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劉渡舟: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劉渡舟: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劉渡舟: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中醫書友會第1238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這是劉渡舟老很久以前,為了中醫理論和傷寒學的健康發展,抱著爭鳴精神,提出的見解。今天讀來,仍有實際意義。(編輯/瓦力)


六經經絡學說之我見


作者/劉渡舟

在研究《傷寒論》的六經實質問題時,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和意見。


一種認識,他們承認《傷寒論》繼承了《素問?熱論》的六經分證方法,以經絡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辨證的根據。


另一種認識則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傷寒論》六經,已非《熱論》之舊,乃是張仲景別出機杼,另闢新義,已與經絡六經絲毫無關。


以上兩種意見進行激烈的辯論。我認為對待古典醫著研究,應當堅定的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運用辨證法的思想方法觀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才能避免形而上學、主觀片面、唯心主義的錯誤。


凡是主張「非經」說的,他們堅決不承認《傷寒論》與《熱論》兩書在歷史上的淵源。因此,他們挖空心思用種種說法來誹謗經絡的六經。殊不知如果經絡的六經格局被破壞,則《傷寒論》全局皆非。對發病時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客觀規律,則全然不解。我們認為《傷寒論》的問世,乃是我國中醫學發展的總結。所以,它的來龍去脈都有秦漢時期的醫學痕迹,也都有它的繼承內容,例如仲景提的「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等書,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明朝人呂復說過《傷寒論》十卷,乃後漢張仲景用《素問?熱論》之說,廣伊尹《湯液》而為之。」日人丹波元胤也說:「陰陽五行,漢儒好談之。五臟六腑,經絡流注,《史記?扁倉傳》間及於此,《漢志》亦多載其書目,仲景生於漢末,何獨摒去?」


我認為呂復的話,講出了《傷寒論》的學術淵源與一脈相承之旨;丹波氏則說出兩書歷史很近,焉有不繼承經絡之理。他們的認識,閃爍著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辨證法的光輝思想。


非經論者,廢除了經絡以後,換上了很多概念性的東西,什麼「六病」、「症候群」、「階段」、「地面」、「控制論」、「系統論」等等。


這樣,他們把經絡學說從中醫理論中踢出了大門之外。


他們根本不知道邪氣客入人體,經絡先受方能逐次入里。所以,《素問?皮部論》指出「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起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由此可見,經是受邪之體,也是傳入的道路。經言皇皇,為何不見?由於「非經」之說漸深,有的老師講《傷寒論》課不敢提傳經,把經絡的存在,當做了反科學的東西,豈不咄咄怪事。


經絡學意義深遠,有他的獨特理論,決非諸家紛紛為了經絡一線而聚訟不休。實際上經絡在人體起到了聯繫、溝通、交流、轉化、促進等種種作用。凡是認為中醫理論具有整體觀和辨證法的,離開經絡學說則寸步難行。


《素問?熱論》說:「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風府穴在腦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為督脈陽維之會,能有總督諸陽之權勢,故為"諸陽主氣"。所以太陽能"總六經」、「統榮衛」、「肥腠理」、「司開闔」、「衛外而為固」,與它的經脈大有關係。


我們認為太陽經脈是主表的物質根據,因此,太陽受邪則經脈先病,《傷寒例》說:「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說明了太陽的生理病理變化,無不與其經脈相關。

「醫之始,本岐黃」。我們講經絡,明氣血,乃宗岐黃之旨,有論點、論據為證。而企圖從《傷寒論》中取消經絡,豈不令人大吃一驚!


太陽經不但主表而且表現在臟腑連繫上更為突出,因為太陽之經脈內系膀胱,如果太陽在經之邪不解,而邪氣隨經入里,則可出現膀胱腑證。


例如:第124條的「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鞭滿。小便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


吳又可注曰:「案傷寒太陽病不解,從經傳腑,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結不行者,宜抵當湯。」


第71條的"太陽病,發汗後,……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證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系水邪結於膀胱,而使太陽氣化不及,上不能潤,下不能化,所以渴而小便不利。太陽經證,有傷榮傷衛之分;太陽腑證,則有病血、病氣之異。充分反映了太陽經腑的內在連繫;以及本經發病的系統性和規律性。然而足太陽經脈又絡腎屬膀胱;足少陰經脈貫脊屬腎絡膀胱兩經互相連繫,故太陽與少陰成為陰陽表裡關係,構成陰陽互通與「實則太陽,虛則少陰」的轉化之機。例如:第293條的「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錢璜注曰:「一身手足盡熱者,蓋以足少陰腎邪,傳歸足太陽膀胱也。腎與膀胱,一表一里,乃臟邪傳腑、為自陰還陽,以太陽主表,故一身手足盡熱也。熱邪在膀胱,迫血妄行,故必便血也。」而第301條說的更為精闢,「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此證察其發熱,則寒邪在表,診其脈沉,則陰寒在里。表者,足太陽膀胱也;里者,足少陰腎也。腎與膀胱,一表一里,而為一合,表裡兼治。」


由此可見,六經經絡學說的連繫關係,在辨證中能夠分析出太陽病的經證;隨經入里的腑證;由太陽內犯少陰,或由少陰外出太陽的陰陽寒熱轉化等證,體現了張仲景說的「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的病理變化奧旨。


「非經」說者,否定了六經經絡的存在,自以為甩掉了經絡羈絆,但是適得其反,無論病理上,經絡臟腑連繫上,辨證論治上,必然是心無主見,手忙腳亂,不能掌握陰陽表裡辨證論治的內涵和客觀規律。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又說:「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


經絡學說如此地重要,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使中醫藥學不斷地向前發展。


為了中醫理論和傷寒學的健康發展,抱著爭鳴精神,提出自己的見解,請大家指教!


靈蘭中醫App已更新到1.3.5版本,新增了「留言」和「音頻定時」功能。看文章想留評,聽音頻自動關,那就趕緊升級新版本吧。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 的精彩文章:

一個動作,通經絡,排毒素!
經絡不通,病魔纏身!一分鐘檢查你的經絡情況!
經絡不通,應當先調哪條經?
百病源於經絡堵!身上這三經,每天敲敲,渾身輕鬆百病消!
?立春萬物復甦,做 瑜伽「樹式」,能有效保持經絡通暢 ...?

TAG:經絡 |

您可能感興趣

強壯一生的關鍵:保養好你的腎經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