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別把「詩詞大會」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

別把「詩詞大會」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

摘要當人們被互聯網語言統治並心生厭倦的時候,唐詩宋詞的美,就像新鮮事物一樣進入人們視野,它喚起了人們互聯網之前的記憶。


諸如《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文化節目,其實都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一種消費主義的替代品。看這些節目給人以「我們在做語文試卷」的幻覺,因為不用擔心成績,就可以陶醉其中,變成了純粹的娛樂。


在距新文化運動開始差不多一百年後,傳統文化似乎正在迎來一波復興的浪潮,最起碼是在電視屏幕上。《中國詩詞大會》之後,央視的《朗讀者》又一次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在娛樂真人秀主導熒屏的當下,這樣的節目,讓人感到了濃濃的「文化味」。

10年前央視的《百家講壇》推出時,很多人都期待會有一個文化類節目的繁榮,但是屬於《百家講壇》的日子非常短暫。易中天和于丹後,節目的影響力就大大下降,最後淪為深夜平靜的訴說。但是,公眾一直有「文化大眾化」的需求,曾在《百家講壇》講詩詞的古代文學學者康震,也是《詩詞大會》的節目嘉賓,說明了兩者具有某種承接性。


從《百家講壇》到《詩詞大會》的10年,正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10年。尤其是在微博和微信的時代,碎片化閱讀和90後火星文流行,即使是中年人,也學會用表情符號來聊天。這種狀況,距離古典詩詞非常遙遠,甚至走到了反面,誰還在網上正經說話呢,更不要說引用詩詞絕句了。


《詩詞大會》的流行,就是這種大眾「文化厭食症」的反向爆發,當人們被互聯網語言統治並心生厭倦的時候,唐詩宋詞的美,就像新鮮事物一樣進入人們視野,它喚起了人們互聯網之前的記憶。同樣的道理,在都不寫信的時候,《見字如面》這樣的讀信節目,卻勾起了人們對書信時代的回憶,就像木心一首詩所寫的,「從前慢」,那是一個時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除了這種大背景外,節目的形態也很耐人尋味:在《詩詞大會》之前,有《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但是一直不算太火爆。從漢字到成語,再到古詩詞背誦、文學名篇朗讀,這幾個節目的發展線索,像極了語文試卷:字詞、成語、詩詞、閱讀。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電視上或許會出現某種類型的作文比賽——節目的主創人員一定從語文考試中找到了靈感。

事實上,有關詩詞大會的爭議,比如 「死記硬背算什麼真本事」「背再多也不見得能寫出好詩」,看上去就像是在討論考試一樣。


武亦姝超強的背誦能力,讓她在《詩詞大會》中脫穎而出,她已經入圍了「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候選人,接下來,或許還有商業代言之類的。這會有一定的示範效應。在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國學熱以及此類節目的推動下,很有可能出現一個父母要求孩子背誦古詩詞的潮流。越來越多的父母加入逼迫孩子背誦古詩詞的大軍,對孩子的成長是否有利?要知道,即使從純應試的角度,只靠背誦都是考不好語文的。


在我看來,《朗讀者》和《見信如面》是比《詩詞大會》更好的節目形態。即便如此,它們看上去都在提倡閱讀,其實提供的也只是一種「視聽」產品。當下,隨著各種新技術手段的興起,人們可以通過視聽的方式來「讀書」,也有人專門把書總結成要點,讓用戶可以更方便地獲取關鍵信息。但是,這些都不是閱讀本身,不能讓更多人愛上讀書,甚至相反:這很有可能成為一種偷懶的借口,既然可以聽要點,為什麼還要進行深閱讀呢?


這些節目都不是文化本身,而是一種消費主義的替代品。看這些節目給人以「我們在做語文試卷」的幻覺,因為不用擔心成績,就可以陶醉其中,變成了純粹的娛樂。



百家爭鳴


新京報:最近有一種聲音,說《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舉辦多屆後可能出現一些負面效應,比如學校選拔學生參賽,可能導致另一種形式的「應試」。也就是說文化節目迴流,反而會催生很多學校培養應試選手,會製造很多「孔乙己」。你怎麼看呢?



別把「詩詞大會」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



蒙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中國詩詞大會》嘉賓)


首先,培養應試選手跟節目本身沒關係,我們的考試制度就是在培養應試選手。其次,即便此類節目加重了學校在傳統文化方面對學生的培養,即使有些死記硬背的東西,這也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只有不斷吸收,才有創新,在少年最好的年華讓他們去記憶傳統文化最精華的東西,哪怕理解不是最精準的,對他們的人生仍是利大於弊。最後,這類節目恰恰就是要讓我們去反思我們教育體制的功利性,讓我們看到考試之外的傳統文化。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本身不是功利導向的,「格物致知」的根本是為了「修身治國平天下」。現在我們的學校教育、社會輿論其實最需要的,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引導。


別把「詩詞大會」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



彭敏(2015年《中國成語大會》總冠軍;2017《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亞軍)


不知為何國人對於應試選手總是懷著忐忑和猜疑。漫長的科舉時代,為了一登龍門,才子文人都是應試選手,中國文化照樣繁榮昌盛。甚至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是應試體制催生出來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只有當學習衍生出的利益足夠豐盛,才能吸引一代代人皓首窮經,樂此不疲。純靠情懷,是留不住人的。應試選手和體育競技行業的職業運動員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專業精深的程度遠非業餘選手可比。我們能接受職業運動員,為何不能接受文化行業的應試選手?


別把「詩詞大會」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



韓皓月(資深文化評論人)


文化節目作為綜藝多樣化的一種新內容與新形式,是值得鼓勵和欣賞的。但對它們的文化功能,不必看得太重。它們的影響不會真正波及教育層面,熱度會一陣風,很快過去。假若真能催生很多學校重視詩詞教育,反倒是好事,適當提升一下學生們的詩詞素養,利多弊少。怕就怕一陣風——節目一陣風,學校也是一陣風。



別把「詩詞大會」變成另一種應試教育



劉志權(南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很有可能。一是應試教育習慣思維根深蒂固,二是知識容易短期傳授而人生態度只能靠長期熏陶,但這是一個功利化的社會。提倡這個還是好的,否則用什麼去替代呢?效率低可以想見,慢慢來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一葦:為根深蒂固的中國故事寫一個序
女王陛下,你是美國社會永遠的局外人
我們可能終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給日本人拔牙少打麻藥」:違背醫德不是愛國
皮影去威尼斯雙年展不會把中國元素當展銷?

TAG:新京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牛津英語詞典是工具書轉型的一個縮影,它經歷了什麼,又會變成什麼樣?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血液病「善變」會由一種變成另外一種,聽聽胡桂生主任的說法
假如把人變成螞蟻大小,會是一種什麼體驗?
九大要點,教你一步一變成型男
臉上長痣不可大意!這種痣容易變成癌症!
讓住宅搖身一變成為奇幻般的童話場景,這是一種怎樣體驗
腦電波的應用一旦成熟,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呢?
這樣做,能讓戒煙變成一種享受
這幾樣食物變成「泥」吃 功效會更強哦
若動物也像人類一樣擁有使用武器的能力,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一段佳話是怎樣變成一場血腥殺戮的!
手錶的種類有哪些 教你如何變成魅力大叔氣質女神
單身不是社會問題,是社會把單身變成了「問題」
這樣吃雞蛋,竟然會變成這樣!
變成一個令男人神魂顛倒的尤物是怎樣一種體驗
把人變成螞蟻大小,這是種什麼體驗!
如何變成一個特別「會說話的人」?
剪紙藝術,竟然能讓眼睛變成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