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國科學家發現短周期類地行星形成機制

我國科學家發現短周期類地行星形成機制


  新華社南京2月24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24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獲悉,中科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組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了太陽系外短周期類地行星的形成機制和軌道特徵。這一研究,對了解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短周期類地行星是一類距離恆星很近、質量與地球相當的系外行星。目前國際天文學界發現的3500多顆系外行星中,有十分之一以上是短周期類地行星。由於距恆星很近,它們的公轉周期一般不超過50天左右,其中有些與恆星距離甚至僅相當於地日距離的二十分之一,公轉周期只有10天左右。這類行星具有什麼特徵、它們與恆星距離為何如此之近,一直是天文學家探索的問題。


  季江徽介紹,在最新進行的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進行了大量數值模擬和建模。研究發現,短周期類地行星並非一開始就都處在距離恆星很近的位置,它們的形成經歷了軌道由外向內的遷移。伴隨遷移過程,這些短周期類地行星自身質量也不斷增長,最終質量與地球相當時達到穩定。

  此外,進一步的軌道周期研究還表明,在由3顆類地行星組成的行星系統中,大約有17%在行星公轉周期之比接近於4:2:1時可達到穩定。


  「這些研究不僅幫助人們理解短周期類地行星的形成機制和軌道特徵,還可以進一步拓展,進而解釋其他類似行星系統的形成與演化。比如科研人員已經在此次數值模擬中發現,一顆木星質量行星、一顆類地行星以及一顆土星質量行星形成的行星系統,在公轉周期之比接近4:2:1時也可達到穩定。我們也期待,在將來的天文觀測中能找到這樣的行星系統實例。」季江徽說。


  此項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國天文專家揭示短周期類地行星的形成機制與軌道特徵
你好!鄰居:科學家發現里程碑式類地行星
科學家首度發現 類地行星擁有大氣層
科學家稱比鄰星系統內或存在類地行星
科學家發現4.2光年外類地行星 地表或存在液態水
星際旅行成現實 兩大技術把人類送上類地行星
人類殖民外星或將實現 又發現三顆類地行星
歐洲科學家公布重大發現,7顆類地星球可能存在生命
類地行星上有生命存在 宇宙中發現行星系統
科學家又發現「類地行星」 或有孕育生命可能性
天文學再出重大發現 科學家或將於8月底公布又一類地行星
7個類地行星首次被發現;馬的進化成謎
距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科學家稱可能適合人類生存!
科學家計劃聯繫距離太陽系最近的類地系外行星
科學家發現一顆類地行星或已存在生命,可惜沒人敢去這個星球
NASA宣布重大發現:首次在一個恆星體系內發現7顆類地球行星
系外行星新發現!NASA宣布再次發現10個類地行星
重大發現:40光年外恆星周圍發現七顆類地行星
韓天文研究院發現類地外行星 存在生命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