產空間。平常看不出來,每逢大事微博就炸開鍋,人們要躬逢其盛,就要到微博上看看風向,這時往往能喚醒眾多殭屍賬號。微博生產,微信傳播,仍是目前的主要趨勢。


3、人人網:過渡樣態


人人網是基於SNS技術的一個實名制社交網路平台。在2007年後的一段時間內,它在用戶數、頁面瀏覽量、訪問次數和用戶花費時長等方面佔有優勢地位。


這類社交網站,是介於微博和微信之間的一個過渡樣態。它既不是熟人社會,也不是徹底的陌生人社會。其前身校內網,本來就是基於同學、校友的社會關係,比微博粉絲的共性更大,但沒有微信朋友圈經過認證形成的嚴整秩序。社交網站中的交流,不是簡單的互動和參與,柴米油鹽之外還有更多樣和複雜的目的,各類小圈子、局域性意見領袖也開始形成或進駐,並形成了後續的一些線下活動。


在人人網盛極而衰走下坡路的時刻,一些高校又來遲一步、一窩蜂地擁到此地搶佔山頭,把這裡當做信息發布和開班會的場所。還有一些省市的教育管理機構索性另起爐灶、建設局域性的高校學生網上社區,在網路復興「班集體」。幾年下來看,多半是事半功倍,意思不大。


4、微信:半開半閉區間


微信是一個半開半閉區間。它的私密性顯然更好,個人經營和打造個性化朋友圈的自主性更大,更便於「看見自己想看見的」和「屏蔽自己不想看見的」。BBS、微博乃至人人網之類的社交網站都可能是輿論場激烈交鋒的地方,也就是網路論戰、吵架的地方,其喧囂的劇烈程度是逐級遞減的。


到微信這裡,基本上吵不起來。它起初是私人溝通的地方,朋友多了,可以建群,每人拉一支隊伍,選一個話題當群主,這種結構很接近於BBS的版主。可是BBS版主是不能選擇讀者的,群主卻有絕對的權力進行屏蔽、踢出。這樣的功能設定,顯然是從萌芽狀態就致力於減少乃至杜絕衝突。公眾號的出現開啟了微信的公、私傳播雙軌制。從那時起,它不再只是一個與飛信之類具有同等屬性並相競爭的社交工具,而是兼具一部分微博、人人網之類社交網站的信息內容生產功能。


微信的傳播影響力在於口碑、內容,不純粹在於數量。一篇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其閱讀與轉發數量很難與140字的微博相比,在重大事項上的快捷程度也很難相比。微信公眾號講究的是精耕細作,不能計一城一地之得失。不可能保證每天推送的每篇文章都能得到讀者的好評、點贊、轉發,只要每隔一段時間能夠出一些精品吸引人,則口碑就積澱下來,在朋友圈中的傳播造成的影響力就累積下來,風格就形成了。


從信息內容生產的特點來看,微信公眾號訂閱者是有條件比微博粉絲的黏性更強的。問題在於,在絕大多數人都訂閱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公眾號的時候,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絕大多數公眾號讓人的注意力更分散的時候,不能集成功能給人帶來便捷,那麼被讀者忽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正如人們不喜吃隔夜飯,人們也不喜歡讀被一次次忽略的推送。一打開訂閱號,沒有閱讀的「小紅點」一大片。長此以往,被「取消關注」就成了最終的宿命。


5、學術傳播力和話語影響力的比較


上述四個歷時性的平台升級與變換過程中,學術性資源的整合與傳播都穿插於其間。從教育資源、教學輔助手段和學術傳播渠道的視角來看,也都各有特色。


BBS時期,主要體現為類似「學術論壇」一類的版塊設計。然而,其傳播程度與討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一般是版主)對學術話題的預見性、組織力和引領能力,策劃組織得當,往往事半功倍;策劃組織不當,常常南轅北轍。


微博時期,學術性話題基本淹沒在以時效性為主要目標的輿論場域之中。相對於高校BBS需要與工號學號等校內身份認證掛鉤的相對封閉性,微博的相對開放性使得一個話題一旦拋出,就直接面對整個互聯網。加之140字的內容長度限定,阻礙了學術問題的深入討論和分析,如果強求深刻,只能訴諸「長微博圖片」方式或「外鏈」另附全文鏈接,這使得微博在學術問題的討論和組織上具有精鍊但又表面、快捷但又零散的特徵,難免導向對學術問題討論的娛樂八卦化和細碎邊角料化。


微信公眾平台的出現,把學者個人或學術團隊在朋友圈中的片段性思考和學術「碎碎念」,轉化為一種更富條理性、也更正式的傳播形式,綜合了前述幾個階段的優點並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其不足之處,在很短時間內湧現出大量基於微信的學術型公眾號並通過微信的擴散效應獲得較大的社會影響。


三、移動學習:基於微信公眾平台的教學流程再造


近兩三年來,一批富有教學和科研熱情的青年教師,先後以個人一己之力或形成一定的專業團隊,打造學術型微信平台,使之服務於教學過程,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以新媒體手段完成課堂教學的模式創新和流程再造。


1、微信公眾平台與課程教學的契合之處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微信特別是微信公眾平台是當下具有較大應用潛力的技術載體。它契合了當代大學生社會交往、表達、行為方式中的若干特點:


其一,互動性,即有強烈的表達慾望和自我意識;


其二,專題性,即不滿足於對課程知識的書本式、概論式宣講,而要求教師有高超的化教材語言為教學語言的能力和進行專題化研究型教學的能力;


其三,私密性,即學生儘管不會在課堂特別是大班教學的課堂上表達出主動發言的特殊要求,但在私下裡、網路上與教師的溝通和諮詢中,往往表現出不凡的認識水平和深刻的問題意識;


其四,即時性,即學生不會僅僅將課堂視為脫離於社會現實的存在,將教師視為迂腐不堪的夫子,他們隨時要求或希望教師就剛剛發生的社會熱點事件(無論是否與課程相關)發表自己的見解並與其進行討論;


其五,便捷性,即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一代,當今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已須臾不能脫離互聯網所帶來的便捷和舒適,希望這一技術方式進一步滲透到其生活、學習各個層面。


第一,增加討論機會。討論既是形塑一個合格公民基本價值觀的必要訓練,也是知識創造與文化傳承、思想塑造與文化傳播的基本途徑。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這項工作基本難有充分的時空環境,課堂之外的實踐常常流於形式,而師生之間在課外的交流也難於保證。在緊張的教學設計和課時安排特別是普遍的大班教學環境中,互動環節的缺失是一個普遍現象。微信公眾平台可以彈性化地將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向前向後延展,在90分鐘的課堂教學之外打開了一個無限交互的「平行時空」。


第三,建立依賴關係。相較於這些年來教育界更多追逐的互動性,依賴性是一種更高也更難達到的境界。學生不僅樂於在課上課下向教師交流看法、請教問題,更樂於在線上線下與教師敞開心扉、坦誠交流,形成一種良師益友的內在依賴關係。這必然意味著師生之間建構一種超越教學過程、超越「學期」界限的關係。微信公眾平台的使用,有助於這種長久性內在依賴關係的形成。


互聯網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具備了拓展教學場域、延伸課堂討論和改變教學方式的條件。比如,課堂上講的不詳細的地方、來不及展開的地方,完全可以說一句,請發送「XX」關鍵詞給我的公眾號,你可以獲得我對這個問題的更完整的思考,也可以用這個方式給學生推薦事先準備好的閱讀文獻。


既然學生已經不能離開手機,無論教師對這種生活方式持何種評價,用手機做快餐式的閱讀(哪怕是學術閱讀)也已經是某種意義上的現實了。那麼,孫猴子只有鑽到鐵扇公主肚子里才能策反她,同樣的道理,新媒體時代的教師想把學生拉回圖書館的書桌前作研究,也必須先鑽到手機里去製造鏡像。


因而,教師的微信公眾號建設必然是持久戰的,而由此建立的師生緣分也絕不應止於一個學期,而是應當把它作為跨越整個大學階段的長期交流平台,儘可能地通過生產和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與學生持續溝通。


2、微信公眾平台融入教學過程的方式


具體來說,如何對傳統課堂教學流程加以改造,使微信公眾平台與之結合?這裡拋磚引玉提出幾個可供參考的步驟。


第一,開通微信公眾號,點滴積累,精益經營。勤於動筆,善於表達,直面問題,在此基礎上,將自身所思所悟,以學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語言整理成文,在微信公眾號推送,這是基礎性工作。公眾號發文應以原創為主,體現教師自己的研究偏好和研究水平,這更有助於增強說服力。


第三,課堂外積極溝通,答疑解惑,教學相長。微信公眾平台的功能不僅限於教師向學生的單方面灌輸,它本身也是一個兼具交互性與私密性的渠道,學生可在公眾號或具體文章下留言發表看法,教師也可對留言加以回復,這個過程可無限延伸下去,成為師生交流和學術探討的適宜形式。


第四,建構跨課程網路,專題教學,共享資源。公眾號課程資源積累到一定數量級後,會逐漸向教材內容全覆蓋的目標推進,做到每堂課的課件中均有推薦學生掃碼微信公眾號閱讀課外文章進行移動學習的機會。這時要有意識地對文章進行專題性的歸類,並使不同課程之間能夠以專題為單位共享移動學習資源。不同教師以一己之力開發的課程移動學習專題資源庫之間也可以互通有無,共同做大做強課程體系的輔助支撐系統,以這種多樣化的移動學習模式再造教學流程,改善教學效果。


應當指出,「互聯網+」加諸高等教育行業的壓力,相比於其他行業來看,的確還不是那麼明顯。究其原因,一方面如本文開篇所引本雅明和羅家倫的分析,課堂教育的大規模量產對教師個人魅力的消解和替代,虛擬空間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對現實中學習共同體、學術共同體的消解和替代,似乎都不那麼容易;另一個方面則在於,僱主們對於大學基於傳統教學方式而發出的一紙文憑仍然比較在意。


但這並不值得高校教師們高枕無憂,儘管短時間內無下崗失業之虞,如若對這場技術衝擊視而不見,還是以一本老黃曆「不變應萬變」,那真正的危機可就不遠了。

曹東勃:若還是以不變應萬變,那高校的危機就不遠了



【注】本文原標題為《「互聯網+教育」對大學教學流程的再造》


【作者簡介】


曹東勃|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楊波:方言在民謠中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黑爪:後真相時代,總統幫忙宣傳的文藝作品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高校艾滋病盛行:比性侵更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自救
這種情況只有在日本的高校才能看見,在國內你是見不了幾次的
熱血高校演「芹澤」的他有多牛,只要去試鏡,就沒有得不到的角色
不愛聽講座可以直接走,還不記曠課!腐國高校就是給力!
魔性表情抱枕風靡各大高校,自從有了它,寢室的畫風都變了!
高校食堂又拿水果開刀了,別說這次還蠻好吃的
誰說穿校服的就不能潮,「高校」才是個潮流大戰場!
武漢高校學生看到流浪貓被雨淋,很可憐,就給它做了一座皇宮,超有愛!
撕逼!那些一省不容二虎的高校們
上海各大高校那些慘不忍睹的綽號,簡直喪心病狂!知道你的母校是什麼嗎?
楊早:高校挖人這事,值不值得高興?
你不得不承認,這就是普通大學與985高校的巨大差距!
寧波高校校花大盤點,嘴上說不看不信你不點!
台灣高校選最美校服,不過其實這事兒主要還是看臉……和姿勢
真的就沒有這麼直白的後宮番——惡魔高校
東莞七大高校宿舍大比拼!別人睡覺都有空調,我卻只能吹風扇
高校鄙視鏈很正常,抱怨兩句,還得繼續努力
蘭大這樣的高校 除了天庭甘霖還真沒有別的指望
江西一高校禁止外賣入校:改變不了社會,那就改變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