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反對一切形式的地域歧視,其實是在幫自己
過年期間的幺蛾子一出一出的還沒完呢,這兩天是河南籍律師起訴北京台春晚的小品《取錢》是對河南人的地域歧視——
這個小品中間有個情節是主人公接到了詐騙電話,明明整個小品都在講普通話,騙子一張口就是熟悉的河南腔……
不過小品的編劇魏新發微博道歉了,稱那段電話是自己用山東家鄉話配的音,和河南口音很接近而已,所以讓大家誤會了,自己並沒有地域歧視的意思。
本以為這場誤會就這樣化解了,但是今天這則河南籍律師起訴的新聞又把全體河南人拉會來躺了一下槍——這位律師要求北京電視台和該小品的編劇及演員向所有河南人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每人一元。
小編第一反應竟然是去查了下河南省有多少人——
也是夠賠個傾家蕩產的……
不過評論里顯然很多河南人並不想要這一塊錢:河南人聽了都想打人好嘛!
也有人表示,本來覺得河南好好的,冒出來這麼個河南籍律師簡直是豬隊友……
但不管這個豬隊友坑不坑,一棍子打死所有河南人的聲音還是一如既往地出現了——
也有很多人質疑河南人是不是太敏感、太不自信?俗話不是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嘛,你們心虛啥?
不過無論這件事是誤會、心虛、碰瓷還是炒作,無論是一方在嚷嚷地域歧視還是另一方在嚷嚷過於敏感,各方的反映好像都折射出,不少人默認這又一口飛來橫鍋扣在河南人頭上是個很正常的事,畢竟他們身上已經落滿了地圖炮的炮火。
這些年來,除了偷井蓋、「騙子總部駐馬店」這些傳唱多年的老梗,全體河南人還與時俱進地為馬蓉出軌躺槍——
可是馬蓉並不是河南人啊
帶著真酒來做生意的河南人也要在商場上碰一鼻子灰——
還要和山東大兄弟一起找不著工作——
還要和豐城、醴陵的難兄難弟一起被擋在雲南旅行團的門外——(後續報道中,旅行社透露的「潛規則」暗示這是把購買力不足的遊客排除在外,以前被歧視「賊」,現在還要被歧視「窮」)
天下地圖炮十斗,河南一省就佔了八斗,小編不禁想起了小時候火遍地攤的一本書的名字——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回答一下:所有被地圖炮擊中過的人都惹誰了?
我們常說的地圖炮,就是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地域歧視。「炮」這個詞用得簡直太精準,槍雖然也是發射攻擊,但一次只能放倒一個人呀,地圖炮一下就掃平一個地方,這才能體現地域歧視以地域為範圍無差別攻擊的精髓。
好端端的,人為什麼要厭惡甚至詆毀另一個可能住得離自己很遠的人群呢?
因為改革開放後巨大的人口流動,把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人和他們身上相對落後的素質和觀念統統帶到了經濟發達地區的人面前,經濟上佔有優勢的人很容易在利益和價值觀的衝突中產生優越感,並把它化作對經濟弱勢人群的羞辱。嫌貧愛富和權力崇拜的兩大傳統,今天依然在中國人身上發揮著作用。
在這種衝突的基礎上,地域發揮了從前族群、宗族、集體等概念發揮的作用,成了最直接的劃分人群的標準。在傳統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中國人也習慣於踏入以某種共性為紐帶的群體中,帶著「他者」、「非我」的概念去看外部。媒體以群體為單位,集中、放大報道一些負面新聞,刻板印象的口耳相傳,更會讓某些標籤和地域牢牢地聯繫起來。
河南人這一路被「妖魔化」的心路歷程,把這些要素全都佔全了。
要知道,90年代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河南人都是誠實、直率、守規矩的正面形象,要多正能量有多正能量。
60年代,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教授沃爾夫拉姆·艾伯哈德調查中國各省份的刻板印象,得到以下結論——
但是90年代初,河南的假藥案和多地虛報產值案鬧上了兩會討論,加上電視和廣播不再是稀缺資源,河南人第一個在電視時代印證了「惡事傳千里」,「十個河南九個騙」的順口溜也迅速流行起來。
同時,作為傳統農業大省的河南還同時背著「窮」和「人口流動」兩口大鍋。1962年以前的自由遷徙中,天災——黃河決堤——是河南人走出省外的關鍵因素。有學術研究認為,穩定的社會信用系統無法在黃泛區建立起來,因為洪水一過、一切皆空,這也讓黃泛區的人本能地選擇短期生存模式,越快達到生存目的越好。逃荒目的地的人眼中「流民多小偷、盜賊」的壞印象和這種生存思維不無關係。
改革開放後,河南又成了勞務輸出的大省。和其他人口遷出大省相比,河南的顯著特點是走向全國。再加上河南巨大的人口基數,「更容易碰見壞河南人」其實是一個概率問題。
到了媒體影響力更大的21世紀,刻板印象不僅沒能因為更便捷的網路交流減弱,反而在一次次的重複和傳播中變得越來越牢固,甚至在一次次的罵戰中造成不同地域之間更大的分歧。
那些沒做過壞事卻被天生貼上「坑蒙拐騙」標籤的河南人冤嗎?冤,而且他們的冤枉也是所有中國人的冤——現在幾乎沒有中國人能躲過地域歧視的炮火。
不僅是河南人在影視作品中會被塑造成固定的負面形象、會在現實生活中碰壁,太多的人也面臨著「為自己沒做過的事負責」的困境。
比如徵信記錄良好的福建人申請房貸被拒,因為自己和曾經向上海銀行騙取巨額貸款的福建人來自同一個地方。
比如廣東茂名電白籍人在廣州辦信用卡失敗,因為自己來自曾經因電信詐騙而臭名昭著的電白。
比如東北人被集體驅逐出北京某小區,因為該地最近頻頻發生東北人製造的惡性案件。
比如蘇北人看個球也要被地域歧視的解說員辱罵為狗……
哪怕更多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遇到這種切身妨礙了自身利益的、不公正的對待,但來自別人的一句地域攻擊也足以讓人心裡不舒服。沒人想為自己沒犯過的錯負責,也沒人希望自己的家鄉要因為少部分人的惡行背負罵名。
所以,雖然地圖炮依然是網路上戰火紛飛的一大因素,但似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用幽默和自嘲去消解地域偏見帶來的劍拔弩張。
比如有段時間很流行的這種「XX人眼裡的全國」地圖,放眼望去全是某一地方人對其他地區的偏見、誤解乃至言語相當惡毒的歧視,但是沒人會去較真抨擊做圖的人,反而有一種「把話說開、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覺。
對著這張圖,編輯部展開了一場官二代、騙子、土老帽和騎馬的之間的混戰……
有時候地圖炮也變成了向自己開炮,黑起自己家鄉來連自己都害怕——話都讓我說了,你還有什麼不服的?
可是這背後表現出的集體情緒,不是真正的「你黑也無所謂」的寬宏大量,而是對長久以來積累的被誤解、被歧視的集體大宣洩——有那麼多人都因為自己和家鄉被貼上不符合實際的標籤而憤憤不平過,而這些地圖炮的口徑出奇的一致。
可是既然人人都討厭被無知所引領的偏見和歧視,那麼到底是誰在不停地發射著這些歧視呢?
一個讓人很不願意接受的答案是,大概每個人都脫不了干係。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雖然有高達30.6%的人認為身邊存在地域歧視,但同時很多人存在行知矛盾,即認為地域歧視是不對的行為,但自己又存在地域歧視的思想。
搜狐網的一項調查中,十幾萬人坦率地承認自己對某些地區的人抱有歧視。
甚至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歧視並沒有成為公眾在意的議題,我們可以對公共空間、文藝作品中對弱勢群體的嘲弄無動於衷,可以對他人遭受的地域歧視無動於衷甚至自己也參與到自認為無惡意的「調侃」中,但絲毫也不能忍受他人對自己的地域歧視。
因為當地域歧視成為一種歧視時,不為別的,只是因為它落到自己頭上了。
所以這個能為河南發聲、求正名的這個陝西女孩身上有一種「不推己也能及人」的可貴。
反地域歧視應該是一個不分你我、消弭地域裂痕的行為,而不是抱了不同的團之間的人用盡惡毒詞語的罵戰,不是對他人太玻璃心、太敏感的冷嘲熱諷。
雖然有人的地方就有偏見和衝突,雖然地區之間經濟文化水平、人口素質的差異沒那麼好填平,但我們仍然應該堅決地對地域歧視說「不」,對毫無益處的地域互罵說「不」,就當是防止有一天那個虛無的地域標籤帶來的認同感被擊破,就當是減緩、阻止我們不願承受的不公正的一切落到自己頭上吧。
《Vista看天下》團隊出品
做最好看的新聞故事

※關於今天最沉重的新聞,這部電影替我們說了些心裡話……
※德國前總理專車開進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
※生或者不生,自己說了算
※「退房令」爛尾,國資委管不了央企?
TAG:Vista看天下 |
※現實中面對性別歧視羞辱,你會像韓國妹子們一樣勇敢地站出來反抗嗎?
※他們是第三種性別的人,雖然在社會上飽受歧視,卻無比自豪
※拒絕歧視,對抗白癜風我們在一起
※在印度不被人認可與歧視的第三種性別的人,但在他們心裡卻很驕傲
※在歧視婦女這件事上,他們也曾經很努力
※別再歧視剖腹產了,這些優勢是你不能否認的
※地域歧視全世界都有,甚至因此亡國,但是在這個地方不存在!
※面對他們歧視的眼光,我們不妨想想台灣的茶葉蛋
※太胖就不要出去當小偷了,不是歧視胖子,實在是容易卡住
※這對小情侶雙雙做變性手術換了性別,雖遭到過歧視但他們很幸福
※因被地域歧視,此地憤然獨立了,如今原祖國只有跪舔它的份
※在歧視婦女這件事上,他們也曾經很努力……
※高考有地域歧視,其實古代的科舉也有,寇準就不要臉地幹了一次
※這些人經常受到歧視,其實和你我沒有什麼不同
※面對他們歧視的眼光,我們不妨想想台灣的茶葉蛋!
※「一元購畫公益」畫作者的心聲:請不要再歧視我們,讓我們能堅強的活著!
※為反擊歧視女性的社會,這位女生是這樣做的,為她的勇敢點贊
※鏡頭下一對美國黑人同志的生活,渴望不被歧視並擁有自己的孩子
※這是上帝的垂青還是詛咒?她曾發現染色體的真相,卻一生飽受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