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學佛信佛需具備哪幾種心

學佛信佛需具備哪幾種心

學佛信佛需具備哪幾種心



修行者的發心可謂千差萬別,每一個人的學佛目的不同,自然發心也就不同。就「希求出離三界,了生脫死,成就佛道」而言,要發「增上生心,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同時,還要有「般若慧」。

1、增上生心:希求來生的果報比今生殊勝,希求來生生人中,具有大福報;或者希求能升天。站在解脫的角度上,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福,修行人不能只停留在這個高度,要進一步發「出離心」求出三界。


2、出離心:就是厭離三有希求涅槃的心。《法華經·譬喻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佛說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所以,修行人要時時提醒自己,三界無安,片刻不可留,希求出離三界,永出輪迴。


3、大悲心:《大日經》云:「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悲心即是悲憫一切眾生之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正如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中說:「菩提心是從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對於人世間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濟,使世間得到部分的與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如他人不能脫離苦痛,即等於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凈化。」


4、菩提心:就是總觀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希求證得無上菩提之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印順導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云:「菩提心即以長期修集福德智能,乃至成最後圓滿的遍正覺,為修學佛法的崇高目標,堅定信願以求其實現。」

5、般若慧:即是了達諸法實相之智慧。《大智度論》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正所謂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能生一切菩薩。《金剛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心經》亦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千經萬論,處處讚歎般若,可見般若是成佛之必需,沒有般若慧便不能成佛道。


我們所說的「發心」,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要切實的落實在現實生活中。《弟子規》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儒家尚且有此學修並重的說法。我等佛子豈可落於其後?禪宗亦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我們要將學習到的理論緊密結合生活,把學到的佛法認真落實在生活中,時時提起正念,如理作意。真為生死之大事,真為佛法之弘傳,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否則便是憨山大師所說「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閑;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有一部經可以教你認識朋友圈中的損友和益友
蔬菜最好以淡味進食
什麼是因果業報?
你明白了,就解脫了

TAG:南普陀寺 |

您可能感興趣

學佛信佛需要具備哪幾種心?
修行者學佛 需要哪幾種心
學佛過程中的三種信心
學佛的這幾種心態你佔了幾條?
真學佛要學佛的存心
學佛人應注意的幾種
信佛學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呢?
既然心即是佛,為何還要學佛
所有學佛的人都想擁有它 佛說它能承載一切佛法
學佛必須做到這三件事
學佛的幾大基本條件 看看自己具備沒有?
常存這幾種心態,學佛一定會見效
學佛要具備的四威儀
六種學佛人,你是哪一種?
學佛必須要真
學佛不是迷信,而是一種智慧
童心 學佛的好境界
在家學佛有哪些禁忌
文摘 學佛偶想幾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