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洋鑽探:推動我國科學家深入研讀「南海天書」

大洋鑽探:推動我國科學家深入研讀「南海天書」

關注新華網


微信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決心」號2月8日電(記者 張建松)如果將地球的形成與演化比作一部「天書」,南海就是這部書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為了從海底深處「查閱資料」,我國正在開展的「南海深部計劃」與國際上的大洋鑽探計劃緊密結合,我國科學家共主導了三次南海大洋鑽探。


國際大洋鑽探是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各國科學家通過各自提出建議書的國際競爭,爭取鑽探航次。1998年,我國正式加入國際大洋鑽探計劃以後,同濟大學汪品先院士提交的《東亞季風在南海的記錄及其全球氣候意義》建議書,很快爭取到第一個南海鑽探航次,即IODP184航次。1999年春,「決心」號大洋鑽探船首次駛入南海,實現了我國深海科學鑽探零的突破。

千萬年來不斷堆積在海底的沉積物,為科學家研讀「南海天書」提供了最真實的「歷史檔案」。首次南海大洋鑽探,目標就是取得深海沉積的連續記錄,以研究氣候系統尤其是東亞季風的演變歷史及其原因。「決心」號在南海6個深水站位共鑽了17口鑽孔,從水深2000-3300米的海底鑽入地下,最深的一口深入海底以下850米,取得高質量岩芯總計5500米,取芯率將近95%,超額完成任務。


為深入「研讀」首次南海大洋鑽探取的豐富「歷史檔案」,在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部門的支持下,來自全國8個單位的科學家,在統一的計劃下,共完成30餘種實驗項目、6萬多次分析。「南海天書」的一些篇章漸漸呈現在科學家眼前。


例如,通過獲取南海3200多萬年來的深海沉積記錄,首次「回眸」探討了2000多萬年以來氣候周期性的演變;發現大洋碳循環的長周期,揭示了氣候周期演變中熱帶驅動的作用;用深海記錄中的多項指標獲得了東亞季風演變歷史,證明和南亞季風的演變有十分相似的階段性;取得南海演變的沉積證據,證明海盆擴張初期已經有深海存在,最強烈的構造運動發生在漸新世晚期,到300多萬年前,南海沉積環境才出現強烈的南北差異。


為了更加深入解讀南海的「生命史」,2014年,我國科學家主持了第二次南海大洋鑽探。「決心」號再次來到南海,執行IODP349航次任務。這次鑽探,科學家的研究對象是南海海盆大洋岩石圈演化以及深水沉積環境變遷,鑽探對象從沉積岩拓展到火成岩,研究目標從環境演變擴大到海盆成因。


「決心」號共完成5個站位的取芯,和2個站位的地球物理測井工作,鑽探深度共4317米。其中,沉積岩取芯1524米、基底玄武岩取芯78米,獲得最大井深1008米,首次獲取了南海深海盆的沉積岩和大洋玄武岩岩芯記錄。

通過深入「解讀」這些來自南海海盆的珍貴樣品,我國科學家已經繪製出南海的「生命地圖」:南海東部次海盆「出生」於約3300萬年前,「死亡」於約1500萬年前;西南部海底「出生」於約2300萬年前,「死亡」於約1600萬年前。此外還發現:南海在形成過程中有多期大規模火山噴發,南海深海盆有反覆變化的沉積歷史等。


目前,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再次拉開序幕。與前兩次相比,這次鑽探目標更深、難度更大,「決心」號兩個航次均聚焦於南海擴張之前的大陸破裂,力爭能鑽到南海張裂前夕的基底岩石,從南海形成的最早源頭研讀「南海天書」。


我國科學家為何要如此執著地研讀「南海天書」?


這是因為南海是我國的「母親海」!


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第二次南海大洋鑽探首席科學家林間教授介紹,大約在4000萬-5000萬年前,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乾旱少雨的一片荒漠,東亞季風以及南海的形成,給這片大陸送來了豐沛的雨水,煥發了勃勃生機。作為地球上低緯度最大的邊緣海,南海地處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和全球海洋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之間,位於全球最大的海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全球最大的大陸板塊(歐亞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等多板塊匯聚之處。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南海研究對氣候變化、板塊構造、地質災害等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

研讀「南海天書」還對了解整個地球「生命史」都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太平洋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東西兩邊卻非常不對稱。太平洋西部邊緣有眾多的邊緣海,包括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蘇祿海、塔斯曼海等,而太平洋東部的邊緣海卻較少。以南海為樣本,解讀這一重要而奇異的科學問題,可對研究地球的板塊演化有重要意義。


此外,大洋中脊環地球海底65000多公里長,是海洋地殼與板塊的「出生地」,也是地球上最長的火山鏈。如今的南海洋中脊已經死亡,而如今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底的洋中脊,卻大多數都是活的。與南海洋中脊進行對比研究,還可以讀懂地球洋中脊的「生命故事」。


責任編輯:唐斕


探尋地球海陸變遷之謎 我國科學家主導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海洋與陸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斷變遷。


2017-02-08 16:24:01


海南海警二支隊春節期間巡航南海保平安


官兵們以這種特殊方式,在默默巡邏堅守中度過了一個「海警特色」的海上新春佳節。


2017-02-02 18:49:19


「墨子號」交付 可為南海諸島等提供量子通信保障


在完成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之後,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今天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是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的最新消息。


責編:海聞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日本貨運飛船完成運送任務 「主動燃燒」墜返地球
日本機構預測該國2017櫻花花期:花芽生長遲緩
新型寨卡疫苗一次接種數年有效
適合跑者的4件安全裝備:不僅舒適 亦可救命
破錢學森紀錄 麻省理工史上最年輕華人終身教授誕生

TAG:海外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推動文化會通:第八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在廈門篔簹書院舉行
中國航海日:關心海洋,推動海洋強國建設
哈佛教授評推動中國經濟學的華人巨匠
英國科學家來滬推動民間科學交流:感測器助力城市廢物監管
「東方安徒生」推動中國兒童文學走向世界
廈門大學在馬來西亞開設分校 推動中國軟實力走向世界
南宋著名的數學家楊輝:推動中國算術領域發展
中國造海上核電站目的曝光:推動遠洋採油 助核航母研發
一篇論文抵萬金:首屆南溪書院學術獎開評 推動朱子學研究
《科學美國人》主編專訪蒲慕明院士:讓政府推動腦科學數據收集
北京確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任務 將設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
科幻如何推動中國科技創新
有孚茶書院:致力傳承餘杭徑山禪茶文化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美古關係緩和或推動古巴研究人員融入全球科學界
泰國旅遊局大力推動東盟旅遊業發展
浙江推動海洋牧場建設
廣東援疆招商推介會在莞舉行 推動企業開拓中西南亞市場
饒毅:以智力推動科學,以科學貢獻社會 | 與《科技日報》聯合開篇
河北易縣中小學借「中國好課堂」推動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