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咸走骨無味補五臟

咸走骨無味補五臟

在有關中國人食物膳食的傳統歸類中,《內經》將其歸為「谷、肉、果、菜」四大類型,並提出了這四大類膳食結構對人體營養的不同作用。它們的不同作用是: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素問?臟器法時論》)。如果換一種方式說就是:人的膳食結構是要用「糧食類為營養、用水果類為輔助、用肉類為補益、用蔬菜類為充養。」也就是說,這「糧、肉、果、菜」對人體的營養作用,是存在一種「主、輔、佐、使」關係的,是要在以「糧」為主食的前提下,輔助以「肉、果、菜」類食物,即主輔佐次順序不能顛倒。同時,《內經》還指出,這四類膳食要「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即人們不能只偏愛某一種食物,而是要四者一個也不能少,不能有所偏廢,要相合搭配著服食,才能做到營養平衡而補精益氣。《內經》這種既有主輔佐使,又多類兼顧相合的全面平衡的膳食模式,就成中國式的「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膳食八字方針。

食物氣味與性能作用:在《內經》看來,可供人類膳食營養的「糧肉果菜」四類食物,都可分屬於「寒熱溫涼」的不同屬性,都可歸為「辛酸甘苦咸」的不同味道。如果我們用白話文,羅列《內經》關於這四類食物不同味道的論述,那就是:在「五穀中,粳米味甘、芝麻味酸、大豆味咸、麥味苦、黃米味辛。在五果中,棗子味甘、李子味酸、栗子味咸、杏子味苦、桃子味辛。在五畜中,牛肉味甘、狗肉味酸、豬肉味咸、羊肉味苦、雞肉味辛。在五菜中,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豆葉味咸、野蒜味苦、蔥的味辛」(《靈樞?五味》)。《內經》為什麼要對各類食物不同的味道進行區分?這是為了掌握它們對人體不同的性能作用。例如:辛味:能發散解表、行氣活血;甘味:能補益氣血、和中緩急;酸味;能收斂固澀、斂汗澀精;苦味:能清熱泄火、堅陰燥濕;鹹味: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內經》將五味的性能簡要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這種散與收、堅與軟、和與急的不同五味性能作用,從而形成食物味道與人體生理需求的對立統一,使人們根據自已的體質狀況,知道該吃什麼與不該吃什麼。因而,五味性能的「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就成為中醫飲食「宜」與「忌」的十字箴言。

喜歡養生加微信XTW119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葯食同源達人 的精彩文章:

氣逆喘咳羊肚菌煲湯
酸走筋肝不好多吃酸
脈凝泣而失色,鹽吃太多面色黑
筋急而爪枯,當歸牛筋湯
痰濁阻肺咳喘多

TAG:葯食同源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