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廣難封」是天命還是人因藤枝投稿

「李廣難封」是天命還是人因藤枝投稿

「李廣難封」是天命還是人因藤枝投稿



文/石子健

···


一千多年前的初唐四傑之一王勃曾在《滕王閣序》當中寫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一位戰功卓著智勇雙全的將才,然而李廣從漢文帝十四年從軍開始到元狩四年拔刀自刎,打仗一共打了47年,將近半個世紀,同匈奴大小作戰75次,卻終其一生未曾封侯。多少年來,無數人提到李廣都會為他結局的凄涼而扼腕嘆息,然而李廣難封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司馬遷在《史記》的《李將軍列傳》中針對這一歷史事件非常明確地給出了原因——「緣數奇」。而之後的許多文人墨客與評論家們大致也都認同這一觀點,王維就曾在《老將行》中提到過「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但是李廣真的是因為命運之神的無法垂青而完美的避過了封侯的機會么?我們不妨將目光回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王朝,來發掘李廣悲劇一生的真正原因。


李廣是隴西郡成紀縣人,是正宗的李氏血脈,其祖先是秦始皇時期的大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匈奴人大肆舉兵侵入蕭關,李廣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若是縱觀歷史,不難發現李廣的許多不幸遭遇都與命運有關,下面我便給大家舉《史記》當中的四個例子。

李廣因作戰有功被提升為中郎將,曾隨從皇帝出行時,經常衝鋒陷陣奮勇當先,在同文帝出行狩獵時也曾徒手格殺猛獸。文帝十分感慨的說道:"可惜啊!你沒遇到好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李廣難封是因為生錯了時期。

「李廣難封」是天命還是人因藤枝投稿



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決定廢除屈辱的「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元光二年,馬邑地方有個大商人聶壹來找大行令王恢說:「匈奴經常侵犯邊境,總是一個禍根。現在趁剛跟他們和親的機會,把匈奴引進我們的伏擊圈,准能打個大勝仗。」王恢問他:「你有什麼辦法能把匈奴引進來?」 聶壹說:「我經常在邊界上做買賣,匈奴人都認識我。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于。單于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單于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後路,活捉單于。」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奏告給漢武帝,漢武帝便在這年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並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漢武帝同時派遣聶壹前往匈奴誘敵。


聶壹以出塞經商為名,見匈奴軍臣單于。聶壹欺騙軍臣單于說,他有手下數百人,能斬殺馬邑縣令,舉城而降,牲畜財物可盡歸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以防漢兵。軍臣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並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縣令後進兵。聶壹隨後返回馬邑與縣令密謀,殺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級懸掛在城門之上,偽裝為縣令頭顱來欺騙匈奴使者。

軍臣單于得到使者的報告後,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大軍來到距馬邑百餘里的地方,發現了一個詭異的景象——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這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懷疑,便派士兵攻下一邊防小亭,俘獲了漢雁門尉史。在威脅下,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軍臣單于聽後大驚之後繼而大喜,說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漢天子的當,真是上天所賜!」於是封尉史為「天王」,下令立即撤軍。


「馬邑之謀」失敗後,王恢因臨陣逃脫罪下獄被迫自殺,而李廣也無功而返,失去了一次封侯的機會。


元光六年,匈奴興兵南下直指上谷。漢武帝分別派遣車騎將軍衛青,驍騎將軍李廣,騎將軍公孫敖各領騎兵一萬遠征匈奴。四人各被漢武帝指派從四地出發,而結果也截然不同。公孫賀沒有遇到敵人,帶了一萬人轉了一圈便回來了,等於玩了個漢匈邊境一日游。衛青遇到少量匈奴,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700人,取得勝利。公孫敖遇到許多匈奴士兵,折了七千人逃了回來。而李廣既不是沒遇見匈奴,也不是打了勝仗,也不是遇到許多匈奴,而是遇到了無數的匈奴,不僅幾乎全軍覆沒,自己還兵敗被俘。單于平時就聽說李廣很有才能,下令說:"俘獲李廣一定要活著送來。"後來匈奴騎兵俘虜了當時病情加重的李廣,就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裝在繩編的網兜里躺著。走了十多里,李廣假裝死去,斜眼看到他旁邊的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縱身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馬,趁勢把少年推下去,奪了他的弓,打馬向南飛馳數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殘部,於是帶領他們進入關塞。匈奴出動追捕的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逃一邊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殺追來的騎兵,因此才能逃脫。於是回到漢朝京城,朝廷把李廣交給執法官吏。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敵人活捉,安罪應該斬首,李廣最後用錢物贖了死罪,削職為民。

「李廣難封」是天命還是人因藤枝投稿


我們再談談大家最為熟悉的李廣之死。元狩四年,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征匈奴,並任命李廣為前將軍。出了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於是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讓中將軍公孫敖替代李廣的職位同自己一起與單于作戰,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并,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小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于正面較量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並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迷失了道路,結果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卻被單于逃跑,衛青沒有戰果只好回兵。大將軍向南行渡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和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之後,回到自己軍中。大將軍派長史帶著乾糧和酒送給李廣,順便向李廣和趙食其詢問迷失道路的情況。李廣一言不發,沒有回答。大將軍派長史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立即前去受審對質。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將軍幕府去受審對質。"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從少年時期與匈奴打過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去走迂迴繞遠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於是就拔刀自刎了。


這件事表面看來是衛青逼死了李廣,但其幕後元兇是漢武帝。當時將領名單中並沒有李廣的名字,是李廣懇求皇帝派其出征。臨行前漢武帝還警告衛青說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戰,恐會無功而返。而這時衛青的好友公孫敖又剛失侯,衛青便將正面抵擋單于的任務臨時交給了公孫敖。說道公孫敖,他與衛青早年便是好友,衛青有個同父異母的姐姐衛子夫入宮後懷有了身孕,引起了陳皇后的嫉妒。其母館陶公主劉嫖派人捉了正在建章宮當差的衛青,準備將其殺害。同僚公孫敖聽到消息後趕緊率人前去救下了衛青。漢武帝得知此事,大為憤怒,立刻任命衛青為建章監、侍中,又封衛子夫為夫人,衛長君為侍中。而李廣對於他們的關係心裡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對於大將軍這種不公平的對待心裡更加惱火,最後作為一個有血性,有尊嚴的男兒,李廣用死來表達內心的極度不滿。


從以上四個例子來看,李廣難封確實是因為時運不濟命運不佳造成的,但我們就能因此而將所有責任都推卸給天命了嗎?我覺得,李廣難封更深層次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他自己行為的過失與抉擇的錯誤。

「李廣難封」是天命還是人因藤枝投稿


第一,恃功自驕。李廣任上谷太守時,每天都同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公孫賀的父親)對皇上哭著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己仗恃有本領,屢次和敵人正面作戰,恐怕會失去這員良將。"(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又調他任上郡太守。我們知道李廣是一位非常有才氣的將領,帶兵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以往普通的將領不同,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軍隊駐紮在靠近水豐草茂的地方,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他遠遠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士兵們依然都很樂意跟隨李廣行軍。但是李廣卻自恃才氣,頻繁地與匈奴作戰來彰顯自己的才能,若不是有人提醒皇上,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第二,過於冒失。李廣任上郡太守時遇到匈奴大舉入侵,天子派來一名宦官來李廣軍中巡視共同抗擊匈奴。這位宦官帶領幾十名騎兵外出時遇到三個匈奴人,就與他們交戰,三個匈奴人回身放箭,不僅殺光了他的那些騎兵,連宦官也被射傷。宦官逃回到李廣那裡,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鵰手。"李廣於是就帶上一百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前行。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他親自去射殺那三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果然是匈奴的射鵰手。把他捆綁上馬之後,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他們看到李廣,以為是誘敵之騎兵,都很吃驚,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名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李廣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里,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一百名騎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現在我們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來誘敵的,必定不敢攻擊我們。"李廣向騎兵下令:"前進!"騎兵向前進發,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二里的地方,停下來,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騎兵們說:"敵人那麼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在雙方對持的時候有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立即上馬和十幾名騎兵一起賓士,射死了那騎白馬的匈奴將領,之後又回到自己的騎兵隊里,解下馬鞍,讓士兵們都放開馬,隨便躺卧。這時正值日暮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於是就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大軍不知道李廣的去向,所以無法隨後接應。從這件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勇有謀遇事沉著冷靜的將才,但從反方面來看,前去追趕三名匈奴人並不需要李廣親自出馬,而且出門時只帶了幾百人,還沒跟大軍說清楚情況,為後來的禍端埋下了伏筆。如果匈奴人當時頭腦簡單沒想那麼複雜,就用幾千騎兵來沖一衝呢,那李廣能抵擋得了么,也許又會多了次被活捉的經歷。


第三,缺乏政治頭腦。其實李廣一生有兩次可以封侯的機會,除了元狩四年正面激戰匈奴那次,還有一次是在平叛吳楚七國之亂之時。漢景帝時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功揚名。可是由於接受了梁孝王私下給予的將軍印授,回朝後,朝廷沒有對他進行封賞。梁孝王交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漢景帝希望將王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但母親竇太后卻偏愛幼弟,提議要將王位繼承給劉武,而劉武本身也就野心勃勃,一心想著王位的事情,後來還因為朝中大臣的反對派了刺客誅殺了宰相袁盎在內的一批朝廷重臣。對於這樣一個圖謀不軌懷有二心的弟弟漢景帝雖然表面溫和但內心卻對其十分厭惡,吳楚之亂爆發時還示意周亞夫放棄梁王的領地,使其獨自面對敵軍。所以雖然李廣奪了敵人的軍旗立了大功足以封侯,但因為自己的錯誤選擇,將大好前景一併葬送。


第四,對於局勢的不適應。李廣打仗打了47年,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文景朝時期的。那個時候西漢建國之初積貧積弱,無力開戰,所以對於匈奴採取和親政策,打仗也是打的防禦戰。而到了武帝朝,國家國富兵強,有足夠的實力同匈奴開戰,漢武帝便廢除了和親政策,轉防禦戰為攻擊戰。而此時的李廣很明顯在主動進攻方面沒有衛青霍去病等年輕將領出色,這也是導致他同匈奴作戰屢次戰敗的原因。


綜上所述,由此看來李廣最終導致其未曾封侯的因素還是自身造成的,天命也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絕不是關鍵原因主要原因,更不是決定性因素。其實不僅李廣是這樣,歷史上的大多數像李廣這樣的悲劇人物都是這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可以在某件事情上導致你一時的不成功,但命不至死,更不會導致你一生的失敗。所以記住,即便勝利女神對你毫無眷顧,也要學會微笑著面對生活。


想投稿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騰飛 的精彩文章:

王安石變法——宋朝官員的灰色收入
3月8日不是所有婦女的節日,這些女性就別嚷嚷過節了
王安石變法——宋朝虛職閑官布滿朝廷
論藺相如完璧歸趙——功過後人評藤枝投稿

TAG:袁騰飛 |

您可能感興趣

常春藤施肥的小技巧,可以讓常春藤枝葉繁茂,成為盆栽中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