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見死不救」的晚清第二艦隊:甲午戰爭中的南洋水師

「見死不救」的晚清第二艦隊:甲午戰爭中的南洋水師

1895年2月11日,在日本海陸軍聯合圍攻下,鏖戰月余的北洋水師已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盼不來援兵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絕望中吞食鴉片自殺,李鴻章苦心經營了20年的那支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也隨之消亡。讓人費解的是,在中日雙方激烈搏殺時,上海駐紮在上海的,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的,號稱晚清"第二艦隊"的南洋水師,卻按兵不動作壁上觀。


是因為南洋水師官兵畏戰不前,還是因為督撫大員們的派系之爭?只有對南洋水師有所了解之後,才能對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的"反常表現"窺得一斑。



「見死不救」的晚清第二艦隊:甲午戰爭中的南洋水師


圖示:南洋水師奠基人沈葆楨


蹉跎20年


清同治13年(公元1874年),高舉"師夷長技以自強"大旗13年大清帝國遭到了罕有的奇恥大辱。被清廷上下視為蕞爾小國的日本,居然敢憑藉13艘艦船和3600人的兵力主動進攻中國台灣島。可是,大清帝國在艦船數量佔優,兵力佔優的情況下沒有對這股入侵台灣的日本一旅偏師圍而殲之,反而付出了50萬輛白銀才將其"禮送出境"。原因很簡單,負責台灣防務的沈葆楨了解到日本向西方購買了兩隻鐵甲艦。這兩艘讓沈葆楨等不敢"輕舉妄動"的鐵甲艦,不過是水線帶甲六英寸的"龍驤"號和水線帶甲不到四英寸的"東艦"號,當時還因為鍋爐損壞正在日本本土修理。兩艘所謂的鐵甲艦,就讓擁有大小25艘艦船的大清帝國顏面掃地,讓清廷上下感到了"海防關係緊要,既為目前當務之急"。但是,認識到"海防關係緊要"的清廷沒有籌劃建立中央統一指揮的海軍,反而因為"直隸之大沽、北塘、山海關一帶,系京畿門戶,是為最要。江蘇吳淞至江陰一帶,系長江門戶,是為次要。"所以,決定採取南北洋分防的戰略,在光緒元年四月二十六(公元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旨"著派李鴻章督辦北洋海軍事宜,沈葆楨督辦南洋海軍事宜"。由此,拉開了晚清大辦海軍的序幕副,也開啟了南洋水師的歷史。

作為了拱衛"長江為財賦奧區"的南洋水師,創立之初就從原先的江蘇海軍繼承了操江、側海、威靖等戰艦,比之同時開始籌備卻無一艦一船的的北洋水師起點似乎要高出很多。但讓人奇怪的是,本應按"兩洋分防"戰略承擔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防務的南洋水師,卻無法對轄區內的福建水師進行調配。而創立這福建水師的人,正是剛剛從福建船政大臣的位置上被調升為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負責南洋水師籌建的沈葆楨。雖然福建水師是沈葆楨一手締造,但是其名義上只是福州船政大臣,而福建水師的提督卻是湘系水師出身的李成謀。如果說一個福建水師提督李成謀,也許沈葆楨還可以利用清廷上諭中"所有南洋沿海水師弁兵統歸節制"強行調配福建水師,但是沈葆楨面臨的"對手"實際上是湘系大佬左宗棠。雖說,此時的左宗棠早已擔任陝甘總督,但是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師依然是這個卸任閩浙總督不容他人染指的"私產"。更何況,原本是"死黨"關係的左宗棠和沈葆楨已然分道揚鑣。自1874年日本侵台以來,沈葆楨與李鴻章的關係越走越近,先從李鴻章哪裡借兵,然後再"塞防和海防之爭"時明顯的站在李鴻章一遍,最後在購買"鐵甲艦"的問題上與李鴻章形成了"南北同盟"。或許是有了左宗棠的示範效應,時任閩浙總督的何璟和兩廣總督劉坤一,都不理會沈葆楨的"節制"。結果,初創中的南洋水師,因為三個總督各自為政、互不統轄,無法形成合力建設一支強大海軍,逐漸衍變為南洋、福建、廣東三支水師分別發展的局面,對於這支尚在"襁褓"中的南洋水師而言,遭遇"派系之爭"遠比失去一支福建水師的損失大得多。


如果說派系之爭,讓南洋水師在先天不足中誕生,那麼與沈葆楨逐向淮系靠攏則讓南洋水師在建設過程中遭遇到了最嚴重的"營養不良"。在籌劃海防計劃一出,清廷就決議自光緒七年元月起,每年從粵海、潮州、閩海、浙海、山海、滬尾、打狗汽七處海關稅中提取四成,江海關稅中提取二成,再加上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和廣東六省的厘金中提取的200萬兩,合計四百萬兩作為建設海軍的費用。這筆原本應該南北洋水師均分的海軍建設費用,卻因為沈葆楨認為"外國水師宜先盡北洋創辦,分之則為力薄而成功緩同",所以,毫不猶豫的"咨明各省,統解北洋兌收應用",將原本每年應該分撥給於南洋水師的200萬輛白銀全部優先給予了北洋水師。結果,兩年多的時間裡,南洋水師也僅從福州船政局得到了靖遠、登瀛洲兩艘木製炮艦。而佔用南洋水師近700萬兩白銀的北洋水師,也不曾購得一艘鐵甲艦。在看到李鴻章在購買鐵甲艦的無所作為,海軍費用又經常被挪作他用,沈葆楨要求從1878年開始將原本應該每年分撥給南洋水師的200萬白銀收回。沈葆楨雖然重掌了南洋海軍的軍費,可惜"他空有購置鐵甲艦之心,去不知如何購買;知道需要仿造新艦,卻不知應當仿照什麼樣的船艦"。空有一腔雄心的沈葆楨,在糾結中一病不起,在1879年12月18日卒於兩江任上。沈葆楨用自己的逝去,為南洋水師最初五年建設花了一句號,而這個句號的成果僅僅是他委託北洋購買的四艘蚊炮船。


接替沈葆楨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劉坤一上任伊始,就面臨中日因琉球問題發生爭執。所以,他不得不大力整頓海防,一面要求福州船政局加快造艦速度,一方面水師加強訓練,似乎有重振南洋水師的意圖。可是,對於當時海防戰略重點的鐵甲艦,劉坤一不僅一再反對購置,反而認為不需要鐵甲艦也可以編練成海軍。


幸運的是劉坤一在任兩年就因病離任,而接任者正是收復新疆的功勛之臣左宗棠。有著"船政之父"的左宗棠,在1882年接過兩江總督印信不久,就於3月17日出吳淞口巡閱海軍。這次巡視,讓左宗棠發現了江南海口防備力量的薄弱,也看到了南洋水師的羸弱,於是他開始著手南洋水師的建設。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左宗棠從德國購買了"南琛"、"南瑞"兩艦,又從福州船政局訂購了"開濟"、"鏡清"兩艘快船。經過左宗棠數年嘔心瀝血的建設,到1884年時,南洋水師已經擁有大小艦船16艘,排水量近16000噸,面貌為之一新。但令人費解的是,作為中國近代海防創建人之一的左宗棠,對於鐵甲艦卻極為排斥,而且對於海軍和海軍戰略更是知之甚少,甚至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湘系水師彭麟玉提出的"有海防無海戰"的謬論,強調"江海防務並重,不爭大洋"。或許,是因為左宗棠因久居內地,日趨保守;或許,是因為與李鴻章政見不合,不聽其建議......最終的結果是,左宗棠將南洋水師的建設帶入了快車道,卻是一條沒有希望的"死胡同"。


1884年,年逾古稀的左宗棠因病離辭職,曾國荃在出任兩江總督後首先就是對南洋水師的人事進行調整,奏請以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總統南洋水師,任命陳湜負責海防營務。此時,中法已經開戰,在左宗棠的一再催促下,曾國藩不得不從歷經十年建設,號稱初步建成的南洋水師中選調"南琛"等五艘戰艦南下援助福建水師。結果石浦一戰,南洋水師損失了"澄慶"和"馭遠"二艦,而稍後的鎮海保衛戰中"南琛"等三艦卻炮台協作擊退了入侵的法國艦隊。中法戰爭證明了南洋水師"以之海戰則不足,以之扼守江海門戶,與炮台相輔,借固江防"。可是,明知南洋水師實力不足的曾國荃無所作為,在其長達六年的任期中,僅僅在1887年新增了一艘寰泰艦,再無新添置一艘戰艦。其實曾國荃對於海防建設原本就不是那麼熱衷,同時每年各省調撥南洋的水師建設費用不過"三四十萬兩",整個南洋水師的建設幾乎完全停頓了。

曾國荃之後,1890年再次出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先是模仿北洋水師,將南洋水師分為左右兩翼,任命郭寶昌為提督外;然後在江寧(南京)設立南洋水師學堂。唯一涉及艦船購置的,不過是1892年希望李鴻章幫著購買兩艘"致遠"一類的快船和幾艘魚雷艇。只可惜,依然排斥鐵甲艦的劉坤一,面對的是南洋水師最為拮据的時候,此時海軍軍費早就被海軍衙門控制。囊周羞澀的劉坤一,不得不放棄少有的購買艦船的雄心壯志。


至1894年,號稱大清第二大海軍的南洋水師僅剩下"南琛"、"南瑞"、"開濟"、"鏡清"和"寰泰"五艘戰艦和4艘蚊炮船。其中,或因為派系問題而相互摯肘,或因經費問題而無力發展,或因督撫無知而失去機遇,結果卻是造成南洋水師20年蹉跎。



「見死不救」的晚清第二艦隊:甲午戰爭中的南洋水師



圖示:南洋水師南瑞號

作壁上觀


甲午戰爭爆發,大清第一海軍首當其衝的被捲入戰火。而號稱大清第二海軍的南洋水師,卻給人的感覺是作壁上觀。


其實,南洋水師原本有機會成為戰爭中的一員。早在戰爭爆發的前的6月,駐英公使龔照瑗就建議"將南洋得力各兵輪酌調北聽差",但是李鴻章卻以"南省兵輪不中用,豈能嚇倭?"為由拒絕了龔照瑗的提議。但是,李鴻章卻將北上參加清廷第二次校閱水師的廣東水師的三艘巡洋艦給留下了,雖然表面上看是程璧光上書請求留北洋備戰,實則是因為北洋水師中除了"八遠"艦之外,能勉強一戰的也只有揚威、超勇兩艘"快碰船",兵力嚴重不足。能選中艘排水量千餘噸的鐵脅木殼船,卻無視南洋水師5艘排水量超過2000噸的戰艦,不知是真的嫌棄南洋水師的艦船太過陳舊,還是因為對湘系集團心存疑慮而放棄調遣。


讓李鴻章沒想到的是,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一下子就損失了五艘艦船。由於清政府沒有建造能力,又難以及時購買外國軍艦,急需給北洋水師補充兵力的的李鴻章此時卻想起了被他稱為"不中用"的南洋水師,於是向朝廷"奏調南洋水師主力艦來助戰"。可是,兩江總督劉坤一以"東南各省為財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和"前敵與餉源均關大局"為由,請求免派南洋水師的戰艦北上。到了清廷再次商調南洋主力戰艦北上之時,南洋大臣張之洞又奏稱戰艦北調只能徒供一擊,再次給拒絕。李鴻章借調南洋水師的計劃失敗,只能哀嘆用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張之洞雖然拒絕了南洋水師的北調,卻似乎沒有放棄備戰。一邊接洽葡萄牙、巴西、阿根廷、土耳其等國商討購買戰艦事宜,一邊聯絡為北洋水師總教習琅威理前來調教南洋水師。但是,戰局的發展由不得張之洞按部就班的去整軍備戰,被圍困在威海衛的北洋水師朝不保夕。如果強行調派南洋水師直接去救援,面對日本佔據絕對優勢的聯合艦隊無疑於"羊入虎口"。此時,清廷上下有人提出了"潛師"的計劃,意圖圍魏救趙。1895年1月14日,總理衙門給張之洞發來上諭"有人奏倭人全師而出,國內空虛,若以水師搗入其境,或游弋其各島,使彼有內顧之憂,而我得抽薪之計等語。著張之洞唐景崧會商辦法具奏。"甚至有人稱,曾自告奮勇赴長崎、神戶、橫濱等處偵查,發現長崎沒有防備。但是,張之洞再次以"船薄行遲,炮無新式,將弁難求,實無大用"為理由,任務南洋水師"斷難出洋"。直到遠在美國的容閎建議,"中國速向英倫商借一千五百萬圓,以購成鐵甲艦三四艘,僱傭外兵五千,由太平洋抄襲日本之後,使之首位不能相顧",張之洞對此建議十分讚賞,所以就派容閎去倫敦借錢了。到了2月3日,日軍攻佔威海衛,劉公島與外界完全隔絕之時,張之洞催促朝廷"不惜巨款,速購穹甲快船五六艘,大魚雷炮船十數艘",同時要求將北洋水師外購的軍艦劃歸南洋水師指揮。然後編兩支艦隊,南洋新購戰艦直撲長崎,北洋新購戰艦攻擊朝鮮沿岸。結果,就在清廷的一眾大員們還在熱烈探討圍魏救趙戰術如何實施的時候,2月11日劉公島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北洋水師的覆滅,幾乎宣告了甲午戰爭的終結。而南洋水師,則在電報文牘之間,不知該作何行動,像一個看客似的結束了度過了這場戰爭。但是,就是這支被人嘲笑為"見死不救"的南洋水師,卻獲得了一個意外的"戰果"。1894年9月20日,一艘向日本走私軍火的英國貨船在途徑台灣時,被南洋水師的"南琛"艦截停,雖然僅僅查獲"槍子一箱"和"六響手槍兩箱"。這樣的一次查獲,既不能斷絕日本軍火的補給,更對戰局毫無影響。在整個甲午戰爭中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既難掩江南諸位督撫在甲午戰爭中的拙劣,也不能洗脫為南洋水師"見死不救"的惡名。但至少說明南洋水師的官兵,依然有勇氣去對抗在中國領土、領海橫行無忌的洋大人。尤其是在截停英船的過程中,"南琛"艦曾鳴炮三聲以示警告,試想如果南洋水師官兵真貪生怕死,又怎敢用武力去冒犯英國的貨輪。


可惜,歷史在整個甲午戰爭期間只給了南洋水師這一抹兩點,然後就將其拋入陰霾之中。



「見死不救」的晚清第二艦隊:甲午戰爭中的南洋水師



圖示:南洋水師南琛號巡洋艦


無力救援?


歷史永遠是冷冰冰的存在著,只是好事者一直希望給歷史套上"如果"二字,去猜測歷史能否會有另一種結果。同樣,對於那支南洋水師而言,如果歷史再給他一次機會,他是否會義無反的加入戰爭呢?畢竟,這支南洋水師在中法戰爭中,面臨強敵,在明知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派出了五艘戰艦前去參戰。但是,答案似乎依然冰冷殘酷。


1、戰略錯誤


南洋水師無法參戰的第一個結果,就是整個清政府上下對海軍戰略的無知。


不論是南洋水師發展期間的歷任五位督撫,還是執掌北洋20年的李鴻章,對於海軍認識都未能突破"海岸防禦主義"。將海軍視為"守口"利器的清廷,在戰爭中考慮不是如何奪取制海權而是如何"防敵兵沿海登岸"。即便當時的駐朝總理商業事宜的袁世凱和駐英公使龔照瑗都建議,應該將中國的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大水師海軍集結合編成一隊。這樣,北洋水師將在艦艇數量和噸位上凌駕與日本海軍之上,"遠則徑窺日本海口,進控朝鮮西岸",有可能完全掌握黃海的制海權。甚至我們的敵人,日本也認為清朝的四大水師集結,如果雙方交戰"勝敗之數難以預料"。但是,但是清政府和李鴻章都拒絕了這已建議。這一拒絕讓中國在戰爭還未開始之時就讓制海權的控制力大大折扣,也阻隔了南洋水師的北上參戰的可能


如果說,在中日戰爭之前清廷上下沒有認識到四大水師集結的重要性,那麼開戰之後的一系列調控就更是在戰略上阻止了南洋水師參戰的可能。雖然,駐英公使龔照瑗早就看出了"度倭力勢不能遍繞南洋海口",但是清政府卻對此判斷置若罔聞,在中日開戰後就下令南洋水師派遣數船分防颱灣。原本已經艦船凋弊的南洋水師,不僅要執行所謂拱衛江南財賦之地的"守口"之責,還要去防衛台灣,種情況下南洋水師除了去抓一抓給日本走私軍火的英國船,還能在戰爭中有什麼作為呢?


清政府在戰前和戰中的兩次戰略決策,阻斷了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集結合成的可能,也為兩江總督和南洋大臣日後以各種利用拒絕出兵埋下了伏筆。


2、派系內耗


毫無疑問,作為晚清最大的兩個勢力集團湘系和淮系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尤其是曾國藩死後兩大派系之間的矛盾就開始不斷激化。從左宗棠與李鴻章的"海防與塞防"之爭,彭麟玉等湘系水師系統對建立新式海軍的抵制,甚至雙方在發展海軍時艦船是外購還是自建都爭的不可開交。


尤其是在籌劃兩洋水師之後,北洋水師將分屬兩洋水師的400萬兩海軍軍費"獨吞",還將南洋水師的訂購的四艘新式蚊炮船給強行截留,後又將原屬南洋水師的操江好兵船調撥北洋水師。雖然沈葆楨在1878年之後,要回了"名義"上屬於南洋水師的200萬白銀。但是,最終的結果是"號稱歲二百萬,每年實解不過四十萬"。而清政府十年大建海軍期間,所花費的白銀接近3000萬兩(含修建炮台等費用),而南洋水師僅僅用了500萬兩,其中還有江蘇扣留每年應該劃撥北洋水師的20萬兩厘金。如此厚此薄彼,怎能不讓讓湘系的兩江總督們如何對李鴻章和他的北洋水師心懷不滿呢?


如果說,在海軍建設費用上的爾虞我詐,還只是湘系和淮系的暗鬥,那麼1884年的中法戰爭則讓雙方的矛盾轉為"明爭"。中法戰爭爆發,督辦福建軍務的左宗棠終於說服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派軍艦援閩,又依靠朝廷的壓力迫使李鴻章派出了揚威、超勇兩艘戰艦。但是,雙方剛剛匯合,李鴻章就以朝鮮有事將北洋兩艘的戰艦調回,剩下南洋水師的五艘戰艦孤身迎敵,最終損失了兩艘戰艦,讓剛剛初具規模的南洋水師遭遇沉痛的打擊。雖然,李鴻章調回北洋兩艘戰艦事出有因,但是在湘系大佬們的眼裡卻是"見死不救"。


所以,20年海軍建設積累的矛盾,中法戰爭遺留的怨恨,在甲午戰爭中集中爆發。所以,也就有了劉坤一和張之洞屢次拒絕派遣南洋水師救援,也就有了在"潛師"計劃出台後張之洞的只主張利用新添戰艦執行計劃而拒絕調派南洋水師。甚至有了,在甲午戰後請求日本歸還被俘的原屬南洋水師的艦船的可笑行徑。


派系內耗,讓南洋水師作壁上觀,但是湘系大佬們除了有朝廷協防台灣的"上諭",還有就是武器落後的借口。


3、武器落後


武器落後,這是一個客觀而且必須承認的事實。


南洋水師,雖然1884年就宣告初步建成,但是由於歷任督撫對海軍認識的滯後。所以,他們只將南洋水師視為"守衛海口"的輔助工具。所以,歷任督撫對於鐵甲艦是排斥的,劉坤一就曾經表達過,鐵甲艦無法朔江而上巡視長江沿岸的六省,想要守護福建、廣東等地似乎又速度太慢,所以認為只需要購買"致遠"一類的快船或者大號雷艇就可以。甚至,讓南洋水師面貌為之一新的左宗棠,在發展南洋水師時,也是為了與李鴻章一爭長短,迅速做到"成規"抗衡即可。所以,南洋水師雖然在巔峰時擁有了大小16艘戰艦,排水量也接近20000萬噸,但只有四艘蚊炮船和五艘"落後的巡洋艦"稍有戰力。


而這僅有的"稍有戰力"的艦艇中,四艘蚊炮船雖然擁有大口徑火炮,但是排水量太小、適行性太差,不適於遠洋作戰。剩下的五艘巡洋艦,其中"南琛"、"南瑞"是1884年從德國定製鋼甲艦,裝配兩門20厘米主炮,航速也達到了15節,但是"鐵殼五分厚,斷不足當巨艦之鐵炮"。而其他三艘,"開濟"、"鏡清"和"寰泰"三艦,為福州船政局所造的鐵脅雙重木殼巡洋艦,武備基本與"南琛"二艦相同,但是航速已經下降到了14.5節。這五艘1880年代服役的巡洋艦,在那個時候還是可以進行遠洋作戰的,甚至在中法戰爭中還獲得法國海軍的稱讚。可是,也就在那個時代,海軍的發展日新月異,五年就會出現一次重大的飛躍,這幾艘還能作戰的巡洋艦,實際上誕生之日起就已經落後。到了甲午戰爭時,這幾艘戰艦已經服役近十年,與日本最新的吉野等巡洋艦的代差達到兩代甚至更多。想要依靠這樣的戰艦去參戰,也許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足供敵一雷一炮"。


當然,武器落後也許也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即便這五艘巡洋艦無法抗衡日本的主力戰艦,但是如果與北洋水師合成一支後,比之北洋水師的"操江"等艦的性能要超出許多,與日後參與圍攻威海衛的原日本西海艦隊也相差不多。但是,南洋水師卻沒有像日本西海艦隊一樣參戰,僅僅用武器落後似乎無法搪塞。


4、訓練低下


其實,武器的落後,完全可以利用戰略、戰術進行彌補。結果,戰略上,清廷沒有集中使用海軍已經棋輸一著,戰術上南洋水師似乎更是荒廢疲敝。


南洋水師在裝備上雖然有差距,但是如果訓練良好也能利用戰術素養彌補。中法戰爭中,南洋水師的"南琛"等三艦就利用自己的航速與法國艦隊進行纏鬥,不僅自身毫髮無損,在鎮海之戰中與炮台火炮配合還擊敗了入侵的法國軍艦,這些得益於左宗棠在整頓水師的結果。但是,自左宗棠之後,南洋水師不僅建設停滯,訓練也日趨鬆懈。所謂操練,"不過擇浪靜風平之日,於內洋較試槍炮尊則而已";所謂"巡洋不過至佘山而止"。而最大遠航,也不過是去參加北洋會操而已。


訓練鬆懈,原因眾多,其中南洋水師的人員素養幾乎是整個晚清四大水師中最差的。與其他三大水師的管帶多為船政學堂畢業,或曾去英、法留學不同,南洋水師的大部分管駕多提拔於舊水師的行伍之中,統領南洋水師的人也多為湘系長江水師的提督,甚至在中法戰爭率領南洋三艦有出色表現的楊岳斌也也是與彭麟玉一同統領長江水師的湘軍舊將。以如此人員,怎麼可能訓練出一支適應遠洋作戰的近代海軍。


結語


甲午一戰,北洋菁華凋弊,南洋水師被諷,轟轟烈烈的自強運動戛然而止。雖然日後,清廷為了重建海軍,再次拿出了所謂的"七年計劃",但是已無力挽狂瀾於既倒。而"見死不救"的南洋水師,也在1909年接受了自己使命被併入長江水師,真的去履行當年督撫們賦予守口巡洋的責任。原本準備決勝大洋的海軍,有如此命運難道真的是宿命?


(本文發表於《世界軍事》雜誌)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韻 的精彩文章:

1974年西沙海戰:中國海軍艦艇是否裝備85毫米艦炮
漫談艦炮:中國85毫米「專業」艦炮 西沙海戰發威
一戰德國「奇葩」坦克:150噸的「K-WAGEN」超重型坦克
烈火焚城:日軍「101作戰計劃」對重慶實施慘無人道的大轟炸
盤點戰後日本護衛艦:1990年代之後再沒有建造新型護衛艦

TAG:唐風宋韻 |

您可能感興趣

甲午戰爭中的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為何打不過日本艦隊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落後的戰略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
潛水艇老爺爺重見天日,參加過南北戰爭,是第一艘擊沉敵艦的潛艇
甲午戰爭中「最神勇的武器」:日軍被殺的屍橫遍野
甲午戰爭在山東:圖片展示清軍戰前在山東半島的布防
甲午戰爭最新解密照,北洋水師定遠艦上的兵勇和魚雷艇都清晰可見
甲午戰爭大清戰俘的下場
抗日戰爭中最讓日本聞風驚膽的中國軍隊:大刀西北軍隊!
直擊:甲午中日戰爭罕見鏡頭,三千中國守軍被日軍命令脫掉軍裝
中日甲午戰爭,首戰大捷的是中國軍隊!
甲午戰爭時 英遠東艦隊險些進攻日本
「遼東半島雄鎮」最終陷落:甲午戰爭關鍵一役,清軍屍橫遍野
《太平洋戰爭》第一部之日俄戰爭
越戰前夜的南北兩個越南:黎筍與吳廷琰的戰爭
二分鐘看懂戰爭:大宋統一戰爭之二——滅南漢之戰
抗日戰爭中最讓日本膽寒的中國軍隊:大刀西北軍!
盤點甲午戰爭期間清軍主要炮台:清軍火力遠勝日軍,但仍戰爭失利
大沽口保衛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打贏的第一場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