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視頻:航拍竹山縣城)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從衛星圖上分析來看,高度疑似。圖上看來,「天坑」沿山脊的兩側高聳,海拔分別為1500米河1300米左右,另外兩側似乎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已崩塌,顯示其可能是一個退化天坑。但其兩側崩塌處,圖上海拔高度仍分別為1050米和1100餘米,而底部看起來森林密布,圖上顯示樹頂海拔為989米。在其內部和周邊,圖上看起來,很可能還存在地縫,很值得探索。

回想起多年前,本人曾在那一帶探過溶洞,也曾驚嘆過那一帶景觀觀賞性不亞於奉節地縫的峽谷,再從該疑似天坑周圍的地貌分析,有一側陡崖壁立,不遠處也有一條不小的河流,具備形成天坑的基本條件。


當然,圖上分析和實地往往差別很大,這在本人與劉少創博士考察怒江源、印度河源等地時深有體會。究竟詳情如何,只有實地考察。


本人手頭目前沒有詳細的該地地形圖,手頭的兩縣縣誌也沒有詳細的行政圖和進一步資料,分析來看,準確位置應該是在竹山縣官渡鎮或者梁家鄉與竹溪縣瓦滄之間,究竟屬於那個縣地界,尚不清楚。


即使不是天坑,是大型地質漏斗或者別的什麼,但該地的特殊地貌,風光和動植物資源都很值得探索,應當都很吸引人。等有閑有條件時,當前往一探究竟。暫且存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一點背景資料:


2011年,本人受cng委託曾撰寫《發現天坑》一文(見《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10月號喀斯特專輯),曾採訪了位於廣西桂林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這是我國研究天坑的權威機構。


該所朱學穩研究員與所在的研究集體,歷經多年實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喀斯特天坑」理論體系,使「天坑(TIANKENG)」成為繼「峰林」、「峰從」之後,又一個來自中國的岩溶術語。


天坑雖然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十萬、數百萬甚至更久,但是直到2005年,英國諾丁漢特林特大學Tony WALTHAM教授在英國專業刊物《Cave and Karst Science》用了這樣一段話來表述天坑:


天坑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大型塌陷漏斗。天坑概念之所以最近才被引入喀斯特辭彙中,是因為大部分石灰岩景觀最近才由喀斯特地質學家在中國偏遠山區「發現」它們。天坑的「出現」是中國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副產品——近幾年才修了公路使科學家們接近這些喀斯特地貌。現在這種地貌已按漢語命名為天坑——大致相當英文的「sky hole」。


——這段話還被刊載在我國權威的《中國岩溶》雜誌和美國的Speleogenesis網路期刊上,三家刊物均專門出版了「天坑專輯」。自此,「天坑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喀斯特地貌,地位得到確立,名詞得到定義。」英國諾丁漢特林特大學Tony WALTHAM教授說。


從此「karst tiankeng」一詞及其意義與概念為國際學術界所接受,並獲廣泛傳播。


這一切,都中國人息息相關。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重慶奉節天坑。「真實探索」攝於多年前)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四周岩壁峭立(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緩坡,且不包括後生改造)。深度與平均寬度均不小於50米的地表陷坑。」


——這是200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朱學穩研究員首次在《科學導報》上給出的最初的天坑定義。


他首次指出,天坑既不是「大型漏斗」,也不是「超級豎井」,而應是喀斯特形態學中的一個新成員。


在中外出版的「天坑專集」中,均收錄有他們聯合署名的論文《天坑釋義》。其中,關於天坑他們是是這樣定義的:


「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深陷的井狀或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特徵,發育在連續沉積厚度及其含水層包氣帶(vadose zone)厚度均特別巨大(地下水位深埋)的可溶性岩層(以碳酸鹽岩為主)中,從地下通向地面,平面寬度與深度從大於100米至幾百米以上,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或者有證據證明地下河道已遷移)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


此外,在觀賞方面是否具有稀有、壯觀、雄奇、險峻、生境獨特和生物多樣性等等綜合屬性,也應該被認為是鑒別天坑與一般漏斗、窪地或豎井的重要標誌。失去地下河行跡或周壁的完整性遭受嚴重破壞的天坑,可稱為退化(剝蝕)天坑(degraded tiankeng)。」


目前,經確認的天坑,分布在重慶、四川、廣西、貴州境內。2011年的採訪中,筆者在湖北利川、長陽縣境內考察和發現了數個天坑。(見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10月號)。


在《天坑釋義》一文中,對此,朱學穩和Tony Waltham先生有過詳細描述:


「雖然沒有必要限定天坑的最小尺寸,以作為天坑的鑒別特徵,但最小尺寸並非嚴格限定在100m。對天坑的定義應該慎重理解,尤其那些非常明顯的塌陷漏斗,不能因為僅一維尺寸欠長而排斥在天坑之外。對邊緣退化和圓化的天坑可取近似度測量其直徑或長度或寬度,少數非常新鮮地形除外。天坑深度本來是很容易測量的,然而在中國卻偏向於從天坑邊緣最高點取值。天坑邊緣切割峰丘的地方與天坑的最小深度,即一般西方人偏向於從天坑邊緣最低點的取值相差甚大。一般來說,最小尺寸100m的限定也適用於天坑的最大深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值應把任何特殊地貌地形特點真正反映出來。塌陷形成的較小窪地最好視為大型塌陷漏斗。正是這種巨型形態將天坑與特殊形成條件聯繫起來,與其他類型塌陷漏斗區分開來。天坑的最小容積可能是依據形態量計定義天坑的較好的一個辦法。可是,天坑體積數據只是一個近似值,因為漏斗和天坑的岩壁剖面一般難以進行非常詳細的測量。」


拗口的專業術語很容易讓人看得頭昏腦漲。那麼,除了專業科研人員,民間人士有無可能「發現」天坑?


當然可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研究所張遠海副研究員,就在湖北利川確認了一位探險愛好者發現的天坑。


那麼,有沒有普通人可以比較直觀判斷「天坑」和「漏斗」的簡單辦法?


張遠海副研究員指給我看朱學穩、Tony WALTHAM論文《天坑釋義》的結論部分,他說,你先拿這兩條去卡,基本上就跑不了:


第一、天坑的寬度和深度均不小於100米,且寬深比接近單位比;


第二、天坑大部分周壁為直立崖壁。


——能達到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能夠基本符合,就很有研究價值,大致也就八九不離十了。其他更複雜的問題,可以實地慢慢研究。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周圍地貌。「真實探索」攝於多年前)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更多細節請搜索:百度閱讀「稅曉潔 --《影像航拍中國大江河》


http://yuedu.baidu.com/ebook/9188d6989b6648d7c0c74651


更多細節請關註:


今日頭條號:真實探索


微博:@真實探索 @tbtv稅曉潔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湖北十堰市竹山、竹溪交界處,疑有天坑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實探索 的精彩文章:

關中皮影——陝西西安市周至縣最後的皮影劇團
喀納斯「湖怪」體長124米?

TAG:真實探索 |

您可能感興趣

山東河南交界處一個古縣被山東河南分割 後變為一個鎮
瀘沽湖,位於四川省鹽源縣與雲南省寧蒗縣交界處
浙江一個縣,位於三省七縣交界處,是浙江的「西大門」
黑龍江一座地處三省交界的城市,未來有望成為高鐵樞紐
深藏在金沙江邊滇川交界處的小山村,有一個獨特風俗讓人刮目相看
江西的一個縣 因與四川廣東省的縣同名而改名 地處江西 福建 廣東交界處
在北京與河北交界,埋著一位義薄雲天的王爺——十三阿哥胤祥
河南、陝西和山西三省交界,三縣中有中國最早的雄關要塞
贛粵閩三省交界處——尋烏縣的蘭花寶庫
江西的一個縣因與浙江、貴州的一個縣同名而改名 地處兩省八縣交界處
陝西省一個縣,位於三省交界處,被譽為「三千里漢江第一城」
廣東僅有一個地處粵湘贛交界處的縣 因丹霞地貌聞名於世
重慶一個縣因與山西一個縣同名而改名 地處陝西湖北重慶三省交界
安徽一個縣因與遼寧一個縣同名而改名 地處安徽 江蘇 浙江三省交界處
雁鳴湖坐落在吉黑兩省交界處,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
位於三國交界處,在雲南省最南端一個縣,
湖北省最東端的縣,位於三省交界處,人口超百萬
閬中、蒼溪交界處東漢就有三座等距離的廟宇,古人究竟想表達什麼
直擊三國交界處的邊境城市,大街上美女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