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全面改革須紮根於文明復興
點擊上方「弘道書院」可以訂閱哦!
中國即將到來的大時代之基本主題,可用兩句話概括:「全面改革,文明復興。」 這兩個事業絕非兩不相干,相反,兩者有密切關係。全面改革,目的是為了實現文明復興。而這個目標反過來又框定全面改革: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來的種種制度,須有助於中國文明之偉大復興。為此,新制度當具有中國文明屬性。中國需建立起有效運轉的種種現代制度,以回應種種現代問題。但這些制度要在中國大地上有效運轉、在中國人中間有效發揮作用,就須順乎中國之民情,紮根於中國文明。
為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應保持開放心態,積極理解、學習他國創製立法之經驗;但同等重要的是,對我們的祖先過去五千年來艱苦卓絕的社會治理探索,當保持溫情與敬意,探究、思考其中恆久有效的制度經驗;更為重要的,要始終立足於中國之道,以構想中國式現代治理模式。
論社會治理經驗之豐富,全世界各大文明,無過於中國。今日我們享有如此龐大的政治與文明共同體,也證明了中國人治理超大規模共同體的技巧和智慧。這些有待於我們認真發掘,並予以創造性轉用。這裡謹舉出幾點:
第一點,風俗至關重要。制度很重要,但制度有正規制度、非正規制度之別。對於塑造優良社會秩序而言,國家可通過頒布法令等方式予以建立和調整的正規制度固然重要,社會自發形成的非正規制度同樣重要。儒家向來重視的「風俗」就屬於後者,風俗承載著社會主流價值,能於不知不覺中普遍地教化人、約束人。風俗的形成和維繫有賴於精英的表率、社會教化體系之完善。應當說,打擊腐敗,初步改變淫靡之風,有助於塑造良好風俗。接下來,則應建立和完善社會教化體系,其中的關鍵是教育之更化:教育體系當教化青少年仁義禮智信等中國核心價值。
第二點,士大夫是達成優良治理之根本。儒家十分重視制度,但「為政在人」:改革期的創製立法有賴於改革者之智仁勇,制度之健全運轉同樣有賴於官員之公明廉恥。傳統中國社會之治理主體是接受過儒學教育之「士大夫」群體,今日一些官員有知識而乏德行,當通過改革重建士大夫群體。重點還是立足教育,改革官員養成機制。
第三點,社會自治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政治共同體,單靠國家權力是無法維持良好社會秩序的。故儒家反對法家短視的國家主義,主張多中心治理的觀念。關於「改革六十條」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總體改革構想,中國悠久的社會自治傳統可為我們提供諸多經驗。
上面只是舉了幾個例子。歸根到底,制度變革需要價值支撐,全面改革須依託仁義禮智信等中國核心價值,新建制度須有助於恢復和維繫普通中國人想像的美好生活。五千年來,中國聖賢思考、揭示了社會治理之大道,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社會治理經驗。對這些應以溫情與敬意予以發掘、創造性地轉用。如此,全面改革才能嵌入文明復興框架中,才有堅實的價值支撐,才有明確的方向,也才有可能成其事、見其功。脫離中國文明的所謂制度創新,不可能帶來良好秩序。
公眾號ID:hongdaozx
慎獨以誠,敬事而信。
重建中國式生活方式。
長按左圖關注弘道書院!

※秋風:論國民精神秩序之重建
※丁酉年《尚書》研讀紀要(2)
※任文利:從宋代「濮議」審視明代「大禮議」
※《孝經·天子》研讀紀要
※《孝經》研讀開宗明義章第一研讀紀要
TAG:弘道書院 |
※蕭華:全明星賽制必須調整,保羅積极參与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北魏試圖緩和民族矛盾
※讀史筆記丨隋朝建立的新氣象:隋文帝的改革
※建立新朝後,立志改革的王莽,為何改革「改」到王朝覆滅?
※清代漕政改革的歷史畫卷——《海運全圖》
※《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七集「強軍之路(上)」: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
※平蕭梁擴疆域 宇文改革垂青史
※骁勇善战 变法改革——秦朝大一统伟业拉开序幕
※徐慶全:文字改革毛澤東為何採納「漢語拼音方案」?
※明朝的改革開放急先鋒
※曇花一現的改革:永貞革新
※全明星改革這些局面最尷尬:詹皇還選歐文?杜威聯手還是別想了
※明朝的改革开放急先锋
※明代張居正改革之謎:一場改革竟為明朝續命
※北魏孝文帝推崇漢文化進行重大改革,包括將鮮卑姓改成漢族八個姓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帶來什麼變化
※老照片:改革之初的中國新生活,民風淳樸,天清水藍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曾引起北魏朝廷的分裂?
※明朝大改革的開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