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从青楼女子到督军夫人,从单亲母亲到商界大亨,一个世纪,她书写出一个女人该有的傲骨传奇

从青楼女子到督军夫人,从单亲母亲到商界大亨,一个世纪,她书写出一个女人该有的傲骨传奇






董 竹 君


文 | 看道





有人比烟花绚烂,有人比梅花坚韧。


她是俗世中的一支傲竹,


用竹子的坚韧、梅花的不屈不挠,


一步步从青楼女子逆袭到商界大亨,


即使手拿烂牌,依然成为女中豪杰。

───

 

看道说







董竹君,


1900年正月初五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民屋,


乳名「毛媛」。父亲拉黄包车,


母亲给人洗衣服,那时家里虽穷,


却还是把她送到私塾中念书。


然而,在13岁那年,由于父亲病重,


只好将她以300大洋卖给长三堂子卖唱,


三年为期,条件只卖艺不卖身。




 


她所在的这个长三堂子,


其实就是高等妓院。


这儿的姑娘们要懂琴棋书画,


未成年是不接客的。


等姑娘卖唱红了,接客时才能开出高价。


而董竹君自小就有「小西施」之称,


在给客人们唱京剧时,一炮而红。


 


而在当时,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袁世凯窃取大权,暗杀了新党领袖宋教仁。


大批革命党人遭到镇压,被迫转入地下,


继续筹划讨袁的二次革命,


灯红酒绿的妓院成了他们举行秘密活动最安全的地点。


 


待到董竹君15岁时,


她已在这儿待了两年,


石榴裙下拜倒了两类人:一类是纨绔子弟,


一类是意气风发的革命青年。


而在那个动荡年代里,「革命」是英雄做的事情,


毫无疑问姑娘们都崇拜英雄,


那象征着一个青春、热血的英雄世界。







董竹君逐渐成年,


服侍她的孟阿姨知道,


像董竹君这样的红人定不会被轻易放走,


于是,早早劝她赶紧给自己找个好人家。


 


有一天,孟阿姨对董竹君说,


常来的人里面有一位夏爷,


英俊诚实,


我看出来他是真心喜欢你的,


你自己注意一下。


 


这位夏爷就是夏之时。


他曾留学日本,后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


为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革命后任北伐军四川总司令。


彼时,他24岁,大她12岁,


他喜她坚强美丽,而且丝毫不嫌弃她的出身,


也没有半点不恭。


或许是命运使然,


爱情的种子便在此时悄悄种下。


 


然而,不久后,


袁世凯便以3万大洋悬赏夏之时的人头,


而他只能藏身于日本租界的旅馆。


 


一次董竹君利用买东西的空当,


来到了夏之时的住处看望他。


「当我一进房门,他就从床上跳起来,


抱住我失声痛哭。


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亦是真心喜欢他了。」


 


再来旅馆看他时,


夏之时又哭了。


董竹君曾说:「我看见一个男人这样哭,愣住了。」







两人互生情义,


时势更将这份感情推向了高潮。


 


这时,夏之时对她说,


他想赎她,娶她,带她一起去日本。


她听了感动不已,


但是她却也有自己的坚持,


她说:「我不要这样,


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以后做了夫妻,


哪天你不高兴就说,


你是我花钱买来的,那我可受不了。


你一个铜板都不能花,你要是花钱买,


我就不答应跟你结婚,


只要你答应我三件事,


我会想办法出去,跟你结婚。」


 


此时的她并未被感情冲昏了头脑,


经过深思熟虑,


她向夏之时提出了三个条件:


1,不做小老婆;


2,到了日本求学;


3,组织一个好家庭,


夏管国家大事,她管家务。


夏之时听了,一一答应了下来。


 


董竹君始终认为两人应是平等的,


虽是女人她也需要自己的尊严与地位。


 


接着,她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在堂子里装病推客,


瞒过精明的老鸨。


然后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


抛下一切过往,奔向了心爱之人。


走之前,她将身上的首饰、


绫罗绸缎全部抛下,


一身素衣,干净利落。


 


她说:「一直被束缚在身心上的什么东西全部解除了!


能向天空飞翔似的浑身轻松,


乐开了花一样。


这是我第一次对自由的体会,永难忘怀!」


 


夏之时看着她素衣而来,


敬重她的胆识与气魄,


即便在危难之时也相伴相随,


便暗自承诺给她一个幸福的未来,


于是,他们在法租界的日本旅馆完了婚。


 


那一年,他们远渡日本,


夏之时27岁,董竹君15岁。


她一跃成为上海滩荣耀的督军夫人,


以自己的方式赢来了爱情与新的命运。










在日本生活的六年,是他们婚姻的蜜月期。


夏之时不喜欢董竹君抛头露脸,


便请了五位老师来家里给董竹君讲课。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


董竹君读完了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的所有课程。


 


1915年,夏之时回国参加革命活动,


留下董竹君一人在日本读书。


两人虽深爱,但夏之时生性多疑,


给了董竹君一把枪,告诉她用来防身,


但是如果对他不忠,便自杀。


 


这或许也预示着他们悲剧的开始。







两年后,董竹君完成了学业,回了国。


董竹君明白,夏家是名门望族,自己虽美貌且有学识,但因为出身问题,依旧是最困扰的问题。


 


为讨夏家欢心,


她特地去省城买了洋货作为见面礼。


即便如此,夏之时的母亲还是不同意董竹君做正房,


认为有伤风化。


 


然而,董竹君并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


很快改变了老太太对她的看法。


而且还亲自为他们举办了旧式婚礼,


董竹君正式成为夏家的媳妇。







或许,


相爱的人总是能经受的住大风大浪,


却经不起平凡小事。


 


渐渐的,


夏之时发现自己并不需要一个像竹子一般坚韧的妻子,


他更想要一株凌霄花,


以依附的姿态和艳丽的花容,


来装饰他的英雄梦。


这也使得,他的疑心病和大男人主义时不时发作。


 


比如,董竹君耳边传来凄美的尺八演奏声,


便站到窗口用心聆听,


夏之时却怀疑她跟哪位未曾谋面的小伙子有染,


于是送上含有醋意的冷嘲热讽;


董竹君练习七弦琴,


夏之时又泼上冷水:弹好了又怎样。







1927年,夏之时的军队被熊克武缴械,


他被免去职务,从辛亥革命的英雄到普通乡绅,


这种落差改变了夏之时。


他把对革命的失望迁延到了生活中的一切。


为排解郁结,


他开始吸鸦片、赌博、喝酒,脾气越来越坏,


对董竹君也越来越疏远,


还嫌她只给他生女儿。


甚至在董竹君患肺病避居的三个月里,


从未去看望过她。


 


夏之时彻底变成了一个自甘堕落、


不求上进的中年男人。


对于他的消沉,董竹君想过挽救。


她伺候公婆,开公司,办袜厂,


还为他建书房,不断鼓励他。


 


然而,她却错估了眼前人的想法,


这个时候,


她的努力却让他更感觉到这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他在沉沦,而她却越来越积极向上。


于是,她越拼命,他越暴戾。







曾经的温柔与甜蜜一去不复返,


剩下的只有不满、暴力与神经质。


 


一次夏之时高烧在床,


她为他端尿送饭、不辞劳苦,


中间出去屋外透气,


跟士兵说了几句话,


夏之时竟然破口大骂,说她不守妇道。


原来,他始终在意她的出身,


认为她天性浪荡。


那一刻,她的心在滴血,梦彻底碎了。


她知道,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所有的努力、陪伴与专一,


原来都是如此的一文不值,


你若视我为无物,我便自此无情,


覆水也难收。


 


于是,董竹君提出离婚,


夏之时却不同意,


傲慢的说:「你要跟我夏之时离婚,


你将来在上海滩站得住的话,


能把这个女儿养活养大,


不要说受教育了,我


在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


这是一种怎样的轻蔑,


夏之时以为这种恐吓能吓倒她,


然而,她是董竹君,


她坚毅的说:「爱,

宁可留有遗憾,


也要保持独立。」



 


那年,她29岁,


韶华将逝,没有显赫的娘家人可依靠,


她所能依靠的,只有她这双手。


但是,


她还是带着年迈的双亲与四个女儿离开了夏家。 











彼时,夏之时大病一场,


几个月好转后,


便立马提起笔来给董竹君写信。


但一拿起笔就流泪。


他根本不相信这是事实,


总以为董竹君只是和他开开玩笑。



 


这封信他断断续续写了两年,


字句里充满了悔恨:


「竹君夫人足下:别来两年有余矣!


自重庆寄书以后,至今未通音询。


每由友人处访查近况,皆碍详悉。


闻之亦觉心酸。于

是不闻不问,


随时引为恨事而已。


......而我爱君之旨,怜恤之心,


仍与当年未稍减也,君其如何?」



 


还说:「夫妇口角,本人生常事,


况前后四次之中,


何一非爱之过切,有以使然乎?」


 


夏之时一直爱着董竹君。


他以为,


这五年不过是短暂的离别。然


而,董竹君早已心灰意冷,


从来没有回复过他的信件。







战火硝烟的年代,


一个女人,创业谈何容易。


好在董竹君很有这方面的头脑,


她办了一家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


为了拉投资,


还特意跑到菲律宾去招来了一万元股资,


结果还没多久,战争爆发,


纱管厂毁于纷飞战火中。


 


屋漏偏遭连夜雨,


这时,董竹君又连续失去了两位最亲的亲人,


父母双双离世。


生活把她逼到了绝路上。


 


一个离婚的孤身女人面对这一切,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挫败与崩溃,


但她却没有自怨自艾,


责怪命运有多不公,


而是咬紧牙关,一步步坚持下来,


最终她做到了!







一次机缘,得到贵人指点,


她在上海开办了锦江川菜馆。


生活开始变得有起色,


董竹君过起了早出晚归的生活,


这时,


她将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与智慧在这里充分施展,


她把菜馆经营的有声有色,


内里布置端庄典雅,


成为了当地一个十分有文化特色的川菜馆。







是的,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坚持总会有收获,属于董竹君的辉煌,终于到了。


锦江

火了,火得一塌糊涂,


卓别林访问中国时,


曾在这里品尝了香酥鸭子,


连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


以及当时南京政府要人和上海军政界人物来吃饭也得等上很久。








接着,董竹君又建了一个小资的茶室,


叫「锦江茶室」。


为了提倡女性独立,


茶室招的服务员都是女性。


茶室的装修也不错,


有小方桌和玫瑰红色的沙发椅,


是聚会的休闲处,


这也是当时上海的第一家。







董竹君一下子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企业家。


新中国成立后,


她把菜馆和茶室迁往长乐路一公寓,


两者结合,名为「锦江饭店」。 


而这个创立它的女人,还参加了革命,


并将自己辛苦创立得来的15万美元全部无偿的捐献给国家,


成为连续七届的政协委员,


令无数人男子自叹不如,竖起大拇指。







至此她并未止步,


除了创办报刊,还继续支持革命,


成功策反杨虎,为营救张澜、罗隆基立下头功;


还交出了自己的花园住宅,


只保留了郭沫若书写的《沁园春》和一套文房四宝。


 


她曾对记者说:「我这一生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


只是对爱有点遗憾。」


可即使曾感到遗憾,她也不肯将就,


走出失败婚姻的她自强自立,


一生没有再婚。







1997年,董竹君去世,享年97岁,


这个活了一个世纪的女人,


用自己的双手,


在乱世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就如同,


她在自传《我的一个世纪》里说的一样:


「我从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


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


一身傲骨,凤凰涅槃。


她勇敢而决绝,温暖也明媚。


因为,她叫董竹君。



 




文:看道


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看道原创编撰,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蔓延




- E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道,你想看的

...




长按以上二维码 

即刻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声明


内容为看道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并严格按照转载须知中要求中的格式转载,


凡未严格按照要求格式转载的,一律视为抄袭,将被举报。


主编微信:selfdoing2016


投稿/合作请联系:2966987522@qq.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道 的精彩文章:

2年時間,辭掉工作,他們用不一樣的愛情,開出了紐約最美的花店
3歲開始撿垃圾,7歲成為霸道總裁,他用事實說明,成功不分年齡,更不分大小事
為了那些不能發聲的朋友,他堅持21年、入獄13次、被5個國家禁止入境,卻被全球譽為是「真正的勇士」
小資情調、英式庭院,瑞典第一大網紅餐廳,顧客竟然是它們…
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傳統剃頭,曾開過北京最潮的理髮店,後來又顛沛流離騎車上門理髮直到101歲,就連梅蘭芳都是他的客人

TAG:看道 |

您可能感興趣

老爸一人抚养女儿,他说单亲爸爸最不喜欢别人说这话
娱乐圈这十个单亲妈妈,二婚个个嫁的好,只有她没人要
单亲妈妈靠出卖身体,独自养大三个孩子
单亲妈妈怀了双胞胎,但她遇到了所有母亲都很难抉择的事
她20岁意外怀孕成了单亲妈妈,带着孩子二婚后却被宠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男朋友可以很久都不联系我,是因为他是单亲吗?
12岁爱上38岁大叔,患绝症不离不弃,为他生孩子,最终成为单亲妈妈,这才是真正的“我心永恒”!
她2次离婚,单亲抚养4个孩子,6段感情失败,42岁仍穿比基尼和小男友秀恩爱!
生了8个孩子的27岁英国姑娘成了单亲妈妈…感觉到了排山倒海的压力……
单亲妈妈「只看YouTube影片教学」就盖好房子听起来很扯,但一完成后邻居都看呆了!
镜头记录单亲妈妈与脑瘫儿子的艰辛生活
英国单亲妈妈中1.2亿巨奖,为吸毒男友花掉一千万
《甄嬛传》端妃演美艳单亲妈妈 但依然透着一股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