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吳二棒:中國人與牛的愛恨情仇

吳二棒:中國人與牛的愛恨情仇

吳二棒:中國人與牛的愛恨情仇



文 | 吳二棒

宋江:「你先切三斤熟牛肉來,打一角酒來。」


矮方朔:「店家,先切上三斤牛肉,端上一壇紹興酒來!」


郭靖:「快切一斤牛肉,半斤羊肝來。」


南霽云:「打五斤好酒,切三斤牛肉來!」

……


諸位,諸位,人家這是英雄豪傑,咱們可千萬不能這麼橫。古代您要敢這麼大聲嚷嚷吃牛肉,弄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中國是個農耕大國,牛相當於國家重要戰略物資,所以幾乎歷代王朝都有保護耕牛的政策。如秦代《廄苑律》規定每年四月、七月、十月評比耕牛,正月則進行全面考核。牛要是養得胖胖的,牛主可以免除一年更役;反之,如果牛因勞累過度而腰圍減瘦,每減瘦一寸,牛主就要被笞打十下。想來秦人養牛的場景,可能會跟北京填鴨差不多。

吳二棒:中國人與牛的愛恨情仇


商代青銅牛尊,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再比如《水滸傳》里的宋朝,當時刑律明文規定「如盜殺馬牛,頭首處死,從者減一等」,甚至割了牛鼻子、砍了牛腳也是死罪。縱觀《水滸傳》,好漢正經坐下來吃牛肉的場景有十處以上,提到吃牛肉的次數還要多得多。然而這敢吃牛肉的都不是省油的燈,能吃牛肉的地兒自然也都是黑店或野店。潯陽江頭的「琵琶亭」是正經酒館,酒保說:「小人這隻賣羊肉,卻沒牛肉。」氣得李逵潑了他一身魚湯。


除了法律,古代還用許多因果報應的故事勸人不吃牛肉,茲舉宋代《夷堅志》中的幾例:仁和縣吏年過九十,只因醉酒吃了些牛血,「腹瀉少日而亡」;高世令妾懷胎四月,吃了牛肉後就墜了胎;鄭生上元節在朋友家吃了些牛肉乾,回家後發瘋打罵妻子,最後出家為僧,死在寺中……


當然了,也有正能量的故事。大多都是之前特別喜歡吃牛肉的人,某日被點撥後幡然醒悟,再也不吃。於是乎生病的立馬痊癒,無子的老妻產子云雲。——不吃牛肉的吃一次暴斃;經常吃牛肉的戒掉後反而得好報。這麼看來,還是經常吃比較安全。


不過么,規定是一回事,能不能擋住吃貨那是另外一回事。唐代規定私自殺牛要服苦役,但當時吃牛的花樣可不少,最有名的是五生盤和甲乙膏。五生盤是用「羊豕牛熊鹿並細治」,煮熟後切細擺的冷盤。這是唐代宮廷名菜,韋巨源官拜尚書令左僕射時,就用這道菜進獻給唐中宗過。甲乙膏的做法就不很清楚了,只知道是用黃牛肉和豆豉做的。這是蜀人特產,「其家小兒三年一享」,自家小孩都三年吃一次,這口牛肉有多來之不易啊。

因為吃牛肉,唐代搭上性命的大有人在。比如賈島,「因啖牛肉得疾,終於傳舍。」又如杜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比較厲害的是一位叫伊用昌的奇人,他和妻子經常外出討飯,還一唱一和地作詞。有次他倆在南城縣討到一二十斤牛肉,一晚上就吃光了,「至明,夫妻為肉所脹,俱死於鄉校內。」


我看到這句話的心情很複雜……


在十二地支里,牛對應的是「丑」。它和「醜陋」的「醜」在古代本來不搭邊兒,但簡化後合并成了同一字,就經常有人鬧出「醜牛」的笑話。以前看過一個書法展的冊子,一等獎作品估計是牛年寫的,落款赫然一個狂草「己醜年某某書」。牛說:我雖然看上去笨一點,可這鍋真不能背。


中國古代的牛一般指黃牛,用於秦嶺淮河線以北,而南方的稻田則多使用水牛耕作(編者註:題圖即為甘肅嘉峪關魏晉墓中的「牛耕圖」),因為水牛的力量更大。農村長大的孩子都知道,牛背上有一塊凸起的骨頭,用來套那人字形的牛軛剛好,簡直是天生為犁地準備的。中國人最早用一種叫「耒耜」的像鏟子的東西犁地,純手工,非常辛苦。春秋戰國之際社會大變化,不知哪個聰明人發現了這塊牛骨頭,於是犁鏵往牛背上一套就是兩千多年。我們看那孔子弟子,什麼「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說明當時的人已經把「牛」和「耕」綁在一塊兒了。

古人不是沒有試過其他動物,比如《鹽鐵論》里說「農夫以馬耕載」。但口糧算來算去,不管是人還是馬都沒有牛划算,於是大規模的牛耕從漢代開始推廣了。那時候的犁還比較笨重,使用長轅,平地里還湊合,山裡打轉兒就不行了。後來轅被改進得越來越短,到了唐代的「曲轅犁」就基本定型。一千多年,牛就這麼陪著中國人過來了,也就是劉少奇講的那句「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那麼,牛在耕地之前都幹些什麼呢?


第一是祭祀。中國古代祭祀犧牲中,第一等級是太牢,第二等級是少牢,從西周到晚清都沒變過。太牢是牛羊豬,少牢是羊和豬。《漢書》中說:「牛,大畜,祭天尊物也。」可見牛在祭祀中的重要性。隋朝時,楚州百姓喜歡用牛和酒祭祀伍子胥,排場大得甚至讓部分人破了產,以至於刺史王勵不得不緊急叫停。


第二是運輸。《尚書》說「肇牽車牛,遠服賈」,看那甲骨文的「牽」,就像拉著一條牛走的樣子。《詩經·黍苗》說「我任我輦,我車我牛」,就是西周時牛拉車的場景。至今中國南方山多的地方還能看見牛車,雖然慢點,但是穩當。


古代貴族一開始喜歡坐馬車,牛車是比較低賤的,所以房玄齡說「古之貴者不乘牛車」。當年范蠡二兒子殺了人,他就是讓大兒子坐牛車去楚國行賄,好讓他看上去磕磣一點。可到了漢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別說普通貴族,就連皇上的車也湊不齊四匹馬的標配了,於是只好讓牛來拉。後來碰到黃巾起義或是八王之亂這樣動蕩的時節,皇上和王侯將相們也免不了坐牛車。坐的日子久了,牛車便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取代了馬車,甚至還形成了風尚。

吳二棒:中國人與牛的愛恨情仇



北齊陶牛車,國家博物館藏


西晉首富石崇和貴族王愷都喜歡坐牛車,兩人還比過賽。王愷有一頭能日行八百里的牛,名字也很簡單粗暴,就叫「八百里駮」。他非常喜歡這牛,沒事兒就把它蹄子和雙角擦得鋥亮。這樣的牛車顯然不是普通人消受得起的。又比如唐玄宗將要臨幸華清池,貴妃們也爭相裝飾自己的牛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結果呢?裝大發了,牛都拉不動。


對於文人而言,直接騎在牛背上似乎更有情趣。不論是「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還是「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拿來入畫都再好不過。畫家李可染十分喜歡牛,畫了許多牛不說,還自取齋號「師牛堂」。他在一幅自己的《五牛圖》上題詞道:


「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吃草擠奶,終生勞瘁,事農而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穩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無不有用。形容無華,氣宇軒昂。吾崇其性、愛其形,故屢屢不厭寫之。」


最有名的騎牛人士當屬老子,他老人家白鬍子白髮騎著青牛過關的畫面,再配上一行「紫氣東來」,不知出現在多少領導幹部的書房中。需要說明的是,同為西漢的書,《史記》只說老子過函谷關,《列仙傳》卻加上了騎牛的細節。之所以要加,是因為當時流行陰陽五行之說,用馬來比喻乾卦,用牛來比喻坤卦,即所謂乾健而坤順。牛那種與生俱來的溫順氣質非常合乎老子的處世哲學,所以後世附會者編造老子乘牛的故事,也算是用心良苦。


然而這一套在英國恐怕說不通。英語有句俚語:A bull in a china shop,「瓷器店裡的公牛」。這句話有個來歷,說當年阿姆赫斯特勛爵奉命出使大清,代表英國政府與與嘉慶交涉發展貿易問題,結果一無所獲。當時英國多家報紙刊登了一幅公牛闖進瓷器店的漫畫,以諷刺這個行事魯莽的外交官。

吳二棒:中國人與牛的愛恨情仇



The bull in a china shop


這幅畫妙在china既指瓷器又指中國,bull既指魯莽的勛爵又指「約翰牛」,即1727年蘇格蘭作家阿布斯諾特給英國起的綽號,都是一語雙關。漫畫刊出以後,這句話就經常被用來形容在重要場合把事情弄砸的人了。當年尼克松訪華,副總統阿格紐從中作梗,不贊成美國的對華政策,氣得尼克松在回憶錄中說:「正當此時,阿格紐就像一頭公牛,不自覺地衝進了對華外交的瓷器店。」最近特朗普老搞幺蛾子,有美國報紙還用這俚語損他呢。


不論是bull還是cow,在英語國家裡形容人都不是老好的詞兒,要麼暴躁要麼粗笨;而在中國,「牛」反而經常是溫順忠厚的代名詞。大抵是歐洲人培育挽重馬,用馬耕地,而中國人用牛耕地的緣故。這幾千年的鞭子抽下來,不老實也老實了,沒轍兒!「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牛要是能看懂人類讚美自己的這首詩歌,不知道會怎麼想。


【作者簡介】


吳二棒|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張海律:肆無忌憚的性玩笑與嚴肅的處女情結——伊朗人究竟有多保守?
閆紅:項羽,因為反智,所以迷人
聶建松:為什麼說世界沒有被共濟會統治
西閃:民族主義盛行的國家怎樣轉型,馬克斯·韋伯嘗試過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吳二棒:古人與十二生肖的愛恨情仇——子鼠
吳二棒:在宋代,中國人是這樣保護版權的
吳二棒:在吃雞這件事情上,中國人給了雞足夠的體面和尊重
吳二棒:從一起殺奸案看民國初年的正當防衛
吳二棒:三千年的貓奴史
吳二棒:反派還不都是佛祖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