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我們唯一能取悅的,只有自己

我們唯一能取悅的,只有自己


每一個文藝而理性的人


都置頂了「周沖的影像聲色」











最近跟一個二十齣頭的女孩做交流。



她感覺內心快要「分裂」了,非常糾結難受,心裡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在說話。



在普遍希望孩子「聽話」的中國教育中,這類「內心分裂」的人群,數量非常龐大。



不僅是因為家長的諄諄教誨 「你要聽話,不然……」;



更因為,

很多孩子為了得到關注和認可,壓抑內心真實需求,而要求自己「聽媽媽的話」。









很多人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壓抑、否定自己真實的感受,不知不覺之間,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假我」,而非與內心聯結的真實自我。



美國丹佛大學的研究發現,感覺自己為得到家長認可而必須達到某些條件的青少年,最終會變得不喜歡他們自己,相應地導致其在進入青春期後創造一個「假我」。



《無條件養育》一書提到,所謂「假我」,就是很多孩子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家長會愛的人。這種為贏得認可鋌而走險的絕望做法,通常伴隨著抑鬱和無助。



女孩從小跟著奶奶長大。




到了小學,才回到父母身邊。那時,她發現,妹妹從爸媽那裡獲得的愛,於她而言,遙不可及。



可小小的她,太渴望爸媽的愛,她揣摩爸媽的心思,努力在爸媽面前做到最好。



她經做家務、努力學習,只盼望爸媽能多看自己一眼;




當媽媽受到奶奶及七大姑八大姨的「圍攻」時,她用瘦弱的身體擋在媽媽前面;




當爸爸媽媽吵架,她哄完媽媽,又心疼爸爸……



她說,「我總想努力讓爸爸媽媽開心、滿意。」



直到大學時,她帶男朋友回家後,一直以來努力讓爸媽滿意的她,陷入糾結。



她和男友彼此深愛,爸爸卻能挑出各種毛病。



她努力消除爸爸的一個疑慮,爸爸的下一個質疑立馬接踵而來。









她很痛苦,「我到底怎麼做才能讓爸爸滿意?萬一我們結婚爸爸還不接受,我怎麼辦?」



我問,「這麼多年來,你都關注爸媽是否開心,那你自己內心的感覺,是否問過自己開心嗎?」



她紅了眼眶,說起記憶中難忘的一件事。



一家人一起看一個家庭調解欄目。



欄目中的女兒,從小不在爸媽身邊,回到爸媽身邊後,感覺爸媽不愛自己只愛弟弟,心生怨恨,偷偷打弟弟。不斷給爸媽製造各種麻煩,讓爸媽頭疼不已。



看著節目,爸媽吐槽,「這孩子怎麼能這樣對爸媽?太不懂事了!」



她說,

「聽到他們這樣說,我心裡好難過。我心裡很想告訴他們,她跟我一樣,害怕自己不被愛!」



但她不敢,她偷偷躲進房間,傷心地哭了很久。









女孩的經歷,絕非個案,無數人都曾經或者正經歷著這種「假自我」的煎熬。



「假自我」最大的代價是——

與自己的內心和性情斷裂失聯,無論外在的表現多麼出色,內里也是岌岌可危。



近些年,知名學府的優秀學子,放棄生命或傷害家人或他人生命的事件頻發,根本原因,同「與自己內心和性情」長期「斷裂失聯」的悲慘結果。



一個孩子,內心極其渴望爸媽的關注和愛,努力滿足爸媽的期待,成為大家眼裡懂事的孩子。



失去的卻是跟自己心靈深處,最真實而寶貴的聯結。這份自我聯結感,是生命的精神土壤。



我問這個女孩,如果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不被爸爸左右,你能想到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她說,就是跟男朋友分手。



在她心裡,任何讓爸媽不開心的事情都不能做,哪怕是堅持自己的愛情。



儘管她已二十多歲,但內心深處還是那個害怕不被愛的小女孩。



我請她感受並擁抱內心那個害怕沒人愛的小女孩時,她哭了。



我也請她看清楚真相:

父母只能用他們認為是愛的方式愛我們,可能是關心和尊重,更可能是批評、責罵。









無論你多麼努力讓他們開心,如果他們未經過覺醒或者學習,就不太可能給你,你渴望的愛和溫暖。



而你已經長大,面對爸媽,有勇氣、有能力表達自己需要被愛的需求、表達自己被忽略的難過,而不是一味取悅爸媽。



武志紅說,

好的養育是,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抱持性空間」。



給孩子「抱持性空間」的父母,通常能做到以下三點:



一、在孩子把事情做好時認可孩子。




二、在孩子受挫時支持孩子。




三、孩子的各種感受和想法,可以在父母那裡安全自由地流動。









很多人雖已成年,卻極度缺乏「抱持性空間」。



既已成年,就意味著可以通過學習和成長,為自己創造「抱持性空間」。



有了小的進步,及時欣賞和肯定自己;




面臨挑戰時,允許自己做不到;




充分讓自己的各種感受和想法,自由表達和流動。



女孩決定為自己做出新的改變——



感受到爸媽的壓力時,能夠如實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爸媽有不合理要求時,敢於說「不」;




跟男友相處時,更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而非什麼都是「隨便」。



當她再聽到媽媽抱怨家裡的事情,她冷靜之後,告訴媽媽,「我不想聽這些話,也希望你不要總是受別人情緒的影響。」



她說,「第一說出這些話,我如釋重負,內心有開心也有想哭的感覺。」



第一次為自己內心真實的感覺發聲,必然有壓力,但更多的是力量。



我們永遠無法讓每個人都滿意,更不必為爸媽的快樂與否負責。



每個人只能自己的生命負責,我們唯一能取悅的,也只有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沖的影像聲色 的精彩文章:

最累的人,是最閑的人
離婚最見人品
孤獨的人話別太多,沒人傾聽更難過
這20句心理學金句,令你對人性重新思考

TAG:周沖的影像聲色 |

您可能感興趣

能囚禁住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其實我們擁有的才是自己的幸福,爭取的既是希望
只要有愛 我們都可以在一起,我也要這樣的愛情
我們買內衣才不是為了男人,而是要取悅自己
我們永遠不要期待別人的拯救,只有自己才能升華自己
外物是靠不住的,真正能夠給我們倚靠的只有自己
我還愛著你,只是我們再也不能在一起了
有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在拒絕真正的愛,我們害怕
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
沒有愛,我們將什麼都不是
它們不僅是一隻寵物,也是我們的家人!
我們都愛過註定不能在一起的人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明天會使我們所有人大吃一驚
只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才能尋找到生命的閃光
其實他們都沒有整容,是我們都瞎了!
這一別,我們是否還能再見
想你是真的,如果你是有錢的,我們還是有緣的
一廂情願裡面沒有愛,只有賤,所以我們才會那麼痛苦
終此一生,我們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土豪的世界我們不懂,但是我們更不懂的是他們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