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氣環流、主要風系統和氣團

大氣環流、主要風系統和氣團

大氣環流、主要風系統和氣團



甲 大氣運動的特性

(一)影響空氣流動的動力


1 氣壓梯度力(Pressure Gradient Force)


空氣由高氣壓移動至低氣壓地區。


空氣流動的速度受到兩地氣壓差距的影響,這種氣壓差距稱為氣壓梯度。

氣壓梯度力愈大,即兩地的氣壓差距愈大,風速愈快。


在天氣圖上,等壓線距離愈近,即氣壓梯度力愈大,風速愈快。


2 地轉偏向力(Coriolis Force)


空氣在轉動上的地球上運動,由於地球的轉動而產生作用於空氣的力稱為地轉偏向力。


地轉偏向力受風速、地球旋轉速度和緯度影響。

有風速才有偏向力。風速越大,地轉偏向力越大。


地球旋轉速度越快,偏向力越小。


緯度越大,地轉偏向力越大。所以偏向力兩極最大,低緯度最小,赤道為零。


它影響風向而不影響風速大小。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令風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氣壓梯度力令空氣移動方向與等壓線垂直,但地轉偏向力令風向改變至與等壓線平行。

3 慣性離心力(Centripetal Force)


空氣運動時,多不是直線而是曲線運動。當空氣作圓週運動時,便會受慣性離心力影響。


離心力時刻與空氣的直線速度垂直。它只能改變空氣的運動方向,而不能改變它的運動速度。


在北半球,慣性離心力令氣旋中的空氣運動作逆時針方向移動,而反氣旋中的空氣則作順時針方向移動。在南半球則相反。

4 摩擦力(Frictional Force)


大氣運動時,由於自身空氣上、下層流速和方向的差異而形成之摩擦力稱為內摩擦。空氣與地面接觸而產生阻力,這種力量為稱為外摩擦。它的方向與空氣運動相反。


內摩擦力和外摩擦力的向量和為總摩擦力。


摩擦力使空氣運動的速度減少。


通常內摩擦力通常較外摩擦力小很多,因此高度越高則摩擦越小。

大氣環流、主要風系統和氣團



(二)大氣環流


1 大氣環流的形成


a)太陽輻射的作用


大氣環流的形成主要由於高低緯度間輻射的不平衡而造成。


太陽輻射對地球及其大氣的不均勻加熱產生了不同的熱能,通過空氣的上升、下降和移動,形成大小尺度的天氣運動。


地球由北緯三十五度至南緯三十五度為熱量凈得區,其餘地區為熱量凈失區。低緯度地區因凈得熱量而不斷增溫,高緯度地區因凈失熱量而不斷降溫。此時熱帶地區是熱源而高緯地區是凍源。由於冷熱源分佈不均勻而產生熱力環流。


在假設地球表面性質均一和沒有地轉偏向力的情況下,赤道地區的空氣因大氣增溫膨脹而上升,赤道地區上空由於空氣流出,地面氣壓就會降低而形成低壓區,稱為赤道低壓。極地上空因有空氣流入,地面氣壓就會升高而形成高壓區,稱為極地高壓。於是在地表上就產生了自極地流向赤道的氣流,這支氣流並在赤道地區受熱上升,補償了赤道上空空氣的流出,形成了一個封閉環流。


b)地球的自轉作用


當空氣移動時,地轉偏向力發生作用,影響空氣移動途徑有所偏差。當緯度越高,地轉偏向力越大,空氣移動的偏差也越大。這就造成了地球的六個環流圈,七個高低氣壓帶,和七個行星風系。


2 大氣環流的結構


a)單一熱力環流


大氣的熱能分佈決定了氣壓高低,氣壓的高低影響了大氣環流。


赤道附近的太陽輻射很強,終年炎熱,大氣受熱膨脹上升,形成赤道低壓帶。極地地區太陽輻射很弱,終年寒冷,大氣冷卻收縮下沉,形成極地高壓帶。


在氣壓梯度力的影響下,赤道上空的大氣便流向極地上空。極地上空因有空氣流入,地面氣壓升高形成高壓帶。於是在近地面的空氣就由極地高壓帶流向赤道低壓帶,從而形成單一熱力環流圈。


環流圈使高低緯度不同溫度的空氣得以交換,維持了緯度間的熱量平衡。


b)三圈環流模式


單一熱力環流圈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大氣運動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縱然地表性質是均勻的,在赤道與極地間也不可能出現單一熱力環流,而是會變成三圈環流模式。


i)赤道環流(信風環流/熱力圈環流/哈德萊圈Hadley『s Cell)


赤道地區溫度高,空氣受熱而上升,成為上升氣流。地面上的氣流從四週流入填補上升的空氣,形成赤道低壓區。上升氣流堆積,分別向南北兩極流動,到了南北緯三十度時,空氣因冷卻及受到壓迫而令密度上升,在此處堆積下沉,使近地面形成一個高壓帶,稱為副熱帶高壓區。


副熱帶高壓區出現以後,下沉地面空氣向赤道和極地流去,形成行星風。向赤道流去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成為東北信風,在南半球成為東南信風,稱為信風或貿易風。這兩支信風到了赤道會合,成為熱帶輻合帶(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這就完成了赤道環流。


ii)極地環流(高緯度環流)


由副熱帶流向極地的一支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中緯度的偏西風。在極地,冷卻下沉的空氣在近地面向赤道移動,在流動中轉為偏東風,稱為極地東風。


這支寒冷的偏東風與中緯度的偏西風在副極地(600)會合。熱空氣遇到冷空氣後上升,又向南北分流。向北的一支氣流移向極地,變冷下沉,補充了極地地面流出的空氣。這組空氣的移動稱為極地環流圈。


iii)中緯度環流(費萊爾環流Ferrel『s Cell )


在南北緯三十度左右沉降的空氣向兩極發散,將赤道地區的熱量向極地輸送。在北半球向北形成偏西南風帶,在南半球則向南形成偏西北風帶。這兩股西風帶在緯度六十度與極地東風相遇,被抬升,形成副極地高壓帶。空氣上升以後,向南北分流。向赤道進發的氣流到了緯度三十度的位置以後,便會下沉而完成了整個中緯度環流。


3 地球的氣壓系統


由於大氣環流的結構,令到地球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氣壓狀況。如果地球的表面是均勻和統一的,地球大致可分為七個氣壓帶。它們是:


a)赤道低壓帶(Equatorial Low Pressure Belt)


位於北緯五度至南緯五度之間。


因為太陽輻射的關係,赤道地區溫度全年高企。熱空氣膨脹上升,形成低壓區。所以這地區的低氣壓是由於熱力因素而造成的。


這地區又稱為熱帶輻合帶(ITCZ),因為從南北緯三十度吹來的信風在這處相遇,形成輻合現象。


b)副熱帶高壓帶(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Belt)


位於南緯三十度及北緯三十度。


這高壓區的形成是由於動力因素而造成的。當赤道上空的熱空氣分流向南北移動時,空氣越過較短的緯線而進入一個較小的空間,空氣密度上昇。當空氣到達南緯三十度及北緯三十度時,空氣便會下沉,形成副熱帶高壓區的出現。


c)副極地低壓帶(Sub-polar Low Pressure Belt)


位於南緯六十度及北緯六十度。


鋒面地帶。從極地吹來的冷空氣遇到從三十度吹來的熱空氣,兩股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熱空氣被迫上升,形成低壓區。所以這地區的氣壓是由動力因素而造成的。


d)極地高壓帶(Polar High Pressure Belt)


位於南緯九十度及北緯九十度的地區。


由於兩極地帶太陽輻射微弱,造成溫度偏低,寒冷的空氣下沉,造成高氣壓的形成。所以是由熱力因素而引致的。地球的氣壓系統受到兩個破壞性因素影響,而令到上述的七個氣壓帶不能完整出現或與正常的位置有所偏差。這兩個因素是:


i)太陽直射的位置


太陽直射的位置隨不同的月份而變更。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太陽直射赤道附近地區,南北半球的氣壓分佈比較均勻。全球的氣壓系統會很接近上文所形容的正常系統。


每年六月,太陽直射於北回歸線上。當太陽向北移動時,所有氣壓系統亦隨之北移。每年十二月,太陽直射於南回歸線上。當太陽向南移動時,所有氣壓系統亦隨之北移。每次氣壓系統移動其輻度大約是緯度七度。


ii)海洋與陸地的分佈


由於地球表面並不一致,地球氣壓系統並不如理論所說的整齊,而是受到海洋與陸地的分佈的影響。由於海洋與陸地的受熱能力有異,所以它們的溫度會有分別。


在夏季,由於陸地吸熱比海洋快,所以陸地的溫度比海洋高,形成氣壓較低。在冬季,海洋的溫度比陸地高,所以海洋的氣壓比陸地低。這個現象令到地球的連續的氣壓帶受到陸地與海洋的分割。


乙 主要風系統


(一)行星風系統(Planetary Wind System)


i)赤道無風帶(Doldrums)


赤道附近地區是南北信風相遇的地方,形成熱帶輻合帶。這個地區風向多變,風速微弱,習慣上稱為無風帶。


ii)南北半球信風帶(Trade Wind Belts)


由副熱帶高壓區吹向赤道低壓區的地面風稱為信風。由於副熱帶高壓區氣壓強而穩定,所以信風的風向和風速十分穩定。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的信風為東北風,南半球則為東南風。信風的風速平均為每秒鐘四至八米。信風通常夏季較弱,冬季較強。(為甚麼?)


iii)中緯度西風帶(Westerlies Wind Belts)


熱帶高壓區吹向副極地低壓區的風系統稱為溫帶西風帶。溫帶西風與信風比較起來,無論風向和風速兩方面都是多變的。在西風帶中經常有氣旋和反氣旋的地區性氣壓中心形成,令到西風帶的西風受到影響。


北半球的西風帶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轉為西南風。但是北半球溫帶的大陸面積比較大,加上海陸冬夏的熱力有異,形成很多地區性的氣壓中心,這令到北半球的西風帶極不穩定和不明顯。


南半球西風帶的風向為西北風。這地區的風向和風速比北半球穩定,因為南半球中緯度的海洋面積寬廣,對氣壓系干擾很低,所以南半球的西風帶十分穩定。


iv)極地東風帶(Polar Easterlies Wind belts)


此帶是指發生在極地高壓與副極地低壓之的風。在南半球的高緯度,由於南極大陸的存在,令到極地高壓變得穩定,東風帶亦變得穩定。在北半球,東風帶相對地不明顯,這是因為氣壓系統受到海陸分佈的破壞。


(二)高空風系統(Upper Wind System)


空中氣壓的分佈,受地表的影響較小,但受其他個別因素的影響更大。


i)上層西風及東風帶( Upper Westerlies and Easterlies Wind )


在溫帶上空的大氣,向西向東流的,叫做西風帶;在近熱帶上空的大氣,是自東向西流的,叫做東風帶。這兩個高空風帶是相對穩定的高空風系。在航空交通中,經常記錄到這兩個風系統。


ii)急流(Jet Streams )


在中緯度地區和亞熱帶地區上空,經常出現風速極大的強風帶,風速往往超過每秒鐘三十米。這些突然出現的強勁氣流,稱為急流。


急流通常分為兩大類:


a)極鋒急流(Polar Front Jets)


在緯度六十度的地區,由於兩股溫度不同的氣流相遇,空氣急速上升,令高空的氣壓梯度力發生變化,產生急流。急流常與高空鋒區緊密聯繫在一起,所以也可看成鋒區在高空上的表現形式。在急流下方,常有氣旋及雲雨天氣發生。


b)副熱帶急流(Sub-tropical Jets)


在緯度二十至三十度上空,特別是北半球,因為地形和其他地表因素影響,亦有急流形成。在北半球,因為喜馬拉亞山和西藏高原的關係,空氣到達這些地區時,往往被迫上升,破壞了高空的氣壓梯度平衡,形成急流的出現。


(三)季風–區域性風系統(Monsoons -- Regional Wind System)


大範圍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明顯改變,叫做季風。大體上季風可分為兩類:


i)因海陸差異而形成之季風。海洋和陸地的熱力特性有分別,因而令到氣壓分佈不平均。氣壓亦隨季節而轉變,造成季風的現象。夏季大陸上的氣壓比海洋低,氣流由海洋流向大陸,形成夏季季候風是向岸風,帶來雨水。冬季海洋氣壓比大陸低,所以冬季季候風是由陸地吹向海洋,造成寒冷而乾燥的天氣。


ii)因行星風帶季節性的移動而形成。行星風帶受太陽位置轉移的影響,亦隨氣壓帶而作季節性有規律的移動。在兩個行星風帶連接的地區,便會發生顯著的季節性風向改變現象。例如在北緯二十五至三十度的大陸西岸,夏天受東北信風影響,天氣乾燥。冬天則受南移的西南風影響,帶來雨水,形成獨特的地中海氣候。


亞洲的季風系統


世界上的季候風系統以亞洲地區最為完整,因為亞洲大陸面積廣闊,太平洋亦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兩者之間溫度梯度和氣壓梯度的季節性變化比任何地區都大,造成明顯的季風現象。


冬季季風


冬季時亞洲大陸中部地區氣溫低,形成高壓區。太平洋地區溫度較高,氣壓較低。寒冷的空氣由大陸中心地吹向太平洋,在亞洲北方地區形成西北季候風。但對中國及亞洲的地區來說,西北季候風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會轉為東北季候風。受影響的地區包括中國南方、香港及東南亞地區。在南亞地區,特別是喜馬拉亞山以南地區,氣壓系統受到地形分割的影響,形成一個微弱的高壓中心,產生另一個季風系統。在印度等地區,空氣由印度中部向外吹,形成西北季候風。這風橫過赤道進入南半球時,會轉為東北季風影響到澳洲北部地區。


夏季季風


夏季時,海洋的氣壓比大陸高,空氣由太平洋向亞洲大陸中心移動,亞洲沿海地區都受到東南季候風的影響。南亞地區如印度半島等地則受到由南半球吹來的信風影響。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橫過赤道後轉為西南風,影響到印度半島西岸及東南亞西部地區,為這些地區帶來雨水。


(四)本地風–局部環流(Local Winds -- Local Circulation)


i)海、陸風(Land and Sea Breeze)


海風、陸風是沿海地區日夜交替的風系。它的原理和季風相同,只是空間、時間規模縮小很多。白天時,陸地受熱較快,溫度相對較海洋為高,氣壓較低。風於是由海上吹向內陸,稱為海風。晚上時,陸地散熱較快,造成低溫高壓現象,空氣由陸地吹向海洋,形成陸風。這種小型環流的範圍只在沿海兩邊二十公里之內,環流圈的厚度通常只有數公里。


ii)山風、谷風(Mountain and Valley Wind , Katabatic and Anabatic Wind)


山坡和山谷之間也有晝夜交替性的局部環流。白天時,山坡上受熱較快,氣壓較低,風從谷底沿山坡吹上山頂,稱為谷風。午夜後,山坡上散熱迅速,溫度下降較快,形成氣壓較高。空氣由山上吹向山谷,稱為山風。山風形成後很容易造成逆溫現象。


iii)焚風(Fohn Wind, Chinook Wind)


沿山坡向下吹的乾熱風叫焚風。焚風的形成和地形雨有密切的關係。在沿岸地區的山脈,向風坡地區受到潮濕上升氣流的影響,形成地形雨。當空氣越過山頂後,空氣沿背風坡下降,並按照乾絕熱直減率增溫,乾燥而溫暖的空氣沿山坡向下吹,造成焚風。受到焚風影響的地區,氣候狀況與沙漠相似。焚風是歐洲亞爾卑斯山脈所用的名稱,在北美洲所形成同類的風稱為欽諾克風(Chinook Wind)。


(圖文源自網路 如有侵權聯繫公眾號處理)


更多歷史知識,盡在:天天老歷史


更多地理知識,盡在:地理知識精選


你喜歡做飯嗎?你想學做飯嗎?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知識精選 的精彩文章:

亞洲地理介紹
人類發源地—東非大裂谷之謎
中國最神秘的原始部落:阿細
解謎《山海經》:東海之謎:滄海桑田的古老傳說
雨影效應與焚風效應

TAG:地理知識精選 |

您可能感興趣

新風系統與空氣凈化器有啥區別?
新風系統可進行空氣交換
這是比空氣凈化器和新風系統更靠譜的除霾設備?
中央新風系統 給你健康環保的生活
新風系統的選購技巧!
通風好的房子也需要安裝新風系統
校園安裝新風系統的必要性
動物界中的「建築者」:住房規模非常大,還有良好的排水通風系統
室內空氣污染物沒什麼是新風系統不能解決的
節能環保大背景下高效新風系統在被動房應用原理
壁掛式新風系統 家居凈化空氣首選方案
運動完一身汗?新織物運動衣帶自主通風系統
有了新風系統 我是否還需要空氣凈化器?
好的新風系統必須具備的功能
米亞新風系統提供良好的居家生活環境
新風系統與加濕器有什麼關係?
中央新風系統的安裝很簡單
空調風系統的應用與設計
家用新風系統的安裝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