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作為三朝老臣的張廷玉,乾隆為何不肯放過他?

作為三朝老臣的張廷玉,乾隆為何不肯放過他?

乾隆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不過其當政之初卻是手忙腳亂,因為雍正的駕崩過於突然令其接班極為倉促,年僅二十五歲的他幾乎沒有政治經驗,也完全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準備。

不過,好在雍正給他留下了鄂爾泰、張廷玉兩大重臣,在後者的幫助下,乾隆才得以順利接管朝政並及時的穩住陣腳。

作為三朝老臣的張廷玉,乾隆為何不肯放過他?



張、鄂二人為官數十年,以其對各級官僚體系及朝政運作的熟稔程度,對乾隆初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讓乾隆感到不滿的是,隨著鄂爾泰、張廷玉兩人地位的不斷上升,其身邊也日益形成利益小集團。以鄂爾泰為例,其子侄輩多半為總督巡撫,如鄂容安為兩江總督,鄂弻為四川總督,鄂寧為雲貴總督,鄂昌為甘肅巡撫,鄂樂舜為山東巡撫,可謂滿門顯貴,家族勢力也大為膨脹。

張廷玉的情況也比較類似,其家族子弟多為達官要職,如其弟張廷璐曾任禮部侍郎,其從子張若溎曾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長子張若靄官至禮部尚書,次子張若澄為內閣學士等。此外,桐城張、姚兩姓為當地大族並世代聯姻,時稱「天下縉紳,張、姚二家佔盡其二。」


鄂爾泰、張廷玉是雍正遺詔中指名要配享太廟的重臣,其在位日久,位高權重,即便二人並無植黨企圖,但其身邊總少不了趨炎附勢之人。大臣們各懷揣度攀附之意,由此分出派系,彼此爭權奪利。


大體而言,鄂爾泰一派主要以滿人督撫為主,另有尹繼善、史貽直等朝中大僚;而張廷玉的支持者多為科舉出身的漢人官僚,其中不乏朝中九卿及地方督撫。頗具諷刺的是,雍正生前最恨朋黨,而其最信任的兩位大臣在乾隆朝後竟然成了兩大朋黨之首領。倘若雍正地下有知,或許也只有尷尬苦笑了。


對於鄂、張兩黨,乾隆也是心知肚明,其採取的策略是「擒賊先擒王」,矛頭直指其首領。首先被打擊的是鄂爾泰,其部分原因是鄂爾泰為人傲慢,行事張揚,加上結黨營私的吃相外露,因而被乾隆多次降旨「嚴行申飭」。乾隆六年(1741年),御史仲永檀參奏兵部尚書兼步軍統領鄂善,鄂爾泰及其長子鄂容安相繼被捲入,乾隆甚至放出如此狠話,「鄂爾泰應該自思:朕從前能用你,今日能寬你,難道將來獨不能重治你的罪么?」戰戰兢兢數年後,鄂爾泰於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總算是福大命大,不但保全了名節,而且還順利地配享了太廟。


張廷玉


相比而言,張廷玉就要老道圓滑多了。如時人所說,「張文和(即張廷玉)之察弊,亦中人之才所易及。乃畫喏坐嘯,目擊狐鼠之橫行,而噤不一語。」張廷玉也不去管它,笑罵任他笑罵,他只想當個太平宰相,正如他的那句名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靜靜地致仕榮歸,這輩子也就算功德圓滿,再無他求。對此,乾隆也覺得有些過分,說「張廷玉善自謹而近於懦者!」


張廷玉的這種狀態,說好聽一點叫穩重平和,說難聽點就是不思進取,這讓雄心熾烈、急於表現的乾隆當然感到不滿。這時,鄂爾泰的去世倒是個好時機,乾隆乘機調整中樞,三十齣頭的青年權貴訥親被任用為軍機大臣,而且位列於張廷玉之前,這讓後者心中多少有些尷尬而不自在。


一年後,乾隆又下諭旨,稱「大學士張廷玉服官數十年,今年逾古稀,每日晨興赴闕,未免過勞,朕心軫念。嗣後可仿此意,不必向早入朝。」換言之,張廷玉已經被排除在核心圈外,其地位的急劇下降已成事實。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歲月不饒人,自然規律不能抗拒。乾隆三年(1738年)後,張廷玉自感精力大不如前,看文件眼花,寫字打顫,正如他在請辭兼攝吏部的奏摺中說的,「今犬馬之齒六十有七,自覺精神思慮迥不如前,事多遺忘,食眠漸少。」不過這次卻被在位未久的乾隆給駁回了。

乾隆十一年(1746年),張廷玉最看重的長子張若靄突然病故,白髮人送黑髮人,這對張廷玉無疑是一沉重的打擊。此後,張廷玉的精神狀態急轉直下,如《嘯亭雜錄》中說的一個笑話:張文和公晚年頗以謙抑自晦,每遇啟事者至,動云:「好、好。」一日,有閣中胥吏請假,公問何事,曰:「適聞父訃信。」公習為常,亦云:「好、好。」舍人等皆掩袂笑,而公未覺也。


乾隆九年(1744年),張廷璐告老還鄉時,張廷玉作詩送別。在詩中,張廷玉對老弟的退休歸里頗感羨慕,而對自己能否順利引退則似無把握。詩末兩句,張廷玉希望自己返回故里時,老弟能在家門口「拄杖花前一笑迎」,兄弟倆把酒話舊,共度余年。不過,這只是他的美好願望,因為張廷璐在回鄉次年即因病去世,而張廷玉的引退問題則屢經波折,幾成噩夢。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趁著入宮赴宴的機會向乾隆提出致仕的請求,說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里」。說到動情處,其「情辭懇款,至於淚下。」張廷玉本以為,自己主動讓出位置,乾隆會心領意會,順勢推舟,以便安排新人上崗。但他沒想到的是,乾隆仍拒絕了其請求,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張廷玉聽後爭辯說,宋、明兩朝也有配享大臣乞休回家的,如明太祖時期的劉基等。更何況,七十懸車乃古之通義,老子曾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而引退,於國於臣都是好事。

張廷玉的話讓乾隆聽了很不痛快。要知道,劉基求歸是朱元璋猜忌功臣的結果,張廷玉以此為例,豈不是把自己也當成了朱元璋那樣的刻薄寡恩之主?作為朝中重臣,一身任天下之重,豈能以艱鉅自諉,而以承平自逸?如果七十必令懸車,又何來八十杖朝之典?如必以泉石倘徉,高蹈為適,獨不聞武侯鞠躬盡瘁之訓耶?


話說到這裡,張廷玉也不敢再辯了,只得免冠叩首,嗚咽不能自勝。眼看老臣流涕,乾隆也不好怎麼樣,當日之辯無果而終。退朝後,一向爭強好勝的乾隆覺得道理沒有說清,於是又在次日發布長篇諭旨,將這番爭論公佈於天下。


諭旨中,乾隆一下就把此事提到了「君臣大義」的高度,說「為君則乾乾不息,為臣則蹇蹇匪躬,所謂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張廷玉身為老臣,「不獨受皇祖、皇考至優至渥之恩,不可言去。即以朕十餘年眷待之隆,亦不當言去。即令果必當去,朕且不忍令卿遽去,而卿顧能辭朕去耶?」


乾隆又說,如果有人蔘奏張廷玉戀棧要職而求去,這尚可理解;無人蔘奏而自行求去,則有違君臣大義。為人臣者,斷不可存此心;如預存此心,必將漠視一切,君臣間泛泛如秦越人之相視矣!如此,年至則奉身以退,誰又肯為國盡心出力?「此所繫於國體官方、人心世道者甚大!」更何況,「我朝待大臣恩禮篤至,而不忍輕令解職。大臣苟非隆老有疾,不輕陳請,恐不知者反議其貪位戀職,而謂國家不能優老。」


最後,乾隆還是對此事做了一定的妥協,令張廷玉不必兼理吏部的所有具體事務,改由大學士來保兼管吏部事。


高陽在《柏台故事》中說,乾隆之所以不準張廷玉退休,原因有二:一是擔心張廷玉回到桐城故里後,以其肚子里的存貨,如雍正繼位及弒兄屠弟,殺年羹堯、隆科多滅口等秘事恐怕會流傳民間;二是乾隆認為張廷玉雖然祖籍桐城,但其家數代為官,自小「長於京邸,子孫繞膝,原不必以林泉為樂」,在京城同樣可以「從容及仗,頤養天和」。


高陽之說也不是全無道理,不過其所說的秘事未必是真,而以張廷玉的謹慎性格,所謂秘史外傳也沒有得到事實的證明。如以乾隆的個人角度來看,張廷玉很可能是因為他在朝中受了冷落、心生不滿所致。而且,張廷玉一再乞休的做法明顯表明,他對自己的忠誠和個人感情遠不及對父皇雍正,這才是讓乾隆感到十分生氣的原因所在。


張廷玉



此時的張廷玉,運氣也有點背。在乞休被拒不久,因為孝賢皇后的突然去世,乾隆性情大變,大清官場人人自危,張廷玉也不能例外。當年九月,乾隆《御制詩集》刻本刊行後,由於其中訛誤甚多,作為總裁官的張廷玉被交部議處;十月,翰林院所撰的孝賢皇后冬至祭文中用「泉台」一詞不妥,張廷玉作為撰文人之一,也被罰俸一年;十一月,張廷玉等又因擬寫票簽錯誤而被交部議處,最後被銷去二級。


擬旨、文字原本是張廷玉的優長,但乾隆偏要在這個問題上一再挑刺,這讓張廷玉難免有「伴君如伴虎」之懼。張廷玉做了一輩子的官,一直以來都是順風順水,基本沒犯過什麼錯,但要是事到終了而晚節不保,那前面做得再好也不過是一場春秋大夢。想到這裡,張廷玉渴望退隱的念頭也就越來越強烈,及時抽身退步,給自己的一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也就成為他餘生最大的願望了。


乾隆十三年的風波日漸退去後,張廷玉終於抓住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在次年十一月的一次君臣談話中,乾隆發現張廷玉這一年多來的變化太大了,其思維明顯遲滯,說話也時常顛三倒四,昔日警敏周密之能臣,已成老態龍鍾之頹勢。有見於此,乾隆心中也不免感嘆,歲月無情,概莫能外!


召對結束後,乾隆順便問起其身體狀況,張廷玉趁機詳陳衰疲之狀,並試探性地提出退休請求。這次,乾隆總算動了惻隱之心。數日後,乾隆發布諭旨,稱張廷玉「自今年秋冬以來,精采矍鑠,視前大減,……夫座右鼎彝古器,尚欲久陳幾席,何況廟堂元老,誼切股肱。然親見其老態日增,強留轉似不情,而去之一字,實又不忍出諸口」。之後,乾隆命人將諭旨送到張府,讓張廷玉自擇去留。


按乾隆的設想,老練過人的張廷玉應該明白自己的意思,回奏時應一面陳述自己老病不堪,難於支持,另一方面又犬馬戀主,不忍離去;這樣的話,乾隆才好順水推舟,做出關心老臣的姿態,特命其榮歸故里,優遊泉林。如此,君臣應對才算是乾淨漂亮,成就一段佳話。


但是,讓乾隆大失所望的是,張廷玉見旨後喜出望外,當即上奏謝恩,「請得暫辭闕廷,於後年江寧迎駕。」事已如此,乾隆也看出張廷玉一來是求去心切,二來也確實是老了,已不復當年的精明。既然這樣,就放他走吧!


為此,乾隆再發諭旨,說「大學士既陳奏懇款如此,應加恩遂其初願,示朕優老眷舊,恩禮始終之意。著准以原官致仕。」此外,「伯爵非職任官可比,仍著帶於本身。」因為此時正是嚴冬,乾隆又安排張廷玉在明年春天啟行,屆期另頒恩諭,南巡時也可相見。諭旨最末,乾隆還展開聯想的翅膀,說十年之後,「朕五十正壽,大學士亦將九十,輕舟北來,扶鳩入覲」;屆時,君臣重逢話舊,「成堂廉盛事,不亦休歟!」


按說,張廷玉的一生仕業到此算是划上圓滿的句號了。但鬼使神差的是,張廷玉這時又想起了「配享」問題,這問題不解決,他走也走得不安心。是啊,此前乾隆在諭旨中說過,「從祀元臣,豈有歸田終老之理」,而自己的對頭、文淵閣大學士史貽直等人也曾參奏自己不當配享,這萬一回到故里而失去配享榮譽,未免有些太過可惜了。


輾轉數日後,張廷玉在兒子的攙扶下進宮面見皇帝,請求以一言為券,保證自己死後能配享太廟。如此驚人之舉,若是換到以前,張廷玉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


乾隆聽了張廷玉的哀哀請求後也是驚詫莫名,繼而十分不快。他萬萬沒想到,張廷玉竟然會得寸進尺,所言所行跡近要挾,竟然要皇帝寫保證書!且別說自己沒不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打算,就算有,那也容不得張廷玉指手畫腳啊?張廷玉這麼想、這麼干,明擺著就是信不過他嘛!


想到這裡,乾隆真是差點把肚皮氣爆。但到最後,他還是忍住了這口氣,算了,好事做到底,不跟這老糊塗計較了。畢竟,張廷玉是三朝老臣,雍正遺詔「保其始終不渝」並令其配享太廟,就算不看張廷玉的面子,也要顧及父皇的面子吧。


當然,身為皇帝之尊,保證書是不能寫的,不過可以破例再開一次恩,以詩為券,算是答應了張廷玉的請求。當晚,乾隆越琢磨越不是滋味,於是他寫了一首意味深長的詩給張廷玉,曰: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思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侑廟,漫愁鄭國竟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乾隆詩中的情緒是明顯的,不過得了保證的張廷玉在興奮之下竟沒看出其中的毛病,他總算可以睡個安穩覺了。按理,張廷玉在次日應親自進宮謝恩,但或許是因為身體不舒服,加上天氣嚴寒,第二天他竟未能親自赴宮而只是命其子張若澄代其前往到宮門謝恩。而正是這一小小的疏忽,結果惹來了漫天的大禍。



就像壓力鍋一樣,乾隆對張廷玉的不滿並非一日,這次一再加恩、再三容忍,而張廷玉卻並不感恩,甚至連基本的禮節都如此輕慢,這下乾隆的憤怒算是到了臨界點了。其當即命軍機大臣擬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這下,張廷玉知道麻煩大了,他也顧不上嚴寒和病體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宮中磕頭認罪。


但是,乾隆的火氣更大了。因為事情太清楚了,令其明白回奏的諭旨還沒發到張家,張廷玉卻已經知道內情,天還沒亮就趕來認罪,這不是明顯有人走漏風聲,暗通信息嗎?軍機處一向號稱嚴密,如此以往,這還得了?


於是,乾隆將張廷玉當面痛罵一頓後,當晚又親自繕寫了一篇上諭,大加痛斥。接著,乾隆又開始追究軍機處泄露消息的責任。


被責之後,張廷玉回奏稱「十三日實因心恐謝恩稽遲,急欲趨闕泥首,是以向早入朝,並未先得信息。」看到這裡,一向愛較真的乾隆又不高興了,說如果十三日「因風寒嚴勁,步履不前,則次日何嘗不寒?且何難於謝恩摺內聲明?……是日承旨系傅恆、汪由敦二人,以二人並論,則非汪由敦而誰?」


汪由敦


汪由敦為張廷玉說情固然不假,但乾隆心想這事也可能錯怪好人,於是又給自己留下餘地,說就算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不是汪由敦送信,那也必定是軍機處司員、中書等有人送信。張廷玉在軍機處任職二十餘年,這些人都是他的屬員,暗通消息也在情理之中。此事若嚴加審訊,不難查個水落石出。不過,朕自即位以來,一再包容張廷玉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為這事遽興大獄也大可不必。但有一點必須搞清楚了,朕絕非可以隨意朦混了事的人,且張廷玉摺內於汪由敦不涉一字,明系避重就輕,其薦汪由敦,非以愛之而實害之也。如今汪由敦已經被革職留任,張廷玉也自請交部嚴加議處,那好,就交付廷議,看看大臣們作何公論。


皇帝定了調,大臣們當然心領神會,廷議結果是「張廷玉除不準配享外,應革去大學士職銜並伯爵,不準回籍,留京待罪。」對此,乾隆很是滿意,說張廷玉之罪,「固在於不親至謝恩,而尤在於面請配享」,試問他為何非要朕「一言為券」?明擺著就是信不過朕,這才是朕最生氣的地方!試想太廟配享的都是功勛卓越的元老,張廷玉何德何能,有何功績,可以和那些元勛相提並論?鄂爾泰還算有平定苗疆的功勞,張廷玉所擅長的,不過是謹慎自將,傳寫諭旨,所謂「兩朝綸閣謹無過」罷了!

作為三朝老臣的張廷玉,乾隆為何不肯放過他?



說到這裡,乾隆總算把自己壓了多年的真心話說出來了:「在朕平心論之,張廷玉實不當配享,其配享實為過分。而竟不自度量,以此冒昧自請,有是理乎?」


罵也罵了,真心話也說了,感覺舒暢的乾隆又開始扮好人,說張廷玉雖然不配配享,但看在他是耆舊大臣並蒙皇考隆恩異數的份上,這次也不跟他計較了。說到底,配享是先皇所賜,這個朕不能改,但伯爵是朕所賜,張廷玉既對朕毫無感情,那也不必給他,「著削去伯爵,以大學士原銜休致,身後仍准配享太廟。」至此,張廷玉乞休與配享之事算是告一段落。


從此事件也可看出,乾隆對張廷玉的看法與父皇雍正大為不同,而其中也彰顯了兩人性格的極大差異。平心而論,雍正為人毅定陰鷙,但其性格中卻有著天真任性的一面,其施政處事常有衝動急躁之舉,而張廷玉辦事周密細緻,耐性極好,兩人恰好互補,因此君臣相得,十分融洽。在雍正看來,張廷玉不僅有才華有能力,而且品德高尚,忠於人主,稱之為「純臣」也不為過。


至於乾隆,情況就不一樣了。張廷玉是精明人不假,但乾隆同樣是精明人,一樣的世故,一樣的玲瓏多竅。所謂「同類相斥」,乾隆一眼就看出了張廷玉身上的「巧」和「滑」。在其看來,張廷玉表面上勤勉盡責,背後卻心機極深,很多事都是出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只不過手段高明,善於掩飾,世人不知,為其蒙蔽而已。從乞休與配享這事就可以看出,張廷玉「輾轉思維,惟知自私自利,不惟得之生前,而且欲得之身後。」


在乾隆看來,張廷玉這是什麼行徑呢?是典型的巧宦心術,把做官當成獲取個人利益的工具,時勢有利就全力營求,時勢不利就主動求去,以圖保榮避禍,哪裡算得上純臣所為?


張廷玉辛辛苦苦一輩子,沒想到最後落得灰頭土臉,名譽掃地。心驚膽戰之餘,他只想趕快回鄉,遠離這個是非之地。



轉到來年三月,張廷玉按之前「明春回鄉」之旨請示乾隆,以備啟程。這次,乾隆倒也算給面子,說上年的事情弄得很不愉快,但近來詳加體察,張廷玉「實乃龍鍾昏憒,力不能支。當時聞命之下,精神短淺,或心思實有不到,而非出於恃恩疏節,亦未可知。」


作為和解,乾隆命「賜給御制詩篇手書二卷,並御用冠服數珠如意諸物」,起程之日,「仍令散秩大臣領侍衛十員往送,用示朕優老眷舊至意。」


張廷玉的運氣也著實是背到家了。就在他收拾停當、準備啟行之時,皇長子永璜去世了!張廷玉曾為永璜的師傅,這時當然不能置身事外,只能一次次行禮如儀。好不容易熬過初祭,喪禮告一段落,張廷玉歸鄉心切,於是又向皇帝上奏,要馬上啟程。


話說乾隆死了兒子,而且是自己對不住的皇長子,此刻心情簡直惡劣透了,渾身像吃了槍葯,有氣沒處發。張廷玉這一上奏,無疑是火上澆油,硬把自己撞在了槍口上。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借著額駙、超勇襄親王策凌配享太廟之際,乾隆指桑罵槐地說,「詳閱配享諸臣名單,其中如費英東、額亦都諸臣皆佐命元勛,汗馬百戰,功在旂常,是以侑享大烝,俎豆勿替」。大學士鄂爾泰配享已過優容,張廷玉更是不當配享。彼在皇考時,不過以繕寫諭旨為職,自朕御極十五年來,毫無建白,毫無贊勷,朕之姑容,不過因其歷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陳設座右,做做樣子而已。


說完這段刻薄話後,乾隆舊事重提,說張廷玉因乞休、配享事被革去伯爵後,仍「靦然以老臣自居,並不知感」;其一心求歸,不巧遇上皇長子定安親王之喪,甫過初祭即奏請南還,「試思伊曾侍朕講讀,又曾為定安親王師傳,而乃漠然無情,一至於此,是謂尚有人心者乎!?」最後,乾隆令將此旨及配享諸臣名單交於張廷玉,讓他自己說說看,到底有沒有配享的資格。


話說到這份上,張廷玉只得自打耳光,說自己「老耄神昏,不自度量,於太廟配享大典,妄行陳奏。……臣既無開疆汗馬之力,復無經國贊襄之益,縱身後忝邀俎豆,死而有知,益當增愧。……敢懇明示廷臣,罷臣配享,並治臣罪,庶大典不致濫邀,臣亦得安愚分。」


乾隆隨後將張廷玉的回奏交廷臣集議,結果大家一致認為張廷玉不應配享,而且應革去大學士職銜。乾隆說,朕本意並不想停其配享,但張廷玉的舉動實在過分,一再乞休不說,還要朕「一言為券」,朕允其請,而其竟謝恩不至。及遇皇長子之喪,甫過初祭即奏回南,於君臣大義及平日師傅恩誼,毫不在意。著照大學士九卿所議,罷其配享,至於所議革去大學士職銜之處,仍著寬免。


習了一輩子臣術,最後還是一敗塗地;辛苦了一輩子,最終卻丟了伯爵和配享兩項榮譽,張廷玉這回算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灰溜溜地回老家了。更讓他生氣的是,其歸家之日,地方大員為了避嫌,竟無一人出面迎接。備受打擊後,張廷玉深居簡出,閉門謝客,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沒多久他又惹上了麻煩事。


原來,四川學政朱荃為多撈點主考官的外快而隱瞞母喪消息,其「匿喪趕考」,為御史儲磷趾所參。這事本與張廷玉無直接關係,但朱荃曾受張廷玉舉薦,兩人又是兒女親家,乾隆厭惡張廷玉,結果把他也給扯上了。事後,乾隆派內務府大臣德保前往張廷玉老家抄查追繳以往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


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欽差大臣德保來到張家後,隨即命人開箱砸櫃,大肆查抄,幾成挖地三尺之勢。所幸的是,張廷玉持身清正,並無太多財產。當然,這並不是德保來此的主要目的,其所奉密旨其實是借追繳名義嚴查張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書,看看老張對乾隆究竟有無怨懟之詞。所幸的是,張廷玉為人確實謹慎,德保費了老大勁,仍舊一無所獲。


按說,退休高官休致回家後,通常會寫點筆記、回憶錄什麼的,即便不對外公開,給兒孫們看看藉以勵志也是常有之事。但張廷玉雖留有文字,但絕不涉及政事,更別說什麼秘聞了。德保查抄了張廷玉數百封私人書信,但其中均為家常瑣事。張廷玉也自編了一本年譜,但其中只記載了自己一生大事,涉及三朝皇帝時只記「恩遇」、「賞賜」,而無一字涉及朝政及機密。完事後,德保對老張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此謹慎,都快成了精了!


既然沒抓到張廷玉的把柄,乾隆也只得悻悻然地說,德保實在胡鬧,只是讓他追繳賞賜之物,如何能胡亂抄張大學士的家?這萬一把老人家嚇著,看朕不追究你的責任!話雖如此,事情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一再打擊下,張廷玉自是夾起尾巴,老實做人。據說,其居家期間,日日兀坐家中,終日不發一語。回鄉五年後,張廷玉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消息傳到京城後,乾隆也覺得自己對張廷玉確實苛刻了點,說「要請之愆,雖由自取,皇考之命,朕何忍違?且張廷玉在皇考時勤慎贊襄,小心書諭,原屬舊臣,宜加優恤。應仍謹遵遺詔,配享太廟,以彰我國家酬獎勤勞之盛典。」


如此,被反覆折磨多次後,太廟的那塊冷豬肉最終還是擺到了張廷玉的嘴邊。終清一世,漢大臣而得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而已。略有遺憾的是,張廷玉謚「文和」而未能得「文正」,這或許也說明乾隆仍對其心存芥蒂。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皇帝寫詩懷念昔日的五位大學士,其中張廷玉的一首有這樣幾句,「懸車回故里,乞言定後榮。斯乃不信吾,此念詎宜萌。……後原與配食,遺訓敢或更。……斯人而有知,猶應感九京。」


詩後,乾隆自注云:「張廷玉雖有過,余仍不加重譴,仍准以大學士銜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廟。余於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當如何銜感乎?」這段話,譯成白話就是:張廷玉雖然犯錯,但朕並未嚴懲,仍准許其以大學士銜退休。及至去世,朕仍令其配享太廟。如此優容保全,如張廷玉地下有知,又該當如何感激涕零?


當然,乾隆有時也不乏自知之明。張廷玉去世三十年後,乾隆臨雍視學,其想起當年曾欲舉行三老五更古禮,「彼時鄂爾泰依違其間,張廷玉則斷以為不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自撰三老五更說,命勒碑辟雍,而其所見與張廷玉同。


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復見張廷玉所議,遂命勒碑其次,並題其後,謂張廷玉「有此卓識,乃未見及」,「設爾時勉強行之,必有如廷玉所謂資後人之議者矣」;「蓋戊午朕方廿八歲,而戊戌則六十有八,此亦足驗四十年間學問識見之效,而年少時猶未免有好名泥古之意,至今則洒然矣」;「以識已學之淺深,及弗掩人之善也。夫廷玉既有此卓識,何未見及朕之必不動於浮言。」


最末,乾隆又加了一句,說「朕必遵皇考遺旨,令其配享。古所謂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為戒,且為廷玉惜之。」由此可見,乾隆對張廷玉冒犯之事始終未能釋懷,這大概也是張廷玉備受折辱的原因了。


作者:金滿樓


強烈推薦下面生活中你不可或缺的優質微信賬號,相信我,你會從中受益很多!


關注小貼士


回到微信主界面,找到右上角的「+」號,點「添加朋友」,在搜索框里輸入微信號即可哦!PS:不要搜索名字喲,只有通過這個唯一的渠道搜索微信號才能準確關注正牌的哦~


全球CEO部落


CEO智慧,王者精英,打造高端人脈交流平台,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活化人脈資源,匯聚信息並快速對流,讓人脈轉化為財脈商機.


常州驛站


網羅常州吃喝玩樂所在;本地新聞,匯聚常州人衣食住行精彩.有關常州最新旅遊攻略;特產小吃;歷史人文;盡收眼底.


漲資勢


複製搜索微信號:fxjdzw


這裡為你提供你不知道、想知道、不能不知道的新聞,還為你分享你不知道的生活小知識,健康知識,精彩視頻,傳遞正能量,為你每天不斷漲資勢


小方百科


傳播養生知識,分享健康的生活方式、幽默笑話、精彩視頻、健康飲食、美容養顏。崇尚健康生活,普及千年養生理念,關注健康,關愛生命,小方百科陪您每天學養生知識

作為三朝老臣的張廷玉,乾隆為何不肯放過他? 點擊播放 GIF/196K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漲資勢 的精彩文章:

得位最正的皇帝,崛起布衣,劉邦次之
虎吃人真相:為了一個紅米手機
明朝好乾部嚴嵩墮落史
中華民族十大吉祥圖,你知道幾個?
7000兩白銀買少女做妾,洞房夜脫光看一遍又休了…

TAG:漲資勢 |

您可能感興趣

三朝老臣張廷玉為何這麼不受乾隆皇帝待見?
一朝天子一朝臣看乾隆如何收拾前朝老臣
從七朝老臣到一國之君,他繼承孫子的皇位卻憂鬱而亡!
康熙處理鰲拜一案懲罰嚴厲者,為何不是主犯老臣,而是從犯皇伯?
大手腕!看乾隆如何收拾兩位輔助老臣!
此人是大清三朝老臣,雍正下旨給太廟待遇,乾隆時卻成為階下囚
你喜歡的電影台詞,王爺,你的路還長,讓老臣幫你簽
臣子鬥法,皇帝得利:乾隆帝使陰招除滅老臣
孫策臨終託孤的老臣為何不被孫權待見?
司馬懿絕地反擊,發動高平陵之變,為何很多曹魏老臣支持他?
呂氏死後,行將就木的老臣們用什麼法子收回軍權,拿回劉氏江山的?
「四大金剛」之一,皇上,老臣去了!將劍往頸一抹,仆地而亡
勇士奪冠後首遇煩惱!為了湯普森,留住一哥卻難留奪冠老臣
德高望重的明朝六朝老臣胡濙找到了建文帝了嗎
當倔強老臣遇到胡鬧帝王,故事令人忍俊不禁
武則天被立為皇后,老臣們有何下場?
延續俱樂部「血脈」,拜仁要召回功勛老臣輔佐安切洛蒂?
詹姆斯真心不爽騎士,送走功勛老臣便宜歐文
改朝換代!國安團隊大洗牌 謝峰被棄老臣只剩陶偉 李明老部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