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虛熱煩渴烏梅湯

虛熱煩渴烏梅湯

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未成熟果實。多分布於產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等地。那麼在醫學上烏梅有哪些具體的藥用價值呢?又有哪些方劑需要用到它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烏梅的藥用價值與應用。

【拼音名】Wū Méi.

【別名】梅實(《本經》),熏梅、桔梅肉(《現代實用中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乾燥未成熟果實。5月間採摘將成熟的綠色果實(青梅),按大小分開,分別炕焙,火力不宜過大,溫度保持在40℃左右。當梅子焙至六成干時,須上下翻動(勿翻破表皮),使其乾燥均勻。一般炕焙2~3晝夜,至果肉呈黃褐色起皺皮為度,焙後再燜2~3天,待變成黑色即成。

【原形態】梅(《詩經,),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多分枝。單葉互生;有葉柄,通常有腺體;嫩枝上葉柄基部有線形托葉2片,托葉邊緣具不整齊細銳鋸齒;葉片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9厘米,寬2.4~4厘米,先端長尾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銳鋸齒,沿脈背有黃褐色毛。花單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紅色,芳香,通常先葉開放,有短梗;苞片鱗片狀,褐色;萼筒鍾狀,裂片5,墓部與花托合生;花瓣單瓣或重瓣,通常5片,闊倒卵形,雄蕊多數,生於花托邊緣;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細長,彎曲。核果球形,直徑約2~3厘米,一側有淺槽,被毛,綠色,熟時黃色,核硬,有槽紋。花期1~2月。果期5月。

本植物的根(梅根)、枝(梅梗)、葉(梅葉)、花蕾(白梅花)、未成熟果實的鹽漬品(白梅)、種仁(梅核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產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此外,廣東、湖北、雲南、陝西、安徽、江蘇、廣西、江西、河南等地亦產。

【性狀】乾燥果實呈扁圓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皺縮、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於外。果實一端有明顯的凹陷(即果柄脫落處),果肉質柔軟。核堅硬,棕黃色,內含淡黃色種仁1粒,形狀及氣味極似杏仁。氣特異,味極酸。以個大、肉厚、核小、外皮烏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潤、味極酸者為佳。

【炮製】烏梅:揀凈雜質,篩去灰屑,洗凈,晒乾。烏梅肉:取凈烏梅微淋清水濕潤,使肉綿軟,略晾,敲碎,剝取凈肉即成。或置蒸籠內蒸至極爛,放籮內揉擦,去核,取肉,晒乾。烏梅炭:取凈烏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現焦枯斑點為度,噴水焙乾,取出放涼。

【性味】酸,溫。

①《本經》:"味酸,平。"

②《別錄》:"無毒。"

③《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④《醫學啟源》:"氣寒,味酸。"

【歸經】入肝、脾、肺、大腸經。

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經血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腎二經。"

③《本草經疏》:"入肝。"

④《藥品化義》:"入肺、胃、大腸三經。"

【功能主治】收斂生津,安蛔驅蟲。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胬肉。

①《本經》:"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惡肉。"

②《別錄》:"止下痢,好唾口乾。""利筋脈,去痹。"

③陶弘景:"傷寒煩熱,水漬飲汁。"

喜歡養生加微信XTW119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葯食同源達人 的精彩文章:

強陰益精石斛老鴨湯
解乏除困的黃芪雞
滋陰化痰天麻燉烏雞
寧心健脾是茯苓
益精補腎法,雙腿冒涼氣腎陽虛

TAG:葯食同源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