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馱跋陀與羅什

佛馱跋陀與羅什

佛馱跋陀與羅什

佛馱跋陀與羅什


三論大師僧肇在致劉遺民書中說:


什法師於大寺(《祐錄》作「大羊寺」)出新至諸經,法藏淵曠,日有異聞。禪師於宮寺(即逍遙園)教習禪道,門徒數百,夙夜匪懈,邕邕肅肅,(《肇論》,《大正藏》卷四十五)。


這裡所說的「禪師」就是佛馱跋陀羅——覺賢。從什師第一大弟子僧肇這短短几句話裏可以看出,什師主工譯經、「法藏淵曠」,而賢特善「禪道」。將賢與譯經泰斗什師相提並論,以見賢師德望之高。同時,亦見什、賢二師,和合無間。


文/ 超煩 摘自《香港佛教》

佛馱跋陀羅,少即以禪律馳名。遊學罽賓,受業於大禪師佛陀斯那。秦僧智嚴西行遇賢,請其來華弘法,當蒙欣然應允。即與智嚴等陸水兼程,千辛萬苦,終至長安。時羅什正在長安主持譯業,人才輻湊,學子盈門,學風顯赫,對覺賢的教禪命名早聞在心,所以當賢謁見羅什時,什極其熱烈迎接,滿心喜悅。從此,共論法相,振發玄微;什譯《十住》,每有疑義,必共諮決。真可謂珠聯壁合,渾然一體。但他們由於學風的不同,師承淵源和思想的各異,卻埋藏了難以避免的分裂因素。羅什所弘是龍樹的大乘空宗,得到秦王姚興的皈敬和信仰,其門下三干,往來宮闕,盛修人事;覺賢謹守聲聞乘之道,修習禪定,甘心淡泊。這就有明顯的差別。


羅什也很重視禪法,曾譯出以〈坐禪三昧經》為首的多種禪要,但屬諸家禪法,如《坐禪三昧經》是集鳩摩羅陀、馬鳴等七位禪師的禪要,沒有來得及系統整理,難免雜糅,同時,著眼從小乘禪觀修練,次第進入大乘禪觀。如其〈坐禪三昧經》主要是介紹小乘禪修,但把大乘實相喻月,言教音聲喻指,點出因指見月,不可執指為月,即要人通過言教而悟實相,切勿著於言教而暗實相。此即有意把小乘禪修引入大乘境地,所以該經也稱菩薩禪。這與覺賢親承佛陀斯那的五門禪法,來華自行化他,迥然有異。在梁〈高僧傳〉里說,秦公子姚泓請覺賢說法於東官。在此,羅什與賢討論空義。數番往複如下:


什問:法云何空?


賢答:眾微成色,色無自性,故雖色常空。


什問:既以極微破色空,復云何破微?

賢答:群師或破析一微,我意謂不爾。


什問:微是常耶?


賢答: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空。


時寶雲譯出此語,卻不解其意。道俗咸謂覺賢之所計,微塵是常。余日長安學僧復請更釋。覺賢說:「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為空矣。寧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高僧傳》卷二佛馱跋陀羅傳)。這裡羅什問的是:法云何空?覺賢回答的是諸法中的「色」法如何空,因為色法如果空了,其它諸法就可以跟隨而空。賢說色空,是從組成色法的「微」談起的。此處的「微」猶如今天所說的「分子」類同,即指物質性質獨立存在的最小微粒。「微」又叫「極微」,等於微塵的三百四十三分之一大小。覺賢說,是由眾微聚合而組成的色法,其本身是沒有固定不變的性質的,內在時時在變,所以本質常空。如此,色法是空了,但色法是由眾微組成的,微是否亦空沒有涉及。所以羅什繼續追問:「云何破微?」以及微的性質是否為常?覺賢最後回答是「一微故眾微空」,「眾微故一微空」。因為有了一微,就有眾微,眾微不過是一微的聚合而已。所有的微不出一微與眾微兩類。如果站在一微的角度只看到是一微,則眾微這一概念就消失了,「一微故眾微空」,反之,站在眾微一邊,看的儘是眾微,則一微這一概念就消失了,「眾微故一微空」。後來,覺賢應長安學僧復傳,對此作進一步說明,只是換了一下詞句,實質並未有變。所謂「法不自生,緣會故生」,即上文「眾微成色」的原意,緣眾微會合故生色法。「緣一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空,即前言「一微故眾微空」,「眾微故一微空」。顯然這與羅什的以假顯空,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以及無所得畢竟空,歸結到「八不中道」為極則的思想有別。


以上從學風到思想種種差異,如果僅僅是什、賢二師相處,會以弘法為重,存異而和合與共;但二師都有眾多門徒,人多口雜,就難免是是非非,義熙七年(411),當覺賢的弟子把師長偶然透露的見到本鄉五舶俱發的事傳出,便引起了一場風波。羅什門下僧略、道恆等,說賢顯異惑眾,犯大妄語,憑已勢眾,行白四羯磨,作擯出處分。賢被迫與弟子慧觀等四十餘人飄然南下,神態從容,毫無異色。識者嘆惜,送行者緇素千餘。至廬山,慧遠欣然迎之。又特致信姚興和關中僧眾,為其解釋,並要求取消了判他犯戒的處分。一場風波至此全然平息。什、賢二師南北分別卓錫,各司其偉大的譯業,行道弘法,像兩顆閃閃發光的星星一樣,水遠地高照人間。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隱寺 的精彩文章:

人類產生負面情緒 根源在貪嗔痴三毒
大德 道生大師
戰勝自我 大智大勇
閱讀 照色
常識 受三皈的態度

TAG:靈隱寺 |

您可能感興趣

佛馱跋陀羅尊者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