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家喻戶曉的包青天其實眉清目秀,並非一張黑臉

家喻戶曉的包青天其實眉清目秀,並非一張黑臉


家喻戶曉的包青天其實眉清目秀,並非一張黑臉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包青天》使臉龐黝黑、額上長著小月牙的包公形象家喻戶曉。然而,真正的包青天卻是個眉清目秀的書生。黑臉的形象緣何而來?這位青天大老爺在真實的歷史中又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


家喻戶曉的包青天其實眉清目秀,並非一張黑臉



鐵面「閻羅」包拯


名傳千古的包青天,無論是出現於戲曲舞台,抑或影視作品中,都是黑臉扮相。但據記載,包拯的面色雖然算不上白皙,卻也只是微黑。在包公祠二殿的石碑上有一幅包公的畫像,上面的包公是白臉形象,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身高約一米六左右。戲曲舞台和屏幕上之所以選擇臉黑如炭、頭頂月牙的形象來演繹包公,其一是為了把包公的形象與戲曲舞台上代表奸臣的白臉鮮明區分開來;其二則是為了凸顯他的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為民做主,傳達一種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的正氣。

包公本名包拯,北宋咸平二年(999)誕生於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的一個官僚家庭。少年時代的包拯深受父母的寵愛,一直閉門刻苦讀書,修身養性,29歲時考中進士。《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戲曲中說,包拯自幼被父母遺棄,由嫂子撫養成人,這純屬「戲說」。


包拯的為官經歷中,最為後人傳頌的一段是他權知(宋太祖罷節度使後設立的官名,即暫代某官職而非正官)開封府的日子。宋嘉元年(1056),包拯上任開封知府時,已經是58歲高齡。他打擊權貴,秉公執法,贏得了百姓的擁戴。據《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在民間,百姓給他起了一個綽號「閻王爺」,還流傳著「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民謠。這句話的意思是,打官司如果沒有錢來疏通,包公自會為民做主,而用錢來打通關節的事情, 包公是絕不容忍的。


按照當時的宋朝法律,老百姓到衙門裡告狀,不能直接到知府面前遞交狀子,而必須要通過「門牌司」來轉達。「門牌司」常常為此刁難勒索百姓,使很多有冤情的百姓不敢報官,難以伸張正義。包拯上任後,立即撤掉了「門牌司」,把開封府的大門打開,讓百姓直接到大堂之上遞狀陳冤。這一舉措讓包拯深得民心,連市井的婦女、孩子都知道包拯的名字。


開封城裡有一條惠民河。然而,這條惠民河卻不「惠民」,經常泛濫成災,使周邊百姓無家可歸。包拯不禁產生了疑問:「是什麼原因使河水泛濫成災呢?」他經過調查,發現兩岸的達官貴族私自在河上建築堤壩,種花養魚,並與自己的宅院連通起來,形成「水上花園」的奇觀。而這就使惠民河被堵塞,造成河水泛濫成災的局面。包拯當即下令挖掉堤壩,疏通河道,沖走水上花園。如此一來,包拯就犯了官僚貴族的眾怒。有的皇親國戚自恃位高權重,把他告到了皇帝那裡。包拯毫不畏懼,拿出事先畫好的地圖,證明建造水上花園不僅違制,而且危害百姓。最終,皇帝也只好答應拆毀堤壩。


儘管包拯在開封府只做了一年多的知府,卻將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為百姓解決了不少難題。包拯為官四方,每到一處都是不辭辛勞,恭儉為民。

端州(今廣東肇慶)盛產硯台,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歷任端州知縣不僅向百姓收取端硯貢品,還要肆意加上幾十倍的數目,盤剝百姓,搜刮民財。包拯出任端州知縣後,明令官吏只許按規定數量收取貢品,絕不能欺壓百姓。而包拯自己始終沒有收受一方端硯。離任時,當地百姓特意製作了一方端硯送給他,也被他婉言謝絕了。這就是「不持一硯而歸」的典故。


包拯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江南地區發生了罕見的旱災,民不聊生。包拯意欲開倉放糧,救民於水火。然而,依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必須奏請皇帝,待批准後才能實行。包拯心想,等待皇帝批准前後要幾個月的時間,不知要餓死多少百姓。於是,他果斷地宣布放糧,同時派人急奏朝廷,使很多百姓免於饑荒。



家喻戶曉的包青天其實眉清目秀,並非一張黑臉



讓皇帝「頭痛」的諫臣

「陳州放糧」是人們熟悉的一段以包公為主角的戲曲。戲曲的創作依據便是包拯任監察御史期間的一件「怪事」。轉運使王逵是朝中有名的貪官,很多人都畏懼他的權勢,敢怒而不敢言。一次,王逵向皇帝告狀,說陳州(今屬河南省)官員任中師盤剝百姓,任意搜刮錢糧。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一片嘩然——王逵貪婪卑鄙人盡皆知,而任中師是百姓心中的清廉好官,這是否是栽贓陷害?皇帝派官員前去陳州調查,但沒有人敢去,唯有包拯主動請命。他在陳州充分調查後,掌握了證據,原來壓迫百姓的不是別人,正是王逵自己。包拯列舉王逵罪狀,要求將他剝削的贓款歸還百姓,將他撤職查辦。為懲治王逵,包拯先後七次上疏,終於為民除了一害。


包拯為官時是宋仁宗年間,當時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三害」,貪官污吏橫行,百姓負擔沉重。包拯多次彈劾貪官,並向皇帝大膽進諫,改革各種弊政,糾正朝野弊端。滿朝文武,只有包拯敢直言不諱,他也因此成為了讓宋仁宗「頭痛」的官員。


史書記載,包拯曾將魏徴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抄寫出來,送給宋仁宗作為座右銘,警示仁宗要以國家大事為重,虛心納諫,選賢任能。包拯曾嚴厲批判宋朝的任官制度,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倡行廉政之風。他主張君王要重用忠誠正直的君子,不能任用奸佞小人,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於國」的有志之士。


然而,包拯的直言敢諫常常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龍顏大怒,就會危及自己的前途命運。一次,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冒死直諫,並坦言:「我已經老了,說這些不是為了升官發財,如果說的不對,甘願接受責罰。」幸好宋仁宗沒有追究。後來,包拯又直言宮中的親信宦官權力過大,應當精簡人員,縮減開支。這一次他雖然也沒有受到仁宗的責罰,卻得罪了仁宗的左右親信。

宋仁宗皇四年(1052),包拯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認為「凡庸之人」應該離職。這件事終於觸怒了仁宗。包拯被降職,離開京城,出任河北督轉運使。同時,他被加封了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這也是後人稱他為「包龍圖」的緣由。


事實上,包拯仗義執言,並非是對仁宗的不敬,而是出於對江山社稷、百姓福祉的公心。在任開封知府時,包拯為了尊重皇帝向南而坐的威嚴,每次升堂必向北而坐,這就是「包龍圖倒坐開封府」的來歷。包拯對仁宗的敬重由此可見一斑。



家喻戶曉的包青天其實眉清目秀,並非一張黑臉



一世清名垂千古


宋嘉五年(1060),包拯出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的職位,成為朝中重臣。這是包拯一生做過的最高官職。然而,這時的包拯已年過六旬,身體漸漸不支。64歲時,包拯死在任上。據說,仁宗皇帝專程到包拯家中與他做最後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並賜謚號「孝肅」。


包拯過世後,開封的大街小巷都聽得到百姓對他的哀悼之音。其後數年,包拯的清名遠播四方。後人在包拯的家鄉合肥建造了包公祠,裡面有一副對聯:「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賑災黎,慈善無量,依然菩薩心腸。」以頌揚包拯一心為民、兩袖清風的品格。


如今,包公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成為後人憑弔包公、瞻仰其德行的旅遊勝地。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文化的讀者們不妨關注天涯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涯說 的精彩文章:

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后 僅做了半天
倭國女子到中國,撿美男主動獻身為借種

TAG:天涯說 |

您可能感興趣

家喻戶曉的雷鋒小時候青澀照曝光,和我想像中不一樣啊
「劉星」一角讓他家喻戶曉,如今好戲不斷
使她成為世界家喻戶曉女作家之一的,源自她的這部小說被搬上銀幕
國家一級演員,飾演「張飛」家喻戶曉,女兒俏皮漂亮不像他
梅蘭芳是家喻戶曉的京劇大師,但他另一個身份卻鮮為人知
一種農作物,影響了明清兩個王朝的興衰,現在家喻戶曉!
老照片:揭秘世界家喻戶曉的晚清巨人,走上街頭形成亮麗的風景線
因《鄉情愛情》家喻戶曉,揭秘宋曉峰成名背後的一男一女
四歲便家喻戶曉,有黑道背景,林志穎達叔為他當配角,如今復出
圓滾滾胖嘟嘟的丸子,這些都是家喻戶曉的菜真的是一吃難忘
孫武,名垂青史而家喻戶曉的軍事家,他的墓園誰敢動?
曾是書模的她們!馬思純成了影后,吳昕好美,胖迪如今家喻戶曉!
李連杰的恩師,因一個角色家喻戶曉,有一記錄無人能破
曾家喻戶曉,紅得發紫,卻為了男人放棄事業,如今成單親媽媽無人
雪橇三傻已經是家喻戶曉了,那麼狗中四瘋你是否聽說過呢?
實拍:越南湄公河一帶 這道菜家喻戶曉,遊客卻不敢嘗試
封神演義,他是十二金仙之一,綜合實力一流,徒弟更是家喻戶曉
據說在阿根廷,家喻戶曉的球星不是梅西而是他,不知道真假
曾是家喻戶曉的童星,紅極一時,如今淪落街頭靠撿垃圾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