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本文試圖探討基督宗教與道教在上帝與道、原罪與先天後天、耶穌與老子等觀念上的異同,探討佛教與道教在宇宙有無本源、施捨與保守等問題上觀點的同異。


作者簡介

崔理明,全真龍門派玄裔弟子。1968年生於山東泉城濟南,1988年出家學道,參訪雲遊道教名山宮觀十年,1998年入中國道教學院學習,2006年研究生畢業,留中國道教學院任教,後也分擔中國道教學院教務處的工作。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短期學習。與人合作有多種著作出版,獨立編寫出版了學院教材《道經選讀——修心修身做事做人》,獨自發表數十篇論文,應邀出訪過義大利、法國、俄羅斯講學傳道,2007年獲國際《道德經》論壇徵文二等獎、2011年獲全國玄門講經一等獎。


內 容 提 要


基督宗教、佛教、道教是三個影響巨大的宗教,它們有不同之處,也有相同的地方,本文試圖探討基督宗教與道教在上帝與道、原罪與先天後天、耶穌與老子等觀念上的異同,探討佛教與道教在宇宙有無本源、施捨與保守等問題上觀點的同異。基督宗教、佛教與道教有許多共同之處,因為它們同是人類的宗教,面對同一個太陽、月亮和地球、以及人類的一些共同的問題;它們也有不同之處,雖然面對同樣的問題,但是它們有不同的觀察角度與解決方法。


當我們徹底認識了宇宙與人生的本質的時候,它們殊途同歸,本無差別;雖然本無差別,但它們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人群、解決不同問題時,仍然有著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我們借著對其它宗教的學習,以期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有更深刻的認識;借著對不同的宗教的思考,以期促進它們間的交流與融合,而不是誤解和衝突。

引 言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和詩人席勒的《歡樂頌》感動過成千上萬的人,人們都渴望和諧完美的理想世界、天國仙境,但是非常不幸,導致人們這種強烈渴望的原因卻是現實中的差別矛盾衝突。相同與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根據現代天文學與物理學可推知,宇宙間有一個向心力,這是相同的依據,如同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太陽系也有一個它所圍繞的中心……;宇宙間還有一個離心力,這是萬物分裂、差異的根由,據觀測星球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向心力與離心力同時存在,所以相同與差異也會共存。這是一種推測,我們還是看看中國古代的先哲是怎麼認識相同與差異的。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相同與差異(資料圖)

道家老子對宇宙生成的觀點是這樣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從和諧的混然的一,到分裂出天地陰陽的二,陰陽相互作用產生中和狀態為三為人,天、地、人三才相互作用產生萬事萬物。儒家《易.繫辭上傳》也有類似的宇宙生成觀:「易生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一生陰陽,陰陽各自再分陰陽,為太陽、少陽、太陰、少陰,起個形象的名字就是金木水火,加上中和狀態的土,合稱五行。五行相互作用產生萬事萬物。有了差別,就有了矛盾。有差別的個體相互協作就是和諧,有差別的個體偏執自私就是矛盾。不論有多少差別,它們的本源是一、或者說虛無。


萬事萬物的相同與差異都可以探討,但是本文因為篇幅和作者的精力所限,只探討基督宗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相同與差異。基督宗教、佛教與道教有許多共同之處,因為它們同是人類的宗教,面對同一個太陽、月亮和地球,以及人類的一些共同的問題;它們也有不同之處,雖然面對同樣的問題,但是它們有不同的觀察角度與解決方法。當我們徹底認識了宇宙與人生的本質的時候,它們殊途同歸,本無差別;雖然本無差別,但它們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人群、解決不同問題時,仍然有著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


一、基督教與道教在幾個問題上的比較


請允許我借用《使徒信經》作開頭: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相信聖子耶穌基督由聖靈感孕童貞女馬利亞而降生、受難、復活、升天、將來再臨;相信聖靈(天主教漢譯聖神)、教會、聖徒相通、罪得赦免、復活、永生。換用道教的表達方式就是相信:道、祖師與藉由祖師引導下的修鍊。在這裡,我作為凡人,用有限的知識,探索基督教與道教中的上帝與道、原罪與先後天、耶穌與老子等觀念的異同,這不是因為我有多驕傲,而是試圖借著這種對比能對真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上述問題是基督教最核心的問題,也是道教最核心的問題。


1上帝與道

>>>>


1、本源與天地人萬物


對於宇宙與人類的起源,《聖經·創世紀》這樣描述(節要):


起初,神創造天地;然後神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於是有了晝夜;然後有了空氣,分開水陸,有了植物,有了日月星辰,又有了動物。神又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並賜福給他們,讓他們管理地上、海里與空中的活物。天地萬物都造齊了。

關於宇宙與天地人的生成,在道教老子《道德經》中也有描述的: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5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道德經》理解宇宙的生成是這樣:由混然無形質的「無」,產生有形質的「有」,這是道生一;由最初的混然未分的一而產生有陰陽的二,也名天地,這是一生二;天地相互作用,產生陰陽中和的人,這是二生三。它們相生相剋、對立統一,演化無窮,這就是三生萬物。天地人謂之三才,又可各分為二,在天曰陰陽,在地曰剛柔,在人曰仁義,當然在人的性別上也可分為男女。在宇宙有天人地三才,在人身則對應神氣精,人身即一小宇宙。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耶穌(資料圖)


《聖經·創世紀》講:神又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神又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在道教認為人身即一小宇宙,這塵土即對應精和地,氣對應氣和人,靈對應神和天;精氣神也可稱性命,是人的身內陰陽,身外陰陽就是男女。陰陽來自一。


但是,在這裡有一個問題:神又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那麼神是什麼樣子呢?在道教雖然認為人身即一小宇宙,人與宇宙同構,天人地對應人的神氣精,但這個宇宙是道生出的,它有形象有生滅,是不能同於道的。


《聖經·創世紀》講七天創造世界,這在《道德經》中講述是模糊的,人以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 在地球產生之前的創世紀的一天與此不會相同。


>>>>


2、始終的管理者


上帝創造萬物以後,並沒有離開,他是始終的管理者。在這一點上與道是一樣的。


《聖經》:


「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1:20 )。


「主善待萬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詩145:9)。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


《道德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5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51章)


但老子說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這與基督徒所理解的上帝主宰萬物的方式是有一些不同的。


>>>>


3、不拜偶像與大象無形


常道是無形無象、不能限定的,否則它就不足為萬物之源。老子《道德經》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復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贊玄章第十四)


這與基督教的不拜偶像應該是一個原理。基督徒認為:凡屬於神的,都不可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這是表明純正宗教是怎樣不同於偶像崇拜。除非把一切屬神性的都歸給上帝,否則,不但有損上帝的榮耀,且將破壞敬拜的原意。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摩西十誡(資料圖)


在《摩西十誡》的前三誡也是強調這件事情:


第一條:「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第二條:「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其實道教也重視唯一性,甚至比基督徒更徹底,因為基督教強調唯一的神的時候,還有一個「一」在那裡,而《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其所說的「一」是有象的,而「道」是無象的,「道」在「一」之先。其實當人們沒有真正認識主的時候,充滿無限激情所崇拜的不是像又是什麼呢?只有當人們與主心心相印時,所拜的才是真神。這個真神不是偶像,不可以用人的思維去想像。在這一點上道教與基督教是一致的。其實當人們與主心心相印時,也許就不需要用崇拜這種人世間的禮節相見了。


但是,道教後來發展成為多神教,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是很多的:中國不是只有一種宗教與文化存在;也不是只有一個民族獲得過政權;宗教與政權大多時候有一定距離,沒有絕對強勢;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佛教、道教、儒家都不過分強調崇拜,不強調唯一,佛教與道教都反對執著,它們都有相當的理性成分在內。所以中國能形成一個三教融合、正統宗教與民間信仰融合的宗教格局。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道教祖師爺老子的思想,《道德經》: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二十二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第四十九章)


那麼這種多神信仰有沒有不足呢?其實還是有的,人們在追求現實利益的時候,往往忽略了根本信仰——道,人們往往將信仰功利化。譬如:很多時候拜財神的人會比拜三清道祖的人還多,有時候還會形成一些地方神,甚至新的地方神,這些都影響了對最根本信仰的認識。但是道教從老子開始就是一個提倡無爭的宗教,這種狀態也不是沒有一點好處,西方因為宗教信仰發生戰爭和中世紀宗教裁判所鎮壓異端的現象,在中國好象沒有出現過。《道德經》中說過: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祆。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順化章第五十)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洪德章第四十五)


除了上帝與道之外,人間找不到絕對的完美,有利即有弊,能解決當時的具體的問題就可以了。最後,這個問題也許應當這樣認識,上帝與道的體是無象的,但其運用是無窮的,人們對上帝與道的認識不應該只停留在他們的運用上,不應當只停留在功利上,這樣才是真正的信仰,這樣才真正有希望回歸上帝與道。


2原罪與先天、後天


>>>>


1、意識上的分別與矛盾


關於人的原罪,《聖經·創世紀》中這樣描述(節要):


耶和華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 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耶和華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耶和華神又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蛇誘惑女人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說:「你們不一定死, 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她與亞當都吃了。


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於是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


《聖經》中對原罪的解釋是:亞當和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所以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所以有生死、有勞作諸苦。怎麼理解《聖經》中的這段啟示呢?加爾文認為:亞當所犯的罪燃著了神對全人類的震怒火焰,可見這罪的性質不是一宗輕微的過失。神的應許是讓他吃生命樹上的果子而得永生;反之,一旦吃了那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就要遭遇可怕的死亡;這應許與警告是要試驗與訓練他的信仰。奧古斯丁認為驕傲是萬惡之首的這見解是很對的。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善惡本無異(資料圖)


在現實中,怎麼可以不分別善惡呢?我們不分別善惡,就可能誤入邪教,也可能誤交往惡人,就會受到傷害。我們先看一看道教如何認識人的痛苦原因,借著道教對痛苦原因的認識,我們也許能更好地理解《聖經》所給我們的啟示。相對於基督教強調信徒對主的順從,道教更強調信徒對道的認識與理解這在《道德經》中表述為「道生一,一生二(第四十二章)」,「道與一」是先天的,「二」是後天的,二是相對的,有分別的,當然有生就有死,有善就有惡,有陰就有陽……矛盾痛苦也因此而生。《道德經》第二章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自從上帝造天地、有晝夜、分水陸、生男女時就有二了,只是這時人還沒有意識到人我分別,在天地之間自然地生活。亞當夏娃吃了那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於是就意識到了這種分別。應該說這種有分別的意識早早晚晚都可能產生的,這樣我們把人類的原罪都歸結於亞當吃了那不該吃果子,是不是亞當多少還是有點冤枉的呢?


但是亞當也不是一點錯都沒有。在有天地有陰陽有分別的世界裡,我們有沒有可能超越分別?是完全可能的。《聖經》中還提到有一棵生命樹的果子,吃了是可以長生不死的, 道教修鍊講五氣朝元、三華聚頂,正是消除自己身心中的分別,從而回歸先天真一道氣而達到長生不死的。至於整個人類社會怎樣來解決善惡貧富等矛盾衝突的問題,那就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了。


《聖經》中說,神把偷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的亞當夏娃趕出了伊甸園。按道教的理解,也會有一點不同。《道德經》認為「道」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51章)」的,亞當夏娃自從能分別苦樂利害生死,沒有誰趕他們出伊甸園,他們自己就落入了後天的凡塵,就不能享有先天的永恆的寧靜快樂了。


>>>>


2、善惡與撒旦


道教認為人類的痛苦根由除了意識上分別偏執之外,還有生成時稟賦氣質上的不足與缺陷。人是天地陰陽中和的產物,靈動的「天」的一部分與質重的「地」的一部分相互作用產生人,這裡的天地是抽象的天地,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界中的天地。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就產生萬物。用天、地、人表示陽性、陰性、中和三類事物,是一種簡單的分類法,而在實際中,並沒有這麼簡單,陰中再分陰陽,陽中再分陰陽,不斷再分,可產生四象、八卦,以至無窮,這就是二進位,電子計算機依據的就是這個原理,理論上可以描述世界上的一切現象與事物。現實中,無限差異的陰、陽、中和相互作用產生的事物也是千差萬異的,這就決定了人性的差異也非常大。


陰陽無限分裂、組合、排列,人並未回歸先天虛無的一,而是合成一個有偏失與虧欠的陰陽中和體,這種不足導致人生而即有各種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並且不同的人之間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性——清濁、厚薄、壽夭、善惡、正邪等等,古人籠統地講氣,現代人還可以細化到細胞核——基因、細胞質——微量元素。


正是這種秉賦的差異,造成許多差別,極善的那部分就是天使,極惡的那部分就是撒旦。按道教的思維方式理解,這是一生二的產物,撒旦與惡是不能與道相提並論的,它是後天的產物,並且是後天中不得中和的偏頗乖戾的那部分。而在基督徒中,這卻是一個他們思考討論很多的問題:撒旦來自哪裡?是上帝所造嗎?上帝為什麼造撒旦與自己作對?如果不是上帝所造,撒旦與上帝平等嗎?這些問題雖然可笑,但他們確實在認真思考。在道教認為惡沒有能力與道作對的,更不可能與永恆的道平級,惡作對的是善,它們都是從「一」分裂出來的,都是落入後天的,都有生死苦難。


3耶穌、老子與救拔


>>>>


1、獨子與八十一化


迷惑了的人還能不能回到上帝身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然需要一個實證。為要完成拯救的工作,上帝讓他永恆之子成為人,實際取了人性,這就是耶穌的降臨。作為我們的中保的,必須一方面是真神,一方面又是真人。耶穌為世間的人做出了示範,做出可以回歸天堂的示範。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林前1:21)。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提前2:5)。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基督教「三位一體」(資料圖)


在這一點上,道教也是相似的。道教講神仙祖師隱聖顯凡,隨方設教,現身說法。道教與基督教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耶穌是上帝的獨子,而道的化身是非常多的。宋謝守瀕所編 《混元聖紀》卷之一記述: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


它記載:神農時老君降於濟陰,號大成子。黃帝時老君降世,居於崆峒山,號廣成子。……周時為柱下史老子……傳說有八十一化,只是言多,不是定數。這種理念是說:道體雖一,但運用顯化卻無窮無盡。


>>>>


2、三位一體


上帝在聖經里顯明了他自己:不僅是父,乃是父、子、與聖靈合而為一的天地的創造者。基督教強調三位一體,耶穌與上帝是一體。道教對此理解是有不同的:道以人的形象管理和教化人間,道教用了一個詞——「分真化氣」來表示。老子等神仙是道氣分出來一部分,與道的性質是一樣的,但並不完全等同於道,並不能象道一樣生出天地萬物,老子等神仙的職責只是人間的管理與教化。


基督教強調對主與基督的信仰與專註,道教強調對道的運用的無限性以及其本體虛無的領會。我想我們不必在這些不同上糾纏,耶穌與老子的主要任務都是幫助人們解除迷惑,回歸天堂與大道,在這件工作上他們是一致的,雖然工作的方法有所不同,但他們都向世間顯示了對自我的超越、對生死的超越,他們也都向世人顯示了不是出於自私的愛。


>>>>


3、超越生死


《信經》:相信聖子耶穌基督由聖靈感孕童貞女馬利亞而降生、受難、復活、升天、將來再臨。在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啟示是:受難與復活。「耶穌基督死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參羅4:25;林前15:3,17)。


《新約·馬太福音》這樣敘述:(27:39,27:40)


從那裡經過的人,譏誚他,搖著頭說,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 。


萬能的主為什麼在這一次不出手相助呢?這是為了對世俗生命的一次超越,耶穌在三日後復活了,這是一個嶄新的生命。


《道德經》說: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第十三章)


超越了自我,合於天道自然,才會得永生。對於心中或寵或辱的斤斤計較,是應當驚懼的,這意謂著我們墮落凡塵。 這種超越來自對虛靈、永恆的道的認識,對世間萬物空幻無常的覺悟。其實基督教《聖經》中也有對「空無」的闡釋的,只是基督徒更關心遵守律法和因信稱義,沒有將空無的啟示深入探析,世間的寵辱與生死,種種人所爭所斗的,不是空無的嗎?《舊約·傳道書》(1:1——1:9)


在耶路撒冷作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傳道者,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迴轉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何處。萬事令人厭煩。(或作萬物滿有睏乏)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


4、慈愛與有無


超越生死,超越自我,是認識到本來的虛無,認識到世間的空幻,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但超越並不是放棄在現實中的責任,而是在寂靜中自然生髮出超越了自私的慈愛,這更不容易。道是有與無的統一,《道德經》第一章就講有與無「同出異名,同謂之玄。」有與無的統一,正好解決了亞當吃分別善惡樹果子帶來的麻煩。「有」與「無」的統一在道教生命內丹修鍊中叫玄關一竅,《悟真篇》有詩:「一孔玄關最幽深,非腎非心非臍輪,膀胱穀道空勞力,脾胃泥丸莫搜尋。」玄關一竅不著於幻身,不離於幻身,無心求之則得,有心求之則失。有形的則有生有滅,無形的又脫離現實,道無生滅又不離現實。在做事上,道教提倡無為,無為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要用自己不恰當的作為破壞了天道的自然。我們還是看 《道德經》: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


關於「有」與「無」統一的難題,在基督教好象並沒有出現過。他們認為只要相信主與耶穌基督就足可以得救了。


「如今卻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上帝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上帝的義」(羅3:24,25)。


本來憑著相信神的恩典,就可放下世俗間的執著了。但是到了現實中,卻沒有這麼簡單了,人們為了對信仰的堅持與執著,產生了不少紛爭,乃至苦難。我有一個法國朋友,她的父親是天主教徒,母親是清教徒,她的父母還是可以接受對方的信仰的,但他們父母所在教堂是不允許異教徒進入的,還好,這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現在沒有這種情況了。


二、佛教、道教幾個重要觀點的對比


佛教與道教,有許多共同,也有許多不同,既相互融合,也曾經相互辯論,在發展中,儒釋道最終走向三教融合的道路。這裡選取了佛教與道教在宇宙有無本源、施捨與保守等問題上的觀點做了對比,觀察佛教與道教的異中之同、同中之異,體會「不二法門」的含義。


1宇宙有無本源


在基督宗教與道教做對比的時候,可以把上帝與道作類比,雖然這也許不一定很準確,但基督宗教與道教都認為宇宙是有源頭的。但在佛教與道教做對比的時候,在宇宙起源上,找不到可以類比的概念。因為佛教的宇宙觀是緣起性空,佛教認為事物是有緣起的,沒有獨立的實體的存在,所以本性是空,宇宙的本源也是因緣聚合,既然是因緣所聚,那麼也就沒有第一本源,當然也就沒有主宰與永恆。佛教的《經律異相》《法界珠林》《法界安立圖》等著作中雖然論述了宇宙生成後的結構,但並不討論宇宙的本源。這與道教的宇宙生成觀顯然是有所不同的。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佛教認為事物是有緣起的(資料圖)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宇宙的起源這樣描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


道不只是生成萬物,生成萬物之後,它仍然存在著,並不消失,並且是萬物運行的主宰,但道並不自恃。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


一個有本源,一個無本源,一個有主宰,一個無主宰,看來二教從根本上就不存在融合的可能,而實際不然,佛教與道教融合的歷史已經有上千年了,原因在哪裡呢?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既超越變幻無常的現實,同時又要面對現實,所謂「空色不二」「有無同一」。空色與有無雖然經常做類比,但它們的含義還是有所不同。小乘觀法緣起,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是究竟空。色有變壞之義、變礙之義、質礙之義。空與色實際就是事物的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性質,大乘佛教只不過將二者統一起來,所謂在塵出塵。空色只是討論「有」的二種性質,但佛教沒討論「有」的源頭——「無」,也就是宇宙之源。


不過超越了對有形世界的執著之後,恰恰就是回歸了那個虛無的本源,雖然對這個虛無也不可執著,超越之後仍要面對現實世界,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空色是統一的,所謂不二法門。道教雖然討論宇宙的生成,但與佛教一樣認為有形萬物並不永恆,所以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討論萬物(「有」)的空色的統一,而是討論萬物(「有」)與宇宙本源(「無」)的統一,也是既超越現實,又面對現實。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明了本源的虛無與有形的世界也是統一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1章)」


雖然佛教與道教的觀察角度有所不同,但在超越中面對現實這一點上,佛教與道教是相同的。


實際宇宙之源也確實不容易認識的,隨著現代物理學、量子力學、天文學的發展,人們有了更多的推想假說,有了更豐富的想像空間。量子力學研究的是次原子粒子,它引導一些理論家提出假設:宇宙是從空無中形成的。對於量子物理學家來說,「空無」的定義與普通人理解的不同,「空無」是豐富而肥沃的材料,在「空」的空間,在次原子階層和無限短的時間裡,基本粒子會在所謂真空起伏中出現又消失。物理學家惠勒說:「空的空間,並不是空的,而是物理現象最猛烈的場所。」英國物理學家霍金也作出「宇宙起源於無」的結論。 李政道博士也講過:「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


2施捨與保守


有什麼樣的宇宙觀、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觀與方法論。佛教與道教對宇宙的認識決定了佛教徒與道教徒對世界的態度以及他們的修鍊方法。佛教的修鍊是用空來指導的,道教的修鍊方法是還歸本源的道。認識般若智慧與道,就已經不容易了,還要用智慧與道指導在現實中的生活,就更難一點。困難源於人的身心中生而所具有的業障、七情六慾,或者說夙世以來的不好的遺傳基因,社會上的歷史遺留的種種恩怨和偏見……種種妨礙認識、實踐智慧與道的因素,不可勝數,由解決障礙而產生的修鍊方法也數不勝數。限於篇幅,本文文選取佛教、道教最有代表性的修鍊方法六度和內丹作為例證。


佛教有「六度萬行」之說,略則六度,廣則萬行,六度是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度為度生死海、到彼岸、達涅槃之義。包括: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佛教雖然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是空色不二的,但世人多執著於色,所以佛教修鍊是從空煉起的(一味講空與世俗社會是有衝突的),布施是放下自己的貪慾,忍辱也是放下自己的嗔恨,持戒約束自己的七情六慾、邪思亂想,這都是對空的實踐,但是一味講空是逆了常人的習性的,所以要精進努力,進而身口意漸入禪定,這樣離空色不二的般若智慧也就不遠了。


佛教是從施捨、忍辱修鍊起,都是要放下、捨得,道教則是在保守精氣神、保守元炁上做功夫,這與道教的宇宙觀也有關係。《老子》第42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聖人仰觀俯察,將宇宙之理用之於身。明代伍沖虛祖師在《天仙正理直論》則述為:在人身則是從父母合氣時為一;到嬰兒降生時為二,此時先天元炁在臍,後天呼吸氣在口鼻,先天元神在心,後天識神情慾產生;到十六歲情識旺盛時為三。人的情識旺盛,苦也就多了,所以老子這樣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第16章)


順者生人,逆者成仙:以智慧化情識,煉精化炁,所謂百日築基,由「三」至「二」;再將神入炁,煉炁化神,神炁抱一,所謂十月懷胎,則由「二」至「一」;再煉神還虛,所謂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由「一」至道,返本還源。整個修鍊過程不外一性一命、一神一炁,也常將之比喻為鉛汞坎離等,與外丹道相類比,也常稱精氣神為藥物,稱煉守精氣神的上中下丹田為鼎,運神調息則為火候。整個過程強調滴水不漏、一塵不染,才能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歸道。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時,絲毫不差,才能成就。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一個要放下,一個要拿起(資料圖)


這樣看來,佛教從忍辱、施捨做功夫,道教從守精氣神和元炁上做功夫,一個要放下,一個要拿起,二者貌似大相徑庭,而實際二者卻相差無幾。道教內丹修鍊的第一步就是煉己,即是煉心,煉後天心返回無思無慮無情無欲的先天心,古云:「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葯先修心。」割絕貪愛、禁止舊習、精進勵志都曰煉。煉至內景不生、外景不入,一切動靜之間,心不動搖,才算合格。之所以要煉己,是因為整個修鍊過程都要以明道真心真性為主宰,否則:葯將得復失,胎將結復脫,神將出復墮……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第13章)」


就是教人超越七情六慾、超越自我。整篇《道德經》還有很多近似的論述。道教的保守與施捨也不矛盾,老子說:


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第67章)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81章)。


道教還有很多修鍊方法,具有保守特點的多,這也是由道教所面對的問題決定的,其它很多宗教都是強調靈魂得救,強調彼岸世界,而道教卻重視身體與此岸現實世界,雖然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要面對現實問題,不論從精神上、還是從物質上,不論是從方法技術上,還是從力量上,不可能不有所保守。


佛教強調空,禪宗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但這對大眾而言實在是高不可攀的,而佛教的凈宗、密宗、律宗等也都是從守有入手的。


施捨為陽,保守為陰,無為是陽,有為是陰,一陰一陽是離不開的,離開即是二,即非道。


結語:追求智慧、幸福的生命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亞伯拉罕(資料圖)


亞伯拉罕(Abraham)或名易卜拉辛(Ibrahim),是猶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這幾個宗教雖然爭鬥不休,但他們的理論體系卻是相近的;儒家與道教,雖然一個側重世俗倫理,一個側重自我的超越,但他們的宇宙觀是相同的;佛教也是是信徒眾多的宗教。


本文試著對這三大宗教中幾個重要觀點做了對比,他們雖然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更多的是相同之處,最根本的原則是相同的。因為徵文字數的限制,本文寫作中做了幾次刪減,甚至刪去了一些章節,只選取了幾個最重要的問題討論,如果最根本的問題探析清楚了,教徒的思想和行為就會清晰,教會的儀式與活動也會清晰。時間、地域、人事,不論有多少變化,不論多麼錯綜複雜,我們都會認識宇宙與人生的本質,都不會再背離神的美意,我們都不再迷失,世界的和平就不是夢想,人類的幸福就在眼前。(編輯:憶慈)


參考文獻:


1、《基督教要義》,法國,約翰?加爾文著,錢曜誠等譯,三聯書店,2010.3


2、《中國佛教哲學要義》 方立天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02-12


溫馨提示


「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有獎徵文活動投票環節開始啦!歡迎投下您尊貴的一票。投票以後,移步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在投票結束後獲得精裝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一套哦,快來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姜太公屢出奇計 只因他參透了天道變化
奉一事 終一生:且看這位法國友人如何將地仙之道娓娓道來,闡揚玄丹奧妙
人為什麼要時時懺悔
道家獲得長生的物質基礎是什麼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