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藥寒熱之性,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中藥寒熱之性,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 點擊上方「

悅讀中醫

」關注我們



小編導讀


自古以來,中藥就有四氣五味之說,且一直沿襲至今。每味藥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藥物的四氣五味也是很多中醫人的盲點,藥物性味總是傻傻分不清。比如藥性之寒熱,到底該怎麼理解呢?且看正文!


中藥之溫、涼、寒、熱、平,謂之「氣」;酸、苦、甘、辛、咸、淡,謂之「味」;發表、攻里、養陰、化痰、止咳、消積、軟堅、散結、疏肝、理氣、利小便等,講的是藥物的「用」。氣候之寒熱,講的是客觀的溫度高低;癥狀的寒熱,則既有病人客觀體溫之高低,又有病人主觀感覺之冷熱。那麼藥性之寒熱是什麼意思呢?




說到藥性寒熱,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營養學中經常提到的食物所含熱量這個概念。那藥性的寒熱是否與藥物中所含的熱量有關呢?我們先看幾個例子。


據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鴨肉,其性「甘涼,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辣椒,其性「辛苦熱」。乾薑,其性「辛熱,散風寒,溫中,祛痰濕」。換言之,中醫學認為,以上三物,鴨肉性涼,乾薑、辣椒性熱。而現代營養學測定,每100克鴨肉,含熱量約436千卡;每100克尖辣椒(青),含熱量約23千卡;每100克乾薑,含熱量約273千卡。


如果按食物所含熱量的多少來看,我們可以認為鴨肉最熱,乾薑次之,尖辣椒含熱量最低。比較以上兩個結果,顯然,中醫學所謂的藥性寒熱,並非藥物所含熱量的多少。


那麼,藥性之寒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中藥藥理學》認為:「中藥的四性(四氣)是指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功能,它反映藥物作用於機體後產生的反應趨向……關於中藥四性的現代研究,主要從對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基礎代謝功能等的影響進行研究。」古人當然不可能知道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基礎代謝功能之類的概念,也無法測定藥物所含的熱量。他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觀察藥物的外觀、生長環境,以及服用藥物後身體的反應來推測藥性。觀察藥物的外觀、生長環境等雖然有一定的作用,而最終確定藥性,還得靠服用藥物後觀察身體的反應來得到。「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也恰恰反映了這一點。


換言之,中藥的寒、熱、溫、涼,描述的是主觀感受,而主觀感受是受主體不同而影響的。正因為如此,不同的醫家,可能會對同一種藥物做出不同的判斷。如細辛,有認為其性溫者,亦有認為其性寒者。《本草綱目》載:「氣味辛溫無毒。普曰:神農、黃帝、雷公、桐君:辛,小溫;岐伯:無毒;李氏:小寒。」又如冰片(龍腦香),有認為寒者,亦有認為辛溫大熱者。《本草綱目》載:「氣味辛苦,微寒無毒。珣曰:辛苦溫,無毒。元素曰:熱,陽中之陽。」又曰:「震亨曰:龍腦屬火,世知其寒而通利,然未達其熱而輕浮飛躍。」寒之與熱,相去千里,尚能混淆。至於溫之於熱,涼之於寒,就更易混淆,眾說紛紜了。再考慮到久服熱葯,反而可能化寒;久服寒葯,反而可能化熱,那麼藥性的寒熱問題就更加複雜了。



所以,有學者把這種現象稱為「藥性悖論」,這實際上是傳統中醫藥性研究方法本身的主觀性所導致的。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

中醫陰陽新論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正山、張其成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

(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一鍵購書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你以為它只是一本志怪奇書?大錯特錯!
千古名方小青龍湯,其中奧秘這麼多!
煩躁易怒難控制,不妨試試這些調理方法!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玩又好看的皮膚病了!

TAG:悅讀中醫 |