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80後的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

80後的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

高成 時拾史事

北京時間2月4日,在全世界球迷的注視中,休斯敦火箭隊為姚明舉辦了球衣退役儀式,隨著幕布漸漸拉開,11號球衣出現在了豐田中心穹頂。在此刻,有一群人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不知不覺,回憶起了塵封往事:

學生時代,同桌經常用諾基亞看文字直播,每次見他笑,我就知道火箭肯定又贏球了

有姚明比賽的時候,學校的食堂、小賣部總是圍著很多人,看電視直播

當時我們班的男生幾乎都有火箭隊球衣,《籃球先鋒報》更是每期必看!

好懷念那個由1號,4號,11號,12號,31號組成的首發陣容

不少人紛紛感慨:我的青春沒了。姚明徵戰NBA主要在02-09年,在這8年中,觀看火箭隊的比賽,成為許多年輕人,尤其是80後獨特的記憶。俯仰之間,十年已過,姚明的身份不再是球員,當初看球的80後也不再年輕,今天就讓我們開啟回憶的大門,追憶十幾年前,學生時代的80後。

80後:最幸福的一代人?

二十多年前,在許多50後、60後,甚至更年長的老人看來,80後是最幸福的一代人:他們沒有經歷過「上山下鄉」,沒有見證過很多政治運動,「文革」對他們而言是陌生的、模糊的;童年、青年時代,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人均GDP從1980年的468元增長到2000年的7942元,物質漸漸豐富,糧票布票退出了歷史舞台;家庭結構的變化也對他們有利,80後的父母往往有很多兄弟姐妹,以前不管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常常要一起分享,過年時能穿新衣服都是一種奢望,可是到80年代,情況變了,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身為第一代獨生子女,許多80後在家過著「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父母對他們百般溺愛,就這麼一個孩子,不寵愛他又能寵愛誰呢?

80後的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

(小學課文插圖)

但在80後看來,生活並不像許多長輩說的那麼舒適、美好,無論哪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煩惱。十幾年前,正是80後的中學、大學時代,當時他們最煩惱的莫過於考試了。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要圍著高考這根指揮棒轉,5、6點起床,晚上11、12點睡覺,每天寫著做不完的試卷,為考試分數憂心忡忡。因為是獨生子女,父母往往寄予了較高的期望,「孩子呀,你爸你媽混得不好,家裡的未來就看你的了。」


高考之戰

除了爸爸媽媽的殷切期盼,來源於生活的壓力也使80後無法氣定神閑,90年代中後期,國企改革,減員增效,下崗潮來臨了,成千山萬的職工下崗,有的母親下崗,有的父親下崗,更慘的雙親全部下崗,失去了工作,便沒有了生活來源,為了養家糊口,不少80後的父母遠赴珠三角、長三角,加入浩浩蕩蕩的打工人群,惡化的家境增添了80後的學習壓力,在鄉下,高考是80後走出大山、農村的途徑之一,80年代的中國,城鎮化率並不高,只有百分之20多,據統計局的資料顯示,1989年,鄉村人口8億3千萬,城鎮人口接近3億,大部分80後恐怕都有過農村經歷,通過高考,他們可以入城,對於底層百姓而言,高考雖然有很多弊端,但確確實實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在八九十年代,大學生被人們稱為「天之驕子」,考上了大學,國家分配工作,前途貌似一片光明。等到80後考大學時,趕上了大學擴招,1998年,高校招生108萬,1999年,招生160萬,2000年,招生221萬,到2009年,這一數據增至629萬,高校的擴招給了80後機會,使很多成績一般的同學也有機會圓夢,1999年後,高考的錄取率沒有低於過50%。相比於之前,雖然錄取的名額增加了,但並不意味著80後的高考就變得輕鬆,因為考生人數也呈井噴之勢,2000年,375萬人參加高考,2004年,增至729萬,2007年、2008年,當最後幾批80後參加高考,人數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010萬、1050萬,短短8年間,幾乎翻了3倍。而且競爭對手增加的同時,教輔資料、課外補課漸漸盛行起來,學生的應試能力普遍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80後的學習壓力可想而知。

80後的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

(諾基亞)

繁重的功課,嚴格的校規,枯燥的教材,成堆的考卷,壓得80後喘不過氣來,很多人想反抗,可最終又不得不選擇妥協,因為在高考制度、在學校面前,學生處於弱勢,怎麼考、考什麼、幾點到課,不是你說了算的,除了默默接受,往往別無選擇,畢竟關係到自己的前途與命運。韓寒有篇文章叫《第三個人》,其中提到他在松江二中的經歷:「我的性格里叛逆的因子太多,所以我的文章從來都有攻擊性……我喜歡在書里找錯誤,甚至教材里也被我找出不少。同學們常看我的周記,說『韓寒,罵得好!罵出了我們的心聲!』我覺得這句話很可笑,既然如此,你們怎麼不敢指出?」

大學之後

擴招之後,一系列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由於師資力量、硬體設施未能及時跟上,當80後走入校園時,發現食堂爆滿、寢室爆滿、操場爆滿、圖書館爆滿,以前一個老師教二三十位學生,擴招後教四五十位,學生的數量的確提升了,可教學質量卻下降了。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一些大學老師越來越功利化,把上課視為副業,給學生講課的老師往往是外面掙不到什麼錢的,每逢期末考試,學生背了重點,老師給個高分,皆大歡喜,互不耽誤,要求嚴格的老師容易被學生責怪。由於在應試教育階段過於辛苦,當學生走進大學,沒有了老師、家長的約束後,很多人開始放縱自己,認為苦盡甘來。

教學質量下降,高校擴招,自身準備不足,種種原因使大學生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如從前。孫睿是《草樣年華》的作者,也是位80後,他曾說:「20年前,無論是找工作還是找對象,大學生能享受到大熊貓一般的待遇。現在大學生的境況無異於普通的家貓。也許再過五年,大學生就成了被遺棄街頭的野貓。」度過大學的匆匆那年,就業問題擺在了80後的面前,「蟻族」「蝸居」「啃老」「房奴」「裸婚」,成為當時的熱詞。網上流傳著一個訴苦的段子,叫《80後都趕上了》:「當我們不到結婚年齡的時候,騎單車就能娶媳婦;當我們到了結婚年齡的時候,沒有洋房娶不了媳婦;當我們沒找對象的時候,姑娘是講心的;當我們找對象的時候,姑娘是講金的;當我們沒找工作的時候,小學生也能當領導;當我們找工作的時候,大學生也只能洗廁所……」


那些年追過的他們……

十幾年前,也是郭敬明、韓寒、張悅然、春樹等80後作家開始嶄露頭角時候,像《夢裡花落知多少》、《幻城》、《1995-2005夏至未至》、《三重門》、《長安亂》、《葵花走失在1890》、《北京娃娃》……都是80後非常熟悉的作品。在當時的中學生心目中,最喜歡的現當代作家是這些人:1.金庸,2.郭敬明,3.韓寒,4.魯迅,認可韓寒的以男生居多,喜歡他叛逆的個性,賽車手的身份,對教育制度的批判;女生更喜歡郭敬明,痴迷於他的文字。

80後作家誕生於一個作文比賽,1998年,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萌芽》雜誌,聯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七所高校,啟動「新概念作文大賽」,為什麼要舉辦這個比賽呢?因為當時高中流傳著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考大學,理科錄取人數遠遠高於文科,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參加高考的目的就是能考上大學,以後有個好工作,這樣一來,選擇學理科順理成章,學文科好像沒什麼前途。如果一個好學生決定讀文科,那會被視為「犯傻」的行為,家長放心不下,老師找他談話,同班同學驚訝不已。舉辦新概念作文大賽,目的就是想扭轉「重理輕文」的觀念,批判當時的教育模式,讓喜歡寫作的同學脫穎而出。

80後的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

(首屆新概念作文)

參加第一、第二屆比賽,如果能夠獲得一等獎,不光能獲得媒體的熱捧,還可以免試上名牌大學,可以說是名利雙收,這對擅長寫作的學生擁有致命的吸引力,像郭敬明、韓寒、顏歌等人,都有一等獎的獲獎經歷。走紅後,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圖書出版商的包裝,將他們的新作品推向市場,很快便獲得成功,郭敬明的《幻城》在2003年1月面世,短短几個月的時間,發行量高達50萬冊,高居2003年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由於銷售過於火爆,有的讀者買不到書,竟然借來手抄;9月,郭敬明出版第二本長篇小說《夢裡花落知多少》,首印數據稱達到30萬。韓寒的長篇小說《三重門》,首印十萬冊,3天售罄,之後累計發行達數百萬冊。一個個驚人的數據令莫言等老前輩望塵莫及,沒想到後生晚輩竟然有這麼火爆的人氣。


他們為什麼可以成功?

憑藉超高的銷量,年輕的作家們賺得盆滿缽滿,80後在校生也視郭敬明等人為心目中的偶像。為什麼他們的作品能夠獲得這麼高的銷量?因為80後作家主要寫的是青春、校園,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契合了他們的心聲,在韓寒等人出現前,市場上有針對兒童的文學,也有適合成人的讀物,涉及中學生、大學生題材的比較少,屬於市場空白,80後在校生雖然沒有工作,離不開父母,沒什麼收入,但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獨生子女的身份,家長會盡量滿足小孩的需求,所以80後在校生其實是個消費能力很強的群體,買個幾本書沒什麼問題,當有潛力的市場空白被填補時,圖書銷量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80後的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

(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的春樹)

此外,同齡人這個身份也是80後學生非常喜歡的,對於大部分在校生而言,他們從小到大都在讀書,被父母嬌生慣養,因此,有一種聲音認為:80後抗壓能力差、叛逆、日後難堪大任,是「垮掉的一代」。對此,年輕的80後當然不同意,他們想要證明自己,然而,身為一個在校生,要想成功又談何容易,殘酷的現實與美好的理想產生了落差。這時,看到和自己同齡的韓寒、郭敬明取得成功,自然視他們為榜樣,希望有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實現夢想,名利雙收,成為街頭巷議的人物。另外還有寫作風格、文字駕馭能力等因素,這裡就不多說了。


互聯網時代的記憶

80後的學生時代,也是互聯網逐漸普及的時期,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數據,1997年,全中國只有62萬網民,2000年6月,增至1690萬,2005年6月,突破1億,到2008年12月,人數已經攀升至2.7億。和全國總人口相比,網民所佔的比例著實不高,但增速很快,上網的人群中,又以年輕人為主,當時90後還小,一半以上網民都是80後。記得當時電腦比較昂貴,大多數家庭沒有能力購買,每次放學時,就有很多學生成群結隊,跑到網吧上網,《紅警》、《夢幻西遊》、《反恐精英》、《魔獸》、《征途》……成為80後不同於長輩的青春記憶。現在很多人也去網吧,但原因不是家裡沒電腦了,更多追求的是氣氛、網速。

網路的發展給原創文學提供一個新的舞台,和傳統的雜誌、報刊相比,網路這個平台門檻低,約束小,年輕人的比例大,出彩幾率高,每個人都有機會寫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玄幻文學和盜墓文學應運而生,《誅仙》、《小兵傳奇》、《鬼吹燈》、《盜墓筆記》走進了80後年輕人的世界,遙想當年,不知有多少80後在三更半夜,拿著諾基亞手機,躲在被窩裡看玄幻小說,看著看著,世界模糊了,眼鏡戴上了。點擊率高、有特色的網路作品容易被出版社看中,成為暢銷書,比如2006年的天涯社區,一部寫明朝歷史的小說開始發表,反響強烈,06年一年的點擊率超過2000萬。實體書出版後,更是大賣特賣,五年銷量突破千萬,沒錯,想必您也猜到了,這本書就是《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本名石悅。

80後的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

(李雷和韓美美)

2009年,當80後集體「奔三」時,香港文化學者李照興的書籍《潮爆中國》出版,其中寫道:

「如果『新中國』以1949年來劃分,『新新中國』的年份大概在1997至2000年之間醞酴——當中國社會生態與時尚潮流開始走向國際化,當大城市紛紛有了地標性的現代建築,當時尚名牌消費改變了國民的生活,當網路開始成為生活一部分的年頭。如果要更切題一點,那不如把它定義為2003年吧!『新新中國』催生了新一代年輕人,他們跟舊中國與新中國一代的成長有顯著的不同。他們可稱為『果凍一代』、『網路一代』、『博客世代』、『視頻世代』,年齡大約十多至二十多歲,1980至1990年之間出生。他們是獨生子女政策之下的年輕人,成長於的家族系統(祖父母共四人,兩位父母,一個孩子),是『新新中國』的『新新人類』。」

確實,在社會劇變中成長起來的80後,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年代特色。如今,大部分80後已經三十而立,有了自己的事業、家庭,就連韓美美都已經結婚了。回首逝去的青春,感覺近在咫尺又遙不可及,是啊,誰的青春能永久?誰的青春不迷茫……

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讀者群號 535858375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程昱:曹魏儲嗣之爭中被忽略的關鍵人物
向古代普通人學習,怎樣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關公戰秦瓊,為什麼是關公獲勝?
春節輕鬆專列——德國歷史小掠影

TAG:時拾史事 |

您可能感興趣

那些年學生時代出過的「老千」最後一個你肯定干過!
這些童年時代的辣條,可能只有8090後的才知道!
50年代,裸婚的時代,這以後都變了!
你學生時代喜歡的那個人現在怎麼樣了?
20個學生時代才會做的超奇葩蠢事 老實說,你干過幾件?
毛澤東時代的九大品牌,80後都見過,90後能見的只有一種了
學生時代的衛衣又流行了!穿對年輕10歲!
炒房的時代已去,2017下半年的房子值得買嗎?
學生時代的愛情是啥樣的?
少年們,這是你學生時代記憶中的那個她嗎?
這個時代最牛逼的那些人,25歲時都在幹什麼?
80後小時候的記憶,滿滿的時代感
100年前的老照片,告訴你那個時代真實的樣子
鏡頭下:80年代,新時代的大學生,每一個都是天之驕子
最後的學生時代,瘦下來紀念自己最好的時光
60歲後的20年是黃金時代!把握一個目標,樂享生命
一個時代的記憶,風靡一時的80年代喇叭褲
每個人的少女時代,那個時候的你!
90後女孩復古造型爆紅ins,這個被稱「生錯時代」的女人,用她的美穿越了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