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在孔明之下的三國奇才諸葛瑾

不在孔明之下的三國奇才諸葛瑾

不在孔明之下的三國奇才諸葛瑾



|三國智|

不在孔明之下的三國奇才諸葛瑾



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是智慧與品德的化身,他彷彿就是一顆光耀璀璨的明星。而他的哥哥諸葛瑾在諸葛亮的光環下好像忒平凡了,給我們感覺這個庸才諸葛瑾除了是諸葛亮的哥哥就什麼都不是。而實際諸葛瑾在江東也是功成名就,或者說賽過諸葛亮的成功。


《三國志》載:諸葛瑾(公元 174-241 年)字子瑜,琅琊都(今山東臨沂)人,博學多才,誠實君子,事母至孝。而弟弟諸葛亮(公元 181-234 年)為匡扶漢室鞠躬盡瘁 53 歲積勞成疾而累死於五丈原。但是當哥哥的諸葛瑾在江東一直身居高位而活得輕鬆自在,比諸葛亮長 7 歲且又比諸葛亮晚死 7 年直到 67 歲善終,死前囑買棺服,喪事從簡。

自強不息

不在孔明之下的三國奇才諸葛瑾



在父親諸葛珪去世時,諸葛亮 8 歲,諸葛瑾也只有 15 歲而已。年幼的諸葛亮和最小的弟弟諸葛均投奔了叔叔諸葛玄,而諸葛瑾不願寄叔叔籬下。一個 15 歲的少年,就在今天也屬未成年人,或者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或者說不知道天高地厚、也或者說我就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 諸葛瑾面對茫茫未知的旅程,開始他人生的闖蕩。


這個盲流少年輾轉飄零來到江蘇曲阿(鎮江),當時屬孫氏集團轄區。諸葛瑾在這個地方居住期間,因胸懷寬廣誠信淳樸而名聲遠揚。諸葛瑾不但在父母在世時至孝,而且後來在父母都去世後,仍然奉養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繼母如親母一般。這樣諸葛瑾就憑著自己的個人修養和淵博學識,結識了孫權的姐夫弘咨。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一個人孝順正直才是好人品。這個高大上的弘咨和諸葛瑾接觸交往一段時間後,深深被諸葛瑾的才華和學識所折服,驚為天人。當時江東正是招兵買馬求賢若渴之際,弘咨向孫權推薦了諸葛瑾。後來,諸葛瑾又結識了魯肅。魯肅居然也和弘咨一樣,非常欣賞和傾慕諸葛瑾的才華,也同樣把他舉薦給孫權。


接著,諸葛瑾有了很多朋友,大家都向開過會似的都向孫權舉薦同一個人——諸葛瑾。這孫權也很納悶,這個諸葛瑾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贏得自己手下高層的一致賞識!


終於,孫權在身邊人的影響和推薦下接見了傳說中的天人奇才諸葛瑾。在一番暢談後,孫權也非常肯定和欣賞諸葛瑾的才學和人格魅力,當即留為己用。這時,諸葛瑾就和魯肅等一起成為孫權的賓侍。


那一年,諸葛瑾 26 歲,這個草根算奇才牛人吧?


抱朴守拙

不在孔明之下的三國奇才諸葛瑾



諸葛瑾在文職中擔任過南郡太守,領豫州牧;在武職中擔任過左將軍、大將軍、左都護等。從這些履歷說明諸葛瑾是文武全才,特別是大將軍的位置,在今天是最高級軍銜,這也可以說連諸葛亮都自愧不如。


在風雲變幻時勢造英雄的三國時代,如果諸葛瑾光靠個人的人品魅力修養是不夠的,肯定得具備能為人臣的文韜武略。雖然我們不能找到直接的史料來證明諸葛瑾向孫權獻計獻策,但是孫權是 18 歲接過父兄基業,執掌東吳 53 年的最高領導,從他重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能人看,諸葛瑾光人品修養好而無真才實學是難入孫權的法眼的。

" 抱朴守拙 " 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也就是說一個人雖有能力卻不外露,而是自藏鋒芒,這樣的人自然是有大智慧之人。諸葛瑾應該是這句話的踐行者,在《三國演義》里,他要麼不做事,要麼不成事,在不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平凡的業績。


諸葛瑾在江東經歷了赤壁之戰、南征交州、合肥之戰、濡須口之戰、孫劉聯姻等一系列舉世矚目驚心動魄的大事,幾乎都是旗開得勝、捷報頻傳、皆大歡喜。他這個奇才好像根本沒有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計謀 , 也許諸葛瑾就是最早使用微信個性簽名—— " 別人怎麼看我沒關係,做自己 "。


一個人無論他是多麼完美,也都不可能避免其他人的羨慕嫉妒恨。當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已投奔劉備並在漢營集團任軍師要職,而諸葛瑾經常以大使的身份或出使漢營或與劉備通信。就有人拿這些事對孫權打小報告;" 主公啊,俗語說『打仗要靠親兄弟,上陣要靠父子兵』。這諸葛瑾出使劉備的地盤,而且還和劉備通信,再說他的兄弟在劉備手下受重用,這諸葛瑾不是通敵賣國求榮是幹什麼?"


孫權馬上回答告狀的人說:" 子瑜是絕對不會背叛江東的,他絕不會做對不起我的事,就像我也絕不會做對不起他的事一樣!" 可見孫權對諸葛瑾的信任,完全超出君臣範圍,就好比是心心相映的朋友和兄弟。他非常清楚諸葛瑾和諸葛亮都是忠心耿耿各為其主,兩兄弟即使見面也從不談私事。


無為而無不為

不在孔明之下的三國奇才諸葛瑾



作為臣子肯定知道 " 伴君如伴虎 ",這皇帝說翻臉那可是比翻書還快。都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諸葛瑾一個無背景、無資產、無工作經驗的盲流能走進了東吳高層集團而獲得孫權最高領導的垂青,難民諸葛瑾肯定是有兩把刷子的。


雖然 "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最高領導的君主也是會出錯的,而作為臣子的肯定要向君主提出合理化建議及意見,在古代就叫 " 直諫 "。但是凡是人都愛聽好聽的順耳的,也就是說你對最高領導 " 直諫 " 時,還是得要講究方式方法和語言分寸,既要盡臣子的義務,更要考慮到君主的顏面。


諸葛瑾也許就是心理學專家的鼻祖。比方說,孫權約諸葛瑾商量 " 制吳大計 " 時,諸葛瑾就用非常平和的語氣與孫權討論;他只是大略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從不直說而強加於人。當討論到意見發生分歧時諸葛瑾馬上轉移話題,不糾結於雙方爭執的矛盾。


諸葛瑾也不是把這個事情不了了之,而是等事情過了一段時間後,再用舉例子打比方旁敲側擊,然後再向孫權聲明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和孫權溝通就彷彿是水到渠成的愉快聊天過程,而不是儘力的說服灌輸對方,孫權往往也感覺聽了諸葛瑾的分析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說有一次,孫權手下有個叫殷模的重臣,犯了過錯犯到孫權的刀刃上來了。這孫權很生氣,眼看殷模的腦袋要搬家,許多大臣都為他求情。結果大家越求情,孫權臉色越難看,更加堅定要殺殷模的決心。


過了幾天,孫權一看,這諸葛瑾還沒表態,就問諸葛瑾為啥一言不發。諸葛瑾連忙起身回答,大意就是說自己和殷模都是因為躲避戰亂而離開家鄉,來到江東受到明主的禮遇和恩惠。本該互相監督、共同進步、以報明主的知遇之恩。沒想到殷模犯了錯,我自責認罪都來不及,自然就不敢說什麼。孫權被諸葛瑾的實誠所感動,特地赦免了殷模。


三國故事就是戰勝別人征服天下而造就出英雄,唯有諸葛瑾是征服自己的私心雜念,猶如春風化雨般的幫助別人的反英雄主義傳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古代妃子侍寢10大絕技
為什麼趙雲得不到公孫瓚和劉備的重用?
魏延比趙雲更適合做大將?
三國時期的十大卧底,到處都有無間道
三國名將馬超為什麼在蜀漢後期一直鬱郁不得志?

TAG:說三國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奇才諸葛瑾,本事不在弟弟諸葛亮之下!
李淵認為自己的老十四是奇才,文韜武略不在李世民之下?
三國時令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奇才?
劉巴:入諸葛亮法眼的三國奇才
三國最能看破天下大勢的奇才:不是諸葛亮郭嘉而是他!
他是開國第一少將,張學良稱之「奇才」,彭德懷說他諸葛亮在世
三國一代奇才,諸葛亮三顧茅廬不得,自愧不如其才能
三國第一奇才,諸葛亮十分欣賞他,看不起劉備和張飛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榜,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奇才是誰?
三國文武雙全的奇才,才能可比諸葛亮和司馬懿,幫助曹魏平定蜀國
三國最可惜的四大奇才,智計不輸諸葛亮,卻都沒活過四十歲
諸葛亮六出祁山,因第一敗,滿盤皆輸,仲達嘆孔明:天下奇才!
三國愛走鋼絲,玩險的奇才,魏國司馬懿之後
令諸葛亮自嘆不如的奇才,本想投靠曹操,卻成為蜀漢開國功臣!
禰衡天下奇才為何三國諸侯誰都不用他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失敗了,為何司馬懿卻贊諸葛亮為「天下奇才」?
三國罕見的天縱奇才,諸葛亮甘拜下風,準確預言統一時間
他們才是三國最厲害的兩大奇才,諸葛亮都不能比,但至死都不出山
中國歷史上四位奇才:諸葛亮、劉伯溫排不上號,最後都神秘消失
諸葛亮究竟有多高明?看他死前的八字遺言就知道,不愧為三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