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SB也!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SB也!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SB也!



原創 文:向尚瞰

2016年8月22日星期一


底線,是事物質變的分界線,做人做事的警戒線,不可踩,更不可越。做人必須樹立自己的底線意識,始終警醒自己不要逾越。


我覺得有這麼幾大底線必須堅守:


一,可以忍受貧窮,決不可喪失人格;二,可以追求財富,決不可坑蒙拐騙;三,可以不同見解,決不可一言九鼎;四,可以不做善人,決不可為非作歹;五,可以不做君子,決不可墮為小人;六,可以一時消沉,決不可一蹶不振;七,可以沒有地位,決不可沒有品位;八,可以瀟洒風流,決不可荒淫無度;九,可以不言謝字,決不可不知感恩。

也許還可列出一些,而除此之外,我認為最重要的底線,還是人的善心,良心,丟什麼,也不能丟掉向善之心,天地良心。失去了這條底線,就會使自己墮入失敗人生的黑洞,萬劫不復,恥於為人。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又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做人豈可沒有向善之心?又豈可愧對天地?


古人云:「目失鏡,無以正鬚眉;身失道,無以知迷惑」。人有底線,就像在自己的面前擺上了一面鏡子,放上了一根準繩,照一照,知道自己乾淨到什麼程度;量一量,知道自己是否過了底線。就能時時警醒自己,別犯渾,別出錯,特別是不要出超出底線零容忍的大錯!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SB也!


2016年8月23日星期二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傻逼也。不過這種痴之傻,無論於人於物於藝,皆專註,摯著,入迷,傻出了人性,傻出了真情,故人必有痴,而後有成。《聊齋》作者蒲松齡曾說:「性痴則志凝,故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者也。」


宋代有個米芾,也當過幾任不大不小的官,可他不痴於官,卻痴於書畫,痴於怪石,把做官作副業,書畫怪石為主業,他自己說:「一日不書,便覺思澀」。他兒子說他大年初一,也要練習書法。因為他的痴於書畫,成了宋代米(芾)、黃(庭堅)、蘇(軾)、蔡(襄)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畫也是有名的「米氏雲山」。至於他的痴於石,更是痴得可愛,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發現河邊有塊奇醜怪石,竟叫入搬入官署之中,納頭便拜:「我想見此石足二十年矣!」並為此被人告發丟官,可他亳不後悔,還畫了一幅《拜石圖》,留作紀念,痴到這種程度,不可愛嗎?


當一個人對人對物對藝痴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就進入了高度自覺,完全忘我的境界,做事不覺累,不覺苦,做了還想做,好了還想好,並從中得到無窮的樂趣。便會做一事,專一事;專一事,精一事;精一事,成一事。所以,人必有痴,而後有成,是很有道理的。


「世之落拓無成者,皆自謂不痴」,與其不痴,還是痴好!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SB也!



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


「紅塵很深,人世浮華,哪能沒有煩心事?」這是昨天一則微信中看到的兩句話,確實,如果說,人沒煩心事,除非不食人間煙火。但可盡量減少煩惱,那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煩惱皆因想得多,比如,斤斤計較,貪慾太多,過份執著,喜歡摻和,過於敏感,這些都出於思想,而且往往最容易導至煩惱。所以,減少煩惱,解鈴還須繫鈴人。


一,少計較。工於心計,處處算計別人,算計不了,於心不甘,最易心生煩惱,古人說「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做人不要滴水不過界,心放大些,煩惱也就少些。


二,少貪慾。人心不足蛇吞象,慾壑難填,既得隴復望蜀,慾望哪能都得滿足?不得滿足,於是就煩惱叢生,絞盡腦汁,想達到目的。如果懂得知足常樂,知道是你的想跑也跑不了,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煩惱從何而來?


三,少執著。有的人處順境,是既得利益者,得到的東西很多很多,總是害怕失去,一念執著,也是吃不香,睡不好,煩惱如影隨形,這也印證了老百姓的一句話:「金鏈子同鐵鏈子一樣,也鎖人!」對此,佛家有句話:「放下即實地」。屬於你的福蔭就是你的,不屬於你的,遲早要走。放下執念無煩惱。


四,少摻和。人間萬象,世事複雜,與己無關的是非少摻和。若捲入人事糾紛之中,則如同陷入泥潭,就會有無窮的煩惱,所以為人處世,絕不可發人隱私,亦不可事事逞能,卷進是非的漩渦。


五,少過敏。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大概講的就是那些神經易於過敏的人。這種人往往沒事找事,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他硬是覺得與他有關,整天神經兮兮地自尋煩惱,何苦呢。


境由心造,煩惱皆是人自己想出來的,不值得去想,不必去想,想也沒用的事,不想,少想,煩惱不是會少些嗎?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SB也!



2016年8月26日星期五


2003年,美國人湯姆和凱西夫婦,辭掉工作,賣掉兩套房子,以及車子和所有財產,買了一條小船,帶著3個孩子,開始了環球航海旅行,7年後歸來,湯姆的最大感悟是:越是身外無物,越是活得開心。


西方人喜歡特立獨行,愛把生命投入到巨大的不可知之中去冶煉自己,他們寧可冒險,寧可過艱苦的生活,也要活得鮮活,活出自己。


相對而言,中國人卻絕大多數人追求一種安逸富裕的生活,喜歡以物質享受為中心,過得安閑與平靜,那怕這種生活刻板,重複,天天如此,也是悠哉悠哉,自覺樂趣無窮。


不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門洞開,西方人那種追求多元化生活的風氣也逐漸影響到中國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對人生的追求,也有逐漸多起來的中國人,改變著刻板式的生活,多了些冒險精神,多了些對別樣情趣的追求,從電視、報刊、各種傳媒中也報導了不少特立獨行人物的故事,辭去工作,帶著兒女,開著一輛房車,甚至是自己改裝的房車,周遊全國,甚而闖蕩世界的,也不算個例。


但今天讓我感動與震撼的,還是發生在我們景德鎮的一位老人。前幾天一位微友發來一則信息:市教育局退休員工,66歲的劉天初,憑著一台電動車,從今年5月12日出發,穿越14個省,往返15000公里,歷時102天,從西藏拉薩勝利歸來。看看,一個高齡老人,獨自一人,不畏艱險,萬里走單騎,也算把自己這條老命投入到巨大的不可知之中去吧?這樣一把年紀,有這種勇氣,有這種吃苦精神,真箇是活出了自己,活出了人生真趣,我應該向他學習,向他致敬,最大的遺憾是自己巳到耄耋之年,雖心響往之,而無法效法。


中國人什麼都不缺,智慧,堅毅,勤勉,奮發,這些東西都強於別人,缺少的就是一種對人生的浪漫態度,一種冒險的精神。如果能把西方人超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吸收過來,我們同樣會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多元,更豐富,更有色彩,因為中國人是一善於學習,勇於進取的民族。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SB也!



2016年8月27日星期六


一人一性,各人各性。講的都是人有個性,個性是每個人不同的語言,行為,感情的表現方式,是一個人不同於另一個人的特質。


個性無所謂好壞高下,也沒有一個標準,各種人的個性都有它的好的一面,也有它的不足。比如,陽光開朗的人難免過於坦露率性,沉穩莊重的人難免過於謹小慎微,快言快語的人難免急切草率,寡言少語的人難以與人溝通。所以說,個性本身不要去區分它的優劣,須要注意的是,個性不要走極端,不要個性化。一走極端,太個性化了,就難於與人溝通,難於同別人打交道。比如,個性清高不是壞事,可過於清高,把自己視作屈原一類人物,以為「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你就會把自己變成孤家寡人了。再比如,直率本是襟懷坦白,可你口無遮攔,該說的,不該說的,什麼都說,絕對會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所以,每個人都應盡量改正自己個性中缺失的一面,優化它好的一面,不要我行我素,認為個性是天生的,爹媽給的,就這樣,改不了!其實,個性的形成,有遺傳的基因,更多為後天的修養。我們不是常說環境改變人嗎,很多時候,為適應環境,人通過學習修養,個性也是會逐步改變的。環境比個性強,適者生存,你不改變,行嗎?


個性,是每個人的識別碼,現代人許多人都說要做自己,要活出個性,這沒錯。但有一點,需要想到,你要做自己,要活出個性。人家也要做自己,要活出個性。這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問題要解決,就是都不能因為自己的個性傷害到他人的個性。怎麼辦?惟有一途,不走極端,不要太個性化!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SB也!



2016年8月28日星期日


在強敵,壞人,困難,風險,病魔面前,表現的不怕,張顯了人的精神與高風亮節,值得提倡,應該發揚。而在另一些情況下,人生天地間,還是多一些畏懼,多亮一些黨紀國法的紅燈,多扎一點道德良心的籬笆,多設一道心裡不安的障礙,多留一些怕的意識,常常是一貼最好的清醒劑。


從我個人直接與間接的人生經歷和感受來說,知所畏懼,心中有個「怕」字,至少有「五個有利」:


一,有利於戒貪忌妄。在錢財面前,知所畏懼,見利思害,想到「伸手必被捉」,懂得非分之財,拿著會燙手;非分之物,吃下會肚痛,也就不敢起貪鄙之心,放縱自己,膽大妄為。


二,有利於遵紀守法。膽大的人喜歡「闖紅燈」,打「擦邊球」,雖有時可得僥倖之利,但俗話說走多了夜路就要撞上鬼,日久天長,不出事者很少。而知所畏懼,遇事怕出軌,怕逾矩,把黨紀國法,社會公德,視為行為規範,做人準繩,就會自覺遵守,切實執行,不致於做出喪天害理的事來。


三,有利於安分隨時。如果一個人怕做錯事,怕犯罪過,做人就會安分守己,行事就會知所撿點。通達時,不驕橫,不淫逸;窮困時,不胡來,不走險,就不會給社會增加不安定的因素。


四,有利於腳踏實地。工作中怕出問題的人,一般都勤懇忠實,對自己分管的工作,敬之愛之,不會失職,出現安全事故;對別人管理的工作,謙之讓之,不會越權,造成矛盾糾紛。單位便有個和諧的環境。


五,有利於不忘根本。人最怕的是失去人格,失去尊嚴,因為這是人立身社會的根本。有了這種怕,就會自尊自愛,守身如玉,守住善心,守住真誠,守住心靈的凈土,就會在浮躁喧囂的萬丈紅塵里,思無邪,行無邪,哪來那麼多的坑蒙拐騙,昧了天良的害人事件發生!


舉頭三尺有神明,人,還是心中有個「怕」字為好。


作者簡介:向尚瞰,真名曾春生,網名淡泊老頭,一九三八年二月生,一九六一年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當時名江西師範學院)中文系,長期從事新聞工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編輯,以寫蘊涵人生的哲理雜文見長,江西省雜文學會對他的雜文曾作出這樣的評價:「向尚瞰標舉哲理雜文。以豐富的學養,智慧人生取勝。」曾出版雜文集《學海泛舟》、《俯讀仰思集》、《喻世新語》、《笑對人生》、《哲思隨筆》,散文集《佳山·麗水·名城》,傳記文學《兩代瓷工》、《瓷壇瑰寶——王錫良傳》等。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吧 的精彩文章:

戚繼光請老婆閱兵巡撫張曜經典話語:你好膽大!連老婆都敢不怕?

TAG:看歷史吧 |

您可能感興趣

問世間,痴為何物?痴者,傻逼也!
路痴為何存在?原來大腦有自己的GPS
司馬炎立白痴為太子的真相,爛牌的確只能亂打!
如何轉貪瞋痴為戒定慧?金剛菩提海
晉武帝司馬炎明知兒子是白痴為何立他為太子
女貓痴為養150隻流浪貓每天只吃一餐,甘變皮包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