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七年戰爭:一場改變國際格局的「世界大戰」

七年戰爭:一場改變國際格局的「世界大戰」

談到「世界大戰」這個詞,人們一般會想到的是20世紀中前期那兩次死傷千萬的人類浩劫。

但是,作為幾百年來世界各大列強之間矛盾不斷積累後的最終碰撞,兩次世界大戰從形式上看更像是一個歷史階段的徹底終結,而這一階段本身同樣處於不斷的衝突和變幻之中。我們在這裡要談的「七年戰爭」就是這一變化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七年戰爭(英語:Seven Years" War;法語:La Guerre de Sept Ans)是一場主要發生在1756年至1763年之間的大規模軍事衝突,以英國及普魯士為首的軍事集團和以奧地利、法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軍事同盟在歐洲及美洲等廣大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而歐洲和美洲這兩片主要戰場同樣反映了此次戰爭「一小一大」的兩個維度。

18世紀的歐洲是一片機遇與危機並存的大陸。1740年10月,隨著奧地利大公卡爾六世去世,不斷壯大的普魯士王國以其長女瑪利亞·特蕾莎不能繼承其位為由,率先挑起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侵佔富庶的西里西亞地區(Silesia)。

這一變化使得原本敵對多年的法國、奧地利和俄羅斯等國結成新的同盟對抗普魯士,而普魯士則找到了擔心歐洲大陸內部世襲領地漢諾威(Hanover)被法國吞併的英國作為夥伴,此次重大變革史稱「外交革命(Diplomatic Revolution of 1756)」。

「外交革命」後形成的英國-漢諾威-普魯士同盟(紅)以及法國-奧地利-俄羅斯同盟(藍)。圖片來源:Wiki Public Domain

除此之外,隨著英法兩國逐漸成為海外殖民擴張運動中的主要對手,萬里之外的北美大陸也頗不平靜。名為「新法蘭西(Nouvelle-France)」的法屬北美殖民地與英國「十三殖民地(Thirteen Colonies)」之間從1608年開始便衝突不斷。

1754年,法國為了阻止英國向北美西部擴張在俄亥俄河及密西西比河沿岸修築大量堡壘,英國弗吉尼亞殖民地總督丁威迪(Governor Dinwiddie)派遣民兵少校喬治·華盛頓(即日後美國總統)與其交涉未果,隨後英國向殖民地大量增兵,戰事從1755年開始不斷擴大。

北美法國殖民地(藍線左上側)與英國殖民地(紅線右下側)對峙圖。圖片來源:Osprey Publishing

法國在1756年4月入侵地中海米諾卡島(Minorca)一般被認為是七年戰爭正式開始的標誌性事件,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在得到英國的軍事保證後,在8月南下突襲沒有任何防備的薩克森地區(Saxony)並輕易將其佔領,英國很快資助了自己的新盟友以示鼓勵,但他們卻在北美面臨法國人與印第安人盟軍的不斷騷擾。

嘗到甜頭的普魯士很快開始了自己的新一輪攻勢,腓特烈二世在1757年春天入侵波西米亞地區(Bohemia),但是這一野心馬上被奧地利方面的堅決抵抗以及俄羅斯侵入東普魯士完全遏制,與此同時,法軍從西方攻佔漢諾威讓普魯士以一敵三的局勢更加雪上加霜。

東普魯士所在位置(圖中紅色部分),現屬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立陶宛及波蘭。圖片來源:Wiki Public Domain

不過,如此逆境卻讓腓特烈二世成就了自己永恆的軍事聲望。1757年末,轉戰各地的普軍在薩克森境內的羅斯巴赫(Rossbach)與西里西亞的洛伊滕(Leuthen)分別與法軍及奧軍相遇,兵力處於劣勢的腓特烈二世採用了十分大膽的「斜線陣戰術(oblique order)」。

這種戰術旨在敵軍前方使用少量部隊對其進行牽制,然後將重兵部署在敵軍側翼將其包抄圍殲,在地形的掩護下,普軍往往在對手還沒有充分展開戰鬥陣型的情況下就將其擊潰。這兩次大勝雖然無法改變普魯士的戰爭劣勢,但卻奠定了腓特烈二世歷史名將的地位。

洛伊滕會戰中的腓特烈二世。圖片來源:Britishbattles

與歐洲大陸上艱苦戰鬥以避免亡國絕境的普魯士不同,英國從戰爭中期開始在美洲大陸取得節節勝利,他們在1758年利用海軍優勢拿下法軍北部殖民重鎮路易斯堡(Louisbourg),並在接下來的幾年沿聖勞倫斯河攻佔了包括魁北克(Quebec)及蒙特利爾(Montreal)在內的法屬加拿大全境。與此同時,南部重鎮迪凱納堡(Fort Duquesne)也被英軍攻陷並改名為匹茲堡(Pittsburgh)。

腓特烈二世在歐洲戰場希望用一場決戰達成以弱勝強的戰略目的,但是愈發急躁的他卻在1759年的庫勒斯道夫戰役(Battle of Kunersdorf)中被俄奧聯軍完全擊敗,首都柏林在1760年也被聯軍短暫佔領。

當戰爭進行到1762年時,歐洲各國經過長期消耗都已經疲憊不堪。腓特烈二世早期紀律嚴明的普軍已經消耗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戰鬥力孱弱的新兵以及戰俘。

正當腓特烈二世準備為普魯士做最後的困獸之鬥時,俄羅斯女皇伊麗莎白突然病逝,新上台的彼得三世是一名狂熱的腓特烈二世崇拜者,他立即決定與普魯士議和並且率領俄軍臨陣倒戈,喪失強援的奧地利不得不在1763年2月與普魯士簽訂《赫伯斯滕條約(Treaty of Hubertusburg)》,承認其對西里西亞的佔領。這一挽救普魯士江山社稷的戲劇性事件被人們稱為「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Miracle of the House of Brandenburg)」。

1788年,腓特烈二世的繼承者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在柏林修建的勃蘭登堡門,就是為了紀念普魯士王室在七年戰爭中笑到最後的結局。

柏林勃蘭登堡門。圖片來源:AlterVista

1763年2月10日,作為七年戰爭最主要交戰方的英法兩國簽訂《巴黎合約(Treaty of Paris in 1763)》,這標誌著七年戰爭的正式結束。在這份和約中,法國向英國割讓了幾乎整個法屬加拿大並且從印度撤離,不僅如此,英國還從法國盟友西班牙的手中獲得了佛羅里達。

七年戰爭以英普聯盟的勝利而告終,這一場戰爭由於已經超出了歐洲固有的列強爭霸範圍而具備了強烈的「世界大戰」色彩,在今天我們甚至仍舊能夠感受到它的影響。

佔領北美大片土地的英國開始向全球殖民帝國邁進,但是戰爭產生的沉重財政壓力讓其向北美殖民地大規模徵稅,這導致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爆發。

而遭遇恥辱性失敗的法國,由於之後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出於抗英目的大力援助美國人的獨立運動,也加深了法國本土的社會經濟矛盾並且加速了法國大革命的到來。

除此之外,在北美失意的法國開始在非洲及東南亞尋求新的殖民擴張方向。深入非洲內陸及中南半島的法國進入了「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Le Second empire colonial fran?ais)」階段,1883年中法爭奪越南宗主權的戰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

法蘭西第二殖民帝國勢力範圍。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大戰中幸運的腓特烈二世讓普魯士王國一躍成為歐洲新貴強國,雖然距離躋身真正的列強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普魯士的崛起令其與奧地利爭奪德國統一主動權的能力大幅增強,這一願望在1871年普法戰爭後最終實現。

不過,長期的軍國主義傳統讓普魯士引領下的德國不斷試圖通過發動戰爭來挑動國際秩序,這一點在德國納粹的瘋狂擴張後最終徹底宣告失敗。

與此同時,俄羅斯在七年戰爭中的良好表現讓其成為西歐列強越來越忌憚的一股新力量,而西向暫時無憂的俄羅斯也開始大力向南部的黑海擴張,以蠶食日漸衰敗的奧斯曼帝國,這種影響在今天的歐俄對抗以及克里米亞問題中仍舊可見一斑。

納粹德國1942年最大擴張範圍圖。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正如一位普魯士著名軍事理論家在《戰爭論》中所言:「戰爭是政治在另一種手段上的延續。」七年戰爭是18世紀中期歐洲列強各自擴張政策通過武力發生碰撞的結果。

隨著歐洲列強將自己的觸角伸向世界各地,接下來的衝突勢必讓世界更多地區捲入其中,而既定的擴張性政策模式也會讓新加入的列強(如日本)繼續走上武力掠奪的老路,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就是這種模式發展到巔峰的最終產物。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單身妹紙靠當電燈泡成為網紅
有些事,直男永遠都不懂
聯合國報告:朝鮮以在馬皮包公司為據點出售軍用設備
韓軍方已和樂天集團簽署薩德用地交換合約
奧斯卡與特朗普的戰爭

TAG:界面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媒:中國爭取國際影響力面臨五大挑戰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國際公路:評為世界八大奇觀之一
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國際戰士」
春秋時期國際形勢之世界強國前十甲排行榜三百年變化
長城守軍大戰饕餮怪物,中國第一部國際大片?
中國古代打「國際戰」最出名的十位漢人戰神
對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爭的國際背景戰爭進程戰爭的戰果和歷史意義
讓中國「東亞病夫」的國際形象徹底改觀的朝鮮戰場!
當今國際局勢有如當年中國戰國七雄爭霸之局面
中國梟龍戰鬥機的最大國際競爭對手:瑞典鷹獅戰鬥機
張大千惹的禍:一幅五代古畫引發的國際論戰
一場國際爭霸的黑客賽事
中國體壇最有國際地位的八大巨星,一人僅1米5卻能統治世界八年
第四屆中國國際戰略研討會在京舉行
世界四大公認的國際大都市,中國一城上榜
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佔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三!
中國古代軍事生涯從無敗績的六大戰將,王翦第二,第一國際認可!
中國隱形戰機計劃向前跨出一大步 未來國際市場將搶美國飯碗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下一輪全球競爭前沿,美國嚴重落後於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