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里昂和南京:國際絲都沉浮錄

里昂和南京:國際絲都沉浮錄

文/黃小凡



里昂和南京:國際絲都沉浮錄


在國際範圍內,「絲都」經歷了一次現代轉換:傳統的手工作坊最終被工業革命所淘汰,像里昂這樣的新興工業城市成為了新的國際絲都,而像南京這樣的傳統絲都,則陷入衰落。伴隨這一過程的,是西方對中國的侵略,也是中國這一古老文明國度艱難的現代轉型。


里昂:從手工業到大罷工


在相當漫長的時期,瓷器和絲綢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凈輸出產品,在西方國家,只有貴族才穿得起絲綢做的衣服。


絲綢之路,實際上就是一個先進文化的輸出之路,絲綢作為商品,當然有實用價值,但是其文化價值卻是更重要的,由於其技術先進,又有相當高的藝術性,因此穿絲綢成為身份的象徵。

但是,西方國家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體現在紡織業上,就是機器的大量應用,讓絲綢和布匹產量激增。


世界上三次著名的大罷工,有兩次都是紡織工人所為,分別是法國的里昂和德國的西里西亞,罷工的激烈程度可以用「起義」來形容。


這樣的罷工,也被視為無產階級走上歷史舞台的標誌——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同樣的產品,所需要的工人大為減少,不少人面臨失業的威脅,紡織工人的處境確實悲慘。


里昂是法國著名的工業城市,紡織業在城市的繁榮和發展中佔據過十分重要的地位。絲綢為里昂帶來了財富和聲譽。為了使人們更好地了解本地的絲織業發展史,里昂把昔日的市政府建築闢為絲綢博物館(musée des tissus)。


一進入館內,一種屬於絲的輝煌光澤立刻映入眼帘。這裡有路易十六的王后用過的布簾,它是用116種色彩的絲線細織成的,還有拿破崙的皇后所用的壁布,高雅精美之處,使人不得不同意,絲向來具有皇族的氣息。

館內的另一邊,同時也收藏了法國大革命前一般人的服飾,從鞋子、帽子到衣服,都說明了人類對於絲織品的愛好,是不分貴族和平民的。當然,館內還有一些歷史人物,生動地反映了1831年1834年里昂紡織工人兩次反抗壓迫的武裝起義。


自從16世紀起,絲綢生產就是里昂最重要的手工業,絲綢生產給城市帶來了最早的一大批財富,經營絲綢的富人也擁有了越來越高的政治地位,甚至里昂這座城市,在法國的地位也因此而提高。


16世紀之前,歐洲最大的絲綢產地是義大利,法國王室和貴族們所用的絲綢及絲絨全部都是從那裡進來的。


1536年,里昂設置了第一個絲綢紡織作坊,在此工作的所有熟練工匠都是專門從義大利的熱那亞聘請來的。國王法蘭西斯一世對發展本國絲綢紡織業抱有極大熱情,到了1544年,里昂的絲織工人人數一躍達到了一萬二千多人,這樣,它名正言順地成了法國的絲綢之都。


到了17世紀,里昂變成了全歐洲最重要的絲綢產地,是法國王室及貴族所用的珍貴絲綢的唯一源泉,這裡出產的產品不僅是上等的衣料,而且也成了珍貴的室內裝潢用料,所有最豪華的大廳內的幃幔、窗帘、壁布、傢具鑲料都用它,里昂的絲綢一時遍布全法最大的城堡和宮殿,它們包括楓丹白露堡、凡爾賽宮和巴黎城內的羅浮宮。

里昂從一個傳統的絲都到紡織城的轉變,關鍵人物是里昂人賈卡,他是紋板提花織機的積極改革創新者。


1777年,他製成了配置整套紋板傳動機的腳踏式提花織機,只需一個人操作便能夠織出六百針以上的大型花紋織物,許多式樣較為簡單的花紋由此達到了自動成形的程度。後來,這種織機發展成了全自動織機,在紡織業上被稱為賈卡機。


賈卡1752年出生於里昂,一成年便在絲綢工坊打工,並且很快成為一個有創意的、技藝嫻熟的工匠。他的改革計劃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多次中斷,但1805年,一大批改革後的半自動織機終於在這裡運轉了起來。


新織機不但縮短了產品的成形時間,更重要的是減輕了勞動量、減少了工作人數,這必然引起了大批工人的恐慌和隨之而來的抵制及破壞。因為使用賈卡織機後,原來需要六名工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一名,這就意味著大批工人的失業。

賈卡多次受到人身攻擊,甚至有人對他以死相逼,更嚴重的是,工坊里的新型織機不斷被損壞和焚燒。儘管如此,革新的成果還是遍及全國。1812年,整個法國已裝置了一萬一千多台賈卡自動織機。


和這些新式生產線相比,那些手工作坊就很不幸了。尤其是裡面的工人,受到極為殘酷的剝削,每天要工作15到16個小時,而每天所得到的工資,僅僅能買到一磅麵包,難以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至於女工和童工的處境,就更加悲慘凄涼。


1831年10月和1834年4月,里昂的工人發動了兩次大罷工,最終都發展為武裝鬥爭,工人們拿著武器,一度佔領了整個裡昂城,但是,正如同教科書所寫,這兩次工人大罷工最終都被鎮壓了。從根本上說,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新的生產力必然會帶來更深的社會變革。


南京:絲織衰落與民族榮辱


如果說古絲綢之路是先進的中國文化向西方輻射的話,鴉片貿易則是西方文化向東方的輻射。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和平的方式,而後者則充滿了血腥與罪惡,並發展為戰爭。


鴉片戰爭之後,伴隨著對西方全面入侵的,是民族工業的興起。紡織業,因為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後來被稱為典型的輕工業),同時也由於其方便繼承傳統的工藝,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一度給民族資本家以希望。


但是,即使在江南這樣的「開放」地區,人們的認識也是相當落後的——南京的絲織業,採用西方新式技術的非常少,絕大多數都是傳統的手工作坊。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面對西方「洋布」的傾銷,很難有抵抗的資本。


清代,南京堪稱全國絲織業中心,以至於「南京布」一度成為出口國外的高級男裝布料的代名詞。事實上在明朝,政府就在南京、蘇州、杭州3處,設置提督織造官,設廠監造。


後來清承明制,在底定江南後便立即恢復了3處織局,改稱織造。所謂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指的就是這一帶的紡織業。


3處織造所織品種各有側重,從清代典制和現存檔案來看,江寧織造主要生產各種制帛、誥敕、駕衣、綵綢和線羅及大紅蟒緞、大紅緞、金拆纓等項。


據史料記載,乾隆、嘉慶年間,江寧織造平均每年就需織造各色緞匹近4000匹,實際動用白銀在6萬兩以上。


那時南京絲織業的具體從業人數,各方記載不一,但人數都不少。清末文獻追溯其全盛時稱:「城廂內外緞機總數常五萬有奇,以此為生產者達二十萬人。」南京堪稱清代的全國絲織業中心。


晚清開始,中國逐漸陷入內憂外患之中。太平天國時期,清廷的官辦織造系統被摧毀殆盡,南京原有的手工業產銷體系也遭到破壞,,私營手工業織機則被全部收歸公有,織工也被編入織錦衙,實行軍事化管理。


由於工作繁重,又沒有相應的薪酬等級,嚴重挫傷了熟練工人的積極性,加上戰爭升級,不斷徵調工人上前線,織匠們紛紛逃亡,不過一年時間,「所存只四分之一」。


時任兩江總督曾國藩派人至各地招集機戶等回來。1865年,復立江寧織造,並設置隸屬於織造的織局。內置織機共129台,由織機選擇熟練匠人充作「領機」向織局領取原料,僱工生產,機工工資按照工作量來計算。


同年,江寧知府凃宗瀛還在南京設立桑棉局,鼓勵、資助貧民種桑。在這些措施下,南京桑蠶事業逐步復興,「附郭內外,比戶業蠶」,絲織業也恢復到有七八千台織機、男女織工5萬餘人、每年出緞20餘萬匹的水平。


西方國家的工業化如火如荼,資本的擴張要求形成一個全球性的市場。幾乎每一次戰爭,都會強迫清政府簽署不平等條約,「開放通商口岸」便成為這些條約的「標配」,其目的就是傾銷其本土生產的大量商品。


1899年,南京開埠,洋貨可直達下關,在南京銷售。1900年進口的貨物,除鴉片外,其餘系布匹。在近代工業規模化生產的洋布、人造絲等外洋廉價紡織的競爭下,工藝繁瑣、價格昂貴的南京絲織品市場進一步萎縮。


外患同時還有內憂。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和北京後,南京絲綢在北方基本滯銷,當年運出的數量減至七成有餘,「是時機戶率多閉歇,織匠失業者甚多」。


據金陵關統計,至此南京的織機已僅剩5000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原有的官辦絲織業解體,此後南京禮儀性絲織品的生產趨於停頓,其他絲織品的需求也銳減,出現了「機戶停機、工人分散」的局面。


不過,自清末日漸衰微的南京絲織業,在1912年到1918年間,曾經一度出現「起死回生」的跡象。


首先是清中後期以來,南京手工絲織品已在上層社會及富裕階層中相當普及,有一定的銷路。


第二,是因為民國臨時政府在此階段推行以黑色作為服飾主要色彩,而元緞恰好以黑色為主,故而「金陵元緞花素盛行,銷路最旺」,大有供不應求之勢,「凡購貨客人,皆先為付款定貨」。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此時一戰正興,列強無暇再東顧傾銷,對中國特產的需求量反而增加,於是南京織緞業得以迅速發展,高峰時有織機萬餘張、織工約5萬人,每年織緞達20餘萬匹,年產值達1200萬元。


可惜好景不長。一戰結束後,列強逐漸恢復與擴大對華輸出商品,而同時,國內服裝款式和衣著習慣也發生了變化:隨著歐風輸入,西裝日漸流行,學生裝與中山裝亦日見普及。


而這些服裝的原料,大多採用外來之毛織物,中國傳統的綢緞不能適用。就算是做傳統袍褂,不少人亦傾向於改用西式面料,「故京緞銷路,受重大打擊」。再加上日本在朝鮮、法國在越南均加重關稅,嚴重妨礙南京緞品出口。


於是,南京的緞業再度蕭條,至1929年,南京織機已減至3100張。到上世紀30年代,南京絲織業已是一派蕭條:1931年,絲織品全年出口僅8擔。


而至1948年,全城僅存織機百餘台,其中能使用的竟然還不足七八台。南京作為絲都的故事,是中國現代歷史的縮影,等到新中國成立,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像無錫這樣的城市,成為新的紡織業中心,則是這個故事的續篇了。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屋頂上的吻獸你知道多少
一個民國鄉村小學校長的工作日記
16世紀西歐經濟增長物價上漲的原因是什麼?
教授的摩登時代——收入、生活與個性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南京將面向全球徵集國際和平海報
國際大都會:上海
8月·青島·西海岸夜間國際馬拉松:大海、沙灘、啤酒、焰火、音樂……踏浪看日出!
揭秘:印度人眼中的新德里,領先於北京,已成國際聞名的大都市!
唐山灤南(北京)大健康國際產業園項目集中籤約
鄭州東南飛(2)——濱河國際新城紀實
北京的時尚聖地三里屯,帝都街拍盡顯國際范!
老照片:大上海 當時中國乃至亞洲的國際大都市
蘭州國際馬拉松,全世界人的驕傲
中國西南當代作家《國際華文選輯》紐西蘭華人王莘的組詩 最後的港灣
最美賽道、黃釉青花葫蘆瓶獎牌、東嶽廟會,都在這個春天發生:泰山國際馬拉松賽
「科幻·中國與世界」國際科幻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國際社會優等生:日本東京
「放飛夢想」—中國湖北-波蘭庫亞瓦濱海國際少兒畫展在托倫舉行(組圖)
國際友誼:墨西哥VS愛爾蘭
美軍上將:國際舞台需為中國海軍崛起騰空間 或替代哈里斯
國際商業衛星公司的照片太清楚了,中國一款「秘密武器」抵達海南
越南峴港國際馬拉松:給你一次赤足跑海岸的機會
江蘇華聲國際牽手中國動漫集團、南京商校培養動漫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