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靜則心不妄動,然後能定;敬則心常清醒,然後能得

靜則心不妄動,然後能定;敬則心常清醒,然後能得

修養身心貴在兩點:一是心靜,二是持敬

靜則心不妄動,然後能定;敬則心常清醒,然後能得


靜則心不妄動


靜,即是指任憑外界喧嘩繁鬧,自己的心仍靜如止水,不為外界所迷惑,更不會隨波逐流。靜是一種功夫。靜不是平居無事時的木訥少言,而是身臨險境時的處變不驚。


程明道云:「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明道先生所謂靜,乃是指心不隨物轉的一種境界。無論環境如何喧鬧,心還是靜的。

靜則心不妄動,然後能定;敬則心常清醒,然後能得


能做到心靜的人,心思始終如一,精神安寧,不生煩惱。從這種不妄動中可以生髮出無限定力。這種定力可以讓人「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無論環境怎樣變化,都能立定腳跟,不被環境控制。一個氣性浮躁、資質平庸的人,遇事必會慌亂。平日里縱有十分的聰明,也只能用出七分的功力。而一個心靜的人,縱然只有七分的聰明,卻有在危亂中擺脫環境影響,把持自己本心的定力。有了這樣的定力,就有了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清人翁同龢有一副著名的對聯「每逢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靜則心不妄動,然後能定;敬則心常清醒,然後能得



諸葛亮「空城計」不勝在智謀,而是勝在處變不驚的定力,淝水之戰亦離不開謝安「為君談笑靜胡沙」的氣魄。時刻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能做到真正心靜的人,可以託大事,可以成大功,可以拜上將軍。

敬則心常清醒


所謂持敬,即是指對萬物存一顆敬畏之心,使自己時刻保持清醒而不混沌。曾國藩在給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寫道:「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說的人在顯達時往往會生出驕墮之心,做出種種傲慢無禮、自取滅亡的事情,這時候則需要用一顆持敬之心去矯正它。《菜根譚》里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曾國藩說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這「三畏」說的是:」從政為官,上要對君父有敬畏之心,才不至於做出僭越之事;下要對百姓蒼生懷敬畏之心,才不至於做出傲踞之行;同時也要知道人生命運的變幻無常,有順境也有逆境,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靜則心不妄動,然後能定;敬則心常清醒,然後能得



敬是一種持養的功夫。只有存著一顆敬畏的心思,才能時刻提醒自己在紛繁複雜的人世間謹言慎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路;才能在平居無事時居安思危、籌劃更長遠的事業;才能不為暫時的名利所迷惑,時刻保持平和的心態,不死寂,亦不昏沉,時常此保持清醒之頭腦,自如地應對萬事。最後進步、得益最多的,正是時時持敬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深思:從陸遊與唐婉的悲情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古人告訴你,好的風景照要怎麼拍!
這些不正經的文物,賣起萌來誰也擋不住……我看了20遍,肚子都笑痛了
蘇軾詞中,一生受用的哲理
漁夫的故事:每天知足三分鐘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禪意庭院,心寬能容,心靜則安、心誠得平,心順則解
心躁則暗,心靜則明
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
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
「心靜則涼,謙和有禮」
一日禪: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
心靜則清 心清則明
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
道家云: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今日小暑,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酷熱難耐,心靜則涼
道家境界: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成天吆喝吃什麼補陰壯陽!中醫能不被人詬病?動則生陽靜則生陰
養生大道至簡精髓: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勝過世間任何補藥。
動則生陽,靜則生陰
小暑溫暾 心靜則涼
黃煌:別成天想著吃什麼補陰壯陽了 動則生陽靜則生陰
清凈法師:身心安靜則智慧顯發
每日慧語-無念則靜,靜則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