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真愚始知賢

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真愚始知賢

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真愚始知賢

原創 文:曾春生 讀史(dushi818)特約作家

前些年游九華山,在百歲宮大殿見過一副對聯: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真愚始知賢。多少年過去了,這聯語還深嵌在我的腦海里。原因無它,在於說的道理,既樸實,又深刻。

現實生活中的任何「巧匠」、「巧人」、「巧功」,應該都出自一個「拙」字,無不是下了一番笨拙的苦功,才得來萬劫千磨之後的「巧」。有位鋼琴家說,彈琴必須天天苦練,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外行知道。一位作家說,筆杆子要天天寫,一日不寫,筆重十斤;兩日不寫,筆重百斤;三日不寫,筆重千斤;久不動筆,筆重如山。雖然他們的言語有些誇張,但卻也是切身體會。

想走直路,必先走過許許多多曲曲折折的彎路;要得巧功,必先付出許許多多笨笨拙拙的苦功。求巧的不二法門,不在「取巧」,而在「養拙」。真正的笨拙是靈巧的根基,真正的靈巧都從笨拙中來。

中國有句俗話叫:本固枝榮。根基扎牢了,樹上的枝葉才長得繁茂。要固本,就要把根須扎深。「養拙」,就是把根須扎深的正途。不論從事任何一種職業,唯有下苦功,下苯功,技術才能熟練,技藝才能精良,技巧才能高超。反之,心浮氣躁,一心想走捷徑,尋便道,投機取巧,撿個便宜,十個有十個要失敗的。《聊齋志異》中有篇《嶗山道士》,講了有個王七,到嶗山學道,不堪早樵暮歸之勞苦,只想速成道術,師父速成了他一個穿牆術,回家後落了個「觸堅壁而顛蹶」,「額上墳起如巨卵」的下場,就是怕下苦功,學不到真本事的苦果。

本乎此,我覺得還是要拙處力行,不討一時之巧,寧養一世之拙,做人做事才能彌久芬芳,歷久成功。

熱誠歡迎廣大微友投稿,我們將在最顯著的位置註明作者姓名、來源或作者的微信打賞二維碼等。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回復「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有問題請添加小編微信(lishibuluo)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TAG: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知賢佳作 後現代低奢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