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陵營建選址之謎!

慈禧陵營建選址之謎!

作者: 徐鑫


規制之謎


慈禧陵座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境內清東陵,正式名稱是普陀峪定東陵。它的營建之謎分為陵寢規制之謎和選址之謎。


慈禧陵營建選址之謎!



咸豐皇帝的定陵選在了清東陵的平安峪。定陵地宮因咸豐皇帝的入葬而關閉了石門。地宮中陪伴咸豐皇帝的只有原配孝德顯皇后,而後來的慈安、慈禧二位皇太后因「卑不動尊」,只得另選陵址了。清朝眾多皇后中,慈禧是最顯赫的皇后之一。在她統治大清王朝的48年里,儘管做出了許多違背祖制的事情,但在單獨建皇后陵這一點上,慈禧卻並非是首創。


第一位單獨建陵的是順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孝惠章皇后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二月初六日病逝於寧壽宮,享年77歲,時年已64歲的康熙皇帝得知皇太后死訊後,悲慟萬分,不僅親自帶病守靈,並且還為她單獨建造了皇后陵—孝東陵。

依照祖制,無論皇后死於皇帝之前,還是之後,都葬入皇帝陵內,因而孝惠章皇后應葬入順治皇帝的孝陵地宮,使之與先皇共息。只有孝庄文皇后是個特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薨逝,死前留下遺囑:「太宗文皇帝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無憾矣」。對於這個遺囑,康熙帝感到很為難。他既不想違背祖母的遺願,又不願打破祖制,只好先將祖母的靈柩暫時安奉在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暫安奉殿」。但是康熙帝也並未為祖母單獨建陵。


這次為孝惠章皇后單獨營建皇后陵並取名孝東陵,可以說是一個創舉。康熙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後人一直爭論不休。據徐廣源推斷,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是遺囑的影響,認為先皇的梓宮已入葬半個多世紀,已封閉的地宮不宜重開,重開地宮則是「以卑動尊」;其二是母子情深:孝惠章皇太后雖說不是自己的生身母親,但幾十年的感情難以忘懷,於是建陵以示孝敬和尊重。


在清東陵陵園之內,孝庄文皇后的兒子順治帝是清東陵的第一主人,身份最尊,輩分最高,其孝陵位於後靠山昌瑞山主峰之下。因東陵西側是西大河,而東側不僅無河且又平坦,土厚無沙。


清代的兆葬制度中,以左為尊貴之位,所以將孝庄文皇后的陵寢選在那裡是最合適的。雍正即位不久就將暫安奉殿改建為陵,並按照康熙帝確立的為皇后陵命名的方法,將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為昭西陵。

雍正帝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康熙帝生前未能為孝庄文皇后建陵的遺憾,而且將康熙帝在東陵建的第一座專葬妃嬪的「妃衙門」,正式命名為景陵妃園寢,從而形成了清代皇陵中含有皇帝陵、皇后陵、妃嬪園寢三種不同類型的皇家陵園。當歷史的車輪滾動到同治朝,已成為名正言順皇太后的慈禧,為自己單獨建造陵寢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慈禧陵營建選址之謎!



慈禧陵地宮剖面圖


同治五年(1866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已被鎮壓下去,咸豐皇帝和孝德顯皇后已經入葬定陵,當時清政府與外國也沒有重大麻煩,國家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這就是被一些史家所稱譽的「同治中興」。這時慈禧騰出了手腳,終於有精力操持早就想辦的自己的百年大事了。

如何為兩位皇太后建陵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為兩位皇太后同時建兩座陵,這不僅在大清國是頭一次,就是在中國歷史上恐怕也沒有先例。大臣們根據歷史上的慣例,進行了仔細、謹慎的商量。



慈禧陵營建選址之謎!



慈禧定東陵燙樣

據說最初想為兩位皇太后建一座陵,百年之後,兩位皇太后的棺槨並排奉安在一座地宮裡。但遭到慈禧太后的否定。後來又曾想按照康熙皇貴妃陵的模式「同陵不同穴」的方案,都遭到否決。最後定下的才是現在人們看到的兩個皇太后各自為址建陵的方案。


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整理樣式雷圖檔時,在浩繁的檔案中找到了一份由雷思起設計的仿照景陵皇貴妃園寢格局設計的圖紙。


在這個方案中,在同一陵園的後院內分別設置兩座地宮、寶城及方城、明樓,東西平列。方城前各設一座台石五供;隆恩殿一座,雙方共用。在隆恩殿兩側設面闊紅牆,面闊紅牆上各闢陵寢門一座,分別與一座方城、明樓相對。東西配殿、燎爐、隆恩門、值房、東西朝房、神道碑亭、神廚庫、井亭、下馬牌皆統一配置,為兩後共用。神道碑亭內,立碑兩統,每後立一統。這一設計方案因未獲皇太后認同而被否定。


根據樣式雷圖案得知,當時還有按景陵皇貴妃園寢和慕東陵格局,在定陵妃園寢後院建並列的兩座地宮、寶城和方城、明樓的設計方案,自然也未能實施。



慈禧陵營建選址之謎!



20世紀30年代慈禧陵小碑樓照片


在慈禧、慈安兩座皇后陵興建之前,清朝已有昭西陵、孝東陵、泰東陵、昌西陵、慕東陵等5座皇后陵,其中昭西陵是由「暫安奉殿」改建的,規制最高;孝東陵是皇后陵兼妃園寢,存有一些不完善之處;泰東陵的規制最為完整,但未建神道碑亭;昌西陵規制縮減,連方城和明樓都未建;慕東陵是由妃園寢改造的,規制更為簡陋。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慈禧規定:總體上仿泰東陵規制,地宮仿慕陵,陵寢門仿昭西陵三座門式樣,依照昭西陵為例,建神道碑亭。


選址之謎


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的陵寢建築規制在慈禧太后直接參与的情況下,終於確定下來。下一步就是為兩位皇太后選擇萬年吉地。



慈禧陵營建選址之謎!



堂諭檔普祥峪菩陀峪紀事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慈禧派周祖培、英元、全英等大臣帶領張元益、高士龍、寬惠三位風水官在東陵境內為兩宮皇太后選陵址。對此,清宮檔案樣式雷圖檔《堂諭檔普祥峪菩陀峪紀事》有詳細記載。這些人在東陵分別察看了菩陀山、平頂山、羊腸峪、成子峪、松樹溝等5處地點,並採集了相關資料,以便查證是否與要求吻合:


1. 由堪輿官員查勘山水格局,擬定穴位,栽埋志樁。以此判斷此地點「龍」、「砂」、「穴」、「水」是否合乎「風水之法」;與定陵「壬丙山向系」的龍脈是否「一脈相連」。


2. 由雷思起丈量地勢尺寸、抄平,繪出相應的「地勢尺寸畫樣」、「山向定點穴圖」、「志樁圖」等畫樣。


3. 算房梁椿根據雷思起丈得的地勢尺寸,勘估是否合乎陵制規模。



慈禧陵營建選址之謎!



成子峪地勢畫樣?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勘測成果還附上各處「吉地說」、「地勢尺寸略節」等說帖,進呈御覽,並求留有底稿。


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初五日,慈禧再次降旨,命奕訢、周祖培、英元帶領隨同官員再次赴東陵相度地勢。


因咸豐定陵選址時沒有考慮其后妃的「吉地」,造成皇后陵的選址出現了困難:定陵西側是西大河,河的西岸更不能選擇建陵,以避牛郎與織女之意,所以慈安、慈禧的陵寢只能選定陵以東其他的地方。


最終,大臣和風水官們,一致認為:「定陵寶山系昌瑞山分支西來,至此聳峙而止,以東即羊腸峪、順水峪、平頂山、菩陀山四處,均與定陵山勢相連,實出一脈,再東即裕陵妃園寢,應毋庸議。」因此松樹溝、成子峪、羊腸峪三處均被否定了。


慈安、慈禧兩位太后的陵寢只能選在裕陵妃園寢西側的菩陀峪和平頂山了,這兩個地點,不僅「可取用」而且緊挨著。



慈禧陵營建選址之謎!



普陀山地勢尺寸畫樣?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精通堪輿的內務府員外郎寬惠、松瑞,禮部主事張元益,刑部主事高士龍等官員,在呈給慈禧的兩個風水說帖中這樣寫道:謹看得定陵一脈,迤東附近內菩陀山山勢尊嚴,由昌瑞山來龍至鳳台山過峽起,金星圓頂開面落脈,結咽束氣,頓挫而下,結成突穴。左右護砂環繞,界水分明,堂局嚴密,唇氣紆徐,內水宜出於丁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嶺為玉几案,案外金水大山為芙蓉帳上吉之地。


又謹看得定陵一脈普陀山迤西平頂山,山勢秀麗,由菩陀山分支,過峽頓起土星平頂,開面落脈,結咽束氣,曲折而下,結成窩穴。左右護砂迴環,界水分明,堂局整齊,唇氈平坦,內水宜出丁未方,立壬山丙向兼子午分金,前面平安嶺為天財案,案外金水大山為芙蓉賬,上吉之地。


為了慎重起事,慈禧太后又降旨命令恭親王奕訢,帶領刑部郎中德馨、理藩院郎中奎斌、戶部主事金星榆、正紅旗漢軍參領德泰、軍機章京江人鏡、司員宗人府理事官宗室文華,以及書算人等又會同相度。江人鏡等人的復奏風水說帖如下:江人鏡、寬惠、松瑞、張元益、高士龍,謹覆看得普陀山、平頂山俱系亥龍入首。前擬前穴地位,壬山丙向,本與龍脈相合,其立穴有高下之分者,因用兼子午分金,今再四審度,若用壬丙兼亥巳丁亥丁巳分金,兩穴方可平列,於來龍水法仍屬合局。普陀山坐金星、平頂山坐土星,前者有平安嶺作朝,左右護砂,互相環抱。兩穴內堂水均出丁未方,與神道水會合。外堂水均出巽方,且與定陵壬丙山向系屬一脈。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在東陵借祭祀先皇咸豐的機會,陪伴兩宮皇太后親自閱視了一遍 「萬年吉地」,慈禧對所選的陵址頗為滿意。同治帝遵奉懿旨,命:平頂山改名普祥峪,菩陀山改名菩陀峪。


三月十九日,同治帝敬奉兩宮皇太后懿旨再次降旨:普祥峪、菩陀峪即定為「萬年吉地」。普祥峪著派惇親王、協辦大學士全慶、總管內務府大臣都統春佑、工部右侍郎榮祿承辦;菩陀峪著派醇親王、左都御史英元、總管內務府大臣吏部侍郎魁齡、總管內務府大臣明善辦理。


四月十七日,風水官員等再覆勘,普祥峪、菩陀峪兩陵志樁時發現兩陵穴位不平列,有前後之分。慈安陵落北,慈禧陵落南。這不僅有尊卑之嫌,在外觀上也不好看;而且兩陵地的地勢低洼、沼澤遍地,對於建陵也不利。


第一道難題的解決:承修大臣們建議將「普祥峪志樁須下移一丈五尺二寸,西移四尺七寸五分;菩陀峪志樁須上移七尺四寸,東移八寸,兩穴使能相平」,兩宮皇太后同意了這個方法。


第二道難題的解決:採用起運客土,增配補墊的方法。「客土」,即外地的土。土質要求潔凈,顏色純正,細膩無沙,客土必須采自陵區外。


經過四處仔細尋找,在東陵南口子門外的南新城城西面找到了一塊土地,經刨驗土質,完全符合標準。這塊地共有1頃25畝3分6厘,其中99畝7分6厘是內務府會計司庄頭的租地,25畝6厘為陵寢祭品地。朝廷奏准後,責成遵化州從地方撥補土地。把這塊地平均挖取5尺深,將土運到普祥峪和菩陀峪工地,用以解決了地勢低洼有水的問題。


至此,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建陵前的難題都得到了解決。慈安、慈禧太后的定東陵的選址工作,從同治五年算起,到同治十二年止,歷時7年,期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慈禧陵寢的選址達到了清代陵寢「三年求地、十年定穴」的要求,實現了「陵制與山水相稱」的苦心孤詣的追求。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九門提督」原來是太監
故宮內十大鎮宮之寶!
藏香——雪域高原的神奇香料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